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濡泻

濡泻

病名。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称濡泄湿泻洞泄。《圣济总录》卷七十四:“寒湿之气,内客于脾,则不能裨助胃气,腐熟水谷,致清浊不分,水入肠间,虚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随气而下,谓之濡泻。”详濡泄、湿泻条。

猜你喜欢

  • 脬痹

    病名。见《东医宝鉴》卷四。详胞痹条。

  • 瞳神紧小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即瞳神缩小。详该条。

  • 辘轳自转

    病证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为脏气乖蹇,阴阳不和,中风中痰,并脱血脱气,至目直视、上视、紧闭、频眨、翻腾动摇(目珠震颤)而作也。夫翻腾动摇,乃目不得心使,而自蓦然察上,蓦然察下,倏左倏右,或

  • 甘姜苓术汤

    见《金匮要略》。即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见该条。

  • 安眠穴

    经外奇穴名。位于翳风与风池两穴连线之中点。在胸锁乳突肌肌腱中部,深部有头夹肌及枕动、静脉;布有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分支。主治失眠,眩晕,头痛,心悸,精神病等。直刺1~1.5寸。

  • 着肤灸

    即直接灸。详该条。

  • 止血草

    ①见《福建民间草药》。为紫珠之别名。②见《安徽中草药》。为墨旱莲之别名。各详该条。

  • 瓦参

    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土人参之别名,详该条。

  • 掖间

    经外奇穴别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即掖门。见该条。

  • 气翳

    病名。多由肝经风热或湿热,郁久伤阴,瘀血凝滞所致。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目赤痛眵泪都可,但青睛(即黑睛)如浊烟笼罩,色泽欲死,甚者若混镜呵气,不能照人面目,从侧面视之,始隐隐微见金井(即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