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幼儿园宝宝表扬信(最新8篇)

多做阅读练习是学好语文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家提高语文水平。这次为您整理了写给幼儿园宝宝表扬信(最新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英雄阅读答案 篇1

争先恐后

①中国是一个争先恐后的国家。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门一打开,拥挤在门口的人群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喷出来,争先恐后,蜂拥而动。我说的不仅是公共汽车门口,而且是公园门口,展销会门口,飞机的登机口,电影院门口……大家在斑马线前面等绿灯,没人愿意站在后面,都下意识地要往前挤,结果绿灯还没亮,人群就漫到马路上。印象最深的是下火车,人们也要提前一两站就结束了热火朝天的扑克游戏,纷纷起身,收拾行李到过道上挤着,好像晚了一步,火车就要飞掉。

②并不是中国人不喜欢秩序,也不是这个国家物资贫乏,空间狭窄。“争先恐后”不过是世界的一种此起彼伏的暂时状态、一个形容词。但在上世纪60年代的词汇中,“先”与“后”却是一种价值判断。“先”与先进、进步之类有关,“后”却是落后、倒退,“落后就要挨打”。无数运动之后,在这个国家无人不患“恐后症”。由于普遍地“恐后”,争先成为风气,“先”是如此事关生存,到了必须“争”的地步。精神上的“恐后”,最终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就争先恐后了。

③“争先恐后”不再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暂时状态,而是常态。所以,没有任何必要“恐后”的地方,人们也本能地要争先。

④争先已到了这种地步,连小学生考试,95分以下都是落后了。所有人都争先,意味着人们对生活的常态和基础的漠视。生活的质量并不是表现在世界的先进部分,而在于世界的普遍状况。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唯一价值标准,所有人都要争先恐后,只好永无休止地“革命”。

⑤争分夺秒、力争上游,作为一种可能性,当然是应该鼓励的,但它不是标准。如果也用河流比方,没有下游和中游,上游不是死水一潭吗?没有恒定的时间和缓慢的时针的对比,争分夺秒不正是慢吗?上游、中游、下游,是河流的不同形态,也是世界的不同状况,它们并不存在价值上的优劣。

⑥马拉松赛跑永远只有一个人先进,世界注定是普遍落后的,是落后者的乐园。

⑦先进的意思在此时代,只意味着价值是否能立即兑现,不能立即兑现就是落后。我常听人说:不甘落后,眼科医生加入了股票大军,种白菜的姑娘去医院当了护士。

⑧我认识一位缓慢大师,他的一座雕塑花了20年,他是落后的。他开始的时候,受的是先锋派贾科梅蒂的影响,但这影响持续了20年之久,没有当即面市,他完成的时候,已经落后了。年青一代今天决不会从伦勃朗开始,他们很聪明,从威尼斯双年展开始。

⑨一天等于20年,固然是一种时间观。但20年如一日,同样是一种时间观。一天工夫的东西就是一天工夫的东西,20年工夫的东西就是20年工夫的东西,永远不可取代。缓慢的并不是落后的,快的不意味着价值上的优越。这都是常识,但在这个世纪,明白这些,却是大智大慧。

⑩在古代社会,各文明之间并不争先恐后,因为文明不存在价值上的先进与落后。但在20世纪,“落后就要挨打”,竟成为风行全球的真理之一,并且已然是,只要落后,就可以打。落后的标准由什么界定?武器的先进。那些并不崇尚武力的文明必然总是落后,落后的印度文明,落后的埃及文明,落后的印地安文明,落后的中华文明。这个世界已经昏头了。李白杜甫们的文明怎么会劣于松尾芭蕉们的文明呢?日本人假装不知道这一点,居然在中国文明面前以“先进”民族自居,靠的就是武器。此种逻辑已经成了中国人刻骨铭心的经验之一,人们似乎已经忘记此逻辑乃是强盗们创造的。

以“争先恐后”的价值观来看历史,不仅会得出缓慢的中国时间劣于格林尼治时间的结论,甚至还可以把“落后”用于汉语。

“争先恐后”,是由于人们丧失了对世界的永恒之基础的安全感,丧失了存在感。

“争先恐后”,乃是逃亡之象。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最落后的不就是我们相依为命的大地本身吗?一成不变的,缓慢的,没有时间的。大地的这些特征是否已经成为这个“先进”世纪“维新”的障碍?

长江洪水的泛滥,从根本的方面来说,我以为乃是“先进”的人类不满于大地的落后所导致。

1.通读全文,以下选项中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和谐是世界永恒的基础 B.文明的价值在于落后而不在于先进

C.我们不应把争先作为生活的标准 D.我们应该按生命的本来形态生活

2.造成人们争先恐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3.结合上下文,请用自己的话谈谈你对⑥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4.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用什么方法阐明观点的?

5.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选自山西省2004年中招语文试题 张春莲 程淑贞/荐)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呼唤英雄

①按《辞海》的解释,英雄是指那些“杰出的人物”。这一说法过于轻松,以至没能点透英雄所以成为英雄的原因。说到底,英雄是个沉甸甸的名字,正像亚洲十强赛中发生的故事那样,其实英雄总是处身于困难、险境、逆境、绝境中,浑身布满了征尘甚至创痛,而他们的光荣也正在于此。

②英雄身上总有种大无畏气概。十几年前,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背水一战的聂卫平面对六位日本高手,只说了一个字:“不!”他破釜沉舟,以十一连胜的惊人战绩,三次为中国队守擂成功。现在的围棋高手依然不少,但被称为“围棋英雄”的,只有聂卫平一人,无畏气概使他的成功绚丽照人。

③英雄的内心都有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使他们有种忘我的牺牲精神。当郎平飞越太平洋重返女排执教时,她就踏上了一条英雄之路。

④再说中国男排,多年来心理素质薄弱,斗志涣散,但汪嘉伟怀着一种使命从日本回国后改变了这些。他聚沙成塔,把斗士的品格灌输给球队,不到半年,球队就夺得了亚洲锦标赛冠军,开始了18年后中国男排的第二次复兴。这与其说是球队技战术的胜利,还不如说是一种追求的胜利。

⑤有些选手是明星,是天才,是幸运儿,但未必是英雄。英雄总是处于极限的挑战之中。邓亚萍是个向对手挑战的乒乓英雄,而她向自身挑战的经历,更使她富于传奇色彩。她身材矮小,多年伤病不断,然而,已经走到运动生涯尽头的她,却一次又一次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了领奖台。

⑥英雄,不一定都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还有一种幕后的、默默无闻的英雄,也还有一些耕耘着拼搏着的英雄。中国女足就多年处在被冷落的境地,但她们不抱怨,不气馁,不断提高着自己的实力,终于赢得了人们的厚爱。虽然她们并没有登上冠军的高峰,但也堪称英雄球队。再看中国青年足球队,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失利后,主教练朱广沪颇有勇气地向舆论承担了责任,然后第三次求学巴西。这是一种胸襟。虽然说英雄是那些“杰出的人物”,但失败者未必不是真好汉,因为英雄实质上代表了一种信念,一种品格。

⑦很容易与英雄相混淆的,是所谓草莽英雄。比如泰森是草莽,而霍利菲尔德则不同,前者骁勇无比,后者却拥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我们呼唤的英雄,应该是有胆有识、智勇兼备的,这种英雄是我们真正期待与呼唤的。中国游泳队副总教练周明之所以屡有佳作,关键在其学识、在其智慧,它所创造的价值,与草莽不可同日而语。

⑧英雄就是那些竞技大厦下的拱柱。渴望英雄,呼唤英雄,只能是我们的一种感情,因为英雄不会横空出世。古人说“乱世出英雄”,说明他们必须出入风雨,经历磨难,他们需要用武的天地;在如今的竞技运动中,他们还倚仗一种体制,一种中国乒乓、意大利足球、美国的田径那样长盛不衰、英雄辈出的体制。

⑨沧海横流,只要竞技运动还被视为不见硝烟的战争,只要胜败还涉及国人的尊严,那么对英雄的呼唤,就不会间歇。

1.文章开篇就写道:“说到底,英雄是个沉甸甸的名字”,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答。

2.文章的标题是《呼唤英雄》,作者究竟要呼唤怎样的英雄呢?通读全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分条概括出作者认为英雄应该具有的品质。

3.文章第⑧自然段的首句“英雄就是那些竞技大厦下的拱柱”,形象而生动地概括出了英雄的一种品质。请你结合文章前面的内容,仿照这句话的表现形式再写两个句子,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英雄的本质特点。

4.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岁月,从文化精神的意义而言,可以这样说,英雄始终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象征。读完文章,你认为今天这样的时代需要呼唤怎样的英雄呢?请从现实生活中举出与你自己观点相符的实例,且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

(选自四川省2004年中招语文试题 阳仁杰/荐)

三、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读“磨脑子”的书

书有很多种。有的明白晓畅,使人轻松;有的艰深晦涩,让人费解。而真正值得我们阅读的,往往是那些“磨脑子”的书。

与一般的书籍比较起来,“磨脑子”的书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前人思想的精华、阅历的浓缩。它不是那种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而是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的书,是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的书。读这种书的感受就好像啃骨头,费劲,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吃现成的肉当然好,但终究不如啃骨头来得有劲A。

读“磨脑子”的书,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用进废退的。能否经常给自己出难题,面对困难超越自我,本身就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集中表现。燕雀安于暖巢,只有雄鹰才能在风雨中翱翔。常读浅近通俗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

人的愉悦程度大抵与其付出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成正比。读“磨脑子”的书有点像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花上吃奶的力气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唯其如此,它所带来的快乐才非同一般,它赐给我们的礼物才格外珍贵。试想,上珠穆朗玛峰的快乐岂是随便踏上哪个土包儿可以比拟的?

俗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B。“磨脑子”的书正像鲜桃,而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充其量只能叫做“烂杏”。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它使人暂别琐碎与平庸、浮躁与虚妄,而变得神清气爽、心灵宁静。对于这样一种难得的体验,聪明人是不该长久疏远的。

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同感,好书一定要精读。一目十行的读法或许适合一般读物,但对于“磨脑子”的书绝不适宜。真正的好书甚至使我们有意放慢阅读速度,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舍不得一口吃完手中的糖果一样。

要真正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要学会适当地拒绝。著名作家李敖先生夜晚从不看电视,全用来阅读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老书”。拒绝,还意味着,既不为某些时髦的写作分心,也不对人为的热点动心。不仅如此,网络的精彩,球赛的热闹,酣睡的香甜,---------------,----------------,都是应该拒绝的。否则,什么时候“磨脑子”呢?

1.阅读全文,说说读“磨脑子”的书有哪些益处。

2.文中画线的A、B两句都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句中“现成的肉”、“烂杏”各指什么?

3.联系实际,你认为文中空格处还可以填入哪些应该适当“拒绝”的内容,请写在下面的空格内,句式与上文一致。

4.名著往往是“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磨脑子”的书。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简要地写出你熟悉的一个情节,并说说对这一情节的体验和感悟。

名著:《水浒传》《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童年》

情节:------------------------------

体验和感悟:---------------------------

(选自江苏南京市2004年中招语文试题 王 红/荐)

参考答案:

一、1.B 2.是由于人们丧失了对世界的永恒之基础的安全感,丧失了存在感。 3.例:与少数“先进”相比,普遍落后肯定是世界的常态,落后者不把争先作为生活的标准,能够按照生命的本来形态生活,所以更能用平和的心态体验和领略到生活的美好,世界就成了他们的乐园。 4.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归谬法 5.(略。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无论同意与否,只要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并且观点的价值取向正确合理即可。)

英雄阅读答案 篇2

【关键词】古诗 单行排列

我们常见的古诗排列方式,总是一行两句,两两对应,整齐美观。现在,我们换种排列方式,单句排列,我们姑且就把这种格式叫做单行排列,以区别于常见的双行排列。下面,我就谈一下单行排列的思考方式。

示例一:阅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思考下列问题。

1、鹳雀楼高几层?

2、前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我们先用单行划分层次,四句可分为两层,一二句为第一层,是写景;三、四句为第二层,是抒情。第1题的关键在于要照应到上下两层,第二层中的“更上”表示第二次上了一层楼。我们不妨推理,第一次上一层楼就上到二层楼,第二次再上一层就上到三层了,大致就可以确定鹳雀楼高三层。再推上下两层的关系,我们已知第三、四句是作者站在第三层楼上看到的,那么,第一、二句就是作者在第二层楼上看到的景色。

该答案的推理过程,充分运用了单行、层次的原理。抓住上下两层的关系,以诗人的位置变化为中心,让解题思路和作者的游览、行进路线一致,使平面的诗变成了立体的图画,因而极具精确性。

第2题探讨景情的关系。本诗的景情就很有特点,我们先分析景色本身的特点,作者通过“白日”“山”“黄河”“大海”这些硕大的意象,创造了一个宏大的意境,造成了一种磅礴的气势。接着,我们再用竖行、层次原理,以一、二句为中心,向上下看,上句就是题目,我们可以联想到作者描绘意境,是为鹳雀楼服务,把鹳雀楼放入这宏大的意境中,让读者想象鹳雀楼的宏伟气势。在诗中,这种宏大意境的作用,就是烘托鹳雀楼的气势。再向下看,三、四句是一种远大的境界,这种远大境界就是从一、二句宏大景色中联想出来的,一、二句景是三、四句情的基础,同时,三、四句包含的哲理是对一、二句的升华。

我曾统计过此题的答案,70%的学生可以答出诗歌本身的意境,但只有20%的学生可以答出上下句作用,也就是说,80%的学生在上下层次方面存在问题。现在用单行、层次的原理,至少可以从认知、感受方面,给学生一个体验,让学生明白,作用必须从上下段、上下层看。我想,再辅之以一定数量的训练,当可解决这个问题。

单行、层次,不只是处理前后层次的关系,它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景情先后次序的判断,明晰整首诗的次序。

示例二:阅读杜审言的《渡湘江》,完成问题。

1、有人说:“独怜京国人南窜”一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此说?请说明理由。

2、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第1题,从单行、结构上看,第三句是诗歌的记叙中心,作者在“南窜”的路上,看到花鸟忧伤,看到园林回忆起过去伤感,看到湘江水,就联想到返回朝廷。很显然,此句是关键。从内容上讲,所有的抒情都围绕着该句,都是从该句生发出来的,此句是抒情的基础。故答案为:同意。

第2题,“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译出来就是“伤感时,看到落花就流泪;听到鸟叫就心惊”,是移情于景,同时,用花鸟这些欢乐的景反衬伤感的情,也可叫乐景衬哀情。原诗中,“今春花鸟作边愁”就是典型的例子。故答案为:“今春花鸟作边愁。”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而成了“边愁”。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可见内心悲伤之重。

前面主要讨论的是绝句的变化,其实,诗歌越长,其记叙性就越发明显,层次结构就愈发突出。常见的律诗,用单行、层次理解,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示例三:阅读杜甫的《蜀相》,回答问题。

1、“寻”有什么好处?

2、请分析“英雄”的具体含义。

3、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何也?

先划分层次,八句四层,每一联为一层,对应记叙角度,经过单行、层次的分析,整理出了一个完整的小记叙文,诗歌的内容就了然于心。理解清楚,答题也就自如了。这只是大的方面,实际上,在字词方面,层次对举,也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要理解“寻”,先对举一、二句,第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问,第二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是答,是知。由问到知的过程就是“寻”,这里面包含着作者的坚持之意、敬仰之情。

较长的律诗一般可分为三层或四层,因此,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照顾到层次,有几个层,就有几个含义。诗中的人物也要这样归类,歌颂的对象是诸葛亮,是诗中主要的英雄;杜甫无限向往,也是英雄,由此引申,那些千千万万想建功立业的仁人志士,也是英雄。不过,这些是分类概括,必须看出这些英雄的共同特点,那就是出师未捷、愿望无法实现、留有遗憾的人。

单行思维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对举,强迫你向这个角度思考。“蜀相”与“诸葛祠”是对应的问法,按对举的原则,首先必须解释清楚“相”与“祠”本身的含义,接着分析他们各自的特点,这样就会相应地顺畅、全面。

故第1题答案为:寻,即寻找(本义或修辞),从不知道的地方去找,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持(译原句显示意境或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由物到人,由景到情)。

第2题答案为:有三层:A.文中描写的中心人物,建功立业的诸葛亮。B.渴望建立功业的作者杜甫,来参观诸葛亮庙就是表达为国建功的愿望。C.千千万万像杜甫一样渴望报效国家的有才之士。这些英雄都是“出师未捷”“壮志未酬”或者“报国无门”的人。

第3题答案为:A.“相”强调人,突出的是功绩、官职。“祠”强调庙,是物,是一般人都能达到的程度。B.彰显文章的侧重。以写人、功绩为主,少写甚至不写建筑的磅礴大气。C.“蜀相”是虚写,“诸葛祠”是具体实物,前者留给人的想象余地大,后者略显真实局促。

英雄阅读答案范文 篇3

随着素质教育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越来越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凸现地位。想要获得高考现代文阅读高分,审准题意是非常重要的。审题从本质上说是学生思维品质和能力的体现,审题是前提和基础,直接决定着作答试题的效果。就题目本身而言,许多隐藏在“要求”这一表层之下的“言外之意”,可称之为“隐性信息”,由于其隐蔽、费解,往往为考生所忽略,从而造成解答不准或不对。因此在平时的阅读复习中,我们必须规范学生的审题行为,把好审题关。

那么,怎样才能全面准确地审题呢?如何进行语文阅读的审题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我根据近几年的高考语文复习教学实践提出以下三种。

审清题目隐含的关键词(题目内的中心语),体现着对考生要求的重要内容,而那些具有隐性信息的关键词语,容易被忽略,但它常常是解题的钥匙,提示了解题的角度和方向,甚至规定了答题的内容。如2012年北京卷第19小题: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树林)。“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这道题目隐含的关键词分别是:结合原文、联系现实、自己的看法。答案正是按照这三个关键词来组织的:未能登上绝顶,被风雪埋在攀登的途中,这些人恰如追日的夸父,是悲剧英雄,值得世人敬重,因为我们不能只以成败论英雄(结合原文)。屈原爱国,九死而不悔,孔子执着,知其不可而为之。在生活中,人们都盼望一帆风顺,也赞赏一帆风顺的成功人士,但人们更赞赏那些屡遭失败不改初衷的人(联系现实)。这说明成功与否不是人生价值的根本体现,只有勇于追求,不向命运低头,才能彰显出追求者的生命强力和人生价值(自己的看法)。

审清题目隐含的修饰词:阅读题的解答要特别关注对概念进行修饰、判断的词语。对重要概念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本质属性为基础,通过筛选文章有关的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简单概括,然后一一对照选项仔细分析,找出选项与材料具体内容的区别,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阅读题的审题可以用“两个辨明”来概括。“两个辨明”是指辨明“正确”或“最为准确”,辨明“不属于”与“不符合文意”。“正确”是指该选项所表达的内容没有知识上、事理上的错误;“最为准确”是指对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特征与作用等,作出了科学规范而周密的解说;“不符合文意”是指该选项与文本信息有不相吻合的地方;“不属于”则是指不管该选项所表达的内容是否正确,只要他不属于该重要概念的范畴之内,就应该选定它。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小题;辽宁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小题,都采用类“下列对小说(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的问法,考生在答题时应特别注意。

审清题目之间隐含的内在关系:题干是标准,文本是依据。解答阅读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明确提干要求,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把握题目要求,弄清题干问了几个问题,每个问题考查什么、分值、字数要求,弄清问题是针对全文还是部分,是分析综合还是提炼概况,明了题干中的每一个信息,把握出题人的设题方向。然后认真思考,纵向理清题目之间隐含的内在关系,因为试卷往往按照文段的先后顺序,由浅入深、由表及内来设置题目。最后再锁定答题区间,准确把握答案的有关信息,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看题目涉及文中哪些段落和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当然这就要求考生能够明晰全篇的结构层次,并能概括结构特点;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并能理清层次之间的关系;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体会文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等。总之,在准确把握文章行文脉络的基础上,审清题目之间隐含的内在关系,就会在答题中有的放矢,一语中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雄阅读答案 篇4

关键词:教学阅读 方法实践 阅读收获 真情个性

省培训专家赵志伟老师说:用科学化来套语文,对于语文是一种戕害。的确,语文不是那种可以随便用几条规律就可以概括的,它有着千变万化的情景和内涵;语文阅读不是那种可以用什么样的答题模式来一言以蔽之的,它有着实际运用的灵活转化迁移……非拿科学化来套语文,是对语文最大的伤害。

可是,实际的教学中总是这样的情景——老师,阅读题怎么答,有哪些方面的规律?这篇课文没什么意思,学了半天,学它的什么呢?文言文也是这一套,就是背诵名句,会翻译……诸如此类,让身为老师的我们不得不寻找概括总结,然后教给学生。这应该就叫科学化吧。于是,学生不管读没读懂,理解不理解,都会依照这些“规律”诌上几句,用上那么几个“专用名词”,看起来理论性很强,很规范。但细细看来,全是些“假大空”。

阅读呢?也是如此。如何真正不去戕害?

新教育的实践者朱永新认为,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发育,人的精神发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阅读书籍。那我们在教学中如何能够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使精神成长呢?

以笔者自身的两堂课来说,阅读,只有走进心灵才有真情,才有精神的收获。

一、《长恨歌》

在学习完基本的内容并赏析完诗歌的手法之后,笔者问学生,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呢?学生的答案很普通——赞美爱情,同情李杨,批判荒淫误国,既有同情又有批判。按照这样的理解,笔者按通常的思路分为:讽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然后强调:必须为你的说法寻找到依据,分析出来,否则不成立。整个寻找分析进行了两节课,学生所找的依据几乎涉及到文中的每一句话,甚至同一句话会有相反的理解。比如——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有的学生认为这是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深切爱恋,因为“苦”字体现了相爱之人痛感甜蜜时光流逝之快,痛感时光飞逝又说明很珍惜两人相处,自然表明了感情之深;再说,贵为皇帝的李隆基是非常有作为的君主,他能够在日理万机时间宝贵的情况下如此珍惜相处,感到“苦”,实在是情动于中,爱情薄发。而有的又认为这正是李隆基荒淫的体现,作为君王却不把天下百姓放在心上,不是“苦”于上天给他充足的时间来考虑社稷苍生,而是“苦”于儿女私情之春宵,足见其荒淫;再加上不早朝,这更意味着重色不重国。

在讨论时笔者基本不加入自己的看法,任凭学生去辩驳,为了更好地引导,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李杨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爱情?长恨歌,恨谁?谁恨?为什么恨?歌,是歌颂,是悲歌,还是歌吟?于是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时,从课内联系到课外,比如李隆基曾经爱过的梅妃,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体现出的情义深厚,甚至唐朝那个时代的特点……课堂非常得火热,因而争论得几乎笔者都插不进去。

最后,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笔者给学生留下这样的作业,写一写你对《长恨歌》的感受。于是,有学生习作如下:

身为一国之主,为了一个女子抛却万千百姓,他是个失败的国君。对自己深爱的女子始终如一,纵然她的笑不再萦绕耳畔,纵然她的美只会在梦中舞蹈,却依旧是深深的思念,深深的爱恋。他是个专一的男子。

走出他们爱的挽歌,忘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美丽,放下“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的惆怅,重新思考,究竟是政治的悲剧爱情还是爱情的政治悲剧?

我们每个人并不只是生活在自己的空间里,忘记了最初的本色,我们依旧有着多重的角色。是两个人还是三个人或者更多?在哪一刻哪一天该说哪一般的话?我们活在面具下,剥离了一层层悬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两种悲剧,一种属于别人,一种属于自己。

悲剧是另一种用泪诠释人生的方式,我们无处可逃。不要忘记在爱的土壤埋下一颗虔诚的心,终有一天,纵然定义为悲剧的人生也会开出绚丽的花朵,满溢芬芳。

——张梦迪《两种悲剧》

感叹这首爱情悲歌,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终结了他们的爱情,葬送了大唐的盛世?面对这个问题,历史只能回答:爱情,不是两个人的事情。

是的,爱情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情。他们之间真挚感情并没有错,错在他们忽视了自己还有另一种身份。他不仅是一位丈夫,更是一位君主;她不仅是一位妻子,更是半个国母。身居天子之位,就应当心怀苍生,红颜一笑比不上民间疾苦之声;母仪天下,就应当虚怀若谷,深明大体,辅佐丈夫治理国家。

爱情是一株太脆弱的花,并不是两人悉心照顾就能成长。它需要外界诸多因素才能茁壮成长,爱情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情。

——韩潇《爱情不是两个人的事》

二、《垓下之战》

学完全文,笔者进行了如下训练:假如你是导演,要拍《垓下之战》,参照课文,你会怎样体现项羽乌江自刎的最后时刻。学生的发言一开始是比较单调的,只注重项羽本身,像什么头发散乱,脸色乌青或红涨,衣服已经破烂,手中的剑上滴着鲜血等等。笔者又依据课文进行引导,本文对项羽的刻画除了直接描写还有侧面,学生逐渐意识到项羽身后的背景,江水、残阳、天空,面前的汉军,最后甚至细化到他穿着什么风格的衣服,除了剑还能不能是一个大旗,他的嘴角,他的神色,他的目光,他身后江水的颜色,浪花翻涌的程度,他面前只有人还是也有战马……如此分析讨论下来,笔者让学生以单元主题“英雄悲歌”为话题自由写作,学生就写出了这样的感受:

什么是英雄?是成功人士吗?未必。英雄便是选择了不平凡的生命的个体,面对即将到来的惨烈,能挺起胸膛,昂首阔步向前。英雄不需要“红巾翠袖”来“搵泪”,他的身影早已消失在晨晓的霞光中,此刻响彻天地的便是英雄悲歌。

——宋琪琛

你有巨鹿破釜沉舟的英雄气概,你有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的大仁大义,可你没有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壮语”!也许有人怨你不够果敢,也许有人恨你不知用人,可我一直在为你歌唱,在为你的豪爽与悲壮高歌,这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血脉延续,这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雄悲歌!

——马丽雅

后来,在其他文本教学解读中结合实际让学生深入体会,自我感受,充分表达,自由发挥,有的学生一气呵成有了诗歌这种激情勃发的感悟之作,让人称叹:

——写给荆轲

李海燕

谁在唱歌

变徵凄婉/羽声慷慨

破了筑的铮铮/破了离人的喉

谁在煮酒

竹叶杨梅/淋漓酣畅

醉了酒深的红/醉了寂寞的天空

谁在遥望

离别家乡/终已不顾

过了朔风易水,过了暗夜骊歌

谁在拔剑

镇定自若/奋不顾身

逐了梦想/逐了灵魂/逐了人世悲欢

谁的书,谁的剑

谁的身影那样矫健

谁的深沉,谁的决绝

谁的鲜血化为泪涟涟

谁的寂寞,谁的暗涌

谁用大笑完成一个英雄男人的涅槃

谁在与生命抗争

谁在和死亡游戏

谁还在慷慨悲歌中

握紧手中的两个字:

——执着

谁的玄鸟飞过易水

徘徊不前

谁的衣袂飘过历史

千年不变

昂首向天,剑落光闪

谁的名字成为永远未解的答案

综上,任何文本的阅读都需要学生情感的深切进入,而不是简单的理解、科学化的解读,惟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主体的理解,从而超越老师的预设而有个性的生成。

英雄阅读答案 篇5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

B.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帮助。

C.第④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

E.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力量来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答案示例】A E

【答题技巧】

本题考查“从综合的角度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高考散文阅读中,多项选择题的选项往往涉及文学作品的内容、主旨、结构、语言、艺术手法等多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考生在答题时要遵循以下解题步骤:

1.首先根据散文特点速读全文,获知整体印象。散文虽然很少象小说那样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但也要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把握其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从而去赏析人物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然后快速浏览各个选项,将选项大致分成筛选信息类、概括内容类和鉴赏评价类三种。本题的五个选项基本属于形象鉴赏评价类。

2.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的地方,看选项是否符合原文内容。对于筛选信息类、概括内容类选项,要注意其是否改变了原文的意思;对于鉴赏评价类选项,特别关注分析是否恰当,是否在原文中有依据。

3.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原则,先将“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排除,然后再判断其他选项是否正确。对于形象鉴赏评价类选项,应当以选项为论点,在原文中寻找有关论据,以论证选项的说法是否正确。如果无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关论据,就可以认定其为于文无据的错误选项。如本题A项,原文第②段主要讲音乐对罗兰精神上的作用,并没有说他有所选择,于文无据,改变了原文的意思。另外,考生还应特别注意选项中存在的主题随意拔高、艺术手法无中生有等设题陷阱。

【误区警示】

脱离文本,主观臆断。这类题目的选项,涉及的内容较广泛,而考生往往容易在思考时脱离文本内容,完全凭借自己的主观情感进行判断。如E项,作者认为罗兰和贝多芬“一样”的原因是指二人在不被世人理解的情况下,都绝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这就是犯了因果不当或强加因果的错误。

2.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艺术?请结合原文第②段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示例】

①罗兰痴迷于音乐,音乐是他的生命。德国的音乐充满艺术魅力,滋润了罗兰的心灵。②他开始接触德国音乐的时候,还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德国人,也不了解“德国”一词意味着什么。

【答题技巧】

本题考查“从细节的角度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的人物形象那样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形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洁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鉴赏人物形象就可以通过一些片断、局部来“窥斑见豹”。本题要抓住文章两个主要细节解答,一是音乐尤其是德国音乐对罗兰的影响,二是罗兰对“德国”和“德国人”的认识,每个方面2分。

【误区警示】

不善整合,忽视细节。不善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细节把握不充分,就不能正确分析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如对原文第②段罗兰的两个主要细节把握不准或者忽视某一方面,加上整合不到位,则很难将答案答完整。

3.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4分)

【答案示例】

①音乐的天才,杰出的文学家。②真理的寻求者,时代的圣人,理想人格的化身。

【答题技巧】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考生在解答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类试题时,应从如下方面入手:

1.通过肖像、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如本题,考生要想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就要抓住人物的情态与细节描写等来分析。

2.重视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通过分析这些内容把握其性格;注意分析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介绍。本题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作答,一罗兰是天才,二罗兰是不懈的追求者。

【误区警示】

认识肤浅,分析不全。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是复杂的,停留在表面,难以准确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如本题实际是要求考生对罗兰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所谓“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意味着什么,实际上就是要求概括罗兰本人的特点,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只有全面深入,才能认识到这些。

4.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答案示例】

①一个人应该转益多师。罗兰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英雄”。莫扎特与贝多芬奠定了罗兰的艺术基础;莎士比亚拓展了罗兰的艺术世界;托尔斯泰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榜样。②要选择真正的“英雄”。罗兰的“英雄”莫扎特、贝多芬、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都是世界性的先圣与时贤,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丰碑。③在“英雄”的影响下,自身还应不懈地努力。罗兰在坚持不懈并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后,才逐步被世界认识与接受。(联系现实略)

【答题技巧】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意义”的能力。考生在解答这类探究类试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立足文本,联系实际。紧扣文题及题目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特别要依据原文思路,掌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如结合原文探究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转益多师,二是选择真正的“英雄”,三是自身不懈努力。这道探究题还要求考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考生应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发表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作出有创意的解读。

2.规范作答,有理有据。解答探究题的关键在于有理有据,既有对文本的观点、看法,又有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的语句,这样才算规范作答。

【误区警示】

英雄阅读答案 篇6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可以理解为人们在进行创造、创新时的思维活动过程,而且它不仅包含发散思维、集中思维,还与联想、想象密切相关,所以也包括联动性思维。小学语文作为一门积累性学科,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投机取巧,只有通过长年累月的学习,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其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如此,换言之,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所以相关人员必须脚踏实地,在此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并加大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探究力度。

一、激励学生联想,培养联动性思维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想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动性思维,所以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鼓励学生积极联想,并将课堂适当地交给学生。比如,教师在教学《王二小》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并讲述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英雄事迹,随后鼓励学生讲述他们知晓的英雄故事。而这里的英雄可以是抗战英雄,也可以是现代道德模范类的英雄,还可以是值得敬佩的亲人朋友,等等。其实,重要的不是英雄本身,也不是英雄事迹是否感人,而是学生是否能联想到其他英雄故事,能否有条理、清晰准确地当着其他同学的面讲述出来。这是因为学生自己确定故事内容,独立组织语言,自主思考,有助于联动性思维的培养、表达能力的提升、课堂氛围的创建。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学生讲述的故事不符合要求,或者讲述效果不佳,教师也应给予鼓励和赞扬,以此锻炼学生勇气,激励学生联想、想象,增强联动性思维培养效果。

二、增强学生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配合教师教学,教师应主动迎合学生兴趣,创新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在教学《火烧云》时,可以先给学生展示火烧云的图片,这是因为火烧云美丽、绚烂,所以这有助于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勾画出作者对火烧云的描述,紧接着让学生们指出作者描述火烧云的课文原句,并让他们根据教师给出的图片,学会通过比喻、想象等方式描述火烧云,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给予学生赞扬,鼓励他们在生活中注重观察,多多运用比喻来描述事物,因为比喻需要抓住事物的某一特点,并借助联想等方式,加以创新、创造才可以完成,所以上述教学方式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引发学生疑惑,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一味迎合教师观点,不进行思考、研究,凡事依靠教师,那么虽然表面上教学效果较好,但实际上学生的能力以及素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没有丝毫提升。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发学生疑惑,并鼓励他们积极提问、独立研究。例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在教学《小苗与大涞亩曰啊非埃可以先问学生采访别人时应该注意什么,其实借助提问不仅能引发学生疑惑,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紧接着,进入课文讲解、学习阶段,在讲述完课文后,教师应向学生提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然后学生回答两个问题。如果学生的答案比较统一,那么教师应进行适当引导,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促使他们发挥发散思维。最后教师应整理学生的答案,并结合课文系统性地讲述发散性思维、大胆质疑等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发扬踏实、认真等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培养创造性思维并非易事,不仅需要优秀教师加以引导,还需要学校给予资金、设备等支持,更需社会各界的帮助。

参考文献:

英雄阅读答案范文 篇7

(1)下列情节叙述与原著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青面兽杨志潜心仕途,但先在黄河丢了生辰纲,后在黄泥冈丢失花石纲,不得不落草桃花山,并投奔梁山,最终在征方腊时病逝。

B.鲁滨孙到巴西成为种植园主,因缺乏人手等原因。与他人到非洲贩卖黑奴,在途中遇到风暴,被海浪冲到一座荒无人炯的海岛上。

C.儿时的简・爱曾被表哥里德关进红房子,九年后再次回到盖茨海德府看望中风的里德舅妈时,在谭波尔小姐的劝解下与表哥里德和解。

D.虎妞嫁给祥子后,希望祥子拉车养家,祥子却提出用虎妞的嫁妆钱买车出租来养家,后因祥子生病等原因花光了所有的积蓄。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5分)

太宗道:“他说那泾河龙诬告我许救转杀之事。是朕将前言陈具一遍。……崔判官教朕回阳世,千万作一场‘水陆大会’,超度那无主的孤魂。”……(唐太宗)榜行天下,着各处官员推选有道的高僧,上长安做会。①请简述“泾河龙诬告我许救转杀之事”。(3分)②推选的“有道的高僧”是谁?这位高僧在“水陆大会”后发下什么誓愿?(2分)

2.名著阅读。(8分)

(1)《西游记》中天庭两次招安孙悟空,请简述这两次招安的原因与结果。(4分)

(2)《童年》中“好事情”两次流泪各是在什么场合?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3.名著阅读。(4分)

①“他是梁山好汉,真正的名门之后,将门虎子。他自己是武举出身,官至殿司制使,因先后失陷花石纲、生辰纲,投鲁智深二龙山落草,三山入伙打青州后上梁山入伙。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17位。”此人为《水浒传》中的___(人名),下列两个故事情节跟他有关(

A.汴京卖刀

B.三打祝家庄C.大闹飞云浦D.江州劫法场E.遗失生辰纲

②《童年》讲述的是(主人公)――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他在艰难困苦、令人窒息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___的人。

(2016年贵州安顺市中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见第43页)

4.下面是《水浒传》第十八回“美髯公智稳插翅虎宋公明私放晁天王”中的一首诗,阅读后回答问题。(4分)

太师符督下州来,晁盖逡巡受祸胎。不是宋江潜往报,七人难免这场灾。

(1)请结合相关情节,概括“这场灾”产生的原因。(1分)(2)简述晁盖等人是如何脱险的。(3分)

5.《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书中的英雄往往十分讲“义气”。教材里我们已经学过《智取生辰纲》,认识了晁盖、吴用、公孙胜等英雄好汉;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又感受到了鲁提辖(鲁达)的“义气”。除此之外,你还特别欣赏哪位英雄?请说出他(她)的姓名,并简要写出他(她)的两个故事。(3分)

6.走进《简・爱》,与人物的心灵对话,与高贵的精神同行,请完成下列问题。(5分)

(1)《简・爱》的作者是英国的____,在桑菲尔德庄园,简・爱勇敢地宣布了对____的爱。

(2分)

(2)从整部作品看,简・爱经历了哪些挫折与磨难?从中可看出简・爱怎样的性格品质?(3分)

7.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唐代诗人,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行路难(其一)》。

B.《红岩》中的许云峰和成岗被捕后,面对徐鹏飞的威逼利诱,拒绝出卖党组织。

C.《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因在五庄观偷吃人参果连累了唐僧,被唐僧赶回花果山。

D.《童年》中年幼的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和外祖母去了外祖父家。

(2016年辽宁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见第44页)

8.名著阅读。(5分)

(1)一把火,在经典名著中摇曳生姿: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一把火烧了七七四十九天,炼就了孙悟空的____;在翠云楼里,一把火烧得大名府人心惶惶,体现出“智多星”吴用____的形象特点;在小人国里,一把火烧得皇宫烈焰熊熊,____(人名)急中生智,一泡尿灭了皇宫之火,也因此招致皇后的怨恨。、

(2)一腔情,在经典名著中火花进溅:为了兄弟之情,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下了好友____(人名);《童年》中,外祖母慈祥善良,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人名)敏感而孤独的心。

(2016年湖南长沙市中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见第44页)

9.下列选项是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相关的内容,其中有错误的两项是(

)(2分)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长篇小说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B.书中的故事取材于俄罗斯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亲身经历,小说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C.保尔・柯察金当过童工,从小就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科托夫斯基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

D.课本选取的一个精彩片段,运用了内心独白的方式,展现保尔。柯察金战胜软弱自我的全过程,心理刻画细腻感人。

10.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在她没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高尔基《童年》中的外祖母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

B.《智取生辰纲》叙述了杨志押送生辰纲往东京,在途中被晁盖、吴用等夺取的经过。后来一百零八好汉齐聚“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梁山,晁盖成为梁山第一任首领。

英雄阅读答案 篇8

一、阅读教学中要张扬学生的个性

阅读教学要以一种对话的方式进行,这种对话是在学生、教师和文章之间进行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正确进行阅读,掌握正确、有效的阅读方式。

1.阅读内容和方式的自由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愿意给学生规定阅读内容,如课上规定好学生阅读的文章和内容,课下规定好学生买什么样的书进行阅读,有时教师还会给学生制定严格的阅读计划和方案,这样看似非常好的阅读手段,在实施中收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虽然教师的方式确保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内容的健康,但是学生却不愿意在教师的束缚下进行阅读的学习。有研究表明,由于学生叛逆心理的存在,有时即便是学生自己愿意学习的文章,但是教师一旦规定学生阅读时,学生便会变得不愿意阅读了,即使阅读了也不会像自己愿意读时那样认真和仔细。这也正是虽然教师安排的阅读教学手段非常好,但是学生阅读能力却没有明显进步的原因。

根据此现象,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就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的内容和方式,给学生充分选择阅读内容和方式的空间,尊重学生阅读的意愿。这样,学生在看自己喜欢的阅读文章时就会全神贯注,对于细节和内涵就会阅读和体会得非常透彻。此时,教师再给予学生正确、有效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体会,就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2.学生之间互相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

带有目的性的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注意力和阅读积极性,能够锻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语文综合思维能力。而且,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在进行阅读训练时,我常常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虽然问题不一定全面和高难度,但是却能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阅读当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例如,在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时,我往往会让学生先快速、概略地看一下文章的内容,并根据对文章的了解提出相关的问题。然后,我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整理,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他们关心和感兴趣的内容,为了得到答案,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文章的阅读当中,并且在阅读的同时思考着问题,争取能够以最快、最准确的速度找到答案。“学生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阅读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兴趣,能够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

3.组织学生开展激情有趣的辩论

不同的学生在阅读完同一篇文章时,他们的感悟和理解都会有一些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阅读之后具有不同感悟和理解的事实,组织学生用辩论的方式阐述和争辩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在争辩的过程中,学生要有充分的文章资料证明自己观点的准确,也要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感染能力让其他学生理解自己的观点以及赞同自己的观点。

例如,当学生阅读完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后,他们的心中肯定会树立起自己的英雄榜样,以及有自己喜欢的人物。这时,我问学生刘备和曹操他们喜欢和敬佩谁。在学生当中肯定不会出现全部喜欢一个人的现象,会分别喜欢其中的一个人。这时,我让学生搜集喜欢的原因,并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争取说服对方也能够站在自己这边。通过激烈、紧张的辩论,学生不但会对自己崇拜的英雄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了解,也会充分了解到对方喜欢的英雄人物,补充了学生自己阅读中遗漏的知识,使得阅读更加全面和系统。

二、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组织和创新能力

作文是学生依靠自己的想象能力、生活经验和创新能力,通过有效的语言组织和语文的表达手法加以叙述的作品。要想使学生的作品更加的新颖、深刻、生动和优秀,就需要学生在已有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具有超强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使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别出一格。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这是因为学生只有具有超强、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够创作出新颖的作品,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有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活动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会给学生营造想象的空间,给他们一些相关联的词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这些词语编一个故事,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故事讲述出来,同学之间再互相进行点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想象能力会有所提高,而且学生的想象空间得到了拓展,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

2.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往往都没有唯一确定的答案,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就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和理解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要进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把问题和答案都咀嚼好了喂给学生,这样做不但不能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还可能阻碍学生语文思考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下降。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来思考同一个问题,理解问题的多面性,以此来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3.创设环境,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营造创作的氛围,让学生喜欢甚至是爱上语文创作。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比赛、故事新编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写作和创作的兴趣及意识,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写作当中,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语文作品。

总之,阅读和写作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两大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加以百倍的重视,在教学中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进行不断的实践与不懈的探索,从而为学生营造出愉悦自由而又活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掌握正确高效的阅读能力,拥有灵活新颖的写作水平,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