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痛

阴痛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又名阴中痛阴户痛。包括小户嫁痛嫁痛。多因郁热损伤肝脾,脾虚聚湿,湿热下注;或中气下陷;或风邪客下焦,与气血相搏,肝肾经络为之壅闭。症见阴痛,甚则痛极难忍。湿热下注者,兼见肿胀疼痛,带多色黄,治宜和肝理脾,清热除湿,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味,外以四物汤料合乳香捣饼纳阴中;中气下陷者,兼见阴户坠痛,气短懒言,治宜补益中气,方用补中益气汤;风邪壅滞者,兼见肿胀痛甚,治宜祛风散瘀,方用菖蒲散(《寿世保元》:石菖蒲当归秦艽吴茱萸)水煎空心服,外用艾叶防风大戟水煎熏洗。

猜你喜欢

  • 脱汗

    证名。《医碥·汗》:“脱汗,阴盛格阳,汗从阳脱,味淡不咸,如珠不流,为汗绝,不治。”详绝汗条。

  • 元亨疗马集

    兽医学著作。明·喻本亨撰。刊于1608年。现存有4卷本、5卷本、6卷本,其内容也互有调整。书中记述了马的外形(相马)、马病的诊断、症候、针灸穴位、疗法、药物处方等,并附有马病图及穴位图。书中还选录了很

  • 金牛黄

    见《陕甘宁青中草药选》。为通经草之别名,详该条。

  • 胃主降浊

    胃的功能之一。浊,指饮食水谷。《灵枢·阴阳清浊》:“受谷者浊。”胃中初步消化的食糜,依靠胃气的作用,而下降到肠道,与脾主升清的功能有相反相成的作用。

  • 土疡

    病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世又呼偷针眼。”即针眼。详该条。

  • 红硇砂

    见《药材资料汇编》。亦称紫硇砂,为硇砂药材之一种,详该条。

  • 耳沁

    病名。出明·秦景明《幼科金针》卷上:“耳沁,寒热交作,焮肿疼痛非常。”指聤耳之急性者。详聤耳条。小儿耳内肿痛之症。多由内有风热,复有水入耳所致。症见寒热交作,大哭不已,睡中惊啼,察其耳窍,焮红而肿。治

  • 耳溃

    病证名。耳中溃烂有少量脓液。《幼科金针》:“小儿肾经气热,其气上冲耳中,水湿停留,搏于气血而成。发无寒热,不哭不知者,为耳溃,久而不治,恐成耳聋。先以棉球取出其脓,宜红绵龙骨散吹入。”

  • 枯芩

    见《药品化义》。为黄芩之老根,详该条。

  • 陈沂

    【生卒】:十二世纪【介绍】:南宋妇科医家。字素庵。原为开封人,后迁居杭州。曾任翰林金紫良医。著有《素庵医要》20卷,其裔孙加注数条后,在明·嘉靖年间付梓,易名《陈氏秘兰全书》,内含妇科175卷。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