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父
【介绍】:
见苗父条。
【介绍】:
见苗父条。
见《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即玉泉散第二方,见玉泉散条。
运气术语。五年循环一周。《素问·天元纪大论》:“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
饮食不洁,虫积内生,虫毒气滞显于颜面皮肤而成。多见于儿童。面部有境界明显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淡白色斑片,上覆有少量灰白色糠状鳞屑,即单纯糠疹。这些征象均可作为诊断蛔虫病的参考。
证名。《银海精微》:“若迎风而出汪汪,冬日多,夏日少,拭即还生。又不分四季皆有,此冷泪也。”多由肝肾两虚,精血亏耗,招引外风所致。如椒疮及鼻部疾病引起泪道不畅等,亦可造成。本证眼无红痛,无时泪下,迎风
经穴名。代号GB30。出《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镮铫。别名膑骨。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太阳之会。位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侧卧屈股取穴。布有臀下皮神经,臀下神
【介绍】:清代医家。字于圣,安徽歙县人。撰有《慈航集三元普济方》一书,对疟、痢等证记述较详。但拘于运气之论,而刻板地制定六十花甲之方。
指肾受邪热所致的病证。《素问·刺热篇》:“肾热病者,先腰痛痠,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寒且痠,足下热,不欲言。”
针灸著作。明·陈会撰,刘瑾校补。1卷。刊于1425年。本书系将陈会所撰的《广爱书》(针灸书,今佚)12卷精简撮要而成。主要取用119穴,编成歌诀和插图,并附以折量法、补泻直诀、取穴图说、诸病配穴以及针
病证名。指经期阴道流出黄绿色的液体。清·何应豫《女科备考》:“月经来如胆水,五心作热,腰痛并小腹痛,面色萎黄,不思饮食,乃气血虚弱。先用黄芩散(黄芩、川芎、当归、甘草、知母、花粉)退其热,后用调经丸(
【生卒】:九世纪【介绍】:唐代医家。汴州(今河南开封)人。以医名于时,公元874~880年,曾任剑州(今四川境内)医学助教、药局奉御。他以古代有食医可治百病,将《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