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瞖同翳。即钉翳。详该条。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一枝黄花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惠直堂经验方·伤寒门》。症见两跗忽然红肿,因而发热,两胫俱浮作痛等。由感染湿热,先从下受,治宜消其湿热,从膀胱下行,则身热自退,可用顺导汤等方。参见脚气条。
调节针感(得气)的方法。包括捻转、提插、呼吸、指循及龙虎扑腾、青龙摆尾……等。《金针赋》:“及夫调气之法,……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捻搓弹,直至气至。”
见《中药材手册》。为赤小豆之别名,详该条。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五引倪涵初方。又名初起第一方。黄连、黄芩、白芍药、山楂肉各一钱二分,枳壳、厚朴、槟榔、青皮各八分,当归、地榆、甘草各五分,红花(酒炒)三分,桃仁一钱,木香二分。水煎,空腹服
见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条。
古病名。十水之一。《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气水者,其根在大肠,其状乍来乍去,乍盛乍衰者是也。此良由上下不通,关窍不利,气血痞格,阴阳不调而致之也。”参见十水条。
【介绍】:见张扩条。
见高憩云外科全书十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