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尽职的导游,就不得不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可以帮助旅游者欣赏景观,以达到游览的最佳效果。那么导游词应该怎么写才更有条理呢?
走进侗乡,不论向哪个寨上望去,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个象征民族团结、吉祥兴旺的鼓楼。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在侗乡,有寨必有鼓楼。它古朴端庄、雄伟壮观,集宝塔和亭阁的优雅于一身,全部纯杉木结构,不施一钉一铆,顶梁柱拔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运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牢固而谨严。每层檐口采用我国至今保存不多的古典建筑“人字形斗拱”艺术,数百年不斜不朽。顶部中央多安琉璃葫芦,阳光照射,耀眼生辉;翘角上雕塑的禽兽饰物,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层檐多施彩绘,玲珑雅致,五彩缤纷。其顶层常置一面牛皮大鼓,遇事则由主事击鼓聚众,决策定夺。
侗族的鼓楼,在《北史》卷xx就有侗族先民“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的记载。《唐书》、《梦广杂著》等古代文献中,均对侗族的鼓楼有较详细的描写,“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由此可见,鼓楼史侗家人集会、议事、休息和娱乐的活动场所,是他们喜爱集群社会生活最明显的体现,更清楚地展示了以原始鼓楼文化的情景。
每当夜幕降临,男女老少都爱聚集在鼓楼,吹起芦笙曲,弹起牛腿琴,跳起多耶舞,唱起琵琶歌。他们载歌载舞,欢庆丰收,歌唱美好的新生活。鼓楼成了歌的海洋,洋溢着幸福和欢笑。著名的多声部合唱——“侗族大歌调”,就是在这里得以完善和提高,为填补祖国音乐艺术的空白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是侗族人民的骄傲,是侗族鼓楼文化的最好见证。
我常想,侗族 鼓楼建成后,要推选一位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壮年人看护,每天把鼓楼打扫得干干净净。炎炎夏日,将一桶桶清泉水挂在楼柱上,供人们解渴;隆冬岁月,则燃起篝火,使鼓楼里温暖如春。
鼓楼,连着侗家人的心。
千百年来,鼓楼作为历史的证人,一直和侗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它包含着侗家人的无数辛酸和欢乐。有首侗歌是这样唱的:“鼓楼是村寨的暖和窝,没有鼓楼没处寻欢乐,高高的杉竖起鼓楼架哟,有了聚集的场所有了欢乐的歌……”
我虽是汉人,却生长在侗乡,是鼓楼里的山歌把我养大,自然对鼓楼有着深深的眷恋。无论走到哪里它都在我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伴随着我的生活,激励我迈步在人生的旅途上……
各位游客:
人人好!
古天我们将往观光西安乡墙、钟楼以及鼓楼。很侥幸能为人人管事。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今乡堡等于亮西安乡墙,是亮初在唐长安皇乡的基础上修建起去的。它是我国中世纪后期汗青上最著名的乡垣之一,是全国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今代军事乡堡防御措施方法。
西安做为千年今都,历代曾多次修筑乡墙。它们多数被汗青的尘埃掩埋。我们现在看到的乡墙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亮王朝上将徐达从山西入进陕西,将原先的奉天路改为西安,意为“西方长乱暂安”。拉合了亮在西安修筑乡墙的序幕。用时8年修筑完的乡墙外形是一座长方形。乡墙高15米,顶严12—14米,底严16—18米,周长13.9千米。最底层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拌开而成,干燥来后,异常坚固。
西安今乡墙搜罗护乡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入步先辈墙、垛心等一系列军事措施方法。好了,现在让我们亲自去感受这座科学、宽密、完整的军事防御系统。
乡墙最外围是护乡河,也叫“乡壕”,是乡墙的第一叙防线。它可以或许障碍仇敌入攻,致使可以或许操纵有利地形把仇敌乘隙消灭。环绕西安乡墙的护乡河严20米,跨过护乡河等于乡门,而连接护乡河与乡门的仅有通叙等于吊桥。仄时,守乡士兵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早晨升下吊桥,合启乡门;晚上降起吊桥,断绝交通。一旦发生发火战争,吊桥降起,乡门紧关,乡门就成为坚固封关的战斗堡垒。
乡门是乡防系统的重点,也是双厚点。仄时,它是出进乡市的通叙。战争时,又是攻守二边夺与的主要目标。因此,亮代非常重视完善乡门防御措施方法。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术冲破是采用了券拱式乡门,以防止仇敌火攻。亮西安乡的乡门十分坚固,门扇用薄达16厘米的木板造成,一扇乡门用木材2.8立方米,门扇高低横匝着铁条加固,每二叙铁条的间隔处,钉有180枚铁蘑菇针。整个门扇上共有1800枚铁蘑菇针。这样就挤密了门扇的木材,增加了门扇刚度,使箭矢无法射进。
为了提高乡门防御的保险系数,乡门实际上由三重组成,即:闸楼、箭楼以及主楼。闸楼在最外,它的做用是降升吊桥。兼用去击柝。仇敌攻进闸楼乡门,好似入进瓮内乱争,会遭到去自四面居高临下的攻击,因此楼下这一空间也叫“瓮乡”。箭楼在正中,正面以及二侧都有窗户,供射箭用。箭楼与箭楼之间用围墙连接起去的也叫“瓮乡”,可屯兵。正楼在最里,正楼下面的乡楼是乡门的主体修建,是主将镇守指挥所在。乡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个凹起于乡墙主体之外的敌台,雅称“马面”。整个乡墙上共有“马面”98座,“马面”下面的修建叫敌楼,二个敌台之间相距120米,而它的一壁为60米,为“一箭之遥”。这样的布局便于从侧面射杀攻乡的仇敌。因此,前人有评论说:“有乡无台,亦如无乡,是乡以是卫人,台又以是卫乡也。”。乡墙上外侧有矮雉,又称“垛墙”,上有垛心以及方孔,可供射箭以及嘹望。内乱争侧的矮墙称为“入步先辈墙”,是为了防止士兵行走时坠进墙下。在西安乡墙四角各有一座乡楼叫“角楼”。在箭楼与正楼形成的瓮乡中,有通向乡头的马叙,便于战马高低。战争期间,这里是出兵动众的咽喉要叙,必须保证畅通无阻。因此守护异常宽格。
随着功夫的变更,现在我们可以或许看到西安乡墙的长乐门、安定门、朱雀门、含光门、玉祥门等等,这些名称的去历也从一个侧面回响反馈了今乡沉浮衰兴。亮西安乡墙显示了我国今代办动百姓的聪亮才智,好了,西安乡墙就观光到这里,我们将继续带人人往观光钟鼓楼。
钟楼以及鼓楼是今代中国乡市的特有修建。钟与鼓原是中国最早呈现的冲击乐器,有3000年以上的汗青。最初做为礼器以及乐器。大约自春秋时期,合始用于军事指挥。今代中国乡市兼有军事乡堡性质,除乡市四周建筑乡墙,掘客乡壕,设置吊桥外,与之配套的另有在乡市中央修筑钟鼓楼做为指挥中枢。仄时以晨钟暮鼓报告时辰,准时启关吊桥,紧急状态时用以报警戒宽,指挥乡防。这种宽密的乡市防御体系在亮代倒退到顶峰。西安是亮代西南军政重镇,它的钟楼以及鼓楼无论从修建规模、汗青价格或艺术价格各方面衡量,都居齐国同类修建之冠。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修建等于钟楼,位于西安市器材北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它修于亮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观,随着乡市中央的东移,到了亮神宗万历10年,将钟楼去了个整体拆迁,迁至古址。
钟楼呈典型亮代修建艺术作风,楼高36米,重檐斗拱,华丽庄宽。由基座,楼身以及楼顶三全数组成。基座是正方形,齐部用青砖砌成。楼身为正方形木质结构,外面以回廊环绕,内乱里为两层楼,楼内乱争有木梯盘旋而上。楼内乱争高低二层正方形大厅里,陈列着亮代以去各种名贵瓷器及红楠木家具,四面门上充满浮雕画,作风薄朴生动。楼顶为四角攒尖结构,下面覆盖着碧绿色的琉璃瓦,顶端大圆顶高5米,金光闪闪,光辉光耀。
钟楼的西南角上陈列着同心专心亮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它比钟楼早先吊挂的铜钟小得多。钟楼本先吊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制的“景云钟”。现在这心钟保匿于西安碑林。据说,钟楼从迎祥观迁到古址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不改变,但景云钟却怎也敲没有响了。不动作,只需另换。为了将景云钟移到新修的钟楼上,当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桥,操纵桥面斜坡把景云钟运到了钟楼上。据说“桥梓心”也因此而得名。
钟楼内乱争西墙上嵌刻有《钟楼歌》以及《钟楼记》碑刻。《钟楼歌》是当年建修钟楼的陕西巡抚龚懋贤在解职赴京时登楼所赋。诗中对钟楼作了冷情的赞颂。《钟楼记》是督建过钟楼的巡抚张楷所做,具体记述了钟楼的出身。在钟楼的门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画共64幅,此中有木兰退伍、嫦娥奔月、柳毅传书、八仙过海等等。修国后,西安市百姓政府又对钟楼举行了三次大规模建葺,使这座今修建又焕收了即日的风采。
与钟楼遥遥相对的是鼓楼,楼底门洞为北南向,南通南院门,北达西大街。鼓楼修于亮洪武十三年,与钟楼是姊妹楼。在鼓楼的第一层南面有一壁巨鼓,与钟楼上的晨钟形成暮鼓,以是称为鼓楼。楼体呈长方形,基座的门洞高与严均为6米,洞深38米。鼓楼修建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重檐三滴水。楼分上、下二层。北南檐下各有一块匾,北为清坤隆皇帝御笔刻书:“文武盛地”,南为咸宁县墨客李允严誊写“声闻于天”。在鼓楼的外檐都饰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绘云形图案,今色今香,非常美好。钟鼓楼交相辉映,使今乡西安加倍美好壮观。
好了,钟鼓楼的观光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人人!
各位团友,我们眼前一前一后两座高大的建筑就是钟鼓楼。钟鼓楼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即今天的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占地约13000平方米。
钟鼓楼是钟楼和鼓楼的合称。在古代,钟楼和鼓楼通常建造在城市中心地带,作为报时和聚众议事的工具,还有另一种,建于宫廷内,做报告时间和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钟鼓楼各地都有,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元明清三朝,北京的钟鼓楼相当于每日发布标准“北京时间”的国家授时中心,是钟鼓楼中的“权威”。
元代鼓楼在大都中心,原名齐政楼,取齐七政(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之义,其位置在明清鼓楼以西,今旧鼓楼大街南口。明永乐十八年营建北京城,重建钟鼓楼。据谈迁《北游录》记载,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钟楼和鼓楼毁于火灾,乾隆时重建,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师时,钟鼓楼上文物遭到了破坏,建筑幸免于毁。民国年间钟鼓楼对外开放,民国十三年(1923年)将鼓楼改为明耻楼,第二年复改为齐政楼。1957年钟鼓楼被列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政府拨款重修钟鼓楼,1987年和1988年鼓楼和钟楼相继开放,随后作为展览功能的文物建筑得到了保护和利用。1996年,钟鼓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在看西方的电视剧或者电影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高大的尖塔式钟楼,上面有一面巨大的机械钟。每到整点或者半点自动报时。中国早在宋朝时候,宫廷内就有了以水流作为动力的自动报时的机械钟,当时叫做水运仪象台,主要作用是观测天文,但是,由于这种技术被皇室垄断,无法普及,终于导致技术失传。所以,中国古代的城市报时装置还是使用青铜钟。钟楼建筑高大,所以钟声可以传的很远,把时间告知这个个城市。
而鼓楼在城市中的作用一般是聚集众人议事,当有重大节日或者战争时候,也用来聚集民众。此外,古代城市中夜晚是实行宵禁的,禁止一切商业活动和娱乐活动。每到傍晚,鼓声敲响,商贩们便开始收摊,铺面也纷纷打烊,待到第二天早上五点敲完亮更鼓以后,人们才开始新一天的生活。
大家一定都很想知道,钟楼和鼓楼都是怎么工作的呢?那就随我一起来探索吧
清代原规定钟楼昼夜报时,乾隆后改为只报夜里两个更时,而且由两个更夫分别登钟、鼓楼,先击鼓后敲钟。其计时方式按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来计算,每更为一时辰,即现在的两小时,19点为定更,21点为二更,23点为三更,1点为四更,3点为五更,5点为亮更。钟鼓楼每到定更先击鼓,后敲钟,提醒人们进入睡眠,二更到五更则只撞钟不击鼓,以免影响大家睡眠。到了亮更则先击鼓后敲钟,表示该起床了。击鼓的方法是先快击18响,再慢击18响,共击6次,共108响。撞钟与击鼓相同。
20xx年岁末的午夜11时57分,北京鼓楼沉寂了近百年的群鼓再度被敲响——25位年轻鼓手表演了《二十四节令鼓之冬》乐章(鼓谱的作者是中央民族乐团打击声乐部首席朱啸林先生),鼓声持续3分钟,到20xx年元旦0时结束。鼓楼从20xx年元旦起,正式对外开放。每天将四次击鼓,每次15分钟。
距离我们较近的这一座就是钟楼(北面那一座),它是老北京中轴线的北端点。原址为元大都大天寿万宁寺之中心阁。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后毁于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十二年后竣工。其楼身为正方形平面,重檐歇山顶,无梁式砖石建筑。屋顶为黑琉璃瓦绿剪边,正脊两端安背兽,两层屋檐的戗脊上均安狮子为首的五跑小兽。上层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拱,下层檐下施单。
翘单昂五踩斗拱,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无梁拱券式全砖石结构的大型单体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将建筑与传声巧妙结合的杰作。楼身四立面相同,当心开一拱券门,左右对称开券窗,窗上安设石刻仿木菱花窗。内部结构采用复合式拱券,除主体拱券之外,还于围护墙体中设有环路通道。基座为汉白玉须弥座,周围环以汉白玉栏杆。楼身之下为砖砌城台,城台上四面有城垛。台身四面开券门,内部呈十字券结构,东北隅开门,内有石阶七十五级供登临。钟楼原有明永乐年间铸造的铁钟一口,置放于楼外平地上,后由古钟博物馆收藏。钟楼内正中位置安架一八角形木框架,其上悬钟。该钟铸造于明永乐十八年,钟通高7.02米,最大直径3.40米,重约63吨,为目前我国发现最重的铜钟,被誉为“古钟之王”它是研究古代冶金史和大型青铜器物铸造技术的重要实物。钟楼正南为一座与围墙相连的三联大门,中门内为清乾隆十二年(1745年)重建钟楼碑一通,螭首方座,碑首题额《御制重建钟楼碑记》,碑阳为经筵讲官户部尚书梁诗正奉敕敬书碑文,碑阴为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月京兆尹薛笃弼书的《京兆通俗教育馆记》碑文。
钟楼后面(南面那一座)是鼓楼。鼓楼总占地面积约为7000平方米。南侧门前有石狮子一对,高约1.25米。 鼓楼,初名齐政楼,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明永乐十八年(1420)重建,现存建筑为明嘉靖年十八年(1539)所建。楼高46.7米,,为重檐三滴水木结构楼阁建筑,通高46.7米。楼身有上下二个功能层和中间的一个结构暗层,平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外带周围廊;城台(下层)外显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内部为拱券结构,前后各有三座券门,左右各一券门,南门前有一对石狮。楼台东北隅有一门,门内有石梯69级,由此登临。鼓楼屋顶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式,正脊两端安背兽,平坐周围以木制滴珠板封护,下层檐为四坡屋顶,各层屋顶戗脊上曾置狮子为首的五跑小兽,现为仙人为首的七跑小兽。上层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拱,下层檐下施单翘单昂五踩斗拱,平坐下施重翘五踩斗拱。室内方砖漫地,外檐装修采用六抹方格格扇门窗。上层室外环楼有走廊,设木栏杆,四角支撑有擎檐柱。鼓楼二层内原有主鼓一面,群鼓二十四面,代表代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清代的群股如今仅存一面主鼓,鼓高2.22米,长2.25米,腰径1.71米,鼓面直径1.40米,已残破不堪,并在鼓皮上留有侵华日***捅破的刀痕;有木制鼓座,鼓座为红油漆上雕云纹,高1.8米,长2米,宽1.9米。1988年依据旧主鼓复制两面新鼓;后又依据清嘉庆年间的史料记载仿制主鼓一面,鼓高2.40米,鼓面直径1.60米,二十四面小鼓高1.60米,鼓面直径1.12米。
从前在鼓楼上还有用于计时的“铜刻漏”,可惜早已遗失。据文献记载:“鼓楼之铜刻漏制极精妙,故老相传,以为先宋故物,其制为铜漏壶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万分’,下曰‘收水’口安挠神,设机械,时至,则每刻击铙者八,以壶水满为度。涸则随是增添,冬则用火温之。”当年鼓楼击鼓报时,有一定的规律。每晚7时“定更”,击鼓两通,共108声,以后,每个更次都击鼓两通108声,直至五更(晨5时)击最后的“亮更”鼓。击鼓也有一定的节奏,至今,北京仍流传着“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之说。
鼓楼以漏刻计时,击鼓定更;从元朝到清朝,钟楼撞钟报时的历史延续了652年。1924年后钟楼,鼓� 曾一度名为“明耻楼”,展有八国联军在北京屠杀和抢掠的图片、实物和模型。现在,为了传承古老民族文化精华,钟鼓楼文物保管所已完成了铜刻漏的仿制及二十五面定更鼓的复制。再现了“漏刻计时、击鼓定更、撞钟报时”的恢弘历史画面,精心仿制的 铜刻漏可生动演示古代计时与报刻;每日定更的击鼓表演,每年新旧交替的撞钟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走进钟鼓楼。钟鼓楼之上还是鸟瞰北京古都风貌最好的地方,您可以在这里好好欣赏一下北京城。
各位游客,关于钟鼓楼的讲解到此就暂告一段落了,谢谢大家。
鼓楼是旧时天津"三宗宝"之一,位于天津老城中心,紧邻闻名遐迩的广东会馆,周围与国内外著名的古文化街、天后宫、吕祖堂等景点相辉映,形成了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已完成主体修复工程的鼓楼时常举办各种展览,如本市危改展览,天津住宅发展史展览。展出金、元、明、清、近代、解放前几个历史时期本市住宅的发展变迁史,除此还开辟了天津风貌和名人名居展览。集中展示了70多处典型建筑和名人名居等。
历史上的天津鼓楼曾是天津卫的“三宗宝”之一,民谚说:“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
历史上,天津鼓楼曾两建两拆。公元1404年(明永乐二年)天津设卫筑城,到明弘治年间(公元1493年左右),山东兵备副使刘福将原来的土城固以砖石,并于城中心十字街处建鼓楼。楼高三层,砖城木楼,楼基是砖砌的方形城墩台,四面设拱形穿心门洞,分别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相对应。鼓楼城台建有木结构重层歇山顶楼阁,上层楼内悬大钟一口,约两吨,铁铸,为唐宋制式。大钟初用以报时,以司晨昏,启毕城门,早晚共敲钟108响。鼓楼北面有清代天津诗人梅小树撰写的一副抱柱联:“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
1900年,八国联军侵津,第二年天津城墙被迫拆除。由于遭兵燹之灾,鼓楼日渐颓圮。1921年(民国十年),有拆建鼓楼之议,并于年内完成。重建的鼓楼,用旧城四门楼之名,由天津书法家华世奎重书,镌于鼓楼四门,曰镇东、安西、定南、拱北。
1952年11月7日,因贯通道路,鼓楼拆除。
改革开放,中华振兴,津沽文脉,得以传承。1994年天津开始了危陋房屋大片改造工程,作为危改重点的老城厢地区也因此使鼓楼有了重建的机会。鼓楼重建工程于2000年11月25日开工,2001年9月28日竣工。
新建的鼓楼位于天津老城厢中心。重建后的鼓楼宏伟典雅,青砖墙面,白玉栏杆,飞檐斗拱,碧瓦丹楹,油漆彩绘,雕梁画栋。鼓楼及周边的商业街,既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新的旅游胜地。
重建后的鼓楼体量增大,弥古而不拘古,雅俗共赏。为27米见方,高27米的体量。取“9”的倍数,因为“9”为阳数之极,有吉祥内涵。鼓楼广场9乘9共81平方米。鼓楼主体为钢混结构,砖城木楼,须弥基座,木楼外形按明清木作大式,设斗拱和飞檐,做殿式旋子彩画,重檐歇山屋顶。瓦作大式灰色简瓦屋面,绿琉璃券边,汉白玉栏杆,脊上飞檐走兽。砖城四面做明式七券七伏锅底券拱门,穿心门洞,四拱门上方恢复汉白玉城门石,仍镌刻镇东、安西、定南、拱北字样。新钟的体量增大,高2000毫米,寓意为2000年制作。钟的材料为响铜,重及三吨。钟上铭文由冯骥才、张仲先生撰写,字体为繁体魏碑。
北京鼓楼位于北京市中轴线上、鼓楼东大街与地安门外大街交会处。与钟楼一起,元、明、清时为北京全城报时中心。北京鼓楼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暮鼓晨钟”使全城有序可循。1924年后停止,1990年 起,每年除夕恢复鸣钟击鼓。鼓楼是一座单体的木结构古代建筑物。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项,通高46.7米,通 面宽34米,通进深22.4米,檐下有单昂单翘五踩斗,旋于彩画。楼底层共有拱券式门八座;南北各三座,东西务一座。北墙东侧有旁门,内有登楼石阶梯,南北向倾斜45度,共60级,然后拐弯向西,东西向倾斜45度,亦有9级, 即攀登69级石阶梯方到达二楼。二楼四面均有六抹方格门窗,四周有廊,宽约1.3米,带木护栏,望柱高1.55米, 建筑面积为1925平方米。第三层是暗层。整座建筑坐落在高约4米的砖石台基上,通宽为56米,通进深为33 米。南北有砖砌阶梯,东� 鼓楼总占地面积约为7000平方米。南侧门前有石狮子一对,高约1.25米。
更鼓,为报时器具,置于鼓楼二层上,原有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面(以代表1年24个节气)。现仅存大鼓 一面。这面大鼓鼓面直径约1.5米,是用整张牛皮蒙制的,但鼓面已是刀痕累累,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 联军侵入北京时日本军队所为。当年鼓楼击鼓报时,有一定的规律。每晚7时“定更”,击鼓两通,共108声,以后,每个 更次都击鼓两通108声,直至五更(晨5时)击最后的“亮更”鼓。击鼓也有一定的节奏,至今,北京仍流传着“紧十 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之说。鼓楼上原有铜壶滴漏一座,但早已遗失无考。载:“鼓楼之铜刻漏制极精妙,故老相传,以为先宋故物,其制为铜漏壶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万分’,下曰'收水’。
口安挠神,设机 械,时至,则每刻击铙者八,以壶水满为度。涸则随是增添,冬则用火温之。”民国以后,鼓楼曾改名为“明耻楼”,在楼上陈列 了一些图片和模型等实物,展示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和抢劫的情形,供人参观,以示不忘国耻。以后还曾先 后辟为“京兆通俗教育馆”、“第一民众教育馆”等。
宁波有许多名胜古迹。鼓楼就是其中之一,她(它)位于宁波市海曙区中山路上,始建于唐朝长庆元年,也就是公元821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是历史上宁波正式设立州治,建立城市的标志。
周末,妈妈和我一起游鼓楼。我们是被这里的美食吸引来的。
果然,走进鼓楼就看见大街小巷都是美食。有麻花、臭豆腐、烧烤、炸鸡、棉花糖等等,应有尽有,数不胜数。最美味的美食就属矮子馅饼了。我们可是慕名而来的。一眼望去门前人山人海。“人可真多呀!难道真的这么好吃吗?”我问妈妈。妈妈也不知道,于是我们就排了上去,一个小时过去了。终于排到我们了。一看菜单上有好多种口味,比如:椰丝味、桂花味、椒盐味、绿豆味、混合味等。我立刻选了一种。打开盒子,馅饼的香味扑鼻而来,让人流口水。咬上一口,松软香甜,好吃极了。
鼓楼除了有各种各样美味的小吃,还有许多演出节目。鼓楼有一个大戏台子,那儿的戏非常好看。有京剧、甬剧,人们的头上戴着各式各样的帽子,脸上化着美丽的脸谱,身上穿着不同花纹、不同颜色的衣服,手里还拿着不同的道具,有扇子、大刀、长矛。他们嘴里哼唱戏词。戏词忽高忽低,语调也不相同。虽然我听不懂他们唱的是什么,但是通过他们的动作和语调也能大概猜出他们的心情。他们有时疑惑,有时着急,还有时糊涂。
那里不管是生机勃勃的春天,烈日炎炎的夏天,秋风习习的秋天,还是大雪纷飞的冬天。都会有不少人来观看。
后来我问了妈妈一个问题:“� 妈妈向我解释说:“因为古代没有钟表,人们不知道开关城门的时间。在唐朝是晨钟暮鼓。早上钟鸣,就开城门。晚上鼓响,城门关闭。老百姓慢慢的就叫她鼓楼了。”
经过这次游玩,我学习了很多知识,也更深刻地了解了美食、戏曲和鼓楼。我觉得鼓楼很有内涵。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天津**旅行社欢迎大家参加本次旅游活动。我叫xx,大家叫我小x就可以了,我旁边这位是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师傅。今天就让我们这一老 我真心的祝愿大家能在今天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大家注意一下,我们现在是在南门外大街上,很快就到鼓楼了。我在这里先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鼓楼商业街位于天津老城厢繁华商业区。它是天津的发源地和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在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故,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他夺取皇位后,于1404年在天津设卫,同年修建了天津城即老城厢,并以镇东,安西,定南,拱北命名四个城门。它也是鼓楼商业街的前身。
好了,我们到鼓楼商业街了,现在是9:30,我们12:00准时回到车上,请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下车时随身带好自己的物品,不要放在车上。记住我们的游览车为白色客车,车号为津A1111。
大家看我们身后的就是鼓楼商业街了。我先给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鼓楼商业街重建后是以鼓楼为中心,向北,南,东延伸,形成三条繁华的商业街道。整个街区都是明清建筑风格,是集旅游,文化,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大型旅游商贾步行街。我们后面的就是南街,又称东方不夜城,它对面的北街又称古董珠宝街,东街又称精品购物街。
而它的重中之重还要说是鼓楼。鼓楼位于城的中央,我们在这里就可以远远的看到。鼓楼其实并没有鼓,实际是钟楼。楼上原有一副对联: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原来大钟每日早晚各敲54下,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大钟每天提醒市民的作息时间,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鼓楼被列为天津卫三宗宝,即鼓楼,炮台,铃铛阁之首。重修后的鼓楼共有四层,下面三层是天津危陋平房改造成果展,四层为钟楼,新钟重达3顿。新建鼓楼又以新的风姿成为天津的象征。
在东街上还有全国第一座以戏剧为主题的博物馆天津戏剧博物馆,也是广东会馆旧址。一会儿我会在那给您做详细地介绍。下面就让走进鼓楼商业街来领略一下它独特的文化气息。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广东会馆的戏楼,这些是当时看戏的茶座,大家先找个位子坐下歇一会儿,听我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广东会馆。
广东会馆始建于1903年。2001年被晋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收入《世界精品建筑》,天津独此一家。戏楼作为会馆的主体建筑,也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典式戏楼。广东会馆在建筑上集南北风格为一体,外部采用北方的楼砖建筑,内部采用潮州的建筑风格雕梁画柱。大家可以看到,这整个戏楼都是金漆木雕的,它是在南方雕刻完之后运到北方,又重新拼接起来的,整个建筑没有用一个钉子,在76年唐山大地震时,它也是丝毫不动。
我身后的这个舞台是伸出式舞台,这种舞台三面接触观众,您坐在下面时视线不受阻挡,可与演员达到充分的表情交流。自1908年上海受到西方的影响兴建了第一座镜框式舞台,也就是幕在前,台在后,我们传统的伸出式舞台就从中国舞台建筑中绝迹了。因此,广东会馆的戏台成为我国伸出式舞台建筑的绝唱。
大家抬头看,舞台顶部有一个螺旋状的藻井,玲珑剔透,金碧辉煌。它由数以百计的斗拱组成,演员在舞台上不用扩音器,它将声音吸进,再折射出去,能够保持自然的音质和音量。而且我们发现戏楼内和舞台上没有一根柱子,您的视线不受阻挡。同时,舞台仅比地面高一米,您的视线也基本是平视的;如果您坐在高4米包厢里,俯视台上的角度为100150度,正好符合生理视觉特点;这体现出戏楼的设计者充分地为观众着想,很好地解决了视、听效果的问题。
我们看这块匾额,写着薰衣南来,意思是好运从南方飞到北方来;在它下面是镶嵌着天官赐福的彩色镂空木雕,中间有一个穿红袍的天官,他站在祥云之上,手指着红日,意为指日高升。天官前面跪着一个仙童,手里托着一个花瓶,瓶里插着三枝毡,意为平升三级。也就是说升官发财的日子不远了,还要连升三级;在天官的身后刻有猴子,向日葵,蜜蜂,意作早日封侯。在它的四个角浮雕着口衔桃枝的蝙蝠,意作福从四方来。整个画面紧凑匀称,堪称彩色木雕的杰作。
会馆建成后,在1912年孙中山先生北上,在此发表演讲我亿万万同胞,同心协力,何难称雄世界。还有许多艺术家像邓,颖超、梅兰芳等都在此演出过。作为全国第一座戏剧博物馆,我们在戏楼的后面展出了戏剧人偶像,一共展出了50多个剧目,将近百十人。再有,后面还有一个四合院,包括中国戏曲发展史,中国京剧发展史和梨园拜师堂。
现场解说到此结束,下面的时间,大家可以自己游览。在此提醒大家游览中注意安全,保管好自己的财物,我们的集合时间是12:00,到时我会在车场恭候大家,我们的车牌号是津A1111,白色车。
我们一天的游览就要结束了,服务中的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多提意见。俗话说:两山不能相遇,两人总能重逢。希望能有机会再次为大家服务。谢谢!
钟鼓楼由钟楼和鼓楼二楼组成,相互呼应,各司其职
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
钟鼓楼是中国古代用以司时的公共性楼阁建筑,钟和鼓原本都是古代乐器,以后才用于报时之用。中国古代钟鼓楼起源于汉代,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唐朝都城长安是一个繁华的都城,其结构实行里坊制,即以里坊为单位,每个里坊围以城墙,在四面或两面设房门,定时开启。而在宫城正门承天门上设置钟鼓,作为全城的司时中心,早晚根据承天门的钟鼓声开启各坊门及宫门。元代在大都城(即今北京)内,也于宫城之北建了钟楼和鼓楼。
北京鼓楼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建在高砖台上的一座殿堂式建筑,台基高达4米,台上有5间重檐的木 鼓楼击鼓
构殿楼,楼高46米多。红墙朱栏、雕梁画栋,非常雄伟壮丽。北京城内的钟楼和鼓楼位于京城中轴线北部终点的,由于其类似城楼的建筑形式,飞檐翼角的独特形态,因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而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
清代原规定钟楼昼夜报时,乾隆后改为只报夜里两个更时,而且由两个更夫分别登钟、鼓楼,先击鼓后敲钟。其计时方式按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来计算,每更为一时辰,即现在的两小时,19点为定更,21点为二更,23点为三更,1点为四更,3点为五更,5点为亮更。钟鼓楼每到定更先击鼓,后敲钟,提醒人们进入睡眠,二更到五更则只撞钟不击鼓,以免影响大家睡眠。到了亮更则先击鼓后敲钟,表示该起床了。击 北京钟楼
鼓的方法是先快击18响,再慢击18响,共击6次,共108响。撞钟与击鼓相同。
20xx年岁末的午夜11时57分,北京鼓楼沉寂了近百年的群鼓再度被敲响——25位年轻鼓手表演了《二十四节令鼓之冬》乐章(鼓谱的作者是中央民族乐团打击声乐部首席朱啸林先生),鼓声持续3分钟,到20xx年元旦0 时结束。鼓楼从20xx年元旦起,正式对外开放。每天将四次击鼓,每次15分钟。
如今的钟鼓楼虽已失去司时的作用,但每到年节,依然能听到宏厚有力的钟鼓声,成为京城著名的一景。
西安鼓楼是所存在中国最大的鼓楼,位于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鼓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5年先后两次重修。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
鼓楼横跨北院门大街之上。鼓楼和钟楼是一对孪生兄弟,相距仅半里,互相辉� 鼓楼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比当初的钟楼早建4年。楼基面积比钟楼楼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杰秀丽不亚于钟楼。古时楼上悬挂一面大鼓,傍晚时击鼓向全城居民报时,故称鼓楼
古时击钟报晨,击鼓报暮,因此有“晨钟暮鼓”之称。同时,夜间击鼓以报时,“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报5次。明代的西安城周长11.9公里,面积是8.7平方公里,鼓楼地处西安城中部偏西南,为使鼓声能传遍全城,就必须建造高楼,设置大鼓。明、清两代,鼓楼周围大多是陕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级衙门,这些衙门办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离不开鼓声,鼓声 李允宽所书写的“声闻于天”的匾额,画龙点睛,说明了鼓楼的实际意义。
在古代,鼓楼定更击鼓、钟楼撞钟报时极有规律。古人将黑夜分为五更,每更次为一个时辰,即现代的两个小时。元明两代的报时方法已无据可查,清代原规定报时方法为: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敲钟,其二至四更则只敲钟不击鼓。乾隆后改为只在夜里报两次更,每晚定更(即一更,19点—21点)和亮更(即五更,3点—5点)先击鼓后撞钟。定更时钟声响城门关,交通断,称为“净街”;亮更时,钟声响城门开,所谓“晨钟暮鼓”。击鼓和敲钟的方法相同,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如此两遍,共108下。”古人用108声代表一年,一年有12个月,24节气,72侯(古人把五天称为一侯,六侯为一月,一年七十二侯),这些数字相加为108。
在古代,铜刻漏计时,鼓手们听到铙响后击鼓定更,钟楼听到鼓声后撞钟报时。这一科学的铜刻漏计时、更鼓定时和铜钟报时程序,系� 清代计时仪器改用时辰香,严格定制的时辰香为盘旋状,均匀燃烧,在经过精确计算的刻度上悬挂小球,下接金属盘。当香烧到该刻度,球掉入盘中报时,提醒鼓手击鼓。
自助徒步旅行是我向往已久的,自从上一次去了贡嘎山就再也没有背着背包出去徒步旅行,这次的滴水潭旅行我们已经筹划了许久,过了两个月脚早就开始痒了,最后定下了五男三女一起同行,可到了该出发的时候天空不做美,下起大雨,本来这次旅行应该取消(我的个人意见曾经被大多数人接受。
由于littlehat的坚持我成了反面教材),因为具我观察从网上的来的天气信息,未来的两天将是有更多的降雨,就这我在去滴水潭的一路上被其他人扁,好可怜呀!:《 (尽管实事证明我是正确的可是还是被……失败!),本来该8:00点出发的,由于上述原因一直到10:00点才在火车站通达饭店门口集合,乘上开往黄果树的汽车,开始了我们的这次旅行!一路上littlehat和同行的两个美女、一个帅哥打牌的声音,让他们的回头率一度增加了n多倍,甚至连窗外的车祸也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不过让我可记忆犹新,在路上我遇到了两起车祸,其中一起刚刚发生,车里的人还没有被救出,想想有些害怕,如果我们的车被撞的话……转念一想怕什么,不过是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事罢了!(其实心里在想:"好歹让我吃碗馄饨面嘛!要做也做个饱死鬼嘛!"注:早晨走的太急,早饭只吃了个自己家里包的粽子,饿!),一路无话,到了黄果树!叫了三辆三轮摩托直奔我们的旅行起点--三棵树,到那里之前我们一直在猜那里是不是有三棵树,还是以前只有三棵树,现在有一片森林?结果我们都错了,那里有几根电线杆,几间房子和一小片森林(可不只三棵树)。我们的起点从一间砖头房开始,老天可真不合作,在乘车的路上下下小毛毛雨,可是到了出发地三棵树,就开始下中雨,还不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样呢?不过管它呢?你不可能不去呀!况且在"不远的地方"(结果这不远的地方就让我们走了三个多小时)就是滴水潭,不可能放弃。走吧!要紧牙,硬着头皮走吧!(可怜的一群旅行者!),滴水潭在一个峡谷里,谷底是一条河,我们沿着瀑布对面一条人工砌的路,走向瀑布。
这里昨天下过大雨,一路上都是稀的,走了不多久每个人的裤子鞋子都脏了个透,还好我穿的是凉鞋,用从山上流下来的雨水就可以洗干净,所以鞋子没有"太脏",还能看得下去,不过要是在途中没有遇见流水的话,鞋子沾上稀泥,鞋子在进些水,再加上后面沉甸甸的背包,那可够瞧的(其重无比!),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我们总算到了滴水潭瀑布的跟前,具体的说应该是它的对面的河边岸上的上面,从那里看瀑布,真是气势磅礴(用稍微通俗点的话讲就是水很大),水声震耳欲聋,由瀑布冲击起来的水雾遮住了整个瀑底,很难让人看清底下的风景,还好在岸边有一片草地,于是我们放下背包,拿了一点吃的(走了三个多小时人人都饿,想一边吃一边欣赏瀑布)往下走,路很滑,水雾很大,每走一步都会有滑倒的危险;每向瀑布走进一步,水雾就大了几分……
到了最后水雾变成了大雨,全身都湿了,本来还想在那儿吃点东西,现在不行啦,干脆往瀑布的正对面走,感受一下瀑布真正的气势。可是这个决定现在看起来是错误的,越是接近瀑布对面,水雾越大,打在脸上呼吸都比较困难,现在不只是衣服湿了,连鞋子也完了,不行了,赶紧撤退,东西也顾不得吃了,狼狈的撤回到上面,到了我们放背包的地方,互相看看"惨不人睹"一个个从头到脚都是湿的,帽子上还不时滴几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