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李氏草秘》。为金荞麦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医门补要》卷上:“风热上壅阳明,致耳下漫肿,牙关胀痛,为骨槽痈。以针刺牙根尽处,出血即松,内服清散方。若牙关紧闭,滴水不入,名骨槽风。若牙痛见牙根肿凸一点,即是牙疔。”参见骨槽风、牙疔等条。
【介绍】:宋代医生。东虢(今河南荥泽)人。每日在临安府(今浙江杭州)药肆行医卖药,为人治病。重视调理脾胃,强调食治则身治,撰《食治通说》一卷,已佚。
见痘疹金镜录条。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谓人皮肤上,如蛇皮而有鳞甲,世谓之蛇身也。”又名蛇体、蛇皮癣、蛇胎。本病为胎传,婴儿出生后不久,皮肤即为灰色、干燥、粗糙,上有鳞屑,紧附皮肤,边缘翘起,状如蛇皮,触之有
①骨名。又名后山骨、玉枕骨、乘枕骨、后枕骨。详后山骨条。②窍阴(头)穴之别名,出《针灸聚英》。属足少阳胆经。位于乳突后上方。
书名。8卷。系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论》的古传本之一。1066年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与宋本《伤寒论》同时刊行。其内容与《伤寒论》基本相同,但体例编次不同。前6卷论述病证和治法为主;后2卷介绍治疗方剂
见《中药志》。即胖大海,详该条。
指体内轻清升发之气。走向上窍的阳气,发于肌表腠理的卫气,充实四肢而具有卫外作用的阳气等,均属清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勇疽。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