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病证名。①指胸腹部痞满、按之不痛的疾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又:“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赤水玄珠·痞气门》:“刘宗厚曰:痞之为病,由阴伏阳蓄,气上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膜满痞塞,皆土之病也。胀满有轻重之分,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胀满则外有形也。前人所论皆指误下而致之,亦有不因误下而然者,如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则为痞;饮食痰积不能施化则为痞;湿热太盛,土乘心下则为痞。既痞与湿同治,惟上下分消其气,如果有内实之症,庶可略与疏导。”根据病因、症状、部位之不同,可分气痞、痰痞、虚痞、实痞、上痞、中痞、下痞等。详各条。②指胸腹部有癖块,属积聚一类。《临证指南医案·痞》徐灵胎评:“痞有二义。痞结成形之痞,是病胸膈痞满。是症痞结之痞,即积聚之类,另立一门亦可。但痞满之痞,不拘何病皆有。”《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痞者,闭也。痞必有块,块则有形,总在皮里膜外,其源皆由伤于饮食。”参见积聚有关条。

猜你喜欢

  • 息肉喉风

    病名。《喉科杓指》卷二:“此症因受污秽之气及风热而起,喉间生赤肉,层层相叠,渐渐肿起,由此出臭气,气塞不通。”或由肺胃积热,痰浊薰蒸所致。治宜清热涤痰散结。用桃红四物汤,清咽双和饮,黄连温胆汤等加减。

  • 黄根白尖舌

    舌尖白苔舌根黄苔。见于表邪将解而里热盛,宜清里热。若表证未罢者,宜先解表,后攻里,杂病见此舌,亦属里有实热。

  • 真景元

    【介绍】:即真德秀。见该条。

  • 打不死

    见《广西中药志》。为落地生根之别名,详该条。

  • 董说

    【介绍】:明末清初僧人。字雨若,号南潜。学《易经》于黄道周。明朝亡后,削发为僧,爱好文学书法兼通医学。著书十余种,在医学方面,有《运气定论》一书,已佚。

  • 外证头痛

    病证名。指外感头痛。《内外伤辨·辨头痛》:“外证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入里实方罢。”详外感头痛条。

  • 陆定圃

    【介绍】:见陆以湉条。

  • 产婆

    见《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又称稳婆。古代对接生员的称呼。

  • 面目浮肿

    证名。见《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有虚实之分。虚证亦称面目虚浮。多因脾、肺、肝、肾脏气虚衰所致。实证多由湿热壅盛、风火水气、阳明实热所致。《景岳全书·面病》:“面肿有虚实,肿者为实,浮者

  • 续选临证指南

    书名。4卷。清·叶桂撰,华岫云校。卷1续选《临证指南》漏编的叶氏医案,并附《温热论》。卷2~4介绍叶氏平生所集经验方,分科叙述,大多属民间流传简便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