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中医中药>中药材>

《中药大辞典》:冰

药材名称

拼音Bīnɡ

别名凌(《纲目》)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凝成的无色透明的固体。

性味《本草拾遗》:"味甘,大寒,无毒。"

功能主治退热消暑,解渴除烦。治伤寒阳毒,热甚昏迷,中暑烦渴。

①《本草拾遗》:"主去热烦。"

②《日用本草》:"解烦渴,消暑毒。"

③《纲目》:"伤寒阳毒、热甚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膻中,良。亦解烧酒毒。"

用法用量内服:含化.外用:罨敷。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冰

药材名称

拼音Bīnɡ

英文名ice

别名凌、石水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药材基源:为水凝成的无色透明的固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ce

原形态晶体结构属六方晶系。常为细粒致密块体;或为具六方对称的雏晶、树枝状连晶等(见于雪花、霜华、冰花),或具同心状结构(如冰雹)、钟乳状结构(岩洞中钟乳冰、石笋冰);很少见片、板状的规则集合体。无色透明,含气泡、裂隙处呈乳白色或混浊的白色;大块纯净的冰,散射光略带淡蓝色调。无解理,断口贝壳状、次贝壳状。硬度1.5。性脆、易碎。相对密度0.917。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冰分布于冰川、雪山外,北方各省区冬冷见冰雪,秋凉见霜,夏晶天然产的冰可见于低温岩洞中(沿裂隙下渗的地下水冻结成冰),不论南北均属罕见。

资源分布:人工制冰在全国四季均有产出。

性味甘;大寒;无毒

归经肺;胃经

功能主治退热消暑;解渴除烦。主伤寒阳毒;热甚昏迷;中暑烦渴

用法用量内服:含化。外用:罨敷。

注意不可过食。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主去热烦。

2.《日用本草》:解烦渴,消暑毒。

3.《纲目》:伤寒阳毒、热甚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膻中,良。亦解烧酒毒。

4.《医林纂要》:凡天行热毒,伤寒阳毒,阳明壮热,以至神气昏迷者,置冰块心胸间,即可清醒。不可过食。冰过食反伤阳,命火以衰,脾胃不能化矣。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猫头

    药材名称猫头拼音Māo Tóu出处《纲目》来源为猫科动物猫的头或头骨。性味①《纲目》:"甘,温,无毒。"②《陆川本草》:"甘酸,微温。"功能主治治瘰疬

  • 鸡血李

    《中药大辞典》:鸡血李药材名称鸡血李拼音Jī Xuè Lǐ出处《分类草药性》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杏李的根或叶。夏、秋采集。原形态杏李。又名:红李、秋根子。落叶乔木。树形尖塔状,枝直上,幼时光滑。

  • 枳根皮

    《中药大辞典》:枳根皮药材名称枳根皮拼音Zhǐ Gēn Pí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橘的根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枸橘"条。化学成分根含柠檬苦素、印度榅桲素、邪蒿

  • 乌骚风

    《中药大辞典》:乌骚风药材名称乌骚风拼音Wū Sāo Fēnɡ别名乌骨鸡、黑乌骨(《四川中药志》),黑骨头、铁夹藤(《中国经济植物志》)。出处《分类草药性》来源为萝摩科植物青蛇藤的茎。原形态多年生攀援

  • 丁蛎

    药材名称丁蛎拼音Dīnɡ Lì英文名T-shaped shellfish别名白丁蛎、螺蛟、丁字贝、海丁子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钳蛤科丁蛎的壳。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lleus

  • 鼬瓣花根

    药材名称鼬瓣花根拼音Yòu Bàn Huā Gēn别名壶瓶花根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鼬瓣花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aleopsis bifida Boenn.[G.tetrahit auct.

  • 化气兰

    《中药大辞典》:化气兰药材名称化气兰拼音Huà Qì Lán别名土百部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兰科植物蕙兰的根皮。秋季挖根,抽去木心,晒干用。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簇生,细

  • 椋子木

    《中药大辞典》:椋子木药材名称椋子木拼音Liánɡ Zǐ Mù出处《唐本草》来源为山茱萸科植物椋子木的心材。原形态椋子木,又名:椋、梾(《尔雅》),松杨、凉木(《本草拾遗》),冬青

  • 土马鬃

    药材名称土马鬃拼音Tǔ Mǎ Zōnɡ别名大金发藓、独根草、眼丹药、小松柏、一口血、矮松树、万年杉、拳头草、千年松、一寸松、千年枞出处《嘉佑本草》载:“土马鬃;所在背阴古墙垣上有之。岁多雨则茂盛&he

  • 木瓜枝

    《中药大辞典》:木瓜枝药材名称木瓜枝拼音Mù Guā Zhī出处《别录》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枝叶。性味《纲目》:"酸涩,温,无毒。"功能主治《别录》:"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