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3卷。清·周杓元约撰于1799年。作者推崇戴麟郊《广温疫论》,认为此书“分汗吐等法为六门及诸杂症,条分缕晰,开后人无数法门”,故据戴氏原书的意旨,“略附以温疫所受之原,及诸名家所论,与夫似温症而
病名。六经病之一。由邪热在半表半里所致。本病特征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等。《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又“本太阳病不
按诊的症状。指疼痛部位因按压而痛增。属里实证。《景岳全书·杂证谟》:“痛有虚实,……辨之之法,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多用于胸腹部。
病证名,又名大衄。指耳、目、口、鼻、前阴、后阴九窍同时出血。《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凡荣卫大虚,府藏伤损,血脉空竭,因而恚怒失节,惊忿过度,暴气逆溢,致令腠理开张,血脉流散也,故九窍出血。”亦可因
病名。指妊娠期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有汗或无汗等病证。由于孕妇体虚,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邪气束表,营卫失和,正邪相争,肺失宣畅引起。风寒感冒:证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声重流涕,身无汗,脉浮紧或浮滑,
书名。5卷(即《医宗金鉴》卷39~43)。清·吴谦等撰。本书重点论述内科杂病(包括中风、类中风、痉病等四十余种病证)的证治。正文均编为七言歌诀,并用注释加以说明与补充,内容比较简要,选方切于实用。
同跗。详该条。
病名。生于阴囊部的疮疹。又名绣球风。《外科正宗》卷四:“肾囊风乃肝经风湿而成,其患作痒,喜浴热汤,甚者疙瘩顽木,破流脂水。”本病初起肾囊干燥作痒,继起丘疹、水疱,搔破浸淫脂水,湿烂起痂,迁延日久肾囊皮
见清·叶其蓁《女科指掌·调经门》。即经行后期,详该条。
即锁子骨。详拄骨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