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安徽中草药》。为猪苓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謇,通作蹇(《韻会》)。《易经》注:“謇,难也。”“口吃难于言也。”(《广雅注》)。《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人之五藏六府,禀四时五行之气,阴阳相扶,刚柔相生,若阴阳和平,气血调适,则言语无滞,
病名。外阴部炎症,局部皮肤红、肿、热、痛,甚至溃疡,起脓泡,分泌物增多。若慢性炎症可使皮肤增厚或有皲裂。多因肝经湿热下注所致。属带下、阴痒、阴疮范畴。宜清肝泻火利湿。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外用熏洗药方:苦
①有关食物调配和烹调方法的书籍。我国古代有《古今食谱》、《食谱》、《蔬食谱》等食谱书籍,惜大多已佚。②为了合理调配食物以达到合理营养的要求而安排的膳食计划。
证名。指正气不足所出现的热证。《此事难知·热有虚实外何以别》:“若骨痿、肉烁、筋缓、血枯、皮聚、毛落,五阴不足而为热病,是虚热。”多因气血阴液不足,或邪盛伤正所致。证见心烦不眠,口燥咽干,潮热盗汗,大
见植物名实图考条。
病证名。小儿感受风邪,四肢缓纵,不能随意运动。《太平圣惠方》第八十三卷:“小儿中风不随者,因风邪中于肢节,客于筋脉。若风挟寒气者,即拘急挛痛;若挟于热者,则缓纵不随。”宜分辨寒热,以疏风通络为治。
①见《广西中草药》。为五指毛桃根之别名。②见《浙江中药手册》。为金雀根之别名。各详该条。
饮食精华浓浊部分归于心脏,由心再通过经脉输送到全身,说明了心起着输送营养的总枢纽作用。《素问·经脉别论》:“饮食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丁同“疔”,火丁为十三丁之一,状如汤火烧灼,疮头黑靥,四边有皰浆,又如赤粟米,治见疔疮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