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足少阳经筋

足少阳经筋

十二经筋之一。《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颌,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眦外维。”经筋从足第四趾起始,向上结于外踝,上沿胫骨外缘,结于膝外侧;它的分支,自腓骨处别行,上至髀,前面结于伏兔部(股四头肌),后面结于骶(尻)部;它直行的一支,上至胁下,经季胁,走腋前,联系乳部,结于缺盆(颌骨上窝)。直行的复从腋部,通过缺盆,出行在足太阳经筋之前,沿耳后,上额角,在头顶交叉,下行至颔,上结于鼻旁;其分支结于目外眦,形成“外维”。

猜你喜欢

  • 光慈菇

    见《河南中药手册》。又名小慈姑、毛地梨、光菇、山蛋。为百合科植物老鸦瓣Tulipa edulis(Miq.)Bak.的鳞茎。分布东北至长江流域各地。甘、辛,凉,有小毒。清热解毒,散结化瘀。①治咽喉肿痛

  • 拗哭

    ①指幼儿数日内啼哭不止(《儒门事亲》)。②小儿夜啼,见灯即止者,此由点灯习惯,为拗哭(明·万全《育婴家秘》)。又名儿嗜灯花。③小儿初生,性多执拗,凡有亲狎之人,玩弄之物,一时不见,其心不悦而哭,谓之拗

  • ①阻格不通、格拒。《灵枢·脉度》:“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素问·气交变大论》:“阴厥且格。”②吐逆证。《伤寒论·平脉法》:“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

  • 清咽抑火汤

    《寿世保元》卷下方。连翘一钱五分,黄芩、栀子、防风、朴硝、黄连、知母、玄参、牛蒡子、大黄各一钱,桔梗二钱,薄荷七分,甘草五分。水煎频服。治上焦实热,初起咽喉肿痛,痰涎壅盛者。

  • 血热盗汗

    证名。见《张氏医通·杂门》。指阴虚盗汗之偏于火旺血热者。《景岳全书·杂证谟》:“阴虚者,阳必凑之,故阳蒸阴分则血热,血热则液泄而为盗汗也。”治宜清火补阴,用当归六黄汤。参见阴虚盗汗条。

  • 混元母

    即胞衣。详该条。

  • 针麻三关

    针麻术语。针麻过程中迄今存在的镇痛不全,肌肉紧张及内脏牵拉反应三个不足方面,简称针麻三关。这些不足方面有碍手术的顺利进行,目前正在研究探讨中。

  • 红血儿

    见《陕西中草药》。为鸡血七之别名,详该条。

  • 女子逆经赤涩

    病证名。见清·佚名《眼科易知》。即室女逆经,详该条。

  • 内伤三消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三。指七情、房室、饮食内伤引起的消渴病。有精虚、积热之分。详见精虚三消、积热三消、消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