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明堂图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不著撰人。1卷。已佚。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不著撰人。1卷。已佚。
运气术语。五运主岁之中,火岁平气的名称。《素问·五常政大论》:“愿闻平气何如而名?……火曰升明。”谓火性得以上升明耀,故名。
【介绍】:唐代外科医家。撰《痈疽论》2卷。
是荞的异体字。详参荞麦条。
七情之一。属正常的情志活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志为喜。”《素问·举痛论》:“喜则气缓。”但暴喜无度,则可成为致病因素。《灵枢·本神》:“喜怒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素问·阴阳
书名。系《治痧要略》(清·欧阳调律撰)和《痧症旨微集》(作者不详)的合刊本。《治痧要略》系康熙年间欧阳氏在郭志邃《痧胀玉衡》一书的基础上提要汇辑而成。内容简明,偏重于方论。《痧症旨微集》,列述多种痧症
病名。是一种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因患处皮肤厚而且坚,如牛领之皮,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九。由风湿热毒蕴郁肌肤所致;或因营血不足,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成;与情志失调亦有一定关系。大多发于颈项处,亦可发
痘疮始出的迹象。出《证治准绳·幼科》。即痘疮见形。详该条。
眼科手术方法。见《审视瑶函》。历代方法相似,多以钩或针挑起胬肉,用锄刀或眉刀等剥离,再剔割或剪除之。并指出胬肉割后之残端施以火烙,可防止复发。此法颇与近代手术方法相类似。
见清·叶其蓁《女科指掌·调经门》。即经行后期,详该条。
指眼外肌。支配眼球的转动。《杂病源流犀烛》:“若风寒直灌瞳人,攻于眼带,则瞳人牵拽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