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七。即米疽。见该条。
郁证之一。《赤水玄珠》卷十一:“胆郁者,口苦,身微潮热往来,惕惕然如人将捕之。治宜柴胡、竹茹、干姜。”参见郁证条。
穴位分类名。指十四经脉所属的穴位,简称经穴。穴位分经,《黄帝内经》中有分散记述,及至《针灸甲乙经》已较系统,载有双穴300,单穴49,合计349穴。到清代《针灸逢源》,经穴的数字已达361穴。现仍以此
【介绍】:见洪遵条。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茅莓之别名,详该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茅膏菜之别名,详该条。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牛奶浆根之别名,详该条。
见《孙天仁集效方》。为莲须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西民间常用草药》。为一箭球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多因脾虚水湿不化,泛溢肌肤而致。宜调理脾胃,行气利水。用木香调胃汤(木香、陈皮、车前子、甘草、三棱、莪术、红豆蔻、大腹皮、砂仁、苍术、木通、萆薢、山楂、姜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