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经行口糜

经行口糜

病证名。亦称经前口疳。指每值临经或经行时口舌糜烂,每月如期反复发作。多由心胃之火上炎所致。若平素思虑过度,耗及心阴胞脉属心而络于胞中,经期经血下注、心阴益虚、心火亢盛,上炎口舌,或肾精不足,虚火上炎口糜。偏于实热者,兼见心中烦热,口燥咽干,治宜清心泻火,引热下行,方用导赤散加花粉、麦冬;偏于虚火者,兼见渴不喜饮,五心烦热,治宜养阴清热,方用玉女煎知柏地黄丸;若因喜食辛辣香燥之品,肠胃蕴热,经行时冲脉偏盛,挟胃上冲所致口糜,兼见口臭口干喜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治宜清热泻火,荡涤胃热,方用凉膈散;若兼脾虚湿热内盛者,症见脘腹胀满大便溏臭,治宜芳香化浊清热利湿、方用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

猜你喜欢

  • 太乙

    经穴名,代号ST23。出《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太一。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腹部,脐上2寸,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又云去任脉三寸)。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分支,并有第八、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

  • 细米草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半边莲之别名,详该条。

  • 瘢痕灸

    即化脓灸。详该条。

  • 抱独山人

    【介绍】:见王履条。

  • 远近配穴法

    指以局部与远道相结合的配穴方法。如胃痛取中脘、胃俞为近取;内关、足三里为远取;两相结合,即为远近配穴法。

  • 肝肾亏损

    即肝肾阴虚。详该条。

  • 胎水不利

    病证名。单南山《胎产指南》:“孕妇胸腹满胀便秘,遍身浮肿,名曰胎水不利,宜服鲤鱼汤。”参见胎水肿满条。

  • 东垣十书

    丛书名。此丛书收选李杲(东垣)等宋、金、元医家著作十种。刊于1529年。其中《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为李杲所著;其余《脉诀》、《局方发挥》、《格致余论》、《此事难知》、《汤液本草》、

  • 燥嗽

    病名。指秋燥伤肺的咳嗽。五嗽之一,见《外台秘要》卷九。《类证治裁》卷二:“燥嗽。秋燥嗽渴,气促,宜甘润,玉竹、沙参、麦冬、梨、蜜、杏仁、蔗汁之属,或复脉汤去姜、桂。”参见五嗽、伤燥咳嗽条。

  • 鼻洪

    病证名。《大明诸家本草》:“茜草,……止鼻洪。”指鼻衄之甚者。参见鼻大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