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药筒拔法

药筒拔法

药筒的作用与火罐相似,能吸引溃疡的脓毒外出。适用于阴发背十五日前后,坚硬漫散不收,脓深不能向外溃破者。其法先以鲜菖蒲羌活独活、祈艾、白芷甘草各15克,连须葱90克,用清水十碗,煎几十沸候用;其次,用鲜竹几段,每段长七寸,口径约一寸三分,一头留节,刮青留白,厚约一分多,靠节钻一小孔,用细杉木条塞紧,放前药水内煎几十沸。脓内溃难出者,可先作品字形三个切口,将药水盆放在病人床前,把药筒内热水倒去,乘热急对疮口合上,按紧自然吸住,等约5~10分钟药筒已凉,拔去木塞,药筒自落。凡溃疡严重的不能用,以免引起出血。

猜你喜欢

  • 摄生众妙方

    方书名。11卷。明·张时彻辑。刊于1550年。本书分为通治诸病、危病、补养、诸风、伤寒感冒等47门,各门选集有效成方予以汇辑编成。但由于编者随见闻而录,内容不够完备,复选集临床各科单验方,另撰《急救良

  • 复溜

    经穴名。代号KI7。出《灵枢·本输》。别名昌阳、伏白、外命。属足少阴肾经。经(金)穴。位于内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直上2寸,当跟腱前缘处。《医学入门》等定本穴于交信之后,《针灸聚英》等定本穴于交信之前

  • 小腿腓肠肌部。俗称小腿肚。《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上腨内。”

  • 肝气胁痛

    病证名。见《医方考》卷五。指因情志不舒,肝气失于疏泄所致的胁痛。临床表现为胁肋胀痛,胸闷,饮食减少,疼痛部位走窜不定,时痛时歇,得暖气则痛胀见宽,如情绪波动其痛加剧,多见弦脉。治宜疏肝理气为主,如严氏

  • 阳崩

    病名。热邪内扰,热伤冲任,导致崩下赤色,并见小腹疼痛,古称阳崩。宋·齐仲甫《女科百问》四十二问:“受热而赤者,谓之阳崩。”宜用胶艾汤。

  • 余甘子根

    见《广东中草药》。为油柑根之别名,详该条。

  • 鼻齆(wèng 瓮)

    证名。又名齆鼻。齆,鼻病也(《玉篇》)。又鼻塞曰齆。①指嗅觉失灵者。《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鼻气不宣调,故不知香臭,而为齆也。”②俗称阻塞性鼻音为齆鼻。如《十六国春秋后赵录》有“王谟齆鼻,言不清畅”

  • 天火热疮

    病证名。见《本草纲目》卷二十六芸苔:“初起似疿,渐如水泡似火烧疮,赤色,急速能杀人。芸苔叶捣汁,调大黄、芒硝、生铁衣等分,涂之。”

  • 阳窟

    经穴别名。出《针灸聚英》。即腹结,见该条。

  • 解脉

    ①指足太阳膀胱经之脉。《素问·刺腰痛论》:“解脉令人腰痛,痛而引肩,目然,时遗溲。”王冰注:“解脉,散行脉也,言不合而别行也,此足太阳之经。”以其脉如绳之解股,故名。②指络脉。张志聪注:“解脉者,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