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参见钱瑛条。
古针具名。九针之一。铍,钢铁制作,针端如剑锋。亦称针、铍刀、剑针。《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是一种形如宝剑,两面有刃的针具。用于疮疡排脓放血,亦用
①见《贵州民间药物》。为千屈菜之别名。②见《贵阳民间药草》。为徐长卿之别名。各详该条。
【介绍】:元代医家。蒙古族。任尚膳院使,统领尚食、尚药局。
①经穴名。代号KI2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上门。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位于腹正中线脐上6寸,旁开0.5寸处。一说:挟巨阙两旁各一寸五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并有腹
【介绍】:明代医生。字致吾。山东新城人。因家贫而学医。从名医刘南川学习,久而出名,曾任太医院吏目。治病根据体质强弱、地理、气候而下药,效果较好。尤其精于伤寒、痘疹。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二。指内伤肺络的咳嗽吐血。多因肺胃积热,痰火上冲,或房劳精竭,肾火刑金,或思虑伤脾,脾火消阴,或郁怒伤肝,肝火怫郁,或用心太过,心火妄动所致。其症身无表邪,咳嗽吐血。肺胃积热,
病证名。见《医学纲目》卷二十一。①又称食劳疳黄、黄胖。详各该条。②为脾积之俗称。《儒门事亲》卷三:“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已,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俗呼为食劳黄也。”详
【介绍】:清末医家。字晓五,号维正,又号晓邬,自称折肱老人。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撰有《医学薪传》、《饲鹤亭集方》(以上又合称《吴兴凌氏二种》,1892年刊行)、《外科方外奇方》、《凌临灵方》;另增订
针具名。《灵枢·热病》:“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现代巨针多用不锈钢制造,形与毫针相似,针身较粗而长。用于治疗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