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法则。指补益或治疗下部病证的方药,原则上宜使用气味厚而效果快的急剂。如肾阳不足,阳痿精滑之症,用附子、肉桂等峻补肾阳。《素问·至真要大论》:“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适其至所,此之谓也。
病名。见清·佚名《眼科易知》。即睥生痰核。详该条。
①经穴名。代号RN9。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分水、中守。属任脉。位于腹正中线,脐上一寸。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下动、静脉。主治腹痛,肠鸣泄泻,水肿,蛊胀,以及肾炎等。直刺0.5~1寸。艾炷灸
见妇婴至宝条。
病证名。见《外台秘要》卷十六。即脾气盛。《灵枢·本神》:“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详脾气盛条。
即阳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阴病。”见阳盛条。
病证名。亦名胎前大便不通、妊娠大便秘不通。指妊娠期间出现大便秘结不通或欲便而艰涩不行。多由脾肺气虚、胃肠气滞、血虚津亏、大肠燥热所致。脾肺气虚则运化传导糟粕无力。症见大便艰难、虚坐努责、汗出神疲、纳差
农历推算四季气候的单位。五天共有60个时辰,成为一个甲子,称为一候;三候共十五天,成为一个节气。《素问·六节藏象论》:“三候谓之气。”
指病因和病理均属热而表现出寒的假象。参见真热假寒条。
指五种疝病。《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一曰石疝,二曰血疝,三曰阴疝,四曰妒疝,五曰气疝,是为五疝也。”又:“五疝之状,寻此皆由腑脏虚弱,饮食不节,血气不和,寒温不调之所生也。”详血疝、气疝、阴疝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