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东北植物药图志》。为白藓皮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何偁条。
《医学正传》卷六引李东垣方。莲鬚、炒黄连各二两,茯苓、砂仁、益智仁、半夏、炒黄柏各一两,甘草三两,猪苓二两五分。为末,汤浸蒸饼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温酒送下。治湿热流入膀胱,下浊不止。
【介绍】:唐代本草家。善于辨别中草药,撰有《加诠杂注本草》。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土儿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霍应兆条。
病证名。见《千金翼方》。指鼻塞流清涕。详鼽条。
病名。出《脉经》。指崩下之血为纯绛红色。治疗参见血崩条。
经脉名。即足少阴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少阴脉:系于内腂(踝)外廉,穿腨,出(腘)中央,上穿脊之□廉,系于肾,夹(挟)舌。〔是动则病〕:(喝)(喝)如喘,坐而起则目膜如毋见,心如县(悬)病饥,气不足,
病证名。本证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其中多数是由于在幼小时候因病丧失听觉,无从学习语言因而成聋哑。先天性者,幼小即两耳失聪,不能语言。《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发惊癎后,六七岁不能语言。”《丹溪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