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病名。指鬾病兼有发热,大便黄而恶臭者。治法见大便恶臭条。
即汗孔。见汗空条。
病名。《外科大成》卷二:“生于脏内,悬于肛外,时流脓水,便痛出血。”相当于内痔、混合痔或并发肛漏者。治疗参见各该条。
【介绍】:元代医生。安徽怀远人。参见朱肯堂条。
病证名。因血虚筋脉失养所致。《证治要诀·诸痛门》:“妇人血过多,及素患血虚致腰痛者。当益其血。”宜用四物汤加减。
见大观本草条。
见《药材学》。为相思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南京民间药草》。为犁头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即杨梅疮。《幼幼集成》卷四:“小儿患此者,实由父母胎毒传染而致,然非寻常胎毒可比。……小儿梅疮,最为恶候,倘发于一二月间,或半周之内,最难救治,以其毒禀先天,来路既远,方药难及,即日服数匙之药,
见万氏济世良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