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中医中药>中药材>蒟酱

蒟酱

《中药大辞典》:蒟酱

药材名称蒟酱

拼音Jǔ Jiànɡ

别名枸酱(《汉书》),蒟子(《广志》),土荜拨(《食疗本草》),大荜拨(《成都县志》),蒟青、槟榔蒟(《岭南草药志》),青蒌、香荖(《广东中草药》),芦子(《云南中草药选》)。

出处《唐本草》

来源胡椒科植物蒟酱果穗。秋后果实成熟时采摘,晒一日后,纵剖为二,晒干。

原形态蒟酱,又名:浮留藤(《唐本草》),扶留藤,扶恶士、蒌藤(《纲目》)。

常绿攀援藤本,高可达10米。叶互生,大而厚,卵状长圆形,基部常偏斜,长10~15厘米,宽4~10厘米。穗状花序,长5~15厘米,下垂。浆果肉质,绿黄色,互相连合成一长圆柱状体。花期5~7月。

生境分部生长于阴湿的森林中。分布于云南、广东、广西、台湾等地。产于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果穗黑褐色,呈弯曲的长条状,长约3~6厘米不等,果柄长约2~4厘米,具纵沟纹。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色较浅。气特殊,味辛辣。以干燥不霉,味辣而浓者为佳。

化学成分根含β-谷甾醇。

炮制雷公炮炙论》:"凡使蒟酱,采得后,以刀刮上粗皮,便捣,用生姜自然汁拌之,蒸一日了出,日干。每修事五两,用生姜汁五两,蒸干为度。"

性味①《唐本草》:"味辛,温,无毒。"

②《纲目》:"气热,味辛。"

功能主治温中,下气,散结,消痰。治心腹冷痛,吐泻,虫痛,咳逆上气。

①《唐本草》:"主下气温中,破痰积。"

②《食疗本草》:"散结气,治心腹中冷气。"

③《海药本草》:"主咳逆上气,心腹虫痛,胃弱虚泻,霍乱吐逆,解酒食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外用:研末掺。

复方治牙痛:蒟酱、细辛各半两,大皂荚五铤(去子,每孔入青盐,烧存性)。同研末,频掺吐涎。(《御药院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蒟酱

药材名称蒟酱

拼音Jǔ Jiànɡ

英文名Fruit-spike of Betel Pepper

别名蒟酱、蒟子、土荜茇、大荜茇、蒟青、摈榔蒟、青萎、芦子、大芦子、青蒟、槟榔蒌。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1.《唐本草》:蒟酱生巴蜀。蔓生,叶似王瓜而厚大,味辛香,实似桑椹,皮黑肉白。西戎亦时将来,细而辛烈,或渭二种。交州、爱州人云,蒟酱人家多种,蔓生,子长大。谓苗为浮留藤。取叶合摈榔食之, 幸而香也。又有荜拔,丛生,子细昧辛,烈于蒟酱,此当信也。

2.《本草图经》:蒟酱,刘渊林注《蜀都赋》云,蒟酱缘木而生,其子如桑椹,熟时正青,长二三寸,以蜜藏而食之,辛香,温调五脏。今云蔓生。

来源药材基源:为药胡椒科植物蒟酱的果穗。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per betle L.

采收和储藏:秋后果实成熟时采摘,晒1d后,纵破为二,晒干。

原形态蒟酱 藤本,长达数米。枝梢近木质,茎无毛,常绿,攀援,节上常生根。叶互生,大而厚,纸质至革质,背面及嫩叶脉上有密细腺点;叶柄长2-5cm,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叶片阔形至卵状长圆形,上部的有时为椭圆形,长7-15cm,宽5-11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浅心形或上部的有时钝圆,两侧相等至稍不等,腹面无毛,背面沿脉上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叶脉7条,最上1对通常对生,少有互生,离基0.7-2cm从中脉发出,余者均基出,网状脉明显。花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雄花序开花时几与叶片等长;总花梗与叶柄等长,花序轴被短柔毛;苞片圆形或近圆形,稀倒卵殂,近无柄,盾状,直径1-1.3mm;雄蕊2,花药肾形,2裂,花丝粗,与花药等长或较长;雌花序长约3-5cm,于果期延长,直径约10mm,花序轴密被毛,苞片与雄花序的相同;子房下部嵌生于肉质花序中并与其合生,先端被柔毛,柱头通常4-5,披针形,长约0.6mm,被绒毛。浆果,先端稍凸,有绒毛,下部与花轴合生成为一柱状、肉质、带红色果穗。花期5-7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长于阴湿的森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性状1.性状鉴别 果穗呈弯曲半圆柱形,由许多小浆果聚合而成,长3-12cm。表面黑褐色,有凹凸不平的突起,切面淡棕色,具明显圆形种粒痕迹,有穗梗。质硬面脆,断面黄棕色或棕黑色,周围可见红棕色的种粒。气芳香,味辛辣。

显微鉴别浆果横切面:中果皮为类圆形细胞,排列疏松,有大型油室散在,内侧为一列排列整齐的类方形油细胞。种皮由二层排列紧密的方形或长方形细胞组成,壁呈黄棕色,外层包较深,富油质。胚乳细胞富含油滴及淀粉粒。

化学成分根含B-谷甾醇。

鉴别理化鉴别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5ml,稀盐酸2滴,置水浴上加热2min,滤过。滤波中加 3%碳酸钠溶液 lml,置水浴上加热3min,移于冰水浴中冷却,加重氨化试剂1-2滴,显红色。

炮制雷公炮炙论》:凡使蒟酱,采得后,以刀刮上粗皮,便捣,用生姜自然汁拌之,蒸一日了出,日干。每修事五两,用生姜汁五两,蒸干为度。

性味辛;温

归经肺;脾经

功能主治温中下气,消痰散结,止痛。。主院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咳逆上气,牙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g。外用:适量,研末掺。

复方治牙痛: 蒟酱、细李各半两,大皂荚五蜒(夫子,每孔入青盐,烧存性)。 同研末,频掺吐涎。(《御药院方》)

各家论述1.《唐本草》:主下气温中,破痰积。

2.《食疗本草》:散结气,治心腹中冷气。

3.《海药本草》:主咳逆上气/办腹虫痛,胃弱虚泻,霍乱吐逆,解酒食味。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角花胡颓子

    药材名称角花胡颓子别名羊母奶子、吊中子藤来源胡颓子科角花胡颓子Elaeagnus gonyanthes Benth.,以根、叶、果入药。生境分部广东、广西、湖南、云南。性味微苦、涩,温。功能主治叶:平

  • 小蒜

    药材名称小蒜拼音Xiǎo Suàn别名茆蒜(伏侯《古今注,),卵蒜(崔豹《古今注》),蒜(《别录》),夏蒜(《随息居饮食谱》)。出处《本草经集注》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小蒜的鳞茎。夏、秋采挖,去净

  • 黄毛岩白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毛岩白菜药材名称黄毛岩白菜拼音Huánɡ Máo Yán Bái Cài别名岩白菜[四川]来源苦苣苔科马铃苣苔属植物川滇马铃苣苔

  • 佛指甲

    《中药大辞典》:佛指甲药材名称佛指甲拼音Fó Zhī Jiɑ别名瓦松(《滇南本草》),瓦花、滇瓦花、石花、石根、九头狮子草、岩如意(《云南中草药》)。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景天科植物佛指甲的

  • 肥皂荚

    《全国中草药汇编》:肥皂荚药材名称肥皂荚拼音Féi Zào Jiá别名肉皂荚、肥猪子来源豆科肥皂荚属植物肥皂荚Gymnocladus chinensis Baill.,以

  • 白马骨

    《中药大辞典》:白马骨药材名称白马骨拼音Bái Mǎ Gǔ别名六月雪、路边金(《宁乡县志》),满天星((阳春县志》),路边鸡(《草木便方》),六月冷、曲节草(《岭南采药录》),路边荆、鱼骨刺

  • 长青草

    药材名称长青草拼音Chánɡ Qīnɡ Cǎo别名雪山苓、捆仙绳、富贵草、转筋草、上天梯、土桔梗、四季青[四川]来源黄杨科粉蕊黄杨属植物顶蕊三角咪Pachysandra terminalis

  • 桦木皮

    《中药大辞典》:桦木皮药材名称桦木皮拼音Huà Mù Pí别名桦皮(《灵苑方》),桦树皮(《吉林中草药》)。出处《开宝本草》来源为桦木科植物华北白桦或白桦的树皮。伐下桦木

  • 五代同堂

    药材名称五代同堂拼音Wǔ Dài Tónɡ Tánɡ英文名Alangium faberi O-liv.var.platyphyllum Chun et How别名猴疳药;鸡肾棱木来源药材基源:为八角枫

  • 戎盐

    药材名称戎盐拼音Rónɡ Yán别名胡盐(《别录》),秃登盐、阴土盐(《唐本草》),石盐、寒盐、冰石(《石药尔雅》),羌盐(《日华子本草》),青盐(《本草图经》),岩盐(《地质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