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清代藏医学家。著有《医学史甘露长河》,未见传世。
耳骨之一。即鎚骨。左右耳各一,在鼓室内腔上部,其形似鎚,故名。
见《太平圣惠方》。即皂角刺,详该条。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八。即虎口疔。见该条。
【介绍】:见谢缙孙条。
治则。出《素问·五常政大论》。指用药应因人制宜,对身体强壮,正气充足、能耐受攻邪药物者,就给予气味厚,作用强的药物治疗,取其速效。
见《陆川本草》。为罗裙带之别名,详该条。
古病名。指一种突然发作危重疾患。《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飞尸者,发无由渐,忽然而至,若飞走之急疾,故谓之飞尸。其状心腹刺痛,气息喘急,胀满上冲心胸也。……治飞尸,在人皮中,又名恶脉,又名贼风。发时头
即宿滞。《诸病源候论·宿食不消候》:“宿食不消,由脏气虚弱,寒气在于脾胃之间,故使谷不化也。宿谷未消、新谷又入,脾气既弱,故不能磨之,则经宿而不消也。令人腹胀气急,噫气醋臭,时复憎寒壮热是也,或头痛如
见《四川中药志》。为枫香寄生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