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狂汗

狂汗

证名。见《温疫论》。是瘟疫温热病欲作汗解时的症候。多见于体质充盛之人,阳气冲击,不能顿开,故忽然狂躁,坐卧不安,少时大汗淋漓,邪从汗解,脉静身凉而愈。

猜你喜欢

  • 里证出表

    指病邪从里透达于肌表。主要表现为先有内热烦躁、咳逆胸闷等里证,继而发热汗出,皮肤痧疹逐渐透露,烦躁减轻,显示病邪由里出表的趋势,多属病情好转的征象。

  • 靥(yē 夜)

    面颊上的微窝,俗称酒窝或笑靥。

  • 鞋带痈

    病名。见《疡科准绳》卷四。即外踝疽。参见附骨疽条。

  • 清脏补漏丸

    《疡医大全》卷二十三引汤松阿道士方。炮穿山甲一两,炒槐花、明矾各二两。为细末,以黄蜡二两熔化为丸,每服二钱,每早空腹时白汤送下。治痔漏。

  • 避年

    出《脉经》。亦名避经、周经。指月经周期一年来潮一次者,不属于病症。与经闭不同,但临床较为少见。

  • 天溪

    经穴名。代号SP18。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位于胸部第四肋间隙中,距胸正中线6寸处;或于乳头旁开2寸取穴。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并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及第四肋间动、静脉通

  • 司医

    隋唐时期医官职称。置尚药局中,掌管分疗众疾的医事,共设4名,官阶正八品下。其助手为佐,10人,官阶正九品下。

  • 产后中风

    病名。出《金匮要略·产后病脉证并治》。多因产后气血骤虚,腠理不密,外邪乘虚侵袭所致。若感受风邪,连续十多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治宜调和营卫,桂枝汤主之。若症见发热面赤,喘而

  • ①闭眼。《灵枢·寒热病》:“阴气盛则瞑目。”②古义与眠通。《灵枢·营卫生会》:“壮者之气血盛,……故昼精而夜瞑。”

  • 雪里青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白毛夏枯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