证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多由肝胆两经热郁化火所致。自觉耳中作胀,或兼疼痛。治宜清肝胆实热。用龙胆泻肝汤加羚羊角(磨水冲服)。
见《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方。即倪涵初治痢第一方,见该条。
指以奇经八脉的八个穴位配伍应用的方法,见《针灸指南》。其法将八脉八穴按其作用相合配为四对。如内关与公孙相配,主治心、胸、胃部疾病。外关与临泣相配,主治目、头侧、面颊部疾病。后谿与申脉相配,主治颈、项、
五代时官名。五代时无医疗机构的设置,仅设此职以掌管医事。
指恐惧过度所致的疾病。《医醇賸义·恐伤》:“恐则气馁,骨节无力,神情不安,补骨脂汤主之。”参见恐条。
病名。系指发生在悬壅垂上的血泡。见《喉科指掌》卷三。症见悬雍垂尖端变圆,形似黄豆或桂圆核,红若樱桃,脉来洪数。此由胃火郁盛而发。治宜清热解毒。方宜加味黄连解毒汤、加味甘桔汤等。外吹朱黄散或冰射散等。即
《痧胀玉衡》卷下方。又名十五号明夷方。细辛、大黄、枳实、厚朴、麻仁、青皮、桃仁(去皮尖)各等分。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服一至三钱,淡姜汤稍冷送下。治痧,大便干结,气血不通,烦闷壅盛而昏沉者。
与背俞穴对举,即募穴。王冰曰:“胸腹曰募,背脊曰俞。”因募穴都在胸腹,故名。参见募穴条。
见针灸传真条。
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故称。如太阳经病,用羌活、防风、藁本为引;阳明经病,用升麻、葛根、白芷为引;少阳经病,用柴胡为引;太阴经病,用苍术为引;少阴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