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圣济总录》。即猪脬,详该条。
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鸡屎藤之别名,详该条。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即苏木散,见该条。
病证名。出《幼幼集成·惊风辟妄》。指小儿急慢惊风。详搐条。
舌苔灰黑而干燥,满舌裂纹。主脏腑热盛,或热灼真阴。若脏腑热盛,热邪结实,可攻下;邪未结实,则宜清热生津;若真阴亏竭,可清热滋阴为治(见《辨舌指南》)。
《兰室秘藏·口齿咽喉门》方。白芷、当归身、柴胡各二分,桂枝、升麻、防风、藁本、黄芪各三分,羌活五分,草豆蔻皮一钱,麻黄一钱五分,羊胫骨灰二钱五分,蝎尾少许。为末,先用水漱口,以药擦之。治大寒风犯脑,牙
病名。出《疡科心得集》卷中。即托疽。见该条。
古代下胎毒法之一。取黄连捣碎,用水浸泡出汁,时时滴儿口中,婴儿初生,体内蕴有胎热,或值夏季气候炎热之时宜用之。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即利尿穴。见该条。
出《本草纲目》。即小儿紧唇,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