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骨之一。即鎚骨。左右耳各一,在鼓室内腔上部,其形似鎚,故名。
见《广西中药志》。为黄花母之别名,详该条。
出《痘疹精详》。即奶麻,详该条。
皮毛之孔窍,即毛孔。见《脾胃论》。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
证名。疳疾引起双目昏矇,视物模糊的证候。属疳热上犯于目而致。治法详见疳眼条。或用二百花草膏(《串雅内编》:“羊胆汁、蜂蜜,蒸丸)。
病证名。疳疾的一种证型。①疳疾发病的新久和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的证候。《证治准绳·幼科》:“疳之新者为热疳,面黄脸赤,骨热盗汗,鼻干口臭,唇焦烦渴,心躁惊悸,情意不乐;若疳之久者为冷疳,目肿腹胀,便利不定
指中焦上焦。《灵枢·五味论》:“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
书名。①9卷。明·马莳撰于万历年间,有万历八年(1580)陈懿德序,其云:“玄台以考究之妙心,察前晰后,击节廓蒙,于‘八十一难’又发其变通之用,而合于越人,仓公,继樱宁之步。”今有万历间刊本,残存1~
出《素问·宣明五气篇》。即五脏所恶。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