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急惊风

急惊风

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惊风的一种证型。急惊风形成的因素很多,有因偶然受外界的各种强烈刺激引起;有因心肝火盛,外感寒郁闭,不得宣泄所形成;也有由于饮食不节,脾胃停痰,郁而化热,以致痰热相蒸,窍道不通,发为抽搐。临床以发病急聚,且具有惊、风、痰、热四证为特征。明·丁凤《医方集宜》描述其典型症状及其形成机制为“急惊之症,其发猛恶,忽然牙关紧急,壮热涎潮,窜视反张,抽搦摇头,口中热气颊赤唇红,纹青脉数,小便涩黄,盖因内有积热,外受风寒,心受热而积惊,肝生风而发搐,以致痰涎壅塞,口噤无知……。”故心肝蓄热,脾肺停痰,风热壅闭,窍道不通为本证的主要病机。急惊发作,须急用重掐手法,掐人中印堂合谷涌泉,亦可针刺人中、合谷、内关牙关紧闭加承浆下关中冲,以三棱针速刺出血。同时用嚏惊散(生半夏皂角),吹鼻取嚏,并用开关散(蜈蚣僵蚕南星麝香、皂角)调以姜汁,或乌梅擦牙开关。随即灌服苏合香丸至宝丹,以助开窍醒神。再按惊、风、痰、热四证,以镇痉熄风,涤痰泄火为治,急则治标。但在痰火稍降,就应调其气血,否则每因过用寒凉,易成慢惊等证。临床上当抽搐缓解,则应用琥珀抱龙丸治之,以清热镇惊,并益气和中。若脾虚生痰者,则用清心涤痰汤(《医宗金鉴》:竹茹橘皮、半夏、茯苓枳实甘草、麦冬、枣仁人参菖蒲、南星、黄连)。

猜你喜欢

  • 兔子腿

    见《辽宁经济植物志》。为列当之别名,详该条。

  • 少府

    经穴名。代号HT8。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阴心经。荥(火)穴。位于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间,平劳宫穴。布有来自尺神经的第四指掌侧总神经和指掌侧总动、静脉。主治胸痛,心悸,小指拘挛,掌中热,皮肤瘙痒,小便

  • 留针

    指针刺得气后,将针留置于穴位内至预定时间再予出针。《素问·针解篇》:“刺其实须其虚者,留针。”意即治疗实邪疾患,可用留针的方法。留针期间可施行各种手法操作,并可加用温针、电针等。留针时间长短应视具体情

  • 鱢嗽

    病名。鱢音骚,臭也。指肺受外邪所致的咳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备急五嗽圆,治五种咳嗽。一曰上气嗽,二曰饮嗽,三曰鱢嗽,四曰冷嗽,五曰邪嗽,皆有肺受风寒,气不宣通所致。”亦指传染性咳嗽。《不居集

  • 舌柱

    出《灵枢·终始篇》。《类经》卷二十一:“舌柱,即舌下之筋如柱也。”似指舌系带。

  • 蛊毒病

    病名。指中蛊毒所致的多种病候。包括射工病、沙虱病、水毒病、蛇蛊、蜥蜴蛊、虾蟆蛊、蜣螂蛊等。《诸病源候论·蛊毒病诸候》:“凡蛊毒有数种,皆是变惑之气。……凡中蛊病,多趋于死,以其毒害势甚,故云蛊毒。”《

  • 急脉

    经穴名。代号LR12。出《素问·气府论》。属足厥阴肝经。位于耻骨联合下缘旁开2.5寸,当腹股沟处。布有髂腹股沟神经,深层下方为闭孔神经的前支;并有阴部外动、静脉的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的耻骨支通过,外方

  • 医寄伏阴论

    书名。2卷。清·田宗汉撰。刊于1888年。田氏认为时行伏阴有似霍乱而实非霍乱。遂详论此病,辨析与霍乱之区别,列述其病原、变症、死候、禁令、瘥后等情况,并摘取《伤寒杂病论》中与伏阴症同属一派的阴病条文作

  • 松子风

    病名。《奇效良方》卷六十一:“松子风,口内满喉赤如猪肝,张口吞物则气逆关闭,饮食不能。”多由心胃火毒上炎咽喉所致。治宜清心泻火、消肿解毒。方可选用导赤散、三黄凉膈散加芥穗、防风、蝉蜕、僵蚕等。即松子喉

  • 荷钱癣

    见《本草纲目》卷三十五下巴豆。因形似荷花瓣或圆钱形,故名。即体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