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中医中药>中药材>小白花苏

小白花苏

《中药大辞典》:小白花苏

药材名称小白花苏

拼音Xiǎo Bái Huā Sū

出处《云南中草药》

来源玄参科植物独脚金全草。夏、秋采集。切碎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簇生或单生,高20~50厘米。茎直立,一般不分杖或少分枝。叶疏少,生于下部的对生或近互生,生于上部的互生,叶片线形,长1~2.5厘米,宽O.2~0.3厘米。稀疏的穗状花序顶生,梢端花渐密集;小花紫蓝色或白色。蒴果,瓶形,萼宿存。种子多数。

生境分部常寄生于其它植物的根上。分布云南、广西等地。

性味淡、凉。

功能主治清热渗湿,利尿。治膀胱炎,尿道炎,肾炎,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小白花苏

药材名称小白花苏

拼音Xiǎo Bái Huā Sū

英文名Herb of Big Striga

别名干草、小白花草

出处出自《云南中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大独脚鑫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riga masuria (Ham. Xe Benth.) Benth.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切碎,晒干。

原形态独脚金一年生草本,高20-60cm。全株被刚毛。茎直立,一般不分枝或少分枝,四棱形。叶生于下部的对生或近互生,上部的互生;叶片全部线形,长2-3cm,宽0.2-0.3cm。花单生,少在茎顶端集成穗状花序;花萼长约1cm,果期增大,具15条棱,裂片几乎与筒部等长,条状椭圆形;花冠粉红色、白色或黄色,花冠筒长近2cm,近先端向前弯曲,上唇短于下唇的一半,叉状凹缺;雄蕊4,二强,内蒙。蒴果卵圆状,长约6mm。花期夏、秋季。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及杂木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味甘;淡;性凉

功能主治健脾消积;清热利湿。主小儿疳积;食欲不振、黄疸、水肿、小便淋沥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花拐藤根

    《中药大辞典》:花拐藤根药材名称花拐藤根拼音Huā Guǎi Ténɡ Gēn出处《泉州本草》来源为夹竹桃科植物帘子藤的根。随时可乘,洗净,切段晒干。原形态帘子藤,又名:花拐藤。常绿攀援藤本

  • 绒毛桢楠

    药材名称绒毛桢楠拼音Rónɡ Máo Zhēn Nán别名野枇杷、山枇杷、猴高铁、掠头柴、江南香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绒毛桢楠的根或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chilus velutina Cha

  • 凉伞盖珍珠

    药材名称凉伞盖珍珠拼音Liánɡ Sǎn Gài Zhēn Zhū来源药材基源:为紫金牛科植物大罗伞树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disia hanceana Mez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

  • 扁担杆

    药材名称扁担杆拼音Biǎn Dɑn Gǎn别名娃娃拳、麻糖果、月亮皮、葛荆麻来源椴树科扁担杆属植物扁担杆Grewia biloba G. Don,以根或全株入药。夏秋采挖,洗净切片晒干。性味辛、甘,温

  • 水红木根

    药材名称水红木根拼音Shuǐ Hónɡ Mù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忍冬科物水红木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burnum cylindricum Buch.-Ham. Ex D. Don.采收和储

  • 蔛草

    药材名称蔛草拼音Hú Cǎo别名蔛荣、蔛菜(《唐本草》),接水葱(《七卷食经》),鸭仔菜、黑菜、合菜(《福建中草药》)。出处《唐本草》来源为雨久花科植物少花鸭舌草的全草。夏、秋采收,晒干。原

  • 熊油

    药材名称熊油拼音Xiónɡ Yóu别名熊脂来源食肉目熊科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G. Cuvier);马熊Ursus pruinosus Blyth;棕

  • 皱叶鼠李

    药材名称皱叶鼠李拼音Zhòu Yè Shǔ Lǐ来源药材基源:为鼠李科植物皱叶鼠李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amnus rugulosa Hemsl.采收和储藏:果熟后采收,鲜用或晒干。原形态皱

  • 齿缘钻地风

    药材名称齿缘钻地风拼音Chǐ Yuán Zuàn Dì Fēnɡ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齿缘钻地风的根。全年可采,晒干。原形态落叶灌木,高4米以上。叶对

  • 绿结鸡骨

    《中药大辞典》:绿结鸡骨药材名称绿结鸡骨拼音Lǜ Jié Jī Gǔ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杜鹃科动物褐翅鸦鹃的骨。性味甘咸,微温。功能主治强筋壮骨。治风湿骨痛,趺打伤积。用法用量内服:浸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