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类著作。清·方开辑。本书又名《祛病延年图说》,于清雍正年间由新安方开编绘,后被叶志诜收入《颐身集》,王福源又刊于《内功图说》,名“祛病延年法。”这是一种以揉腹按摩为主的导引法,除有保健延年的作用外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腰俞。见该条。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卷八十八方。百草霜三钱,阿胶(蛤粉炒成珠)、藕节、侧柏叶、茅根、当归(酒洗)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钱,老酒送下,日二次。治额骨损伤皮破,内损瘀血,上呕吐衄
①骨名。即尾骨。详尾骶骨条。②推拿部位名。即龟尾。位于尾骨端。③经外奇穴别名。见穷骨条。
病证名。小儿乳食不当,损伤脾气所致的病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小儿食不可过饱,饱则伤脾,脾伤不能磨消于食,令小儿四肢沉重,身体苦热,面黄腹大是也。”治以健脾消食,兼以除热为主,如保和丸加减。参见
经脉名。即足太阳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足泰阳脉,出外踝(娄)中,上贯膊(腨),出于(腘);枝之下脾(人体部位名,未详);其直者,贯□,夹脊,□□,上于豆;枝颜下,之耳;其直者,贯目内渍(眦),之鼻。其
【介绍】:三国时期吴国医生。字君异。据古书载,他治病不取报酬,只求被治愈者在其门前种杏树,日久杏树成林。后世称颂医家为“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来源于此。
经穴名。代号BL13。出《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肺之背俞穴。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三、四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
病证名。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由发疹性疾患而引起的发热。其症以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烦闷,乍寒乍热,咳嗽喷嚏,手足指冷,耳鼻尖冷为其特征。宜分麻疹、飘疹、风疹、斑疹、天泡疮等辨证论治。
书名。1卷。清·尤乘撰。刊于1667年。内容有:喉症总论、咽喉门(7病)、口牙舌颈面腮门(19病)、喉症治法及制药、用药法、喉症验方等。文字简明,切于实用。解放后出版排印本(与《咽喉脉证通论》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