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福建中草药》。又名薅田藨根。为蔷薇科植物茅莓Rubus parvifolius L.的根。苦、甘,微寒。清热凉血,祛风利湿,散瘀消肿。①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风湿痹痛
【介绍】:见王翃条。
病名。即环颈而生破溃难敛的瘰疬。出《疡科全书》。病势凶险,多因瘰疬治疗不当而致。
《张氏医通》卷十五方。①川椒二两,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麦门冬各四两,牡丹皮三两。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温酒或盐汤送下。治阴血亏虚,真火离散,目无精光,至夜昏甚。②椒红四两,巴
推拿手法名。出《灵枢·经筋》。用手进行抚摩。
病名。指疟疾发作过程中出现大汗亡阳等虚脱之症者。清·吴楚《宝命真诠》:“疟脱之症,魄汗淋漓,面色青黑。脉虚浮数,按之极虚。”治宜用补中益气汤去升麻、柴胡,倍参、芪,加白芍、五味、枣仁等。参见疟疾条。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七。小儿丹毒之一种。多系胎中受热所致。欲发之时,先身热啼叫,惊搐不宁,次生红晕,皮肤赤肿,由小渐大,其色如丹,游走无定。起于腹背,流散四肢者顺;起于四肢,流入胸腹者逆。治宜清
指因元精虚亏所致的痰证。《症因脉治》卷二:“精虚痰,骨蒸潮热,虚火时升,脉多细数。”治宜补精化痰。方用地黄丸、加减二冬汤、固本丸加玄武胶,佐以理气药等。参见痰证条。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二。即猫眼疮。详该条。
即耳屏。《灵枢·五色》:“蔽者,耳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