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医官职称,设于太医署、尚药局中,各4名。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二方。皂角刺、陈皮、连翘、柴胡、黄芪、炒苍术、红花各一钱,天花粉、黄芩、川芎、白芍药、甘草、当归、金银花、防风各五分。水煎,食远服。治痈疽疮肿已成未成之际,红肿焮痛,高
病名。见《解围元薮》卷一。即疠风,外表有白色泥土状者。
即平肝熄风。详该条。
证名。指夜间发热,或热至夜间升高。多因热入血室,或阴血不足,或血瘀所致。《证治准绳》卷一:“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夜热则行阴二十五度,四顺饮子。”《兰室秘藏》
尿道外口。《素问·骨空论》:“女子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
病症名。因暴力致使伤筋发生翻转之症。见《医宗金鉴》卷八十七。即伤筋。详该条。
病名。见朱仁康·《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指圆癣之形如古钱状者。详该条。
见汇刊经验方条。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即小腹痈,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