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证名。出《灵枢·五味》。又称口渴。①指自觉口咽干燥之证。多因肺胃有热,津耗血少所致。也可因水湿、痰饮、瘀血阻滞,或脾虚不运,或肾阳虚衰不能化气,使津液不能上承而致肺胃有热者,渴喜冷饮,便秘溺赤,苔黄脉数。治宜清热泻火。选用麦门冬饮子、白虎汤、承气汤等。津液亏耗者,咽干口燥,烦热升火,舌干少津。治宜养阴生津。用六味地黄丸、增液汤、五汁饮等,热恋伤阴者,可用连梅汤。血虚者,多见于大失血及产后,头晕目花,面白唇淡,舌质淡,脉芤。治宜补血益气,用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水湿停留者,渴不欲饮,胸闷纳呆,腹胀肢肿,小便不利,苔腻脉濡。治宜祛湿利水,用胃苓汤、五皮饮等;痰饮内停者,口渴胸闷,短气,吐痰涎,心下悸,或呕吐、反胃等。治宜温阳化饮,用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半夏茯苓汤等。瘀血内阻者,口渴而但欲嗽水不欲咽,唇萎,唇紫,脉涩。治宜活血祛瘀。用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脾虚不运者,口渴而稍饮即止,或喜热饮,四肢困倦,脉弱无力。治宜健运。用七味白术散、春泽汤等;肾阳虚衰者,口渴欲饮,饮一、二口即厌,或水入即吐出,恶寒肢冷,嗜卧,脉细。治宜温阳补肾。用金匮肾气丸、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等。口渴频饮,多食多尿者,为消渴病,详该条。②指口咽干燥而欲饮之症。《景岳全书·传忠录》:“凡病人问其渴否,则曰口渴。问其欲汤水否,则曰不欲……此口干也,非口渴也。”参见口干条。

猜你喜欢

  • 气障

    病证名。见刘河间《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十四。清·撰人不详《异授眼科》:“白睛肿起,多生瘀肉,有泪,或白膜侵睛,名曰气障,其病在肺。”

  • 风温痉

    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感受风温之邪所致的痉证《解儿难》:“风温咳嗽致痉者,用桑菊饮。”如伴有神昏谵语者,兼用芳香开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类。

  • 慢肝惊风

    病证名。出《本草纲目》。慢惊风的一种证型。症见抽搐,兼目如橘黄而上视,不乳食,气虚欲脱等。多因泄泻过久,损伤脾胃,土虚木亢所致。

  • 青瑶疑问

    见证治百问条。

  • 暴赤生翳

    病证名。《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暴赤生翳,其证赤肿生翳,痒痛难当,时流热泪羞明。及心肝二经风热,上壅攻目所致”。治宜疏风清热,先用银翘散或芦根饮子加减,后服镇肝丸。此外,古人尚用劆洗法。

  • 雷伯宗

    【生卒】:十四世纪【介绍】:明初医生。名勋。建安(今福建建瓯)人。精通医术,尤擅长小儿科。洪武年间(1368~1398年)任职太医院。著有《千金宝鉴》,已佚。子野僧、孙时中都继承医业,为当地名医。

  • 拐子药

    见《湖南药物志》。为雪里开之别名,详该条。

  • ①危险、病危。《素问·灵兰秘典论》:“殁世不殆。”《灵枢·五变》:“时下则殆。”②通怠。懈怠、懒惰。《灵枢·九针十二原》:“正往无殆。”③通逮。及、等到。《医方集解》:“风则上先受之,湿则下先受之,殆

  • 疡科心得集

    外科著作。7卷。包括《疡科临证心得集》3卷、《疡科心得集方汇》3卷、《景岳新方歌》1卷。清·高秉钧撰。刊于1806年。本书记述作者治疗外科病的临床经验心得,特别对于各种不同的外科病证的辨证有较详细的阐

  • 切诊

    四诊之一。包括脉诊和按诊,医者运用手和指端的感觉,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检查内容,如脉象的变化,胸腹的痞块,皮肤的肿胀,手足的温凉,疼痛的部位等。把所得材料与其它三诊互相参照,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