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阴交。见该条。
出《脉经》。即胎漏。详该条。
审察舌、鼻、目、口唇、耳等苗窍的变化,作为识别内脏病变的参考。如心火炽盛可见舌赤糜烂;邪气壅肺,可见鼻翼煽动;肝胆湿热,可见目睛发黄;脾胃虚寒,可见口唇淡白;肾气亏损,可见耳鸣等。参见五官条。
见《本草纲目》。为橡实之别名,详该条。
即间接灸。见该条。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铁筷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邵氏医书三种条。
【介绍】:见龚廷贤条。
针刺术语。指保持针刺得气状态,不使消失。《素问·宝命全形论》:“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配穴法之一。指上部和下部穴位配合应用。如牙痛取上肢的合谷,下肢的内庭;胃痛取上肢的内关,下肢的足三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