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中医中药>中药材>地筋

地筋

《中药大辞典》:地筋

药材名称地筋

拼音Dì Jīn

别名菅根、土筋(《别录》),黄茅(《纲目》),毛针子草(《贵州草药》)。

出处《别录》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黄茅全草。全年可采。

原形态黄茅,又名:黄菅(《纲目》)。

多年生草本.须根质较坚韧。秆直立,丛生,高40~90厘米,光滑无毛。叶鞘扁压而具脊,光滑无毛或鞘口具细柔毛;叶舌较硬,膜质,长约1毫米,截平,具纤毛;叶片线形,长达15厘米,宽2~5毫米,两面均粗糙或上面基部疏生柔毛。总状花序单生,长3~6厘米(芒除外),下部具3~10个同性对,上部可具达12个异性对;孕性小穗线形,长6~8毫米,基盘尖锐,具棕冯色髯毛;第1颖革质,被短硬毛,背部圆形,先端钝,边缘包卷同质之第2颖;第2颖等长而甚窄于第1颖,具2脉,脉间被短硬毛,具膜质缘;第2外稃膜质,极窄,延伸成芒;芒2回膝曲,长6~10厘米,芒柱扭转而被短硬毛;不育小穗偏斜而略扭转,覆盖孕性小穗,绿色或带紫色,无毛或生糙疣毛。花、果期7~11月。

生境分部生长于山坡草地。分布华南、西南、华中和浙江、陕西等地。

化学成分干草(开花期采集)含水分11.2%、灰分4.9%、蛋白质3.9%、脂类1.5%、粗纤维36.0%、碳水化物42.5%。所含多糖主为半纤维素类。低分子糖类有蔗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醇、内消旋肌醇和棉子糖。

性味甘,寒。

①《别录》:"味甘,平,无毒。"

②《本草求原》:"甘,寒。"

功能主治清热止渴,祛风除湿。治热病消溺,咳嗽,吐泻,关节疼痛。

①《别录》:"主益气,止渴,除热在腹脐,利筋,"

②《纲目》:。"根、苗、花功与白茅同。"

③《生草药性备要》:"治热咳,止吐泻,理小肠气。"

④《本草求原》:"止水泻,理心气热痛,小肠气痛。"

⑤《岭南采药录》:"理跌打内伤。"

⑥《贵州草药》:"驱风除湿,敝寒止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捣汁或浸洒。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风寒咳嗽:毛针子草根一两,煎水服。

②治风湿关节疼痛:毛针子草根一两,大血藤、小血藤、观音柴各五钱,泡酒服。

③治枪伤(退子弹):毛针子草、迷马桩各等量,捣烂敷伤处。(①方以下出《贵州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地筋

药材名称地筋

拼音Dì Jīn

英文名Root or herb of Contorted Tanglehead

别名菅根、土筋、黄菅、毛针子草、茅刺草、扭黄茅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黄茅的根茎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teropogon contortus(L.) Beauv.ex Roem.et Schult.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黄茅,多年生草本。须根质较坚韧。秆直立,丛生,高40-90cm,光滑无毛。叶鞘扁压而具脊,光滑无毛或鞘口具细柔毛;叶舌较硬,膜质,长约1mm,截平,具纤毛;叶片线形,长达15cm,宽3-5mm,两面均粗糙或上面基部疏生柔毛。总状花序单生,长3-6cm(芒除外),直立或稍弯曲,下部具3-14个同性对,上部可多达12个异性对;孕性小穗线形,长6-8mm(包括长约2mm的基盘),基盘尖锐,具棕褐色髯毛;第1颖草质,被短硬毛,背部圆形,先端钝,边缘包卷同质之第1颖,具2脉,脉间被短硬毛,具膜质边缘;第2外稃膜质,极窄,延伸成芒;芒两回膝曲,长6-10cm,芒柱扭转而被短硬毛;不育小穗偏斜而略扭转,覆盖孕性小穗,绿色或带紫色,无毛或生糙疣毛。花、果期7-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西南及陕西南部、浙江各地。

化学成分干草(开花期采集)含水分11.2%、灰分4.9%。蛋白质3.9%、脂类1.5%、粗纤维36.O%、碳水化物42.5%。所含多糖主为半纤维素类。低分子糖类有蔗糖(sucrose),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半乳糖醇(galactitol),内消旋肌醇(Myo一inositol)和棉子糖(Raffinose)。

药理作用参见麝香草条。

1.消炎作用:花的煎剂或流浸膏可用于支气管炎或其他上呼吸道疾患作保护剂。

2.止痛作用:也可用于神经炎或脊神经根炎作止痛剂,此皆因其中含百里香酚之故。

性味甘;寒

功能主治清热止渴;祛风除湿。主热病消渴;风湿痹痛;咳嗽;吐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捣汁;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1.《别录》:主益气,止渴,除热在腹脐,利筋。

2.《纲目》:根、苗、花功与白茅同。

3.《生草药性备要》:治热咳,止吐泻,理小肠气。

4.《本草求原》:止水泻,理心气热痛,小肠气痛。

5.《岭南采药录》:理跌打内伤。

6.《贵州草药》:驱风除湿,散寒上咳。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麻疯树

    药材名称麻疯树拼音Má Fēnɡ Shù出处《广西中草药》来源为大戟科植物麻疯树的叶、树皮。随时可采。原形态麻疯树,又名:青桐木,羔桐、臭油桐、小桐子、黄肿树、假白榄、芙蓉树、滑桃

  • 帘子藤

    药材名称帘子藤拼音Lián Zi Ténɡ别名花拐藤、腰骨藤、长角胶藤来源夹竹桃科帘子藤Pottsia laxiflora (Blume) O. Ktunze,以根、茎、乳汁入药。

  • 巴戟天

    《中国药典》:巴戟天药材名称巴戟天拼音Bā Jǐ Tiān英文名RADIX MORINDAE OFFICINALIS别名鸡肠风、鸡眼藤、黑藤钻、兔仔肠、三角藤、糠藤来源本品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Morin

  • 蚍子草

    药材名称蚍子草拼音Pí Zǐ Cǎo别名四川山蚂蝗、红土子草、路边青来源豆科蚍子草Desmodium szechuanense (Craib) A. K. Schindl.,以根皮入药。生境

  • 干蟾

    药材名称干蟾拼音Gān Chán别名癞蛤蟆、蟾蜍皮来源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 melanostictus Schneide

  • 鱼鳔

    《全国中草药汇编》:鱼鳔药材名称鱼鳔拼音Yú Biào别名鲟鱼、七粒浮子、中华鲟、鳇鱼、鳝、苦腊子、鲔、黄鱼来源鲟形目鲟科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

  • 双参

    《全国中草药汇编》:双参药材名称双参拼音Shuānɡ Shēn别名对对参、肚拉、白都拉、萝卜都拉、西南囊苞花、一支蒿[四川西昌]、土洋参[四川木里]来源川续断科双参(囊苞花)属植物双参Triplost

  • 通草

    《中国药典》:通草药材名称通草拼音Tōnɡ Cǎo英文名MEDULLA TETRAPANACIS别名通花根、大通草、白通草、方通、泡通来源本品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Tetrapanax papyrifer

  • 天目木兰

    《全国中草药汇编》:天目木兰药材名称天目木兰拼音Tiān Mù Mù Lán来源木兰科头目木兰Magnolia amoena Cheng,以花蕾入药。生境分部浙江、江西。

  • 毛果小甘菊

    药材名称毛果小甘菊拼音Máo Guǒ Xiǎo Gān Jú别名金钮扣、甘菊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毛果小甘菊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ncrinia lasiocarpa C. Winkl.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