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南京民间药草》。为兔儿伞之别名,详该条。
出静光禅师考定《女科秘要》卷二。即胎气攻心。详该条。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相应脏腑的功能命名者。见《证治准绳·杂病》。《审视瑶函》认为即离廓,络通小肠,“心与小肠相为脏腑,为诸阳受盛之胞,故曰胞阳廓。”
病名。见《喉科种福》卷四。系指因嗜酒积热所致之咽喉痛;或由阴虚于下,火炎于上,或与肠胃湿热熏蒸所致者。症见咽喉干燥不适,灼热而不欲饮,或口烧不渴,足心如烙,久则咽烂。治法:初宜清热除湿。可选用陈皮、瓜
①古病名。指脾积。见《难经·五十四难》。《济生方》卷四:“痞气之状,留于胃脘,大如复杯,痞塞不通,是为脾积。诊其脉微大而长,其色黄,其病饥则减,饱则见,腹满呕泄,足肿肉削。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治疗
即二母宁嗽汤作蜜丸。治证同。见二母宁嗽汤条。
综合性医书。66卷。越南·黎有卓撰。刊于1879~1885年(越南·嗣德32年~咸德元年)。本书用汉文写成。书中首录《内经》要旨,并广泛地论述了阴阳、五行、脉法、病机、治则、本草、临床各科证治,以及作
证名。指进食后片刻即吐出。《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心典》卷下:“经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若下既不通,必反上逆,所谓阴阳反作,气逆不从,食虽入
即鼻准。详该条。
出明·赵宜真《秘传外科方》。即竹筒吸法。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