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秘传眼科龙木论》。即风牵斜。详该条。
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颜色干枯,目下赤、口干舌缩,心中恍惚,四肢烦重,此是白黄。”治用灸烙法,内服地黄当归汤。参黄疸有关条。
病证名。见《赤水玄珠·眩晕门》。因痰浊挟火,上蒙清阳所致。症见眩晕,头目胀重,心烦而悸,恶心,泛吐痰涎,口苦,尿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治宜化痰降火。用清上丸、黄连温胆汤等方。参见眩晕、痰晕等条。
见《丹溪心法附馀·盗汗》。阴汗之一种。详阴汗条。
痰证之一。①指坚结胶固之痰。亦称老痰、结痰、郁痰。《症因脉治》卷二:“顽痰,坚结胶固,吐咯难出,脉见沉牢,……痰在咽喉,咯不出,咽不下,即老痰、结痰也,宜节斋化痰丸。”又:“郁痰即结痰、顽痰。”详郁痰
《温疫论补注》卷上方。又名养营承气汤、养荣承气汤。生地黄一两,芍药二钱,枳实、大黄各一钱,厚朴五分,当归、知母各三钱。加生姜,水煎服。治温病数下亡阴,里证仍在,并见热渴者。
证名。《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多由火邪侵袭肺卫所致。《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皮也者,所以包涵肌肉,防卫筋骨者也。……心实之痛,深至肉间,宜导赤散加减;火灼之痛,如欲炙手
病证名。出《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一。指婴儿烦热,食即呕吐,眠不安席,神情躁扰,闻声即掣的证候。古人认为是由于儿在胎中,孕母多忧怒郁闷之情,又因胎气燥热,儿生艰难,母生惊悸,以致乳汁不和,令儿吮之而作。宜
出《三奇方》。为南天竹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即草血竭,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