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一方。半夏三钱,黄芩、天门冬、麦门冬各二钱,五味子、杏仁各一钱,甘草五分,生姜五片。水煎服。治因伤于暑热而致的热嗽,症见口燥,声嘶,烦热引饮,或吐涎沫,甚至咯血,脉数者。
病名。即指胸痹。见《症因脉治》卷三。详胸痹条。
见《本草正义》。为莳萝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踝骨条。
即支节烦疼。见《伤寒来苏集·柴胡汤证》。详支节烦疼条。
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二。沙通痧。详痧条。
见《中药志》。为五灵脂之别名,详该条。
①见成都中医学院等《常用草药治疗手册》。为野牡丹之别名。②见《成都中草药》。为朝天罐之别名。各详该条。
谓足阳明之经筋,统管眼之下部。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三:“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阳明则为目下纲。”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凉粉藤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