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精选十篇)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十篇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篇1

茶叶是XX乡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加快茶产业发展,全面提高茶产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推动茶叶改良、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我们对x x茶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x x茶产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x x乡自然条件优越,适合茶树生长,茶树品种资源丰富。x x乡位于盈江县西北部,属于开发区。乡内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地形起伏较大,以丘陵和小水坝为主,平均海拔1760米。土地总面积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004亩(水田7160亩,旱地18488亩),森林138235亩。x x乡是盈江县重要的茶叶产区。现在,全乡建立了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和技术推广体系,积累了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实现了传统生产技术向现代生产技术的.转变,打造了“x x山”茶叶品牌和系列产品。在XX年被州政府授予接待专用茶称号。XX年底,全国共有7个初级制茶厂,1个精制茶厂,2条精制茶生产线,3万公斤精制产能,15个茶叶科技团队。茶叶面积10776亩,产量107万公斤,产值542万元,农民茶叶收入235元。与“十五”末相比,产量、产值和茶农收入分别增长33%、76.3%和58%。

二、茶叶是促进山区、半山区和民族贫困地区广大农民的支柱产业。x x乡茶涉及面广,影响大。茶叶覆盖了全乡所有的村庄。

茶叶生产加工流通从业人员650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61%。在茶叶开发村,农民家庭收入的30%主要来自茶叶。

三是x x乡茶叶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全乡共有10776亩连片茶园,其中一个规模经营面积超过100亩。茶叶加工企业实力逐步增强。有机茶克隆种子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正在加快建设。全镇已建立克隆种茶基地3652亩,其中新植茶园352亩,新植1400亩,新植2350亩,新植1426亩。

四,x x乡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以来,x x乡茶叶产业发展迅速,但发展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茶叶作为产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部分村社对茶叶作为产业发展重视不够。二是茶叶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少,投入不足。第三,一些茶园基础设施差,管理粗放,产量低,效益差。四是产业化水平低,缺乏一批档次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全省知名茶叶品牌龙头企业。第五,人才缺乏,技术落后,茶叶产量和质量提高缓慢。

五、x x乡茶产业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

针对X乡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X乡茶产业的发展思路是:优化结构布局,开发良种,加大投入,以单位面积产量为重点,提高质量,改善加工,建立健全茶园管理体系,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品牌,拓宽市场,扩大名优茶比重,增加无公害有机茶生产,加快茶叶产业化, 目标任务是:到末,全乡茶园面积1万亩,总产量90万公斤。 茶叶平均产量100公斤,工农业产值720多万元,茶农收入500多万元。工作重点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实施“1234战略”。即发展四大茶;稳定茶园面积1万亩;重点扶持2家茶叶龙头企业;努力打造三大茶叶品牌。茶的四大类型是:绿茶巩固升级,普洱茶发展突破,红茶恢复发展,茉莉花茶适当增加。通过改造、淘汰和新植,茶园面积保持在1.2万亩,可采面积保持在1万亩,其中良种面积90万亩(新植35万亩)。重点扶持“x x山”龙头企业;更新、改造和整合10个茶叶初级加工厂;建立机械修理、采矿三大示范模式,辐射面积3000亩。第二步,逐步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全力打造茶叶品牌,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重组或兼并形式,实行企业强强联合,力争打造一个大茶叶龙头企业,一个茶叶品牌,一个全乡系列产品,依托国内外市场,充分发挥x x茶叶市场的竞争力和突出经济强势优势的能力。

六、x x茶产业发展的两大关键举措。

1、抓好种植加工,全面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第一,稳定茶园面积,优化区域布局。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种植一批的原则,继续实施茶叶区域布局、规模化发展和良种化种植。二是切实加大中低产茶园改造力度。x x农村的茶园大多是六七十年代开发的,现在基础差,产量低。通过加强茶园水利基础设施、补植和种植等。中低产茶园应全面升级改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第三,全力打造优质茶园基地。乡要努力建设1.2万亩优质茶园基地,发展1万亩绿色有机茶园。四是改造现有茶叶初级加工厂。x x乡有7家初级茶叶加工厂,力争改造5家,改造后的初级茶叶加工厂产能可达2万公斤以上。第五,努力推进XX乡精制茶加工企业技术改造。给予重点支持,促进其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提高其生产加工水平。乡重点支持发展两条茶叶深加工生产线,使每条生产线的生产能力达到20多万公斤。第六,对茶叶企业进行改革和重组。按照市场导向的原则,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和改制重组,全力培育全乡茶叶龙头企业。第七,调整产品结构,加快适销对路产品的研发。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产品结构,既要巩固传统产品的生产,又要加快适销对路产品的研发。

2.打造“x x山”品牌,扩大x x茶市场影响力。第一,整合x x茶品牌。认真筛选x x茶现有品牌,继续打造具有x x特色和代表性的茶叶品牌和系列产品。同时,规范茶叶市场,打击不正当竞争,杜绝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切实加大对x x茶叶品牌的保护力度。二是加强茶叶营销,建立茶叶营销体系。通过发展专业化营销企业,建立茶叶专卖市场、专卖店和专柜,组织各种茶叶营销活动,开发茶叶订单,促进x x茶的销售。通过保护古茶树资源,挖掘茶文化,发展旅游业,宣传茶叶,促进茶业发展。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篇2

为进一步推进城区香蕉产业化发展,增强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打造香蕉品牌,力争把城区香蕉产业打造成为全区第一香蕉产区,今年5月份,城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城区部分市、城区及乡镇三级人大代表对城区香蕉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香蕉产业的现状

当前,城区蕉类种植面积由xx年的万亩发展到xx年的万亩,产量由xx年万吨发展到xx年的万吨。城区香蕉种植主要分布在沿岸的、定、三个镇。其中,xx镇香蕉种植面积万亩,产量万吨;xx镇香蕉种植面积万亩,产量万吨;香蕉种植面积万亩,产量万吨。香蕉种植的品种以威廉斯b6,巴西蕉为主,其中种植健康组培苗威廉斯b6占香蕉种植面积的80%以上。在特色蕉类生产方面,鸡蕉主要在双定镇种植,面积xx亩,年产鸡蕉约吨;粉蕉分布在三个镇,面积xx亩,年产吨;红香蕉也有少量种植,但规模小,仅为零星种植。全城区已形成香蕉种植规模达xx亩以上的村有xx个,种植面积xx亩以上规模种植企业x个,种植xx亩以上香蕉种植大户x户,城区香蕉生产已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发展的格局。

二、城区政府扶持香蕉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政府大力引导,进一步做大香蕉产业。为了进一步做大香蕉产业,把香蕉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城区政府加大对香蕉产业的引导,通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稳定香蕉种植面积和产量,并对香蕉产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计划在期间将城区香蕉种植面积发展到万亩,产量万吨,产值超过亿元,使成为广西香蕉生产第一大区。

(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近年来,城区政府加大了财政资金的投入,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等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使蕉园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据不完全统计,XX年城区通过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多万元来投入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同时,还争取到xx镇xx村、上正村,xx镇大林坡等8个土地整理项目,总共投入资金1。1亿元。另外,城区政府还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蕉农解决修路、打井等问题。如xx年,城区政府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多万元帮助广西农业开发公司修建一条水泥路和打两口灌溉水井。

(三)实施香蕉品牌战略,扩大西乡塘香蕉知名度。近年来,城区政府十分注重香蕉品牌的培育,并先后注册“洛洛香”、“甜弯弯”等香蕉品牌,并通过各种途径对这些香蕉品牌进行宣传。如城区政府每年都在“南博会”期间举办“洛洛香”香蕉节,通过“南博会”这个大平台,大力宣传我城区的香蕉品牌,提高“洛洛香”香蕉品牌的知名度,以带动城区香蕉产业的发展。

(四)加强示范项目建设,“以点带面”促进产业升级。实践证明,香蕉标准化生产及机械化采收示范项目的实施,对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产业增效和提升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已经成为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城区政府通过积极扶持广西桂洁农业开发公司、广西旺农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等几个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广香蕉标准化生产采后处理技术,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促进了产业升级。

(五)大力开展香蕉创新技术培训,提高香蕉产业科技支撑体系。为增加城区香蕉种植的技术含量,城区政府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作用,通过香蕉专家大院、农民田间学校,对技术骨干、香蕉种植大户、农村经济能人等进行强化技术培训,推广普及香蕉标准化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每年不定期聘请自治区、xx市香蕉专家到辖区进行专业技术辅导、解决技术难题,突破技术发展瓶颈。

(六)加强流通服务,促进销售渠道畅通。为了做好流通服务,解决香蕉销售困难问题,城区政府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做好服务工作:一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经常组织辖区种植大户外出招商或者参加区、市相关部门组织到北京、上海等地参加名特优农产品招商推介活动。二是积极培育农村经济人队伍。通过商会、协会等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本地农村经济人队伍,充分利用这些经济能人的作用,汲引更多的客商前来采购香蕉。三是建立健全城区农产品信息网络。通过建立健全城区—镇—村三级信息网络,及时对外发布产品供销信息。四是建设香蕉物流园,加强香蕉销售服务。目前,城区政府在xx镇建设xx亩香蕉物流园的一期建设项目已经启动。

三、制约城区香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城区的香蕉产业在政府的扶持、引导下发展迅速。但是,在发展过程当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待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蕉类品种过于单一和上市时间过于集中。在城区蕉类种植品种中,香蕉种植面积占蕉类种植面积的98%。这就形成了一些特色的蕉类如粉蕉、鸡蕉等种植规模小、水平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且上市时间集中,大部分香蕉在当年9月—12月上市,上市高峰集中在11月—12月初,容易造成阶段性供大于求,形成滞销。

(二)香蕉品质参差不齐、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城区香蕉生产过程中,公司化经营数少,大部分还是以单家独户承包种植为主。以单个家庭单家独户承包种植的香蕉,由于在管理上没有形成企业化管理,生产技术标准化程度不高,造成品质差异大。而以公司标准化生产的香蕉,由于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宣传,统一销售,生产技术标准化程度高、成本低,香蕉产品质量好。因此,城区的香蕉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较为突出,导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香蕉品牌运作不畅。目前城区有大热门、洛洛香、甜弯弯等品牌。大热门品牌由于大热门种植公司规模小,所占市场份额不多;而洛洛香品牌虽然近几年城区大力宣传,由于没有大的企业来运作,目前仍停留在商标上,没有得到真正推广,甜弯弯品牌刚注册不久,影响力还不够大。

(四)香蕉产业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发展水平不能迅速提高。一是对种植科技投入不足;二是对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的扶持和引导不够,由农民自发组织的各类合作协会,他们在农业产业链中起着桥梁的作用,但大多是靠集资的方法筹集工作经费,不足以开展更深、更远、更多的信息、技术等服务工作;三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够,灌溉基础设施条件简陋,严重的影响着地区自然优势的发挥。

(五)农村耕地使用权流转适应不了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规模化生产经营,需要耕地的相对集中规模经营。由于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目前耕地使用权还难以有效便捷地流转和集中,给农产品的适度规模化生产带来了困难。

四、香蕉产业壮大发展的意见建议

香蕉产业是农业的经济支柱和特色产业。近年来,随着市场上香蕉价格稳中有升,农民种植香蕉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香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xx年种植面积万亩,占xx市香蕉面积的60%以上,规模化发展的步伐逐步加快。为加快城区香蕉产业壮大发展,特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合理布局香蕉品种,种植季节,形成香蕉均衡上市和品种多元化。通过加大力度引导农民调整香蕉种植季节,合理调整香蕉秋、冬、春种植比例。做到均衡上市,避免供过于求。合理调整西贡蕉、鸡蕉、香蕉品种威廉斯b6种植比例,扩大西贡蕉、鸡蕉、红香蕉等名优特蕉的比例,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要继续推广这些优良品种的种植,推广健康种苗,标准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建设10万亩高产、优质、生态香蕉生产基地。

(二)充分发挥基地连片种植的示范作用,提升香蕉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目前农科院广西植物组培苗有限公司、大热门、马彰然、梁洁言、金光农场菠萝分场等香蕉连片种植基地的示范作用;积极采用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努力推广香蕉无损伤采收技术,从根本上解决香蕉采收的擦压伤难题,保持漂亮的外观和缩短货架期;研究建立香蕉深加工示范点,把香蕉加工成香蕉干、香蕉面粉、香蕉粉等,提升香蕉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对单家独户的种植户,利用多种形式途径加强种植技术的培训,及时提供城区香蕉产区生产、销售信息。

(三)继续举办香蕉节,继续实施香蕉品牌战略,扩大知名度。作为向外界宣传的一个重要途径,应继续举办香蕉节,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香蕉产业在区内外的知名度,扩大香蕉销路,将香蕉优势向外界展示。通过联合辖区香蕉种植企业、种植大户,实施统一的香蕉品牌,促进香蕉销售品牌化。并逐步带动单家独户蕉农统一按企业标准化管理生产,统一对外销售,形成企业品牌化营销,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四)加快推进xx镇香蕉物流园建设,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商品流通效率。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建设冷库、仓储、采后处理加工厂、停车场、电子交易平台和服务客商酒店等。完善和提升服务功能,以优质的服务吸引国内外客商到我城区经销香蕉。加强对产品促销工作的宣传,以提高城区香蕉市场的占有份额。

(五)创新机制,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和政策引导机制,为土地流转提供保障,鼓励和支持农民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进行土地流转;召开各种现场会,与农民算经济账,让更多农民了解土地流转的成功典型及其效益,千方百计调动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大力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参与土地流转,促进流转主体多元化;采取政策扶持、协调融资、技术服务等积极措施,大力扶持香蕉种植大户,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导,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实施农业产业开发和科技试验示范,扩大香蕉试验示范基地,拉动土地规模集中高效经营。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篇3

一、调查目的

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下,我认为研究农村经济的现状是很有必要的一项课题。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农民的小康致富更是中国经济腾飞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因为面对8亿农民的庞大数字,我想到不是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巨大困难而是应该盯住这个庞大的市场,正逢利用这一机遇发挥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扩内需”它的巨大作用。在此背景下我们利用暑假时间对农村经济的现状作了一次调查。通过对山西省天镇市,河北省沙河市、衡水市、任丘市,辽宁省葫芦市市农村经济现状的调查,了解当前政府对农村发展所实施的政策,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现状,研究提高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方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二、具体情况调查

我们根据自填式问卷特点合理制作调查问卷(见调查报告下方附件)

个人一般情况,如:职业、家庭人口数、家庭劳动人口数;

家庭财政收支方面,如:家庭的年收入、收入的主要来源、家庭每年的支出比重、家庭支出的主要项目;

家庭设施方面,如:日常的交通工具;

家庭消费方面,如:消费地点、消费环境等;

国家政策方面,如:村村通工程、新型医疗合作政策、减免农业税、小额信用贷款等

本村企业方面,如:企业的行业性质、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等。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所调查的人群男女性别比为22:11。

调查人群的平均年龄为50岁左右。从文化程度来看,人群总体的文化程度较低,在被调查人群中3/4的人具有初中以下文凭,其中40岁以下人群受教育程度高于40岁以上的人群。

从婚姻状况来看,90%都已婚。

从职业状况来看,80%的调查者的职业都是务农。

家庭平均人口为5人左右。

家庭劳动力人口平均3人左右。

家庭年收入平均4000左右。

(二)队农村经济现状的了解情况

调查中的相关问题有4道小题,在此引用两道小题,分别用表格形式展示:

三、调查时间:

20xx年8月1日——20xx年8月30日

四、此次农村经济现状调查的体会:

对国家政策的认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普遍认为国家政策的方向及目的是为老百姓谋福利,但是其执行到地方以后已经有所变味甚至扭曲。

(一)、据本次调查所知,80%的村民反映沙河市某乡新农村医保政策就存在较多不透明的现象。乡卫生所的药物的价格更是高出当地药房药品价格的好几倍。并且有些村级医疗合作社的医生在村民购买药品时,找借口甚至推脱,不愿意为其进行优惠。这里面可能也有他、们的难言之隐,因而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在其政策的制定上更加完善。另外,我也了解到国家制定的这些政策中所包括的药品种类与村民所用的药品存在不对称现象,也就像市场上的商品供求信息不对称类似。新农村医疗合作政策是一项解决农村治病难、看病难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而制定的,可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一些地方,它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那种效果。

(二)、在前几年,刚了解到家电下乡政策之后,认为这是一项利民的政策,可是走遍市内各个大型商场及走访农民得知,享受家电下乡优惠政策的家用电器种类少且偏低端产品,并且优惠款额较低,50%的人认为这不会影响他们是否购买家电的意愿,并且优惠款额很难返还到村民手中,并且手续繁杂。

(三)、谈到国家对农民种田的各种补贴,如种子补贴、粮食补贴等,但是由于中国农民数量多,这些补贴仅仅相当于每年上涨的农业生产用品价格的一小部分。因为随着化肥种子农药等价格的上涨,农民的种粮成本在逐年增加,可是粮食的收购价的上涨幅度却相当小,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考虑到中国人口这一客观因素,但是这也需要国家在制定政策时更加考虑到它的可行性以及具体性。

(四)、面对这一优惠政策,许多农民只是听说过根本就不了解。一个是宣传的原因,另外就是其手续繁杂。在贷款机构里,农民多感觉到能够取得贷款的多是关系户或是其本身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群,而对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来说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对农村收入来源的认识:在农村调查的这几天,我们发现农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普遍情况都是靠种地获取粮食收入,但是其所占农民收入的比例在逐年减少。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农民收入来源中有外出打工收入,有在本地企业工作的收入,以及少数卖土地所有权所得。在农户收入中,粮食收入差距不大,但是其他的收入差距差距却很明显。

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一直在跃跃欲试想用自己手中的知识和能力去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去了解整个社会的全貌。我来自农村,也了解农村,每天都在感受着它的日新月异,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更是无时不刻在关注家乡的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从家乡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到完成行政村规模的调整,这一切让我欢欣鼓舞。因此,今年暑假,我选择新农村建设作为自己的调查主题之一,对沙河市留村乡的新农村建设情况作了为期几天的调查。通过实地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深入政府村委会和农户中进行调查。我认为,留村乡的新农村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正在摸索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资金实力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农村干部素质不高,没有调动村民的热情,村民文化活动单调等,建议要调动普通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热情,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附近一个新农村建设工程现在就处于搁浅的状态,原因是资金不足,建设工程无法继续下去。

五、以下是我们通过这几天的调查所得到的关于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1、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有效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地方农产品面临国内各地农产品的强有力竞争是不争的事实,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已不现实。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从北方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看,在全面发展农、林、牧、副业的基础上,一是把粮食做为产业种好,提高粮食作物品质与产量;二是注重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昌县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发展野果加工,但关键是找到销路,现在已经不是原来那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

2、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劳务工资收入。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城镇化率为78%,中等收入国家为49%,世界平均水平为46%,而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32%,这说明,我国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的潜在空间巨大。因此,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就成为现实选择。其主要途径是:①积极发展小城镇,尽最大可能地把那些居住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山区农民转移到城镇,比如说沙河西部山区的一些农民出行非常不便,这不仅仅影响他们的生活,更是对当地的农业、加工业甚至手工业都造成了很多困难。同时,不断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例如沙河市的田安小区就是其中的代表,集中群众,既避免了住宅地的浪费,又可以对农业实行规模化管理。②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进城农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就应该享有长久居住权,享有城镇居民同等待遇。③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转移步伐,大力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劳动力到城镇从事非农业和跨地区流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建立乡镇劳动力转移指导站或劳动保障事务所,开设农村劳动力职业介绍窗口,切实做好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小城镇,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3、积极创办乡镇企业,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增加农民工业化收入。乡镇企业外连市场,内连农民,是农产品生产的终端,也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乡镇企业的基本作用有三个,一是可以开辟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解决农民“卖难”,实现农民的生产目的;二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三是可以吸纳剩余、闲余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为此,各乡镇应依托本乡镇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大力创办或通过招商引资创办农产品加工型、流通型乡镇企业;没有条件的,要主动依托社会上已有的乡镇企业。这一点从沙河市就明显地表现出来,在沙河市的各个乡镇中农民的收入就明显地跟当地的乡镇企业数量挂钩。可见乡镇企业对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篇4

,全县马铃薯年产量在--万吨之间,其中外销量在万吨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说,马铃薯是XX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广大山区人民既靠它解决吃饭问题,又靠它解决花钱问题。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马铃薯作为第一大支柱产业,是随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逐步形成的。在一九九六年以前,马铃薯播种面积还一直徘徊在万亩之前,当时播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还是小麦,据19xx年XX月份调查,XX县北部干旱山区种植马铃薯每亩净收入XX元,而种植小麦每亩净收入只有XX元,种植马铃薯的效益是种植小麦的倍。

在这种背景条件下,XX县历届党政部门领导和相关部门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积极合理地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农业部门在每年下达农作物播种指导性计划时,逐年扩大洋芋播种计划面积,使马铃薯播种面积从19xx年的万亩扩大到20xx年的万亩,增长了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也由%上升到%。因此,气候条件影响,市场经济调节和政府积极引导共同促成了XX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马铃薯第一大支柱产业的基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XX县种植的洋芋主要品种为X薯1号和小白花,其中X%为X薯1号,且该品种在当地有近20年的栽培历史。由于该品种长期没有更换,使洋芋品种退化严重,病毒病、晚疫病、旱疫病和环腐病等病害严重,产量急剧下滑。从19xx年开始,县上开始从XX县省农科院脱毒马铃薯繁育中心基地陆续调进X薯8号、X薯1号等洋芋良种多万公斤,群众也通过多种渠道从等地购买和兑换洋芋良种,缓解了洋芋品种退化严重的现象,改变了洋芋品种单一的状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XX县洋芋品种落后的现象,从20xx年开始,XX县农业局积极与前来XX县帮助扶贫的XX企业驻X代表处合作,共同开展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工作,开创了XX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工作的新纪元。至20xx年,该项目共投入资金XX万元,其中X方投资XX万元,县自筹XX万元,在县农业局建立了副科级事业建制的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组建了脱毒马铃薯组培室、日光培养室,在园艺场建立了脱毒马铃薯引种、试验示范和培育基地,共有脱毒苗培育原原种日光温室座,XX亩,原种培育防虫网棚XX亩,一级种繁育田多亩,购置了拖拉机、挖掘机、喷药机等全套的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修建了能存贮吨种薯的贮藏库一座,在周边地区与当地农户签订协议,建立了约XX亩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20xx年全县脱毒马铃薯良种种植面积达到万亩。

二、主要实用技术推广情况

当地洋芋栽培主要采用沟垄种植,采取种二空二、种一空一等模式,由于农民逐渐偿到了新品种和科学栽培管理所带来的甜头,加上农技人员的努力推广,耕作管理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测土配方施肥、叶面追肥、合理轮作倒茬、药剂拌种、土内施药、地膜覆盖、推广应用脱毒良种等科学实用技术的应用率逐渐提高,平均每年推广各类农业实用技术万多亩次。

全县洋芋生产目前仍处在一种比较落后的状态,总体科技应用水平比较低下,耕作管理相对粗放,洋芋作为一种高产作物,其增产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而通过品种改良,科学配方施肥和精细管理,其至少还有20-50%的'增产潜力。

三、开发利用情况

随着洋芋种植面积的扩大,全县多万吨洋芋产量中,外销量在-万吨之间,洋芋产品的运销,带动了一大批当地农户,依靠贩运洋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收购网点遍布全县山区XX个乡镇,全县有3多户农户长期贩运洋芋,有较大规模的贩运户XX户,其中以沿岭乡农民张兵创办的“XX省洋芋运销公司”规模最大,年销售洋芋万吨,销售收入XX万元,将洋芋运销到青海、新疆、广州、上海等地,为洋芋打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XX县洋芋龙头企业除有XX乡的“XX省洋芋运销公司”外,还在本县的XX镇和XX乡各建立了一家洋芋淀粉加工厂,年加工精淀粉吨左右,预计消化吸收洋芋万吨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无洋芋产品加工企业。

,防虫网棚面积达到XX亩,平均每年需投入培育制种和示范推广经费XX万元。在生产目的上要打破小农经济的思想,发展商品薯基地,通过精耕细作和病虫害防治,努力提高洋芋产量和质量,力争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一方面提高单产,一方面利用我县高海拔、气候较冷凉的特点,力争把我县建成全州的脱毒良种繁育基地,为州及等地提供洋芋良种,增加群众收入。在全县建立洋芋良种繁育基地万亩,至末期,每年为本县及周边县市提供洋芋良种万吨。深度发展上要建立自己的洋芋加工大型龙头企业,使洋芋在当地就能被加工转化增值,以提升市场价格,增加种植效益。由政府鼓励和领导扶持,兴建洋芋加工龙头修企业2—3家,年加工转化洋芋鲜薯万吨左右,加工转化率达到20—25% 。

中国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城镇化必须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篇5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县石膏产业,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近期,我局组织相关人员通过实地察看、查阅资料、座谈讨论等形式,对全县石膏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县石膏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境内石膏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达6亿吨(占全区储量的40%),品位高、易开采, CaSO4·2H2O含量达90—94%,属Ⅰ级品,且多为露天岩矿,是采掘开发石膏产品的理想基地。石膏资源主要分布于青山、大水坑、麻黄山等乡镇。其中:青山乡石记场大型石膏矿勘探面积4平方公里,储量0.79915亿吨;黄米湾大型石膏矿勘探面积12.7平方公里,探明储量3亿吨;候家河大型石膏矿勘探面积16平方公里,探明储量0.5632亿吨;灵应山小型石膏矿勘探面积7.4平方公里,探明储量0.078亿吨;余家圈大型石膏矿勘探面积40.56平方公里,探明储量1.5亿吨。

虽我县石膏资源丰富,但多年来仅仅停留在以卖矿石为主和小作坊式的初级加工水平,资源严重浪费,效益没有发挥。20xx初,县委、政府提出“一园五区”发展思路,在青山乡设立了专业石膏工业园,明确了石膏产业的发展方向,初步形成了框架。

目前,园区水、电、路已配套,基本实现“三通一平”。引企入园14家,设计规模均在10万吨以上,其中5家已基本建成具备生产条件,主要产品有普通石膏粉、建筑石膏粉和高强石膏粉等。园区及项目的建设使石膏产业的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随着我县石膏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布局不规范,矿山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二是同类企业重复建设,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重;三是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品牌建设滞后,市场竞争力弱;四是企业之间无序竞争,低价倾销,石膏产品利润空间小,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五是园区配套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产品外运渠道不畅。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县石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石膏产业发展的机遇

石膏用途十分广泛,主要运用于建筑材料及食品、医用、化工、陶瓷、工艺品等方面。随着对建材绿色环保要求的提高,石膏建材已成为市场上的宠儿。近些年来,石膏需求逐步扩大,石膏墙体材料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特别是国家出台了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和推广使用新型建筑节能墙体材料的法律法规,需求量将逐年大幅增长。

预计到20xx年,全国石膏的需求量不会低于5亿吨,而现在的生产总量不足0.3亿吨。近些年,我国新型建材以40%的速度增长。属绿色环保产品的石膏新型墙体材料(石膏板材、砖、砌块、粉刷石膏将以其保温、隔热、防火(石膏建材属A级防火材料)、防潮、吸音、质轻及其独有的呼吸功能,

以及生产成本低、施工非常方便,被大量使用,市场前景广阔。同时,根据生产硫酸用原料硫化铁已近枯竭的现状,提出了“用硫酸找石膏”的发展方向,因此,用硬石膏提取硫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且生产过程中的附产品可生产水泥,与矿渣等物料混合可制成石膏水泥。

三、几点建议

(一)制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抓好石膏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生产区和采矿区分开,进一步完善青山功能区水、电、路、通讯及办公服务区等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功能区的承载能力,引导企业向功能区聚集。坚决杜绝规模小、技术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环保不达标的石膏工业企业入驻。新上的石膏工业项目原则上一律入驻青山功能区,须符合规划、生产工艺和生产能力的要求,β石膏粉单台设备规模不低于20万吨,α型高强石膏粉不低于10万吨,石膏砌块单台规模不低于25万m2,饰面(纸面)石膏板单台产量不低于20xx万m2,投资强度不低于30万元/亩,容积率≥0.7,石膏生产粉尘排放浓度≤50mg/Nm,煤耗≤40kg标煤/吨产品。

(二)规范开采行为,合理配置资源。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按照石膏产业发展统筹安排采矿权,拟定石膏矿开采计划并组织收取石膏资源开采补偿费,对不按规定开采、缴费或非法转让(含租赁、承包、转包等形式)采矿权,超层越界开采的,要依法查处,严厉打击,杜绝私挖乱采、超层越界等破坏性、掠夺性开采现象的发生;对产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优先配置石膏矿山资源;对不符合要求的石膏开采企业,一律不再批复延续采矿权。鼓励企业利用先进技术改进石膏开采方法,加大回采力度,提高石膏产量,降低资源浪费。同时,加快长盐石油开发协调服务公司采矿权的办理,加大石膏资源的整合力度,确保资源合理开发。

(三)加快结构调整,培植骨干企业。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改造提升传统石膏产业,采用上下游一体化的方式,充分利用资源,改造升级生产工艺,提高石膏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加强先进技术和设备引进,增加科技含量,发展轻质、高强、耐水、保温的石膏复合材料和超细、提纯、改性的无水硫酸钙、医药石膏等高端产品,发展高档石膏粉、石膏砌块、石膏装饰板、石膏刨板、陶瓷石膏、玻璃纤维石膏等石膏建筑材料及石膏衍生制品等产业,大力开发食品、医用、化工、陶瓷、工艺品等行业的石膏应用新产品,支持发展石膏制硫酸及其废渣综合利用(联产水泥)项目,走石膏产业一体化综合利用的发展道路。

对新上石膏工业项目要提高准入门槛,必须做到工艺设计合理,技术设备先进,环保达标,产品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高,单纯石膏粉加工项目不再审批。对现有规模小、标准低、技术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竞争力弱、环保不达标的小矿小厂, 督促进行技术改造,或采取必要的经济和行政手段予以关停,逐步实现石膏产业的整合。积极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对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明显的企业,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扶持。同时,要增强品牌意识,在做精、做深上做文章。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知名石膏产品品牌,不断提高我县石膏产品的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和竞争能力,利用品牌效应推动我县整个石膏产业的快速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培育一批产值过5000万元和几家产值过亿元的石膏加工企业,将青山功能区打造成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集石膏加工、物流为一体的的石膏建材工业基地。

(四)加大环境治理,抓好安全生产。牢固树立“环保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严格执行有关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对石膏粉生产企业,必须要求其全部安装高效除尘装置,达不到环保要求的要坚决依法予以取缔,凡新上的石膏深加工项目,必须符合节能减排要求,否则一律不得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县、乡(镇)、企业三级安全监督管理网络,确保安全生产,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安全效益并重型产业发展体系。

(五)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全县上下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采取多种形式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服务,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县工业、国土、安监、公安、环林、水务等部门要依法加强日常监管,搞好动态巡查,对石膏开采加工、综合利用、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定期开展集中清理整顿,维护石膏开采和加工秩序,进一步促进全县石膏产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篇6

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两轮驱动” 产业发展战略。局采取四项有效措施,扎实推进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抓规划,将高新技术产业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去年以来,局对全区现有的服务型高新技术产业楼宇以及北部新华、华丰、天堂三个园区的工业企业进行了全方位调查摸底,剔除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共排出约43万平方米可用于腾笼换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目前,正在抓紧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xx-20__),根据这一规划,区高新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将形成“一园、四基地、四区块、十楼、百点”的结构。即以北部“创新创业新天地”为核心,积极发展**区(沈家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华园高新产业基地、天堂园高新产业基地、华丰高新产业基地四大高新产业基地。在中部和南部形成设计服务业产业区块、现代传媒业产业区块、信息服务产业区块和科技服务业产业区块。

二是抓引导,形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结合我区实际,一方面我区南部以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单位为龙头,积极发展设计服务业产业区块。以浙报集团、杭报集团、杭广电集团等媒体巨头为龙头,积极发展现代传媒产业区块。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通讯服务业为龙头,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产业区块;另一方面我区北部以杭州市的“创新创业新天地”为核心,在北部形成四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分别为(沈家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华园高新产业基地、天堂园高新产业基地、华丰高新产业基地,建设点、线、面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三是抓载体,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在招商引资方面,加强**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整体形象策划,通过电台、报纸、网络和户外广告等媒体,积极宣传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引导有实力、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开展优秀高新技术企业、优秀初创型企业、优秀孵化器等项目的评选,对推进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主动出击,组织赴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开展招商推介活动,举办高新技术成果展示交易会,推行网上招商、代理招商等多种招商模式;在培育新兴产业方面,以开辟大学生、研究生、留学人员与老师的'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以及相关扶持政策措施为载体,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四是抓合作, 加强政府—大学—企业产学研结合。将浙工大的发展纳入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确立在高新产业、科研技术、信息交流、创新创业、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拓宽**区政府、工业大学、企业的合作领域,促进共同发展,并构建经济、社会和文化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平台。同时,鼓励支持**区重点骨干企业和在杭高校的有关院、所合办研究所、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形成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业、动漫游戏、服务外包等高新技术产业密集群基地。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篇7

一、铸造业发展的现状

铸造业在我县已有上百年历史,始于清朝末年,发韧于三塘铺境内,以手工和简单机械操作,产业基础雄厚。九十年代初,三铸产业达到鼎盛时期,创造了辉煌的历史,1994年,仅三塘铺镇一个乡镇就拥有高锰钢生产厂41家,制锅厂35家,铸管厂30家,铸铁厂和铸铝厂各100余家,每年上缴国家税收800余万,几乎到了村村办厂、户户冒烟的境地。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三铸产业在九十年代末期跌入低谷,其中受冲击最大的是铸铝业,现已完全淘汰出局,而铸钢和铸锅业,通过加大技改投入,引进新工艺,扩大和更新设备,逐步得到苏复,目前,仅三塘铺镇就有铸钢厂28家,制锅厂6家,翻砂铸铁厂2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家,至20xx年止,全镇铸钢产能达到4万吨,制锅产能达到1000万口,铸铁产能达到2万吨,20xx年铸造产业完成产值6亿元,实现税收1600余万元,产业逐步向甘棠、青树坪、经开区、永丰镇等乡镇延升拓展。

二、加快铸造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加快产业发展条件具备、时机成熟。一是资本人才储备较为雄厚。我县内目前铸造企业130余家,另外双峰籍人在广东、佛山、昆明等地创办铸造企业 160余家,铸造业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有现成的厂房、设备和技术,涌现了一批资本雄厚、经验丰富、市场诚信度高的领军企业,如三塘铺镇的五星重工有限公司。二是技术升级步伐加快,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双峰铸造业不断提升技术含量,产品实现多元化,铸钢产业热处理工艺已实现煤改电,模具上普遍运用消失模技术,产品也由过去单一的高锰钢铸件更新为高合金钢、高铬钢等耐磨性能更强,使用寿命更长的产品,制锅产业也从单一的土锅子转型生产精制铁锅、真不锈铁锅等产品。三是销售渠道较为稳定。双峰铸造业依靠多年的经营,开辟了一条较为稳定的销售渠道,也有了一支专业的销售队伍,如恒盛锅厂与美的、九阳等国内知名企业对接,成功取得一级供货商的资质,长期供应配套锅具。

(二)铸造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市场需求较大。铸造是制锅之母,是汽车、石化、钢铁、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的基础,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把中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湖南、广东等省相继制定了打造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战略,因此发展与装备制造业唇齿相依的铸造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此外,高锰钢铸件作为各类破碎机、球磨机配件属于易损易耗品,国内需求达200万吨,到目前为止,高锰钢产品应用已有100多年历史,市场经久不衰,尚未找到理想的替代品。民用铁锅作为生活必需品,也属于易损品,国内市场本身就大,加之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向各成员国推荐使用中国生铁锅,尤其是家用电磁炉技术的发展,使用精铸铁锅既节能又环保,还对人体健康有益。

三、加快铸造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双峰铸造企业从整个行业来看,仍然处产业链的中下游水平,加快发展还面临着四大制约因素。

(一)国家产业政策制约。我县铸造企业大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受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国家通过提高电价和提升环保审批门槛,对铸造企业进行制约。环保部门对未使用电热处理炉企业停止核发排污许可证,三塘铺只有小部分铸造企业办理了排污许可证,无法达到环评要求的企业,工商营业执照不能通过年检,面临关闭的危险。电力部门对铸造企业电力增容也提高了审批门槛。

(二)技术设备制约。我县铸造产业起步较早,但规模小、档次低、生产技术落后、装备较差,我县产品仍然停留在毛坯件、半成品阶段。机械加工设备落后,更谈不上精密加工,档次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检测设备欠缺,三塘铺除长江耐磨铸件厂和建设机械厂外,没有一个厂家拥有化验设备。成型设备落后,三塘铺除了铸钢企业使用中频机组和电热处理炉外,大部分制锅、翻砂厂家还是使用冲天炉。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我县铸钢产业与浙江金华、广西梧州齐名,规模与产能相差无几,但由于金华、梧州九十年代以来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上述两地大部分铸钢企业年产量超过20000吨,年产值超过亿元,利税超过千万元,而我县至今没有一家这样的企业。

(三)集群发展制约。双峰铸造业缺乏龙头企业的拉动,在三塘铺镇仅五星重工有限公司年产能突破5000吨,最大单件达8吨,尚没有一个能生产加工单件20 吨以上的大厂家,原料供应、产品销售两头在外,产业链不完整,缺乏能够整合和带动整个行业发展的整机装备和生产性配套企业,缺乏扶持农用机械产业发展类型的产业政策,没有形成有效的行业自律,铸造业基本上是自我发展、自生自灭。所谓集群发展,几十年来,一直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实质性的大动作。企业管理不规范,多数企业属于作坊式生产,家族式管理经营策划,企业文化,财务管理,现场管理非常混乱,缺乏现代企业发展理念。

(四)企业环境制约。一是融资难,限制企业发展和改造。由于历史原因及银信部门门槛较高,无法达到贷款条件,铸造产业向商业银行融资较为困难,限制了企业发展,某铸钢厂老板反映,他的铸钢厂年产能可达2400吨,并且销路不成问题,但由于资金不足,在银行贷不到款,企业20xx年产量仅1200吨,达产率仅50%。二是税赋过重,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县铸钢产业均按电能消耗核实产量和税收,目前在我县年产量1000吨的铸钢企业每年缴纳的国地两税约30 万,而据在外地办厂的铸钢老板反映,他们年产量1000吨的铸钢企业仅缴国地两税10万元,税负环境非常宽松。不少企业主由于税赋较重,将厂子搬往了外地。三是少数部门以利益为重,乱检查、乱罚款等现象仍有发生。有些外地老板甚至为此放出狠话:你们双峰那个鬼地方,我再也不来了。

四、加快发展我县铸造产业的建议

(一)重新定位铸造业。铸造业虽不是国家发展的朝阳产业,但也绝不是国家完全限制的夕阳产业,它是机械装备制造业之母,属基础产业。我县的铸造业也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三铸产业了,它是符合现代机械装备制造业要求,适应现代市场变化的基础工业,消除认识上的误区,规避国家政策限制,寻求政策支持。

(二)加快规划,建议促进产业整合升级。建议以青三甘为核心,在潭邵高速公路三塘铺出口处建设铸造工业园,参照经开区的优惠政策和成功经验打造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产业集群带,力争通过3—5年时间培育3家左右产值过亿税收过千万的龙头企业。建立一个废铁供应和铸造产品专业市场,组建铸造协会,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规范管理,抑制内部恶性竞争。时机成熟时整合铸造企业,成立集团公司,推动我县铸造业规模化发展。

(三)加大内引外联,优化发展环境。政府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革新和人才引进力度。鼓励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自主开展造型工艺、铸炉熔炼、材质配料等方面的研究;由政府出面与我省境内的大型知名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如三一重工、中科重科等联络协调,力争使我县铸造企业成为这些上市公司铸件定点供应商。

(四)适时成立县铸造产业办公室,指导协调上述各项工作。只要政府真正重视扶持铸造产业的发展,我县铸造业突破瓶颈,形成气候指日可待。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篇8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对我县五大传统产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如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工业支柱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县医疗器械、文化用品、烟花鞭炮、食品加工、钢网架构五大传统产业,已经成为全县工业的支柱产业,并且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20xx年,这五大传统产业加上铜加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7.24亿元,同比增长52%,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6.49亿元,同比增长45.9%,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88.4%,累计实现利税3.8亿元,同比增长74.02%,成为县域财政的主要税源。

(一)五大支柱产业的基本情况

1.医疗器械

我县目前拥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65家,经营企业76家,其中规模以上生产企业11家,出口创汇企业6家,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企业4家。江西洪达集团、益康集团、庐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锦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和北际医用塑胶业(南昌)有限公司跻身全国医疗器械200强企业。

医疗器械产品包括一次性使用输液器、注射器、针头、医用塑胶、卫生材料等71大类600多个注册品种,“洪达”牌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江西洪达、益康、红新、庐乐荣获江西省著名商标称号。

全县医疗器械从业人员4万多人,拥有2万多人的医疗器械营销队伍,营销网点遍布全国各地。一次性使用输液器、注射器约占全国31%的市场份额。其中洪达牌一次性注射器全国销量第一。

2.文化用品

我县现有文化用品生产企业102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15家。与毛笔相关的作坊2100多家,与钢笔、圆珠笔、水笔相关作坊1000多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

文化用品产业现有品种50多个,规格上千种,全行业注册商标108个,外观设计申报专利52项。20xx年,德文笔业、罗氏笔业、派利笔业、富利文笔业等5家企业被中国制笔协会评为“中国制笔王”,中德笔业被评为“中国圆珠笔金属笔芯王”,书利牌、富利文牌、派利牌、德文牌、罗氏牌、劳文牌、华宏牌自来水笔,中德圆珠笔芯,七步诗牌记号笔等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制笔行业名牌产品”。20xx年,罗氏笔业、麦波斯文具有限公司获江西省著名商标称号。

文化用品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开设以笔类为主的文化用品销售窗口5000多个,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各地,金属笔30%、毛笔49%的市场份额掌控在文港人手里,文港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华夏笔都。

3.烟花鞭炮

全县行业生产企业1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家,李渡烟花集团有限公司资产1.2亿元、长山出口花炮有限公司资产0.4亿元。20xx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1亿元(李渡烟花2.62亿元、长山花炮2.5亿元)。李渡烟花是我县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县的名牌企业,李渡烟花集团占地3700亩,资产超亿元,目前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生产企业,年产烟花36万多箱,产品有***、大型盆花、李渡烛光、小型烟花四大系列共20xx多个花色品种,去年参加了奥运会烟花燃放受到国内外人士的普遍赞誉。

4.食品加工

全县有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10家,固定资产投入3.1亿元,从业人员2500人,20xx年实现工业产值7.8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9%,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5.36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产值5%。

中粮(江西)米业有限公司是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固定资产2.4亿元,年产蒸谷米20万吨,大米6万吨,产值可达6亿元,是亚洲最大的蒸谷米生产企业,产品销往非洲、中东、欧洲等40多个国家。

李渡酒业通过改制和资产重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新产品不断开发,去年实现产值5935万元,实现税收308万元,创造历史最好水平。20xx年李渡牌商标评为“江西省著名商标”,李渡牌系列白酒,被评为“江西名牌产品”;20xx年出土的李渡无形堂元代烧酒遗址将中国烧酒酿造历史往前推移300年,并列为全国十大考古之一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5.钢网架构

钢结构行业现有生产企业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家,轻钢生产线8条,重钢生产线1条。一级建筑企业1家,二级建筑企业2家,三级建筑企业5家。20xx年雄宇集团申报江西名牌产品成功,使进贤的钢网架构企业有了自己的名牌产品。

钢网架构行业现有从业人员4000人,项目经理280人,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先后承接了江西黄金埠发电厂、宜昌长江铁路大桥、包头黄河铁路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

(二)五大支柱产业的发展特点

我县五大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壮大,部分企业每年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发展成为全国重点企业。有些产业不断壮大,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成长为产业集群。传统产业发展迅速,呈现出以下八个特点:

1.企业人才济济。我县五大产业的董事长、总经理,绝大部份是在市场上赤手空拳打天下的创业者。他们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吃苦耐劳的品格,善于开拓的勇气,勇往直前的精神。这批优秀民营企业家,在我县聚集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县工业产业得以持续发展最显著的特点。

2.营销网络发达。经过20多年市场网络建设,我县的文化用品、医疗器械、烟花鞭炮、钢网结构等营销网络已覆盖全国各省、市、县,号称5万大军跑市场,到处都有进贤人;同时我县的营销网络机制先进、人才辈出,营销人员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有江西的温州人之说,这是我县产业发展的无价之宝,这支历经20多年市场摔打培植出来的营销队伍和网络是用金钱难以衡量的'。

3.市场竞争力强。我县传统产业绝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工人工资(含社保金)远低于沿海发达地区。工人让利于企业,企业让利于经销商,经销商让利于消费者。使我县产业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4.发展环境宽松。在“九五”、“十五”期间,我县财力虽然非常紧张,但一直坚持放水养鱼,扶持壮大传统产业,使得文化用品、医疗器械等产业得以较快的发展。全省工业gdp财政贡献的比例一般在8—9%,而进贤则为4.8%。从这一侧面反映出我县历年来对工业企业扶持的力度。

5.产业集聚明显。我县文化用品生产企业102家,手工作坊3000多家,产值13亿,占全国市场的45%;医疗器械一次性耗材生产企业65家,产值10多亿元,占全国3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一个县集中这么多企业,生产这么多产品,这在全国是少有的,产业的集聚效应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6.龙头企业支撑。李渡烟花,中粮米业两家企业,其规模在全国乃至亚洲排名靠前,而且具有很高的信誉度。因此,两家企业不但在国内而且在国际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产品95%出口世界各地。

7.传统底蕴丰富。我县自古以来就有经商的传统,例如文港制笔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文港毛笔一直沿用家庭作坊生产模式,采用传统的手工工艺。原因是毛笔不适宜采用大工业化机械生产,传统的手工作坊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高,能满足特殊消费者的需求。

8.品牌初见成效。经过几年的品牌建设,我县医疗器械产业有一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江西名牌产品,文化用品9个行业品牌,2个省级著名商标,李渡烟花,李渡酒都是江西名牌和江西著名商标。名牌产品产生名牌效应,在行业发展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三)五大支柱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从产业结构层面看

①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典型的有医疗器械,钢网结构,在产业内部是相同的企业叠加,无专业对口分工协作,在产业外部与其他产业没有较多的关联,不能形成其他产业对其协调和支持,因此造成产品相同、用工相同、市场相同、行业不能自律,企业相残,出现不正当的竞争。

②产品竞争力不强。表现为产业层次低,产业链不长,原材料消耗高,产品附加值低。我们调查文港金属制笔,原材料成本占产品成本的80%,毛利空间只有20%,企业无法进行扩大再生产。钢网结构产业发展趋势是高层重型钢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钢和混凝土组合结构、钢结构住宅、桥梁钢结构、塔桅、管道钢结构、海洋平台、锅炉钢架等,而目前全县钢构产业还停留在轻钢结构层面上。五大产业除食品加工、烟花鞭炮外,其他三大产业,产业链没有延伸,产业层次低。同时还表现在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绝大部分产品属劳动密集型普通的大众化产品。

③政府引导力度不够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化、高级化的过程,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离不开政府的及时引导,几年来全县新增医疗器械、钢网结构企业十几家,没有进行及时的引导,仍然是低层次的重复建设,既浪费了有效资源,又使企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如张公镇的东南钢构,开工没几个月就停工歇业。再如医疗器械一次输液器生产企业过于集中,有的企业处于维持状态。

2、从企业层面分析

①科学技术的瓶颈制约。

目前,科学技术是制约我县产业和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人才缺乏,全县五大产业中高级技术人才不到20人,没有一家省级的研究所,技术检测中心和研发中心,企业无自主创新的能力。二是企业技术设备陈旧老化落后,没有更新换代,无法承担新产品开发能力。

②资金的瓶颈制约。

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产品的更新换代、设备的技术改造说穿了一是技术、二是资金,大部分企业意识到需进行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发展壮大企业,但由于企业的自我积累不足,银行贷款又十分困难,只有望洋兴叹,错过了企业发展的机遇。

③家族体制的制约。

投资主体单元化,家族式管理有原始积累快、信息传递快、决策效率高、管理成本低等优点,但也有企业管理体制落后,阻碍优秀人才进入,不利于员工积极性发挥,家庭矛盾渗入企业等严重缺点。这种家族式管理体制在企业创办初期比较适宜,企业发展到现在就完全不适用,而且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和思路

我国规划明确提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升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和迫切任务,并提出主要立足优化产业升级来推动产业发展。

近年来,国家行业部门出台了许多宏观调控政策,如关闭小煤窑,淘汰1.83m球磨机,2.2m机立窑,关闭年产3万吨草浆造纸厂,年产3万吨以下味精厂。20xx年7月医疗器械行业启用新的包装标准,调整出口退税,取消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建设部从20xx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注册建造师管理规定。南昌市工业制造业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进贤工业经济发展40条等,推动了产业企业的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因此,我县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应该通过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体制创新,积极鼓励和引导医疗器械、文化用品、烟花鞭炮、食品加工、钢网架构五大传统产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延长产业链条,使各大支柱产业步入良性、健康、迅速发展的快车道。

发展思路应确立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避免盲目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用信息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装备制造的水平,加强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工艺,引导和支持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产业升级,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产业结构调整服务。

1、搞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

明确产业的发展导向目录,并制定鼓励奖励办法,加强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作用。例如,医疗器械应着力发展生物医疗器械、大型医疗诊断设备、家庭保健医疗设备、无创伤、微创伤医疗器械等,提高一次性医疗器械耗材的准入门槛。钢网结构应着力发展重型钢构、桥梁钢、大跨度钢构、住宅开发、钢水泥预制结构等,防止轻钢结构的重复建设。文化用品在传统毛笔的基础上要鼓励金属制笔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等。食品加工要立足于进贤农副产品的资源优势,建立公司加农户农工贸为一体的食品加工企业,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总之,产业的优化和调整规划要科学,引导要先行,调整要适时,措施要得力。

2、依靠自主创新化解科技资源瓶颈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技术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当前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问题已经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瓶颈,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到20%,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因此,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优化产业升级的中心环节。根据我县产业企业科技水平现状,首先应鼓励企业引进技术,引进人才,人才要留得住、安得下、建立人才技术档案库,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其次要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产业产品研发中心,把产品的科研、设计和制造结合起来,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第三要设立高科技产品研发风险基金,鼓励企业大胆创新,不畏风险;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更新改造,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的实用技术改造企业,提高传统产业的装备和制造水平。如鼓励企业建立医疗器械研究所、文化用品研究所等。

3、做大做强优势企业。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企业,左右世界竞争格局的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因此,要做好提高企业规模经营水平和产业进步,加快大型企业的发展,形成一批像洪达、益康、雄宇、沙神、中成动物制药、李渡花炮和文化用品方面的企业集团。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的发展,要注重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分工合作的关系,提高专业化协作生产水平;要积极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引导产业合理发展。

三、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支柱产业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工业的领导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关健所在。建议县委、县政府要更加重视工业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加快工业发展。一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到主抓工业上,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向工业集中,花主要精力研究工业方面的问题,解决工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二是要加强抓工业的干部队伍建设。调集精兵强将到工业第一线上去抓工业,让干部在抓工业的实际工作中经受锻炼,造就干部。今后提拔和使用干部,要把会抓工业的干部推到领导岗位上来,在全县形成一批会抓工业的骨干队伍。三是要集中力量解决当前企业存在的土地瓶颈制约问题。县政府应确定一名领导牵头,建立企业用地协调机制,其主要职责是解决企业用地过程中的问题,加快办证进度。同时要对新招商项目和企业新、扩、改项目进行包装立项,向上争取专项工业用地指标。

2.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目前我县已基本形成医疗器械、文化用品、钢构网架、进贤工业园、温福工业园五大产业基地。但是存在体制不合理,设施不配套,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所谓体制不合理,如进贤工业园区和温福工业园区,进园企业对有关乡镇没有任何财政贡献,但是在征地、搬迁、维稳等方面又有大量的工作,这种又要完成财税任务,又不能受益,还要维持稳定的工作谁来做。所谓设施不配套,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没有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工业园区不但是企业的载体,更重要的是人的载体。他们的生活、娱乐、消费、上学、就医等实际问题,都应有配套措施加以解决。目前,工业园区没有任何行政职能,什么说了都不能算,说了什么不一定算,怎么可能服务到位。要尽快改变目前这种局面,使企业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3.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条件。我县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目前大部分都面临产业的优化升级,需要大量的资金。如何化解资金制约的瓶颈,应该靠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就企业而言,一是要有完善的财务体系,建立良好的信用、信誉形象。二是应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多方筹集社会资金。三是有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搞好资本运作。就政府而言,主要是鼓励外地银行来进贤投资,搭建政银企服务平台和组建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

4.发展第三产业为优化产业结构服务。我县三产结构不尽合理,第三产业偏小,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加大三产招商引资力度是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为此,我们建议:一要建设化工原料市场,为医疗器械产业服务。二要建设钢材市场,为钢架产业服务。三要建设再生资源综合回收利用市场,为全县再生资源加工企业服务。四要建设医疗器械、文化用品交易市场,为产业发展服务。五要积极发展物流业,保证企业物流便捷。六要积极发展娱乐消费业,为企业客商提供服务。

5、抓好营销人才回归工程。我县几大产业的营销人员不下5万人,其中第一代营销人员有不少已在全国各地安家立业,有的还具有相当的规模。这些人大都在50—60岁左右。他们的第二代已经接上了事业的班,如果能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将是一笔巨大财富。问题是用什么样的政策去吸引他们。我们建议,对进贤籍在外的营销人才一要开展调查摸底,掌握情况,建立联系网络;二要通过在县的厂长(经理)们与他们开展对口联系,疏通感情;三要制订吸引他们回乡投资创业的相关政策措施,感召他们回乡;四要下大力气继续改善软硬件环境,用亲情加环境让他们感到回进贤发展有钱可赚,可以有大的发展。

6、抓紧建立行业协会。目前我县的文化用品、烟花鞭炮产业有了行业协会。医疗器械和钢架结构两个产业,至今还没有成立行业协会。其根本原因就是一些行内老板们坐不下来,相互不买账。希望县委、县政府领导以及相关部门、相关人士都出来做做工作,通过做工作,让他们消除历史积怨,为了共同的事业和进贤的发展团结起来,把产业做大做强,用共同的目标把这些人聚集起来,把事业越做越大,这样才有出路。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篇9

根据市政协20xx年工作要点安排,4—5月份,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社会发展委员会组织23名政协委员,在市政协主席肖伏清,副主席闵强、曾宪国的带领下,分成2个调研小组,对我市石材产业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4个石材开采点、6个石材加工车间实地调研,走访农户19户,召开座谈会5次,发放并收回调查问卷93份。调研组还就石材产业发展相关问题与随县政府和市石材商会进行了协商讨论。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石材产业发展起步较好

随州石材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品质优、分布广、易开发。矿体主要分布在随县的吴山、万和、草店、淮河、小林和XX市的吴店、郝店等地,以花岗岩为主,成规模开采加工始于20xx年。20xx年10月16日,市委、市政府批准在随县吴山镇设立闽商石材工业园,随县县委、县政府随即组建园区管委会,并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经过近7年的发展,随州石材企业由少到多,由分散到集中,石材产业基本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

一是产业形成规模效应。目前,全市共有石材开采加工企业63家,随县境内62家。其中吴山镇32家,占50.8%;万和镇26家,占41.3%。在石材产业中,规模企业达到43家,占随县规模企业的 22.3%,占全市规模企业的7.5%。石材企业累计投入资金40亿元以上,单个企业最低投资3000万元以上,最高投资近2.5亿元。已达产企业41 家,具备年最低开采荒料能力200万立方米,加工板材能力6000万平方米。

二是产业经济效益明显。在20xx年电力不能保证生产的情况下,石材企业完成工业产值近50亿元,入库税收2230万元,比20xx年分别增长140%、80%;今年元至4月,石材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1亿元,征缴税款1599万元,同比增长21.7%和186%。

三是产业带动农民致富。在随县吴山、万和两镇,从事石材运输的汽车1500多辆,饮食服务28家,机械维修、配件供应门店21家,且都生意红火。石材企业吸纳当地村民近万人在企业打工赚钱,既增加了收入,又缓解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矛盾。据初步统计,石材产业为两镇农民每年带来近6.5亿元经济收入。随县吴山镇联华村330名劳动力有250名在石材企业打工,全村有石材运输车120辆。村民胡永乐一家5口人,3个儿子购6辆汽车在石材企业拉“荒料”,全家年纯收入60余万元,在吴山镇区购商居房3 套。

四是产业增强镇村实力。吴山镇过去是贫困乡镇,石材产业发展后,镇级实力快速提升。20xx年镇级财政收入达到1023.9万元,分别比20xx年、20xx年增长85.8%、248%,名列XX市十强乡镇第七,名列随县十强乡镇第二。随县万和镇青苔村,过去村集体负债过百万元,20xx年石材企业进驻该村后,实行村企互联共建,村集体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到20xx年底,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20万元,村集体积累达100多万元。

五是产业管理比较规范。在指导思想上,基层政府把石材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坚持在发展过程中规范,在规范过程中发展,石材产业发展健康、有序、可控;在行业准入上,提高进入门槛,实行矿产资源开采权公开拍卖,引导现有企业进园区,优化整合,做大做强;在生态保护上,注重强化部门管理职能和企业社会责任,足额征收、全额上交矿山恢复治理保证金和林业植被恢复保证金,为资源枯竭后生态恢复提供资金支撑;在环境治理上,坚持以“五化”、“五个看不见”为治理目标,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坚决不走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在税收管理上,全面推行“以电控税”管理模式,按石材企业实际用电量核征税款,堵塞了税收漏洞,促进了税赋公平。

六是产业自律能力较强。在随州从事石材开发的老板大都是福建人,他们把随州当作第二故乡, 20xx年成立XX市石材商会,20xx年成立随县石材商会,通过商会把分散的单个企业组织起来,统一对外拓展市场,有效防止同质化恶性竞争,为石材产业平稳有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实行村企联动、共谋发展,累计为企业所联系村捐赠资金485万元,帮扶困难户331户,帮助修建通村、通组公路18公里,整修堰塘107口,企业党建工作和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实现全覆盖,有16个企业老总兼任企业共建村名誉村主任,镇企、村企关系融洽,形成了合作共赢的发展态势。

二、石材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市石材产业发展是健康有序的,但随着石材企业陆续建成投产,石材产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统一的问题。石材企业进入随州时,由于宣传引导滞后等原因,社会上对石材生产误解较多,可以说石材产业是在争议中发展。时至今日,人们对石材产业的非议仍时有耳闻,导致行政领导不敢积极发展石材产业,石材企业不敢大胆投资石材产业,制约了石材产业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

(二)生态环境局部变化的问题。尽管石材生产属物理变化过程,与水泥、钢铁产业相比对生态环境影响最低,但石材在开采中对原有山体容貌的改变,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粉尘、噪音,在石材运输过程中对道路的损伤,使局部生态环境产生“小气候”,地表景观有所变化,影响感官视觉效果。

(三)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的问题。目前大部分企业石材开采尚处于初始阶段,生产荒料多、半成品多,加工附加值高的成品材少,企业输出“荒料”现象也时有发生,石材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和石粉目前以填埋平整厂区为主,尚未转化利用。

(四)安全生产存在隐忧的问题。由于大多石材企业刚进入生产期,整体安全生产意识有待提升:在石料开采现场,电力线路布线混乱,边坡悬崖缺少围栏防护;在荒料运输途中,车多路窄弯急,危险路段无警示标志;在加工车间,工人劳动防护设备过于简单,安全生产提示不醒目;在废水处理上,采用梯级拦截坝阻挡沉淀,防洪标准不高。

(五)产业发展环境不优的问题。一是企业用地较为紧张。石材企业大都集中落户于乡镇,开采区林业用地和加工区生产生活用地较大,受工业用地和林业用地指标限制,乡镇无法保证企业用地需求,“先上车后买票” 较为普遍,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与工业用地供地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采矿区至加工区道路由企业筹资自建,道路窄,路况差。加工区至国道段道路民用与企业产品运输共用,路面毁坏严重,产品输出堵在“门口一公里”。三是企业间矿产资源占有不平衡。由于历史和企业实力原因,石材企业间所取得的石材开采资源量差异较大,存在有实力想发展的企业缺少矿石资源,制约了石材产业快速发展。四是企业所在地社会环境日趋复杂。虽然石材企业处于山区农村,但石材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均有利益空间,逐利心理让过去的穷乡僻壤热闹非凡,村霸、路霸、车霸和强拿强要等“黑恶”现象时有发生,而企业为了长远发展考虑,大部分是“花钱买平安”。

三、加快石材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消除疑虑误解,增进共识加快发展。

首先,发展石材产业体现区域经济内在要求。科学发展的前提是发展,不发展谈不上科学。发展不够是随州最大的实际。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背景下,积极发展石材产业,提升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渠道,对稳增长、促发展、惠民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其次,发展石材产业面临良好市场前景。石材产业是全球性朝阳产业之一,我国是世界第一石材生产国、出口国、消费国,近年来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随着欧美经济的复苏,随着“美丽中国”的推进,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为石材产品带来了良好国际国内市场空间,石材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第三,发展石材产业比较优势较为明显。一是矿石储量较大。据有关资料介绍,随州花岗岩储量在10亿立方米以上,现有开采矿点已探明花岗岩矿石储量3289.5万立方米,可满足现有企业开采30年。二是开采条件较好。随州所有花岗岩矿石裸露在侵蚀基准面之上,矿区山势平缓,地表覆盖层薄,工程地质条件简单。三是矿石质量较优。随州花岗岩颜色较浅,花纹均匀,色彩稳定,工业产品 “随州芝麻白”、“随州黄金麻”深受市场欢迎。四是产品外运较顺。随州交通四通八达,公路以随州为中心1000公里半径覆盖全国各大中型城市,铁路可编组车站厉山火车站距产地40公里,水路武汉阳逻港码头距产地200多公里,石材产品内外贸易的交通条件优越。第四,发展石材产业“他山之石”可供借鉴。福建省XX市石材产业世界闻名,现有石材企业1500多家,占全国石材市场份额的70%,是世界石材产业的风向标。该市所辖的水头镇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石材生产,到20xx年石材产值100多亿元,税收过10亿元。外地先进典型使我们看到了随州石材产业的远景,增强了发展信心。

(二)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定位支持发展。

一是明确产业定位。将石材产业作为建设“圣地车都”、“神韵随州”的重要支点,作为我市继汽车机械、食品加工产业后又一支柱产业。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经营集约”的发展路经,力争在“十二五”内把石材产业打造成百亿元产业,将随县吴山镇、万和镇培植成财政收入亿元镇;力争在“十三五”末,将石材产业打造成500亿产值、50亿税费产业;力争到20xx年,让随州石材产业站上1000亿产值、100亿税费新台阶。

二是成立领导小组。市县两级政府要成立有发改、经信、税务、国土、环保、林业、水利、安监、商务、工商、金融等部门参加的石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石材产业发展的领导和指导,统筹协调解决石材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编制产业发展规划。要结合相关法规和产业政策,与国土利用总体规划、林业用地总体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相衔接,科学编制石材产业发展规划和石材产业园区建设规划,指导石材产业有序开发和科学发展。

四是制定扶持政策。市县两级政府要出台支持加快石材产业发展的意见,石材产业园区享受县级经济开发区优惠政策,探索建立XX市石材产品物流贸易园区,着手将随县吴山镇、万和镇申报为“石材产业工矿区”可行性研究,为石材产业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三)严格矿产管理,规范开采加工,科学开发有序发展。

一是要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完善矿产资源开采权公开拍卖制度,按照加快发展的要求,合理有序匹配矿产资源,引导矿产资源向大企业集团集中,支持和鼓励“龙头” 企业做大做强。

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矿山恢复治理保证金、林业植被恢复保证金要足额征收,专帐管理,定期公开;石材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前期要落实填埋场地填埋,中期要引进新工艺开展废渣综合利用,对随意倾倒废渣行为要严管重罚;石材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要进行拦阻沉降和循环利用,引进新技术进行治理;石材企业要限期完成生产、生活区环境绿化、美化、硬化任务,石材加工区和石材运输线每天要定时洒水压尘。

三是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严格落实石材产业安全生产领导责任、企业责任,开展安全生产经常性教育,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增强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四是提高劳动者工资福利水平。企业要按照合同约定,按时足额兑现工人劳动报酬;引进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不断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做好生产过程中的降尘、降噪工作,努力改善生产条件;每年对一线工人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及时救治职业病患者。

(四)鼓励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品质集约发展。

一是引进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支持现有石材加工企业运用国内外先进加工设备,消化吸收先进生产工艺,面向市场开发高档化、超薄化、异形化石材产品,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工艺品位,增加产品附加值,限制石材企业对外输出“荒料”。

二是延伸石材产业链条。制定更优惠的政策,鼓励石材企业引进联办以石粉为原料生产蒸压砖、烧结砖企业,以碎石为原料生产人造岗石、石材复合板企业,以磨具磨料、机械配件生产为主的制造企业,形成具有随州特色的石材产业集群。

三是发挥石材商会作用。利用商会信息灵、人脉广的优势,积极申报“随州黄金麻”、“随州白麻”等石材商标,加快“中国花岗岩之都”称号的争取工作,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适时举办随州石材产品展销会,不断提高随州石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四是做好随州石材自营出口前期工作。石材企业要与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密切关注国际石材市场动向,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石材企业的交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商务、海关、商检部门申请出口经营权备案许可相关证照。

(五)坚持统筹兼顾,回应社会关切,合作双赢共同发展。

目前,石材产业已经不是能不能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规范发展、加快发展的问题,“发展、规范、双赢”要成为石材产业发展的制度安排,政府、企业和企业所在地村应共同发力,齐心做好“点石成金”这篇大文章。

从政府层面来讲:一是要把石材产业放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谋划,把石材产业发展规划与“十二五”规划相衔接,与市委、市政府工业倍增计划要求相统一,与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协调,用石材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二是要认真履行政府服务职能,用足用活政策,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及时解决石材企业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为石材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三是要制定产业转型升级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和向上下游产品延伸,优先为循环经济项目、生态环保项目配置公共资源,支持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奖励获得“中国名牌”、 “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四是要加强宣传引导工作,有关部门和石材企业要及时正面回应网络舆情,公开报道石材产业开采加工过程物理变化带来的废水、废渣可防可控可治,用真实、准确、客观的事实回应社会关切,通过“争鸣”形成“共鸣”,凝聚石材产业发展的正能量。

从企业层面来讲:一是要树立长期发展的战略思维,把随州作为投资的最佳选择,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富而思进,把随州石材推向全国,让随州石材走向世界;二是要诚实守法重信用,严格依法办事,公平公正竞争,认真履行合同,自觉维护石材行业形象和市场秩序,不断提高随州石材的市场份额;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加强日常生产监管,落实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措施,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不断改善劳动者生产生活条件;四是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帮扶社会弱势群体,不断提升镇企、村企共建质量,让企业发展成果与社会分享,树立随州石材产业良好社会形象。

从村级层面来讲:一是抓住石材企业落户本村的机遇,通过结对共建,用资源换资金,用资源换股权,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消化历史债务,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二是鼓励村民依托石材产业,发展汽车运输、机械修理和餐饮服务,介绍村民到石材企业打工赚钱,让村民更多地享受石材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三是结合征地拆迁有计划地实施农村住房改造,引导村民建房向新农村建设规划点集中,为石材产业发展腾出更大的空间;四是加强对村民的教育,以公平互惠方式支持石材企业,以包容大度胸怀爱护石材企业,以互谅互让态度化解村企纠纷,与石材企业同发展、共致富。

(六)强化部门责任,加强综合治理,落实职责服务发展。

一是严格税费征管。国税、地税按照“以电控税”办法据实征收,矿山恢复治理保证金和林业植被恢复保证金足额征收,其它行政规费按照征收标准下限征收,税费征收要公开公平公正,接受企业和社会监督。

二是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在石材开采区、加工区和工业园区下游建立固定观测点,对废水拦阻沉降坝按“20年一遇”暴雨校核加固,督促企业采用新技术治理废水和粉尘,确保企业废水零污染排放。三是缓解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土、林业部门按照资源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将矿石资源、土地指标、林地指标向“龙头”企业、科技含量高企业、再生利用率高企业倾斜,积极主动对上争取,尽力满足石材企业做大做强对矿石、林地和工业用地的需求。四是改善石材产品外运出口路况。发改、交通部门要将石材外运“门口一公里”道路改造列入议事日程,尽快完成吴山镇至316国道、万和镇(青苔、新城)至天河口高速入口道路扩宽加厚任务,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厉山至七尖峰“石材专用铁路线”的前期论证工作。五是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石材工业园要成立警务室,企业要落实治保调解专职人员,普遍推行村企联防,依法及时查处村霸、车霸、敲诈勒索等黑恶势力和黄、赌、毒行为。六是认真查处损害石材产业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将石材产业纳入年度经济发展环境整治专项检查,对服务石材产业中的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以及吃、拿、卡、要现象,依纪依规进行公开查处,用最优外部环境助推石材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篇10

根据《中共临沧市**区委关于在全区开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的通知》组织开展一次专题调研的相关要求,结合《中共临沧市委办公室关于做好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调研工作的通知》安排,区委派出16个专题调研组重点围绕人的富裕度、人的居住质量和人的创业环境等3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调研。水电产业调研组根据相关的通知要求,及时制定了调研方案,采取发放问卷调查表、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三种形式进行调研,并于7月8日至13日由水电产业调研组组长、区委副书记左金祥同志带队,先后到临江电站、大柏树电站、遮奈电站、梅子箐电站、官山电站、细嘎电站,蚂蚁堆乡、邦东乡、马台乡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调研报告如下:

一、**区基本情况

**区辖7乡1镇2个街道,93个村民委员会,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居住有汉、傣、彝、拉祜等23个少数民族,总人口30.36万人。全区国土面积265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8.4%。境内有5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58条,分为两大水系,即澜沧江水系和怒江水系。澜沧江水系径流面积为1186.98平方公里,怒江水系径流面积为1465.02平方公里。南汀河流域是恕江水系最长支流,也是全区最大河流,发源于博尚镇,至羊头岩出区外,全长70.9公里,区内流域面积1191.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6.64m3/s水能储量为9.16万千瓦。

截止20xx年底全区已建成大小水利工程3546件,其中蓄水工程42件(中型水库1件、小一型水库6件、小二型水库21件、坝塘14件),总蓄水量5013万立方米;引水工程3372件(流量0.3m3/s以上的42件,0.3m3/s以下的3330件);人畜饮水工程98件;闸坝及其它水利工程34件。

二、产业发展现状及规划

历年来,**区高度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在60-70年代就建成近40多座农村小型水电站(装机多为30-200千瓦),对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不适应改革和发展需求的电力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对全区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调整和规划。

(一)发展现状

目前,全区已建成蓄水工程42件,总蓄水量5013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1件(博尚水库);小一型水库6件(小道河水库、马鹿坑水库、柳树河水库、锅底塘水库、中山水库、铁厂河水库、);小二型水库21件(茨通林水库、团山水库、大坡头水库、大子良水库、丫口田水库、跃进水库、界牌水库、横山水库、道河水库、豹子洞水库、滑石板水库、石板桥水库、大沙地水库、新蓄水库、大浪坝水库、小板桥水库、小龙塘水库、幕布水库、蛤蟆塘水库、羊厩房水库、白花箐水库);坝塘14件(松树林坝塘、阮家田坝塘、前哨坝塘、大村坝塘、吃水箐坝塘、小水槽坝塘、户远坝塘、小水塘坝塘、小塘房坝塘、田心坝塘、三叉箐坝塘、干龙塘坝塘、山头坝塘、幕布小中山坝塘)。

全区已开发利用的水能为29550千瓦,建成电站10座,其中:怒江水系建博尚坝后电站,装机为2×250千瓦;细嘎电站,装机为1×500千瓦;南汀河三级电站,装机为3×1000千瓦;南汀河四级电站,装机为1×1000+1×20xx千瓦;大柏树电站,装机为2×3200千瓦。澜沧江水系建有梅子箐一级电站,装机为1×500千瓦;梅子箐二级电站,装机为1×1250千瓦;梅子箐三级电站,装机为2×6500千瓦;官山一级站:装机为2×500千瓦,官山二级站,装机为1×400千瓦(糖厂内部使用)。建成漫临线110千伏、220千伏输电线路及变电站1座,变电容量为6万千伏安、9万千伏安,建成35千伏变电站8座;正在博尚镇曼来山建设500千伏变电站,建成后将大幅度提高临沧电网的输送能力,为吸纳日益发展的地方小水电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建水电站3个,总装机2260千瓦。其中:遮奈电站,装机9600千瓦;临江一级电站,装机5000千瓦;临江二级电站,装机8000千瓦。

(二)发展规划

布局:**区的水能资源开发重点区域为怒江流域的博尚、忙畔、凤翔、蚂蚁堆水力资源聚集区,辖区内横穿国道214线,交通便利,与城市中心相距较近,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结合当前的发展状况和电源结构,集中资金开发城市周边及公路沿线具有区位优势的水能资源,实行有计划、有步骤、规范化的开发利用。

目标:**区水资源丰富,根据水能资源优势及径流的分布情况,规划建设(改扩建)蓄水工程6件,增加1352.1万立方米。其中:马台大沙坝水库,蓄水60.4万立方米;平村白沙田水库,蓄水100.7万立方米;忙畔鸭子塘水库,蓄水1070万立方米;马台乔地坡水库,蓄水8万立方米;风翔兰花箐水库,蓄水7万立方米;改扩小龙潭水库,蓄水达114万立方米,目前蓄水8万立方米。规划开发建水电站10个,装机总量45200千瓦。其中:怒江水系可建小高桥电站,装机2500千瓦;昔铺河电站,装机20xx千瓦;铁索桥电站(西河电站),装机4000千瓦。澜沧江水系可建官山三级电站,装机1×1000千瓦;大付寨电站,装机3200千瓦;马台一级电站,装机3200千瓦;马台二级电站,装机7500千瓦;马台三级电站,装机12800千瓦;马台琅琊电站,装机5000千瓦;那招帮公电站,装机4000千瓦。

(三)水电产业运作机制

根据**区水能资源优势及径流的分布,针对当前小水电开发缓慢和利用率偏低问题,在充分考虑用电单位和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按照“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的原则,结合统筹规划小水电开发速度,提高利用效率,创造并发挥经济效益,切实做到建好一处、管好一处、用好一处。水电产业开发主要有以下程序:

1.项目建设单位依据《临沧市各流域水能规划》与区政府签订开发协议,正式协议签订前要征求水利部门的意见,正式协议签订后将原件报发改、水利等部门备案。

(1)2.5万千瓦以下的水电站可依据《临沧市各流域水能规划》开展项目前期工作,不再另行编制规划。不在《规划》范围内的应另行编制规划。

(2)2.5万千瓦及以上水电站依据《临沧市各流域水能规划》进行修订编制报市水利部门提出意见后,再报市政府批准。

(3)国际界河、市、区(县)界河的开发协议不论装机大小,由市水利局提出审查意见报市政府审批,核准实施的流域水能规划报省发改委、水利厅备案。

2.核准权限

装机规模在2.5万千瓦及以上电站由市发改委转报省发改委核准。装机规模在2.5万千瓦以下的电站建设由市发改委核准。

3、报建程序和所需报送材料。项目申报单位在向项目核准机关报送申请报告时,需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报送以下文件:

(1)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水资源论证报告、水土保持方案审查意见。

(2)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意见。

(3)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的预审意见。

(4)林业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林地征占预审意见。

(5)电站设施的相关安全意见。

(6)电网部门有关上网的意见。

4.项目核准。项目核准机关根据《云南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实施办法》(试行)以及水利、环保、国土、林业、安监、电网等部门的意见,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依据专家组审查意见,对电站建设项目给予核准。项目核准文件有效期二年,项目核准后建设业主发生变更,必须经当地政府同意并报项目核准机关备案;装机规模发生变更、梯级电站合并开发,建设单位必须报项目核准机关进行变更核准。

5.初步设计报告。由建设单位委托有相应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经区水利局转报市水利局组织评审,根据专家组审查意见予以批准。初步设计发生变更建设单位必须报原批准机关审查批准。

6.工程招标。符合《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规模标准规定》(国家计委令第3号)的规定项目,必须进行招标。招标由项目业主组织,招标前应将招标备案表、招标文件、招标公告、评标办法等报水利局备案,招标后将招标结果报水利局。

7.质量监督。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实行强制性监督管理。由临沧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对市级核准的水电工程进行监督管理,建设单位在开工前必须到市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办理监督手续,签订工程质量监督书,并缴纳质量监督费。不办理质量监督手续,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8.开工许可。电站建设开工前,由建设单位提交:项目核准文件、初步设计批准文件、工程质量监督书、项目建设单位资质、工程监理资质、设计方法代表资质等相关手续。经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查许可后方可开工建设。

9.工程验收。水电站工程验收实行分类验收制度。截流前验收、重要隐蔽工程及基础处理工程验收和单位工程验收由项目法人负责,市(区)发改、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工程蓄水验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机组启动验收由项目法人与接入电网的经营管理单位共同组织,市(区)发改、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参加;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安全设施验收由安监部门负责;电站主体工程完工,各单项验收完成,可投入试运行;竣工验收在试运行满一年后,由项目业主提出申请,项目核准单位组织验收。竣工验收合格,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发取水许可证,电站才能正式投入运营。

10.电网建设、电价

(1)电网建设根据负荷需求、电源点发展情况适时建设,35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的电网工程由市发改部门核准,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电网工程由国家或省发改部门核准。电网主干线由供电部门负责建设和维护管理,各电站上网的线路由电站开发单位与供电部门协商解决。

(2)电站的上网由电站业主与供电部门协商并签定上网协议,上网电价按省有关规定执行。

11.建后管理。区经济、水利、安监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协调服务、安全监管工作。

四、当前存在的问题

**区水电产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开发程度较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多种困难和条件制约,难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一)市场格局单一。**区没有独立的地方小水电电网,国家电力部门垄断经营。垄断经营的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导致小水电和电网之间严重不平等,成为全区小水电发展的“瓶颈”。当前,小水电上网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上网电价不统一,不同水电企业,上网电价不同,如玉带河公司的梅子箐三级电站,直接上网供电局,年平均上网价0.195元/度;官山电站原直接上网供电局,后因某些原因,上网给玉带河公司,玉带河公司再上网给润达公司,最后由润达公司上网给供电局,这其中就造成了官山电站上网电价被压低(年平均上网价0.15元/度)。二是电费不能按时结算,电站上网的转接,使企业重复纳税。如官山一级电站上网电费已两年没有回收,区内部分村寨电费也有两年没上交。

(二)手续多而繁杂。小水电开发项目需开发商到省、市、区多个相关职能部门办理开发手续,水电开发的相关职能部门对水电开发投资缺乏协调管理、跟踪服务,投资者办理手续较难,委托中介机构编制的报告较多,加大了开发项目投资成本。如土地、林地、环保等手续需到省级或市级部门办理。

(三)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水电开发既有盲目性,又有滞后性。盲目性主要表现在水电开发处于高潮时期,争先恐后的建设开发,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较多,诸如各项手续、上网问题、现有网络的输送能力等。滞后性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滞后,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平台。

(四)产业自身的限制。小水电产业发展建设成本高,电站规模较小,多数是径流式电站,导致电量生产有限,生产成本偏高,如与大规模生产的常规能源竞价上网,将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此外,小水电因季节因素导致水资源丰枯矛盾对电力输出影响大。

(五)补偿问题处理难度大。小水电站建设只有妥善处理好涉及到的土地、林地、移民安置等相关问题,才能保证小水电站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但在土地征用、经济林木占用补偿、移民安置处理难度较大。

(六)缺乏机制的管理权。**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较低,水电开发投资渠道单一,国家先后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建设开发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大部分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的,在当时对发展小水电站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小水电站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区级政府对电站的生产、运行、上网、营销没有实质的控制权,对电力行业的运作管理机制作用不大。如供电部门实施的“无电工程”,在线路改造中,只改照明电,不改动力电,若要改动力电每户农户要交1000元的改造费,线路改造后,收费由电力部门负责,债务由乡、村负责。

(七)安全生产监管难度大。水电产业开发的相关手续由省、市、区的相关部门审批,开发地的党委、政府对开发商在开发水电过程中没有实质的管理权限,管理难度较大。尤其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按照安全生产工作属地管理原则,当地党委、政府对开发商安全生产工作管理中矛盾多、意见大,难以管理。

五、下步工作建议

(一)加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小水电站研究开发,做好项目规划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水电产业发展环境,对可开发的水电资源走市场化运作方式,面向社会公开夺标。

(二)建立健全相应的联动机制,理顺小水电站管理体制,保障安全生产、地质灾害、生态环保等方面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一整套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优惠上网电价,系统效益收费,对消费者进行补贴以及灵活的融资机制等激励政策。

(三)针对小水电站自身的弱点,加强小水电站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改善技术装备,促进新技术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建设水电项目要明确相关部门人员专人负责业务办理;涉及征占用农民土地问题,采取农民土地入股分红的方式进行解决。

(五)加强水电项目的监管,从事小水电站建设单位应专业化,无论是施工单位还是监理单位,都因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有资质的单位准入,做到施工质量到位、监理技术到位、生态环保安全意识到位。

(六)督促已批的水电产业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如临沧玉带河电力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马台河电站。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