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调研报告(通用27篇)
最近,笔者就如何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在桃江县进行了调查研究,从中得到几点启示:
农业发展必须有一个健全的农业服务体系:
一、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可以推进农业技术进步,使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现实情况表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否则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就不能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就不能得到很好地转化。现阶段农业先进县并不是缺少技术、缺少科技成果,而是有技术,缺乏推广途径和手段,技术干部大都停留在上面,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只有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才能把科技成果送到千家万户和各个生产环节,使科技成果的研制者、传播者、接受者能够融为一体。
二、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可以缓解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的矛盾,提高农民经营农业的积极性。
从桃江农业发展实践看,科技在农业增产增收中所起作用表现得越来越大。去年全县通过配方施肥技术,扩大杂交水稻、“双底”油菜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推广免耕农作制度,推广畜禽、鱼配套饲养技术等科技措施,增加经济效益约5200万元。据18个科技推广较好的村调查,每工日的纯收入由过去的15元提高到现在的30元,务农的纯收入能高于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的矛盾,稳定农户科学种田、科学经营的积极性。
三、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可以逐步完善在“户为基础”的条件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改革传统农业提供示范。
如何在家庭联产承包形式不变的条件下,把科技网络向村、组、户延伸,这是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提出的要求。倘若我们以科技服务为桥梁,把以“户为基础”的生产单位同社会化生产联系起来,大面积推广科研试验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既可以改革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又可以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农业科技服务在粮食高产区处于滞后状态:
一、虽有体系,但机构配置本末倒置。主要是“两个不顺”:
一是体制设置没有理顺。县一级成立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目前无法协调四站(粮油站、经作站、土肥站、植保站)、一所(农科所)、一校(农校)之间的关系。教育、科研、推广、生产体系之间各网一面,缺乏配套性协作。
二是人员配置没有理顺。全县县乡两级共有各类农业科技人员254人,其中县一级农技人员占70.3%,乡镇一级占29.7%。村没有配备农技员,技术推广工作则由村级班子负责传递。这种倒宝塔型人员配置结构,既与农技推广相脱节,又与网络延伸相抵触。这“两个不顺”使科技传递出现“断层”,网络分布出现“断面”,专业指导出现“断线”等服务滞后现象。
二、虽然运转,但措施配套脱节错位。
一是少数地方搞农技推广,各自为阵,单项技术之间缺乏有机结合。有的科研人员热衷于室内研究,不愿从事大田试验。科研成果被闲置的情况也很突出。二是技术与投入脱节。近几年农技部门经费不足的困难比较突出,有的正常农技活动也被压缩。
三、虽有服务,但层次很低囿于表面。
一是服务项目缺乏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系列化服务;
二是服务质最缺乏高效、低耗、优质的规范化服务;
三是服务方式缺乏技农贸一体化的多样化服务;
四是服务体系缺乏技术、资金、物资三配套的标准化服务。这种低层次的服务,往往形成星与点之间的辐射盲区,放弃了内围死角;少数农技推广单位甚至把主要力量放在不是搞技术推广,而是搞经营上,即使搞了些科技推广项目,也是高价收费,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给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作带来了一定消极作用。
建设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现实途径:
一、针对多成份、多门类的农业经济格局,调整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把科技服务的主攻点放在村一级。
根据桃江县实际,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应当建成头轻(县一级)、腰硬(乡一级)、腿粗(村一级)、脚大(科技示范户)的宝塔型结构。这是近期内要解决好的重要问题。笔者的思路是:
第一,调整县级,重点是“减肥”。理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站、所、校之间的关系,使挂帅的有实权,充分发挥其指挥协同职能;对功能相同,职能相近的重叠机构,可以作适当调整和合并,把富余的科技人员下派到乡镇去;采取“三不变”轮换制的办法,鼓励科技人员下基层搞示范、搞承包,对出类拔萃的农技人员可直接分配到乡镇担任农技推广的领导工作。
第二,充实乡一级,重点是补齐。乡镇农技服务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技术人员的配备原则上要保持在50%以上,在科技力量调配上要注意向边远地区倾斜;农技服务内容可由生产过程中的服务逐步向产前、产后全过程方面发展。不能一步到位的可分阶段按规划实施。经济实力不足的,宜走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法,不宜向农民摊派抽薪。
第三,强化村一级,重点是完善。组织上要健全村农技综合服务队,配齐农技员,也可根据本村特点,配置畜技员、鱼技员等。为减轻群众负担,有技术的村干部可以交叉任职。在技术指导上以面对面、手把手的辅导为主,也可用示范户的办法,一户带十户,十户带全村。
二、针对多层次、多内容的农业技术工作机构,分解职能,从实处起步,把服务的立足点放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上。
县一级农业职能机构有数十个,若加上乡(镇)一级,机构更多,如何搞好各部门分工,很值得研究。有计划地分解,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防止无效劳动,很有必要。笔者设想科研机构的主战场,就在引进科研成果、试验科研成果、比较科研成果等方面做文章,研究课题可分解到人,完成时间也可一并落实。农技工作部门则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上。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抓住能启动全县农业生产大踏步发展的带有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项目进行重点突破、推广;也可选择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效益高,并与现有重大科技成果相结合的项目进行推广,促进科技推广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三、针对低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结构,改进农业科技指导方法,把科技培训的着力点放在田间示范传递上。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农业劳动力普遍存在低文化、低素质的问题,难以适应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农业、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要求。如何提高科技在农村的接受程度,现阶段除了加强农村劳力的培训、教育外,
比较现实的途径是要把科技培训着力点放在田间示范传递上。一是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科技示范户、专业户队伍,使之遍及全县所有村组。二是农技人员要与农民实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用田头讲座、田头诊断、田头示范等形式,把技术直接送到千家万户。县农业技术学校,应把培训重点优先放在村农技员和“两户”队伍上,并逐年轮换,以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四、针对多机制、多功能的农村经济服务实体,把经营的出发点放在无偿或低偿服务上。农村经济服务组织,应端正指导思想,处理好服务与经营的关系,立足“围绕服务搞经营、办好实体促服务”,强化为农服务意识。对常规、普及技术实行无偿服务,开方配药、适用技术实行低偿服务,高难技术实行有偿服务。同时,乡(镇)一级要合理配置好服务与经济的力量,在自食有余的情况下,力争使多数民办技术人员从事农技服务、推广工作。
湖南桃江县委政策研究室:六的云
主要内容:“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中国农业银行秉承此经营理念,如藤草向着阳光逐步扩展到全中国的各个角落,成为面向“三农”服务城乡以至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全能型国际金融企业。将网络与现实紧密结合,与时俱进,成为现代新型企业。专业于投资理财、资金周转服务,专注于打造金钥匙、金穗卡、金光道、金e顺以及金益农五大品牌。将企业发展盈利与满足客 户需求降低客户理财风险于一体,诚信沟通,普民惠民。
一、农行简介
在中国,即使是在偏远的城乡也能看见那一块绿徽黑字白底的中农业银行门牌。绿色代表生机,寓意中国农业银行致力于走向更好未来,为客户提供完美服务,绿色也象征着田野,是农民给了城乡碧玉之绿,是农村温暖全球。黑色不乏威严之感,具有权威正义之意,代表中国农业银行的高度可靠性,农行有义务为广大民众做最好的服务,表里如一切实为民众办实事。白色代表和平与纯真,这也映射了农行诚信经营的核心价值观,以白色为背景表明农行是以真诚为存世基础的,也更体现其办行宗旨:诚信沟通,普民惠民。
农行起源于xx年成立的农业合作银行。60年来,其相继精力了国家专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等不同发展阶段。xx年1月,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xx年7月,农行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完成了向公众持股银行的跨越。作为去昂最为普及的银行,农行秉乘诚信经营理念,致力于建设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融入国际、服务多远的一流商业银行。并凭借全面的业务组合,庞大的分销网络和领先的技术平台,想最广大客户提供各种公司银行和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同时开展自营及代客资金业务,业务范围还包含投资银行、基金管理、金融租赁等领域。分支机构共计23461个,并继续延伸。
二、农业银行五大品牌展示
1、金钥匙
忠实传承“大行德广 伴您成长”的企业灵魂,徽章镂空部分两侧心形通过农
行行徽紧密相连,寓意金钥匙品牌与客户心心相通、以身作则、体解民情,金钥匙齿部由特色古钱币“刀币”排列演化而成,寓示金钥匙品牌将以渠道便利、品种齐全、功能强大的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金钥匙以其纯真的金色蕴意高贵生活典雅品质,开启财富之路,带领人们走向美好未来。
金钥匙:开启财富,引领生活。
2、金穗卡
金穗卡是农行旗下的二级品牌,最为广大学生及喜好消费的客户所青睐。可分为金穗借记卡和金穗信用卡。金穗借记卡具有现金存取、转账结算、消费、理财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金融支付工具。为方便广大客户,农行在全国各地设有24小时全自动服务的ATM机,可实现银行卡现金存、取、转账基本功能。并且全国各大银行已实现联网,用户也可在其他银行ATM机上办理简单业务。金穗信用卡,即由农户给予持卡人一定信用额度,鼓励持卡人超前消费,但凡由农行给予持卡人借贷钱款必须在规定期限内由持卡人全额或分期归还,否则则予以惩处。金穗卡集存取现金、转账结算、消费和透支等功能于一身,全方位满足客户短期、小额、频繁的资金周转需求,让持卡人拥有随时随地、快捷和优越的用卡体验。金穗卡:卡随心动,金随卡动。
3、金益农
其金融产品涵盖农民生产生活服务、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为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为农村中小企业服务、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开发服务、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服务、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服务、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八大领域。金益农是中国农业银行品牌旗下的二级品牌,隶属于中国农业银行“五金工程”(承诺是金,专业是金,合作是金,服务是金,价值是金)。宣扬该品牌是三农群体的益友,吸取农民朴实的本质,为三农打造最良好的资金流通环境。从一定意义上帮助农民摆脱贫困走入致富之路,建设美好新农村,鼓励发展农业,民以食为天,农业在所有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只要利用好此地位农村便也可像城市那样实现丰衣足食。
金益农:惠农天下,益农万家。
4、金e顺
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结合新型电子商务平台,“e”全称“electronic”,金e顺是农行跟进时代变迁、积极创新的有力代表。金e顺使广大用户点击鼠标、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在线交易、在线资讯在内的现代金融服务。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打开网络便能够享受农行服务,购物、下载、浏览最新资讯、商谈等在线完成,轻松快捷。
金e顺:轻松在线,拥有无限。
5、金光道
指中国农业银行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创新产品与服务,全面整合各类本外币存贷款及中间业务,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对公金融服务品牌,打造综合性全方位企业金融服务平台,与客户真诚相伴,共同成长,成就宏图远景。寓意农行专注于企业金融服务与企业发展,以综合性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服务对客户,为客户打开便利之门,助客户通向成功之道。
金光道:智通道合,偕行以远。
三、走进农行,走近农行
中国农业银行在中国共计23461个分支机构,包括总行本部,32个一级分行;5个直属分行,316个二级分行,3479个一级分行,19573个基层营业机构以及55家其他机构例如温哥华代表处、河内代表处、悉尼代表处、法兰克代表处等等。数目之多,普及之广,使得农行客户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享受农行的全方位一体化的金融服务。
走进中国农业银行安徽阜南分行,门口矗立的叫号机使得客户可以公平有序地享受服务,也让工作人员高效率地满足客户需求,然而由于此时正处春节长假,该行随已设立5个窗口办理业务,客户队伍还是长至门外,农行门庭若市。挤过长队,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反***的宣传海报,这让我想起近几年***不断流入市场对公众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对此农行阜南分行以海报等形式宣传货币卫真反假。***特征介绍如下:(1)***的冠字号为机制胶印,纸张较脆,无韧性;(2)***人像水印及“100”白水印均用无色油墨直接印在纸张正面,水印模糊,没有立体感;(3)***冠字号码有两种安全线:一种是用银墨色磁带夹在正背面纸张
在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工作是按照老规矩到春天催种地、夏天催夏锄、秋天催秋收,继续唱“四季歌”,还是转变工作方式,把主要经历投放到推进农业产业化上?带着这个问题,我利用近一个月时间深入农村进行了认真调研。通过调研,感到近几年来特别是实施“五大战略”以来,全市上下绝大多数基层干部,特别是县、乡级领导干部对新形势下如何抓农业和农村工作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基本上告别了过去唱“四季歌”的传统工作方式,摆脱了过去那种“就农业抓农业”、“就种植业抓种植业”的传统思维定式,进一步理清了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步入了围绕市场抓农业,立足产后抓农业,着眼工业抓农业的良性发展轨道。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收入较高的乡镇对农业已开始实行产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服务,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的进程,为实现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一、农业产业化方兴未艾
几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农业产业化做精、做大、做强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大了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领导力度,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使全市农业产业化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生产基地逐步扩大。各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铁岭的实际出发,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多、人多我新、人新我廉、人廉我转、人转我快”的要求,调准、调优、调高、调特了我市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规划建设了以玉米、蔬菜、肉牛、奶牛、生猪、肉鸡、花生、马铃薯、花卉苗木、梅花鹿、中药材、蚕茧、林木、榛子、林蛙等重点产业为主的生产基地。全市已建以乡域为单位的农业产业化基地140个,其中100亩以上的种植小区129个,500亩以上的小区31个。蔬菜产业开发带初具规模,形成了南起铁岭县新台子镇北至昌图县毛家店镇29个乡镇的蔬菜保护地,其中千亩以上专业小区达到40个,涌现出凡河蔬菜、三家子草莓、付家花生、大洼土豆、靠山花卉等一批特色专业乡镇。畜牧业规模养殖发展较快,全市养猪超3万头专业乡镇58个、养牛超万头专业乡镇68个,养肉鸡超100万只的乡镇14个。第二、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20xx年全市农业产业化总产值实现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农户总数达30.1万户,比上年增加4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0.7;全市农民人均从产业化链条内获得收入1500元,比上年增加3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总量以达245万吨,农产品加工率达到了35,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率已达20。第三、龙头企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到20xx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25家,比上年增加51家,固定资产总额达27.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7.4亿元,实现利税4.1亿元,从业人员达3.26万人。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以达28,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7家,市级20家。20xx年全市新上固定资产超20xx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6家,相当于“十五”前四年新上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的总和。第四、农产品品牌建设有新进展。目前,全市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已注册275个。获全国驰名商标1个、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34个、市级著名商标和名牌55个。“北绿”牌商标获得了全国驰名商标,填补了我市无全国驰名商标的空白。“铁岭榛子”获得国家原产地认定。“大成鲜鸡”、“嬴德”肉禽、“郁青”种子、“豆中宝”调味品、“文选”葡萄、“帽山”鲜奶等一批产品已经形成了名牌效应,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虽然全市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国内先进地区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别地区的领导对农业产业化认识不高,领导不力,存在上农业产业化项目对地方财政贡献率低的偏见。二是产业化率不高,农产品加工率只有3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大型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产业链条短,还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四是产品科技含量低小,附加值不高,没有实现精加工和多次增值。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对县、乡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和引导,增强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重大意义的认识。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我市传统农业地区的优势变成了劣势,面对新形势,我们别无选择,只有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但现在的关键问题仍然是认识问题,特别是县、乡级主要领导的认识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县、乡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教育和引导,使其进一步认识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大意义,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最有效途径,是加速工业化、城镇化的最佳切入点,是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现实选择。通过教育,进一步解决一些领导干部思想中存在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只富民富企,对财政贡献率低的错误认识。通过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上农业产业化项目兴一业,富一方百姓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通过教育和引导解决一些乡村干部思想落后,只当官不作为,作风漂浮的问题,激发他们抓农业产业化的工作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在农业产业化的速度和深度上实现新跨越,才能横下一条心,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才能解决农业比重占全市经济总量30%,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三分之二的农业大市实现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大问题。
(二)强化领导,加大力度,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正确导向。要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确定发展重点,提出配套措施。各地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定主攻方向,选准切入点。规划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把做强传统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作为规划的灵魂。第二,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要用政策手段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信贷等的支持力度。要研究制定支持农业产业化的人才政策,吸引和鼓励有才能、有志向的专家、能人到农业产业化战场上建功立业。第三,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经济的一项中心工作,用农业产业化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要建立领导包项目责任制、工作落实问责制,切实加强考核,把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对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成绩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对贡献大的要破格提拔重用;对于不作为、乱作为和搞政绩工程,损害群众利益的要追究其责任,直至调离原工作岗位或就地免职。第四,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软环境建设。要把提升服务水平和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创造优良环境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各级经济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一切服从于、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大局意识,要转移视角,多关注基层,多支持企业,真正为基层、为企业办好事、办实事。各乡镇党委和政府要象昌图县八面城镇、开原市业民镇党委和政府那样,始终把发展农业产业化摆到党和政府重要日程,常抓不懈,积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三)从实际出发,坚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一起抓。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一起抓。一是要从本地实际出发,选准能代表本地特点的项目,采取“反弹琵琶”的方式上龙头企业,同时按照品种和质量要求建设与龙头企业相匹配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采取定单形式实现生产加工的有机结合。随着加工能力的不断扩大,生产基地逐步向周边地区辐射和延伸,进而带动一定区域范围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关联度较高的产业链条。在建设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过程中,政府部门主要是承担组织、协调、服务职能,特别是生产初期政府必须对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解决企业和农户自己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问题,必须象扶持不会走路的孩子一样帮助其学会走路,同时还要清除他们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正常运转后,政府应侧重搞好协调和服务,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使其得以健康发展。在抓农业产业化工作,切不可只单一的抓基地或龙头企业,必须两手抓,不可顾此失彼。如果只抓龙头企业建设,不抓基地建设就会使企业陷入无原料资源、不能达产的地境。必须把基地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第一道工序,必须把农产品生产作为产业化建设的第一车间,否则就将使农业产业化建设变成无米之炊。
抓龙头企业群建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环节。要坚持“谁是龙头扶持谁”的原则,根据产业布局,在现有的龙头企业中筛选出一批有发展前途的“大(大规模)、高(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外(外向型)、强(强带动)”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扶持的重点,促其加快发展。同时再通过招商引资有选择的新上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项目,使那些尚未得到加工的农产品品种得到加工,使已经初加工的产品再进行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使全市范围内形成一个多种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集群,整体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向范围更广、深度更深的方向发展。
抓大规模、高标准、集约化生产基地建设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基础和致富一方百姓的前提。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设一批大规模、高标准、集约化种、养基地,以满足龙头企业所需原料需求。要依靠基地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尽快形成一乡一品、一县多业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一是引导龙头企业投资建设生产基地,走“企业+基地公司+农户”的路子。二是加快畜牧小区建设,培育规模养殖场和专业养殖大户。在抓基地建设上要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不断优化农产品质量。要从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制定生产技术流程入手,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系列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不断适应市场标准化、优质化的要求。同时,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我市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优质品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知名度。
(四)加强培训,建设一支适应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要求的人才队伍。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干部和龙头企业法定代表人以及农民素质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想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那只能是纸上谈兵。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必须做好培训工作。一是市、县级两级党校要充分利用党校教育资源,常年开办乡村干部进修班,进行认真培训,重点传授市场经济理论、政策法规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同时采取走出去参观、调研的办法,学习过去与我市经济基础相类似,通过近几年努力现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好经验和做法,激发乡村干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二是各级经济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仍然采取“家族式”管理办法管理企业的厂长(经理)到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办法的企业参观学习,或采取开座谈会的形式请他们现身说法,使我市的企业家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以提高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各级涉农部门和科研单位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定期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到农村传授科学技术。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发放制度,争取利用1—2年时间使60的农民接受培训,掌握1—2门农业实用新技术,使每户农民都能有一名熟悉自家致富项目所涉及科技知识的明白人。
近年来,我县立足自然环境优势,以打造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为契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特色资源为基础,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为目标,围绕特色抓产业,围绕产业强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带农户,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全面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结合我县县情,确定了粮食、蚕桑、茶叶、木竹、蔬菜、油茶等重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内容,统一思想,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奖励措施,农业产业化得到强力推进,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业产业格局,基地规模逐年扩大,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逐步成熟,农业质量、品牌意识逐渐增强,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提高。
(一)农业产业基地具有一定规模。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县已初步形成以山区为主的茶叶生产基地、以县城盆地为主的蚕桑基地、以洪星乡为主导的山区木竹基地、以碧阳宏村为基础的蔬菜基地以及柯村的皖南花猪养殖基地。
(二)产业化经营格局基本形成。已初步形成了以五溪山茶场、柯村茶叶市场为龙头的茶产业,以华盛、丝业公司、信达公司、蚕种场等为龙头的茧丝绸产业,以杉森木业、金九贸易、港殿竹业等为龙头的木竹加工业,以桃源罐头、惠达食品为龙头的罐头加工业等四大农业产业体系,为我县农产品的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龙头企业实力逐步增强。截至20xx年底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家,其中:茧丝绸系列有华盛集团、黄山丝业公司、黄山信达丝线公司三家,累计产值28295万元,利润达到726万元,税收达到484万元;食品系列有惠达食品有限公司和桃源罐头食品有限公司两家,年产值达到5143万元,利润64万元,税收达到167万元;木竹加工系列有杉森木业、金九工贸、港殿集团三家,年产值达到19579万元,利润达到689万元,税收达到665万元。
(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迅速发展。截至去年年底我县累计成立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社55家,其中,蚕桑类的合作社13家,茶叶合作社12家,林业合作社12家,养殖业方面的合作社7家,其他特色种养加工业合作社11家。
(五)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我县农业服务体系中现有粮油站、蚕桑站、茶叶站、畜牧兽医站、植保站等,林业服务体系中现有基层林业站和林业改革综合服务中心等,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为产业化发展、农业项目实施提供有效的行政管理和技术支持。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效
(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县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20xx年农业经济年报统计显示,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25.39亿元,比上年增长23.7%。
(二)农民收入稳步增加。20xx年我县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全县上下积极应对,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县初步形成了粮食、蚕桑、茶叶、木竹、蔬菜、畜牧等六大农村经济支柱,农民人均纯收入556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其中,来自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收入248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7%,农民的家庭状况和条件进一步改善。
(三)乡村旅游迅速崛起。近年来,我县着力打造旅游经济强县和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旅游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乡村旅游迅速崛起,农旅结合效益显现。同时带动了旅游与工业、农业及文化产业的深度结合,切实增强旅游的牵动作用。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黄山国际山地车节,精心策划组织三届XX县桃花节(开茶节)暨“桃花源里赏花游”系列活动,推出独具XX县特色的赏花-采茶体验-徽菜美食游等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全面展示古黟魅力和新农村建设风采,提升XX县知名度、美誉度和外向度。20xx年我县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达到403.16万人,其中境外游客达到14.86万人,旅游门票收入6822.52万元,旅游经济总收入达到1.63亿元。
(四)基础设施得到改善。20xx年投入资金1447.5万元,新建村村通道路25条,总里程达到57.9公里;投入资金248万元,完成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村16个,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人口5000人;投入资金323万元,加固病险水库5座;还有灌溉碣坝、渠道等一批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及时的修复;投入资金160万元,完成农村沼气网点项目45个,新建沼气池750口,全县累计完成8200口;结合沼气项目建设,广泛开展了“三清三改”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工作,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改善。
(五)特色种养业已成为我县新亮点。随着农业产业化的迅速发展,特色种养植业发展势头喜人,皖南花猪、黄山黑鸡、七彩山鸡、獭兔养殖、泗溪香榧、芦笋种植基地、山坞无公害蔬菜、油茶基地等一批特色种养植业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扶持,为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一、全县农田水利设施基本情况
我县地处尾闾,之滨,属半丘陵半地区,全县国土面积2337。8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77。72万亩(其中水田面积67。06万亩,旱地面积10。66万亩),全县辖19个乡镇,总人口67。5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14万人,农业人口52。41万人)全县现有外洪圩堤31条,堤线长280。81公里,其中10万亩以上圩堤二条,5—10万亩圩2条,保护农田54。44万亩,保护人口28。18万人。有机电泵站937座,装机45279千瓦。中小型水库125座(其中中型水库5座),山塘1313座,蓄水1。8亿立方,有效灌溉面积72。89万亩,排涝面积28。2万亩。这些水利工程为我县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二、全县中小型水库完好库评价
我县水库大多兴建于五、六十年代,受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水库兴建时就存在安全隐患,加上运行四、五十年,工程老化失修,险情不断加重增多,多数水库一直采取限制蓄水运行,难以发挥水库工程应有的效益并成为严重威胁水库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隐患。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坝坝身断面不足标准;
2、大坝坝基或坝身渗漏;
3、输水涵管漏水。
4、启闭设施老化;
5、溢洪道标准不足,不能满足泄洪要求;
6、大坝下游防渗排水和上游护坡标准低,损坏严重,大部分小型水库无此设施:
7、部分水库存在白蚁危害。因此必须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
(二)除险加固规划情况
我县列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的病险有9座,其中水库4座,分别为:、和水库:重点小(一)型水库5座,分别为:和换路水库。、等10座水库批复总投资23227。4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1307万元。我县19座一般小(一)型水库已列入《县中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三期规划》。42座小(二)型水库已列入《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三期规划》。
(三)病险水库陵庙情况
目前,我县列入《县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的病险水库有9座,其中:中型水库4座,分别为:、和水库:重点小(一)型水库5座,公别为:和水库,正在进行除险回固。19座一般小(一)型水库正在进行的前期工作。95座小(二)型水库未除险加固。
三、当前我县水利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县水利工程大多数始于上世经六、七十年代,有的还是五十年代建成,当时设计和施工不规范,加之工程老化,管理和新出险等情况,还存在许多工程隐患,由于建设投入资金有限,还有能彻底解决,成为制约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再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防洪方面
在现有的防洪工程中,除已列入国家除险的圩堤、水库基本达到防洪标准事正按设计防洪标准分期分批实施外,大多标准偏低。病险水库多,堤防险工隐患多,堤防防洪标准大多在3—10年一遇之间,加之圩堤新出险工险段较多,防洪形势依然严峻。
1、有的国家列项还没有实施完成的圩堤和万亩及万亩以下外圩堤防洪标准偏低,加之近年来每年所加土石方很少,水土流失严重,逐年加剧,造成河岸陡峭,堤坡不足,险工险段多。
2、内涝时普遍堤矮小,单薄,抗洪标准低。
3、联圩新出险地段较多,“98”大水过后,经过鄱时湖二期工程建设,抗洪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基本上达到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但由于近年来水位长时间比往年相对偏低,长时间在14米(吴淞高程,下同)以下,河岸及堤脚冲刷厉害,河势发生变化,一些当浪的堤脚及河岸塌严重。
(二)抗旱方面
我县水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由于降水时空分布的不匀,加之抗旱工程建设投入的不足,水资源开发利用还不充分,抗旱减灾能力还相对偏低,全县有效面积虽有72、89万亩,但灌溉保证率不高,抗旱能力不强。
1、病险水库多,可蓄水量达不到要求,灌区渠系建筑物不配套,工程老化,渠道淤严重,致使灌溉面积逐年缩减,尤其严重的是中型水库。
2、一些地区仍然缺少抗旱骨干工程。
3、一些机电泵站老化严重,抗旱时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4、临江地区,由于近年来水位低,外河闸有时放不到水,造成新的旱情。
(三)治涝方面
全县低洼易涝耕地面积42。24万亩,虽经多年处理,由于治涝工程偏少,标准偏低,全县内涝仍较严重。
有的导洪工程标准低,工程不配套,阴洪建筑物较多,影响行洪,如流湖导托,河,联圩内河一遇大暴雨,行洪不畅,很容易造成内涝积水,甚至淹没村庄。
四、融入鄱时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水利工程如何提花强有力基础支撑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经济区,水利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检验性的世大作用。为支撑生态经济区建设,发展现代水利,实现我县的科学发展,应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规划和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抓紧做好《县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积极对接生态经济区规划,制定重大水利建设细化规划和方案,做好相关项目前期工作,职按照枢纽工程的初步规划,是“调枯不调洪”枯水期间水位维持在16米左右,这有利于我县地区水利工程供水及人畜饮水,发送了我县农田灌溉条件;同时,对我县、联圩泄水自排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要针对该情况相应制定新的抗旱和排涝等规划,在规划的基础上,地方政府要按照规划逐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水利投入,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立项,尽早治理一些大的项目。
2、加快水利建设步伐。近期内,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完成国家已经批准立项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机电泵站改造,、第六个单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利血防工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小农水等工作,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增强我县水利工程的防洪、抗旱能力。
3、加强对水工程的管理,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尤其是要加强对河道的管理,加大河道采砂执法力度,进一眇整治河道秩序,确保大堤安全。
4、进一步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和加强水土保持的执法工作,采取措施遏制新的水土流失,使我县区域内达到生态经济圈内“一湖清水”的要求。
5、要求上级解决我县四座中型水库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等问题,同时加强对这些基层水利服务待业的扶持,使基层单位走出经济困境,以稳定服务队伍,更好地为全县农业生产服务。
五、水利可包装的项目、突破口
为积极对接生态经济区规划,做好相关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对水利的投入,我局拟定以下包装水利项目:
(一)、重点中型灌区改造项目
(二)、一般中型灌区改造项目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县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手段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支撑农业,用现代制度管理农业,农业财政投入持续增加,农业基础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我县现代农业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1、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加速,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近年来,我们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一项关键措施来抓,不断扩大其规模,提高其效益。20xx年,全县新增高效农业面积0.52万亩,设施农业面积0.12万亩,高效农业面积累计达1.13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0.77万亩,设施农业类型也由传统逐步向瓜菜、花木、林果、食用菌等方面拓展。高效农业的发展促了全县的农业结构调整,到目前为止,全县农业结构调整面积已累计达3.98万亩,其中常年性调整面积2.07万亩,季节性调整面积0.91万亩。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果品农业、设施农业、食用菌农业、休闲农业、畜禽养殖业五大主导产业。
2、农业产业化、品牌化、标准化建设达到历史新高。截止20xx年,全县共有涉农企业42 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全县合作社目前已发展到21家,入社社员515户,带动农民 6331户。今年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3个,累计已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1个,面积达36万亩(包括果业),无公害农产品14只,绿色食品4只,市名优农产品7只,建立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设施瓜菜等2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面积20__亩。已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18个,创建出一批具有我县特色和市场影响力的农业品牌,其中三百山脐橙、天华食用菌、金宝西甜瓜获市级以上知名商标。
3、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日益趋好。至20xx年,全县已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中低产田改造3.2万亩,田间沟、渠、路、林全面配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经过养殖场沼气池建设,化肥用量逐年减少,禁止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林业绿化面积逐年扩大,全区森林覆盖率己达21.5 % ,农业生态环境良好。
4、千亩农业园示范能力进一步加强,生态旅游功能逐步凸现。按照“示范-带动-推广”的工作思路,全县已建成千亩农业园区4个,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良好,主导产业明确,经济效益显著,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同时,各农业园区充分挖掘农业生产、生活、休闲、教育、生态功能,不断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丰富了农业产业内涵。今年以来,三排农家乐、官溪休闲观光园相断建成并投入运行,进一步拉长了全县农业产业链条,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建立休闲旅游农庄8家。
5、科技对农业支撑力度不断加大,农业抗灾害和抗风险能力得到增强。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投入,近年来,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在我县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迅速提高了我县农产品的产量和效益,并吸引了各级财政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今年以来,全县共获得15类31个农业项目,各级财政补贴资金1077万元。同时,现代农业保险体系初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特色农业保险相互补充,抗灾害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规模化程度较低。由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还较高,农业用地承包的零散分布,造成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困难,一时难以改变单家独户小打小闹的局面,从而制约了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开展,也同时制约了相应的标准化、设施化、产业化、品牌化工作的开展,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升。
2、农业产业链需进一步延长。目前,我县多数农产品是以原始初级产品的形式上市销售,为数不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多数处于粗加工的阶段,精、深加工很少。以我县的农业拳头产品脐橙、食用菌、优质西甜瓜、小黄瓜、鲜甜糯玉米等特色农产品为例,目前少有附加值高、延长保鲜上市时间的较大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其结果是这些农产品的上市旺季集中,存在卖难和贱卖的状况,出现农产品丰产不丰收的现象。
3、农业组织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和规模都不大,联系农户有限,服务半径小,带动能力弱。而且大多数合作社是生产型或中介性质,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产后加工环节的专业合作组织数量极少,对农产品加工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作用有限。
4、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需进一步提高。由于受土地经营规模的制约,农民缺乏标准化生产的热情,农业标准化生产进展不够快,与生态型、健康型、高效型的现代农业要求还有差距,难以增强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大发展。
5、农业经营手段简单粗放。目前,我县广大农业从业者的经营方式原始落后,停留在粗放型农业的阶段,多数农户的农业装备仍然是典型的“薄膜加竹片”,这种简单的农业设施难以抵御多种自然灾害。 同时,近年来我县农业功能虽有所拓展,但目前农业的`功能还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生产上,服务型的休闲观光农业只限于少数农业园区和农业旅游景点,这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的单一功能,也势必限制我县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三、提高我县现代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
1、修编农业规划,优化区域布局。规划是发展的方向。自20__年《**县现代农业建设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在引导全县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主导产业发展能力上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随着今年以来温泉山庄、三百山大道、安定线改造、版石工业园区等重大项目相继在我县实施,对我县现代农业的空间布局和主导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此,需对全县现代农业规划进行修编和调整,以符合我县的实际状况。同时,对修编好的农业规划,要抓好规划的管理和落实工作,细化规划实施方案,多方合力,推进规划的深入实施。
2、加强千亩农业园建设,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千亩农业园作为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核心基地,具有明显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今后将继续加大千亩农业园建设,把建设千亩农业园作为当前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来抓,结合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整理项目,细化千亩农业园实施规划,进一步明确区域布局、产业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要优选一批高效农业项目,积极引导“三资”重点投资,千方百计增加资金投入,增强千亩农业园的发展后劲和活力,以项目促进园区规模的扩展,以项目提升园区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通过农业园区的做大做强,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发展目标。要继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防止农业污染。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在园区内部及其周围,建立大量有实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名特优农产品物流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3、积极发展“一村一品”,提高产业带动能力。经济林果类,瓜菜类要在 “一村一品”的基础上,做大规模,加强品牌整合,增强“一村一品”的竞争力,努力使“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发展。重点扶持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力求在产业的主导产品生产上,能够引进或培育发展起1~2家规模较大、起点较高、凝聚力强的“龙头”企业,为其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使其能成长为全区龙头,带动农业相关产业和主导产品的产业化生产经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要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积极发展旅游农业基地,将种植、养殖、绿化相结合,增加各农业景区的互动功能,培育若干个知名“农家乐”、瓜果采摘园、科普教育区,逐步打造集农业旅游、科技示范推广、种源种苗为一体的综合基地群,使旅游农业成为我县经济增长新的亮点。
4、加大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要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产更健康、更安全的农业产品,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止农业污染,以农业循环经济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引导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就我县目前的实际来看,可以深入探索发展“园区农业工业化”,在农业园区内部及其周围,积聚大量有实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名特农产品物流企业,最终建设成为我县有实力的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名特农产品物流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强化种植业产品农药残留、畜产品违禁药物残留和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检测工作,加大农业投入品整治力度,强化农业执法,规范农资市场。同时,对我县农产品基地的产品进行定时抽检,加强监管,把好农业生产的质量关。
5、大力实施特色农业保险,保障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快速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近年来,我县在特色农业保险上进行了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全县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下一步,我们要结合政策性农业保险,把水稻、能繁母猪等涉及农户多、范围广的险种纳入到政策性农业保险,使这些大宗农作物和传统家畜的生产稳定。同时对现代农业发展涉及的果品、蔬菜、食用菌、生猪、家禽等继续实施特色农业保险,从生产设施和自然灾害上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减少发展现代农业的后顾之忧。
6、积极发展科技农业,构筑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同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提高现代农业的科技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重点做好种子种苗、设施装备及配套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指导服务,指导和帮助农机作业以及植保病虫害防治,科学管理用肥、用药、用水,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要注重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强化现代农业的经营理念,加快科技型人才的培养;以农业示范园为示范基地,不断加强学习和推广农业新技术;加大对科研、先进技术和资源投入力度,提高农业技术的转化率,实现农业攻关技术由跟踪模仿为主向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创新为主转变。在农业科技创新上形成一批突破性重大科研成果,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了了解我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市政协财农委于九月中旬组织部分委员并会同市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在乔万荣副主席的带领下,先后赴靖边、榆阳、神木等县区进行了视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一)自然地理和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耕地总资源1646.3万亩,农业人均5.6亩,常用耕地956万亩。以古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土地广阔,地势平坦,地下水位高,灌溉农业较为发达;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土层深厚、土质优良,主要为早作农业区。榆林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适宜谷类、豆类、薯类等多种作物生长。XX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10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2元,粮食总产量132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452公斤。
(二)现代特色农业的基本内涵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现代特色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从过程看,是依靠科技,培育名牌,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从结果看,是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现实条件
一是榆林的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XX年人均gdp达到4360美元,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反哺农业的条件和能力。二是榆林的自然资源和经济优势明显。具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土地优势、生产优势、品质优势、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态优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三是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已初见成效。
(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榆林市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市委、市政府站在宏观、全局、长远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矿业开发强市,特色农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和建设“两基地一中心”的发展战略,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市“三田”面积达到410.8万亩,其中水地111.3万亩,坝地37.2万亩,梯田262.3万亩;建成各类水库73座,总库容量达到10.52亿立方米;农业机械及配套农机具拥有量达到10万多台,农机总动力达到219.79万千瓦;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达到2.3万口,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明显。“十五”以来,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100万吨以上。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部分产品出现区域性、结构性过剩。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种植业内部结构逐步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势头明显加快,“北种、南豆、东枣、西薯”的特色优势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3、农业科技研究推广成效渐显。近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先后承担中、省、市重大科技项目100多项(次);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各类作物新品种8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建立各类试验示范基地(点)160多个,累计面积达200多万亩。XX年马铃薯、玉米、蔬菜刷新7项全国高产记录,小杂粮首次创立7项全国高产记录。
4、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000多个,乡级以上农产品购销企业已有1000多家,拥有各类农产品营销市场300余个。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各类加工、营销企业逐步发展,“订单农业”、“科研单位+企业+基地”等多种模式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在探索中得到有序发展。
5、土地流转机制得到不断创新。较为典型的有“孟岔模式”和“东坑模式”,米脂县银州镇孟岔村成功地把全村182户承包的2142亩山地流转到8户农民手中,靖边县东坑镇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设施农业,都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全市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5万多份。
6、农民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高。以来,榆林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XX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10.24亿元,实现增加值66.11亿元,分别是1999年的6倍和7倍。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99年增加了2442元,增长幅度达254%。
二、制约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对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重视和支持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政策层面上,优先发展工业的指导思想不仅要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粮食、原料、资金、劳动力和市场,还通过价格机制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本积累及后续投资。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使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配置上形成了明显的城市偏向。
在现实发展中,以能源工业为动力的跨越式发展,凸显出“三大失衡”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失衡。XX年我市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之比为6.5:78.7:14.8,呈现出明显的一产弱、二产强、三产滞后的特点。二是区域南北经济失衡。XX年南六县gdp总和72亿元,仅占全市的7.1%;农民人均纯收入2909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93元。三是城乡发展失衡。XX年榆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3.58:1,差距为8795元。农村在教育、就业、医疗、文化、卫生、社保、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人均投入远低于城市,社会事业发展与城市相比滞后明显。
在工作措施上,尽管已将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列入“两基地一中心”三大任务之一,并制定出马铃薯、玉米、小杂粮、蔬菜等六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任务目标等,但县区及乡镇仍停留于只建点不扩面、只引进不创新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没有有效地整合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资源,行政推动力不强。
(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尚未形成
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推动了整个经济跨越发展,但由于资源开发体制以及财税体制的不尽合理,导致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三农”。同时,“三农”工作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没有得到同等重视、同等加强、同等组织、同等支撑,缺乏政府的统筹运作。在能源化工建设浪潮中,广大农民不仅没能参与进来,分享工业利润,一些农民还因此要成为“生态灾民”。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和政策缺失,“谁破坏,谁治理”的责任难以落实,治理经费“悬空”,治理基金机制尚未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还停留在行政手段、政治号召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制度机制,至XX年,全市仍有贫困人口38.7万。
(三)农业投入、资金整合和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较好解决
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加上市县逐年增加的投资,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但从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然严重不足。这既表现在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并且过于分散,也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资源开发体制以及财税体制的不尽合理,导致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三农”,直接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少、涉及面小。一些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新技术基本上局限在示范区内。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的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2%—4%,发展中国家平均约占1%,而我国只占0.5%,榆林市则更低,不足0.3%。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装备简陋,监测、分析化验等设备严重短缺,多数乡镇农技部门名存实亡,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工作条件差,农业科技人员有技术、无设备,缺乏展示技能的平台,服务手段落后,工作效能受到很大制约。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过于分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统计表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渠道多而且乱,分散在10多个部门,约28个项目渠道,既增加了管理运行成本,又降低了农业资金投入使用效率。究其原由,一是由于资金来源分散,各级事权划分不明确,资金使用范围模糊。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机协调,导致农业投入混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二是资金分块管理,难以形成整体合力。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科研、生产、流通等方面的财政资金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了“撒胡椒面”的现象,财政资金难以合理配置。三是政出多门,监督不力,农业资金流失严重。尽管近几年加强了农业财政资金的制度建设,但截留、挪用支农资金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农村经济缺乏金融支持。一方面,金融资本集中于能源开发地区,广大农村的资金来源渠道很窄。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撤并精简也导致了农村资金投入不足。农民除在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外,在其他机构很难获得金融支持。再则,一些涉农企业由于无资产抵押,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榆林市生财农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是陕西省“民营科技优秀企业”,先后开展了30多项农机新技术,获国家专利6项,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产品辐射周边几个省区,实用价廉供不应求。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因没有银行贷款所需的固定资产抵押,在微利经营的艰难生存发展过程中,全是靠高利息与私人贷款扩大生产规模的。
(四)农副产品加工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较弱
全市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数量虽多,但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相当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只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一体化经营。同时在加工中存在着加工初级产品、传统产品、低档次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少等问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村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化程度较低。全市至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只占总产量的30%。农业产业链短,产销环节关联度不高,还没有一项产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五)农业科研与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目前,市级农业科研与推广单位有技术人员462人,县均109人,乡镇均2.5人,30岁以下的仅占4%,呈“倒金塔”式的不合理结构,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科技管理、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等涉农部门仍然沿用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新体系尚未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效率低,一些成果的推广仍然存在着点上增产增收明显,面上不显著的现象。
(六)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据统计资料,我市农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31万人,占21.6%;小学文化程度54.6万人,占38.1%;初中文化程度49.5万人,占34.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5.7%。许多农民不会应用科学技术种田,不会配方施肥,不懂科学养殖,不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各种添加剂。在农民素质还未达到现代化特色农业要求的情况下,一方面,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市场所需要的优特农产品又很难生产出来,农业结构调整在低水平上重复,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七)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基础设施滞后
北部风沙侵蚀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南部85%以上是丘陵沟壑区的山坡地,自然灾害频繁。基本农田面积小,全市水地仅占农耕总面积的17.2%,人均只有0.4亩。水资源较为贫乏且时空分布不均匀,区域性和季节性缺水问题普遍存在,全市水资源总量37.41亿m,综合水量9万m/k㎡,是全省综合水量21.35万m/k㎡的42.4%,全国综合水量26.8万m/k㎡的33.6%。用水比例也不协调,农业、工业、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比例为78:13:9。农业用水效率低,灌溉水利用系数约为0.40,低于全国0.45的平均水平。水利设施老化,水利工程建设滞后。机电排灌面积比重小,农田灌溉无法保证。土壤肥力不高,中低产田面积大。
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行动先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现代特色农业与能源化工两个基地同等建设、地下资源与地上资源同步开发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地下资源日渐枯竭后地上资源对推动榆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当前,全市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和财政的快速增长,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因此,应把现代特色农业建设作为扭转榆林“三大失衡”、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统筹思考,把工业经济中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经营理念,移植和导入农业领域。用抓工业的理念谋划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同等规划定位、同等设立机构、同等资金扶持,严格准入门槛,建立退出机制,确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支持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抓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运营,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使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统筹协调发展,走出一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整合资源,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资金支持
首先,要加大财政投入。把市本级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30%用于现代特色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各县区也要逐年增加财政投入,逐步建立起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政策机制。其次,要探索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方式。一是以县为主统筹安排使用支农资金。二是围绕发展主导产业进行整合。三是打造项目平台进行整合。此外,还可以进行分类归并、切块“打包”等方式整合。通过资金整合,既有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也有利于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第三,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三农”的作用。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投资创业,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积极探索通过金融支持“三农”的有效途径。此外,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整顿规范民间信贷融资市场,扶持涉农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开发机制,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增强活力
我市农业抗灾能力弱,不断改善农业的设施装备条件,是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迫切需要。北部地区在坚持搞好农田水利设施的新建、续建和配套工程建设的同时,应因地制宜积极推行旱作农业。神木县的解家堡乡赵家沟村旱作农业示范基地,计划投资400万元,今年县财政投入80万元,通过配方施肥、覆膜密植、优选良种等旱作农业新技术,已初见成效,庄稼长势喜人,这对能源开发县区发展农业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在南部地区继续重点发展旱作设施农业;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土地平整、土壤肥力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基本农田数量稳中有增,质量不断提高;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扩大节水灌溉面积;搞好林权制度改革,加大封山禁牧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积极发展户用沼气和太阳能、风能等农村新能源,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积极推进以马铃薯、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水平。同时,鼓励农民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新型农产品加工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反季)”。
创新开发机制,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基本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建立土地流转机制。结合我市实际,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加强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引导和管理,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米脂县孟岔村的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整合资源发展红枣产业的模式,改变了土地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优势的局面,为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值得推广和借鉴。
(四)进一步提升产业化和品牌化,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强力支持
以推进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把全市主导产业做强,把区域性优势产业做大,把地方性特色产业做优。一是选择一批发展潜力较大的龙头企业,实行重点扶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反哺农业、带动农户的作用。二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三是加快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四是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能力,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力,在加工中延伸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增加值。五是加快批发市场建设,完善信息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以大型批发市场为中心、各地专业市场为骨干、遍及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还应坚持品牌化生产。特色农产品原产地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垄断性,是保证特色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为此,我市一是应尽快编制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通过标准制定来规范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二是要加强农产品商标、证明商标、产品标识,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有关机构的互联网域名的注册登记,同时,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和特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工作;三是要健全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效地促进我市现代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
(五)进一步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特质保障
现代特色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支撑,有社会化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为农业、农民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一是以科技兴农为中心,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科研开发、技术推广、教育培训三大服务组织网络,形成多元化、综合性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二是以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为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从我市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主要农产品质量标准、卫生标准,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加大对农产品质量特别是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用标准化的手段来培育名牌产品。三是以优化发展环境为目标,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法制工作机构,突出抓好种子、农药、肥料、饲料等农用生产资料的质量监督、检验和登记以及耕地保护、动植物检疫等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农业经济秩序。四是组建完善农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根据我市确定的主导优势产业,落实配套措施,安排扶持资金。积极支持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避免千家万户闯市场的高风险低效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规范和明确其兴办条件、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利益分配等基本要求。不断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
(六)进一步注重科技创新,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人才技术保障
在工作思路上,首先要本着“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思路,稳步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继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重视以政策吸引人才,用项目聚集人才,靠环境留住人才,建机制激励人才,造就一支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经营创新才能的科技人才队伍,为全市农业发展做贡献。其次要转变农业科技工作思路,重点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加工贮运保鲜技术和降耗增效技术,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设施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结合。第三要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推广步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使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为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在工作措施上,一是要健全农技推广网络。在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农技推广网络;二是要增设研发机构。以农科教、产学研、科工贸相结合等各种方式,组建农产品深加工研究中心、旱作节水农业研究中心、农业生物繁育中心等研究机构,改变研发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成果储备不足的状况;三是要组织培训农民。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加强成套生产技术推广,着力解决好特色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关键技术,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
(七)进一步加强领导,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用建设能源化工基地的组织领导方式,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进一步明确分管领导职责,加强领导力量。克服将“重中之重”打印在文件上、停留在口号上,流之于形式。二是夯实领导责任。各级政府是推动现代特色农业的第一责任人,落实目标责任制,把年度建设任务、财政扶持额度作为硬性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年度考核中。三是明确部门职责。涉农部门要立足本部门职责,做好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的相关工作,乡镇和村级要抓好群众引导发动和具体实施。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夯实责任,明确职责,形成党政重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强力推进的工作态势,为推进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建设构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
为全面掌握河南省__市农业信息服务工作情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研究对策,更好地做好农业信息化工作,加快我市农业信息化进程,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农业局、市移动公司组织联合调查组,于20__年3月14日—17日,对我市两县三区10个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6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20家种植、养殖大户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信息化建设基本现状
(一)农业信息化对发展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种植、养殖大户及农民经纪人的信息化意识不断增强,信息运用取得明显成效。20__年市农业信息中心通过互连网络发布信息18000多条,通过手机短信发送农业信息100多万条户,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了政策、技术、市场等信息,使农民获得信息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召陵区老窝镇下堤于村辣椒经纪人于树理20__年购买电脑,接通互联网,经常上网查询政策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等,对同行和群众无偿提供信息服务,带动致富人数达400人。20__年于树理从网上了解到辣椒价格将有很大上升空间,及时以每公斤10元的价格收购5万公斤,在较短时间内全部以每公斤20元的价格出售,获得经济效益数十万元。临颍县王岗镇梁岗村的辣椒经纪人黄根民20__年8月在__农业信息网、湖南辣椒网上发布了辣椒供应信息,当月湖南省就有一家经销商与其联系,一次交易就出售辣椒70多吨。
(二)全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20__年我市建成了市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20__年成立了市农业信息中心,配备了专业信息技术人员。舞阳县、临颍县、源汇区、郾城区建成了4个县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20__年建成了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44个;培训骨干农民信息员106名,分布在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农业服务中心。农业信息化示范村建设扎实推进,规模逐步扩大。市农业局还组织20多名专家及技术人成立了涵盖农业政策、农业技术、畜牧养殖、林果种植等10多个专业的专家组,开通了专家手机热线,及时解答农民群众咨询。市县乡村四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三)农民信息化意识不断增强,信息需求不断拓宽。这次调查的8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增强,配有上网设备、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临颍县联泰食品有限公司、召陵区康达实业有限公司已建有自己的网站,宣传企业形象,展示产品,提高知名度。郾城区新店镇周庄草莓种植大户权国强经常到镇农业信息服务站上网查询信息,带动了周边农户草莓品种、种植技术的更新,提高了经济效益。在调查中还发现,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拓宽,农民关心的不仅是种植、养殖技术信息,农村政策、农村文化等信息同样受到农民关注。种植、养殖大户及农民经纪人对信息需求方面更加广阔,不是仅局限于掌握当地信息,还要了解全国的市场行情、产品信息和供求情况等。
(四)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我市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市农业局与市移动公司20__年合作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移动短信平台为农民免费提供信息服务,目前,接收到农业信息的农民手机用户已发展到近20万户;20__开展开展“送科技、送信息、送文化”三下乡活动6次,举办专家现场咨询活动20场次,接受农民咨询达2万多人次;印发农村政策、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等宣传资料20__0多份,发放农业科技书籍500多册,编发《农业信息》53期。
(五)农业信息带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民经纪人及种植、养殖大户信息化意识的提高,对信息的需求日趋增加,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信息传递模式。召陵区老窝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工会联合会配备了上网设备和专职信息员,免费为农民提供信息查询和发布服务;设立了农业科技书籍专柜,免费供农民借阅。源汇区空冢郭乡金色农庄种(养)殖协会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发布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运用新技术、新成果,掌握市场动态。信息传播、交流促进了农民增收,增强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带动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二、存在问题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个别单位有关干部和工作人员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对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农业信息化建设简单地看作是电脑网络建设。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农业信息化的快速推进。
(二)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市农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县(区)、乡(镇)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已经有了明显成效,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个别县(区)、乡(镇)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缓慢,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和农民信息员作用没有很好发挥,县(区)之间、乡(镇)之间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影响了我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进程。
(三)信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市仅源汇区、召陵区经编委批准成立了专门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其他县(区)均没有专门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辐射面小,距离较远的农民到农业信息服务站查询信息很不方便,信息传递相对较慢,对于时效性强的信息就失去了意义;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工作人员少,掌握知识不够系统,信息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村级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比较薄弱,全市村级信息服务点数量少,覆盖面小,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信息需求。
(四)资金投入不足,网络基础设施薄弱。我市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虽已具备了一定基础,但市、县(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缺乏后续资金投入,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无财政资金投入,网络完善及维护和农村信息员培训经费不足。网络设备、信息采集设备老化,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采集、整理和发布手段都比较落后,信息处理、传播过程缓慢,影响了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市农村上网用户6000多户,占全市农户51.97万户的不足1.5%,部分农户虽已购置电脑,但无法上网。
(五)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目前农业信息资源主要以农业部门和涉农部门拥有为主,信息分布比较分散,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各涉农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共享程度低。同时,在信息分类、分级、收集渠道和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信息结构不尽合理。
(六)农村信息员队伍不健全,农民信息化意识不强。目前我市农民信息员队伍规模小,服务能力不够强,信息互动性差,农民迫切需要的信息反馈不及时,导致部分信息不准确或失去时效性。农民信息化意识不够强,接收信息、利用信息能力弱,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几点建议
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因此,必须从我市实际情况出发,以服务“三农”、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扎实地开展工作,快速推进我市农业信息化进程。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城乡之间沟通,培育新型农民,助推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明确农业信息化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把信息化工作作为服务农业、农村、农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手段,切实加强领导,县(区)、乡(镇)政府要有领导兼管此项工作,明确工作职责,做好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我市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落后,要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市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政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发展农业信息化创造有利条件和提供有力保障。
(三)完善信息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市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工作效率,使市级农业信息化工作步入更加规范、稳定的发展道路,为加快全市农业信息化进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加强县级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农业信息网络下延步伐,促进全市农业信息化的稳步发展。加强郾城区、源汇区、临颍县、舞阳县农业信息中心已有网络平台的升级、维护、完善、更新工作,重点抓好召陵区、高新区农业信息网站的开发与建设工作。三是完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完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的基础设施,加强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提高服务手段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其上传下达作用。四是加强信息示范村建设。不断扩大信息示范村规模,抓典型,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的快速发展。五是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加大农民信息员的培训力度,不断壮大农民信息员队伍,提高农民信息员整体素质,增强农村基层科技信息服务的实力和活力。
(四)加强协调,通力合作,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在开发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广播电视网络、电话网络、报刊杂志等传播媒体,搭建多种信息服务平台,以满足不同层次信息用户的需求。鼓励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种植养殖大户和农民经纪人等信息重点用户上网,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技术支持。尽快开通“12316”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以满足农民千家万户、千差万别的信息需求。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信息质量。要不断加强农业信息专家队伍和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完善市、县、乡、村信息互通机制,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扩大农业信息的覆盖面,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改变宏观信息多、微观信息少,外地信息多、本地信息少,生产信息多、市场信息少的状况。
(六)增强农民信息化意识,提高信息利用能力。农民作为农业信息化的应用主体,培养其较强的信息意识,使农民真正认识到发展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尤为关键。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农民信息化意识,提高农民获取运用信息的能力,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进一步摸清家底,理清思路,促进义乌市现代农业发展,日前,义乌市组织50多人分成13个组,分赴13个镇、街道开展以法律法规宣传、春耕备耕情况调查、低丘缓坡开发农业、耕地抛荒检查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农业专项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情况介绍、深入抛荒、低丘缓坡开发等实地勘察,详细掌握基础材料,确保此次农业调研取得有效成果,为进一步细化扶农政策和开展农业工作奠定基础。
一、基本现状
1、贯彻市农村工作会议情况
自市里的农村工作会议后,全市各镇、街均能行动迅速、宣传到位、措施有力,因地制宜地开展传达落实。如稠城、稠江、后宅、城西、大陈等镇(街)多层次组织召开了农技员会议和专业大户、农业企业会议,进行会议精神传达贯彻市农村工作,部署了农业生产措施。佛堂、苏溪、廿三里等镇(街)已草拟出扶农政策初稿,总体上扶持力度不减、资金不降。
2、土地抛荒情况
全市存在连片抛荒隐患的面积为3491亩,涉及10个镇(街)88个村。其中抛荒隐患面积100亩以上的稠江、后宅、江东、城西、苏溪、稠城等7个镇(街),合计面积为3343亩,占全市的95。76%。主要原因为征而未用、项目工程建设造成配套渠系毁坏,农田整理后未落实到户等,也有部分是因种粮效益低下,农户自己不愿耕种又未及时流转,引起抛荒。
3、春耕生产情况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市今年春季作物面积169838亩。具体为早稻面积6840亩,落实早稻示范畈34个面积3648亩,其中机插示范畈11个面积1307亩。春季蔬菜面积42883亩,其中设施蔬菜8955亩。西瓜XX3亩,其中设施栽培2612亩;甜瓜3612亩,其中设施栽培1904亩,并以义亭镇为主。田藕8041亩,主要集中在城西街道。茭白面积1165亩,糖蔗面积6545亩,果蔗17244亩,同比有一定增长。春大豆11251亩,春玉米5716亩,番薯10232亩,小麦1427亩,油菜16983亩,春马铃薯12888亩,蚕豌豆4898亩。
4、土地流转及农业项目开发情况
今年全市土地流转进行农业项目开发有70处面积达11406亩。其中新增流转面积1000亩以上的有赤岸、义亭、佛堂、廿三里4个镇(街),面积达7877亩。全市新流转土地用于发展粮油蔬菜生产的为2634亩,占23。1%;用于种植水果的1035亩,占9。1%;用于发展花卉苗木的594亩,占5。2%;用于其它农业综合开发的为7143亩,占62。6%。
二、主要亮点
1、春耕生产亮点纷呈
一是示范畈建设成效明显。在政策引导、效益影响下,农户对建立示范畈有较高积极性。统计显示,全市已落实50亩以上的早稻示范畈34个,面积3648亩,同比增长了600多亩。
二是内部种植结构逐步优化。品种优良、经济效益明显的蔬菜瓜果种植面积同比均有较大增长。农户对西甜瓜、糖果蔗、田藕、毛芋等作物种植均有较高积极性,全市预计种植面积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地上升,其中糖果蔗增幅10%以上,西甜瓜增长在5%以上。
三是作物区域性生产布局更趋明显。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传统种植优势,呈现出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发展趋势。如春马铃薯主要集中在上溪、义亭等镇,种植面积占全市的66。1%。果蔗种植主要集中在佛堂、赤岸等地,占全市的85。8%,义亭、佛堂两地糖蔗面积达4297亩,占全市面积的65。7%。
为进一步搭建农产品销售和深加工平台,打造现代精品农业示范区,__镇立足本镇农业资源优势,狠抓招商引资,通过外引内育着力打造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一、外引内育,抓好现代精品农业“扩展”工程
一是狠抓招商促转型。__针对本土农业种养特色,重点引进蔬菜和水产等项目,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领域。在年初成立农业招商工作小组后,镇主要领导以小分队形式7次赴温州、上海等地招商,有意向项目由农业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人员及时跟进洽谈。截止4月份,该镇共引进嘉善县新源种业养殖场、嘉善县海星青鱼专业合作社、嘉善绿和果蔬专业合作社(上海特供蔬菜基地)等5个农业项目,同比增长100%,总投资达1520万元,农业招商取得了新的突破。二是培育优势助提升。充分发挥__在番茄、柑橘、虾、蟹等方面的种养优势,今年重点建设好界泾港村200亩番茄示范点和渔民村六塔鳖513亩精品示范点,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拓展精品农业规模效应,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注重专业技术培训的及时跟进,通过外请专家+内建“能人讲师团”的方式,加大技术帮扶指导力度,实现标准化、一体化生产。
二、软硬兼施,抓好现代精品农业“提质”工程
一方面抓硬件投入,按照集中投入、综合配套、资源共享的思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该镇立足农业产业化布局,重点加大对番茄、柑橘、甲鱼、虾蟹等种养殖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截至4月份,全镇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近183万元,其中,投入150万元建设甲鱼和番茄两个精品示范点,并推广了200亩的滴灌技术。另一方面,注重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增强现代农业的软实力,促使农产品增长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今年以来,该镇以接轨上海、服务世博为契机,通过打造世博定供基地不断优化管理手段,实现标准化种植。今年,该镇引进寒秀1号和2号两个番茄新品种;投入107万元用于“六塔鳖”精品养殖基地建设,引进了优质憋种和新型投饵机,并采用先进生物制剂,提高产品档次。同时,通过开展科技服务、专家培训、创办农产品基地等,培育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村能人,发挥其种养示范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特色种养业的积极性。今年,我们组织30多名种养业和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能人”组成讲师团,通过菜单式点题、集中性辅导、田地里传教等方式,给农民传授致富“金钥匙”。
三、产销并重,抓好现代精品农业“增收”工程
__镇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重视农产品的营销。一是培育品牌,量升价增。依托专业合作社,以市场为向导,强化品牌意识,走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合作经营的道路。目前,__共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12家,最典型的是六塔水产专业合作社和东泉专业合作社,通过生产标准、质量标识、产品包装、品牌营销等管理体系,“六塔鳖”和东泉牌番茄名声鹊起,量升价增,并辐射全镇其他农户。目前,该镇甲鱼养殖面积0.14万亩,年产商品鳖250吨,产值1400万元,今年“六塔鳖”单价可卖80元/斤,同比增长15%。东泉专业合作社建立了200亩核心示范基地,在提高蔬菜产量的同时,提高产品品质和安全性,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接轨上海,定供“世博”。为进一步加强与沪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该镇成功与两家上海世博会农产品定供企业签定蔬菜产销对接协议,让世博贴上了“__标签”,为__的农产品在上海高端市场的销售找到了突破口。由于沾了“世博蔬菜”的光,今年,__番茄收购价在每公斤3.30元,价格比一般营销户高出每公斤0.2元左右,按价格平均提高0.15元计算,每亩效益可提高1500元。
一、充分认识发展品牌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中,造就百范文网一批知名度广、影响力大的农业名牌产品,是抢占农村经济发展制高点,加快推进农业市场化、商品化和专业化进程,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粗放农业转变为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必然要求。r /> 第一、发展品牌农业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改变传统农业的“弱质性”,形成优势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发展品牌农业能充分体现农产品生产地区百范文网的资源特色和优势,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打开市场销路,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第三,发展品牌农业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品牌意识和追求高质量生活的需要,为消费者提供方便,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第四,创建品牌、树立品牌有利于维护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知识产权,使农业科技人员的智力劳动得到承认,从而进一步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力。
二、我县品牌农业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一)品牌农业发展现状:
县位于江西省中部、鄱阳湖南岸,是省会南昌市的东大门,面积1971平方公里,人口79万,辖21个乡镇,具有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交通优越、资源生态一流、特色产业蓬勃的鲜明特点。境内有59.84万亩山,91万亩水,82.62万亩耕地,号称“三山三水三份田,一份道路和庄园”,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境内湖山壮美秀丽,气候四季宜人,森林覆盖率25.6%,具有一流的青山、一流的绿水、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尤其是面积达32万亩的全国最大县域内湖——军山湖,更是得天独厚的资源财富,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被誉为的北部明珠和绿色聚宝盆。我县现有绿色食品a标志一个:雨飞牌百范文网纯天然饮用矿泉水;有机产品AA标志十四个:永湖牌黑芝麻、军山湖牌翘嘴、鳊鱼、鲤鱼、鲫鱼、中华绒螯蟹、鳙鱼、草鱼、鳜鱼、黄颡鱼、银鱼、河蚌、清虾、甲鱼;十二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中粮江西米业有限公司蒸谷米生产基地、江西省鄱湖实业有限公司藜蒿基地、军山湖清水大闸蟹养殖基地、江西省县皖赣特种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军山湖东港湖汊鱼蟹养殖基地、江西省县青岚湖水产养殖基地、县衙前菌菇基地、县南台蔬菜基地、县淑萍大棚蔬菜基地、南昌市马兰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生猪基地、县新辉煌养殖场生猪基地、江西省国恩宾馆生猪基地、县茅岗春风良种场基地;三个无公害产品认证:清水大闸蟹、黄颡鱼、鳙鱼:五个典型的“一品”村:温圳镇湖南朱家村养鸡专业村、衙前乡贯坑村百范文网菌菇种植专业村、泉岭乡仓头村甲鱼养殖专业村、前坊镇茅岗焦家养猪专业村、三里乡爱国村网箱养鳝专业村;九个农副产品基地:生态畜牧小区、河蟹养殖基地、珍珠养殖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双低油菜生产基地、黑芝麻生产基地、果业生产基地、油茶生产基地、药材生产基地;三个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米加工—中粮江西米业、粮食加工—县粮友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食用菌加工—县食用菌开发责任有限公司。
目前,中粮江西米业有限公司大米生产能力居亚洲之首,公司已获得“省级龙头企业”、“优秀农业龙头企业”证书,并被iso9001haccp管理体系认证,生产的“金地牌”蒸谷米远销国内外; “军山湖清水大闸蟹”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证书和“著名商标”、“江西名牌产品”等称号;“香庐峰”牌菌菇是“江西省知名品牌”,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证书;“贤湖牌”大米、黑芝麻也是闻名遐迩、响誉中外的绿色食品。已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全国淡水渔业重点县”、“国家河蟹生产出口基地”、“特色农业国家绿色食品(黑芝麻)标准化生产基地”、“江西省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南昌市都市型农业绿色环保生物食品生产基地”、“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通过包装和品牌宣传,我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一些历史悠远、具有传统特色的传统农业品牌产品已被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和消费者所熟知和了解,农业品 牌效益逐步显现,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发展品牌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农业创牌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农产品品牌较为混杂,存在“小、散、弱”现象,管理难度大。
二是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意识淡薄,求精求高意识不强。不少农副产品尚停留在出售原成品或初级加工品阶段,加
工精度和开发深度不够,科技含量不高。一些传统食品守旧有余,创新不足,影响了产品和品牌的生命力。
三是农业标准化工作滞后,产品附加值不高,科技含量较低。即使是获得注册的品牌农产品,其生产、加工等各环节仍是常规生产、传统做法。
四是对名牌产品广告宣传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使得名牌不名,品牌作用难以发挥。
五是农民营销观念与方式陈旧,产品流通渠道单一。
三、发展品牌农业的对策措施
(一)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引导和服务、完善创牌体系。
1、转变政府职能,为品牌农业创造良好环境。县里要成立专门机构,认真制定县农业品牌发展规划,督促有关部门、社会中介组织、各类经纪人和生产基地共同把培植名牌、发展名牌、保护名牌工作落到实处。各类农村投资项目的安排、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退耕还林还草等,都要与品牌农业发展有机地结合,并加大扶持力度。要安排专项经费,对获得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称号的有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给予适当奖励。对申报使用绿色食品成功的企业,应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企业适当的奖励。对农产品注册商标及农产品质量监测认证的费用均应给予适当补助或扶持。
2、加快引导步伐,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尤其要尊重农户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在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下,正确引导,加强管理,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3、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发展品牌农业的合力,为名牌农产品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环境。发改委、农业、财政、税务、工商、技术质量监督、环保、卫生防疫、金融等相关部门,要及时有效地提供政策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尤其在税收、信贷、商标注册及各种管理费用收取上给予农业龙头企业一定的倾斜,为企业提供宽松环境,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二)围绕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
1、突出区域布局。根据我县农业经济布局,要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不搞“小而全”,不搞重复布局,该调整的立即调整,该优化的马上优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把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以科学布局来实现产业开发的规模效应。
2、发展特色农业名牌产品。发展农业特色名牌产品必须紧紧围绕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立足资源、区域优势,培育特色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着力提高农产品的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科技水平、品牌知名度,集中力量扶持、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名牌产品。
3、要切实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基地建设要充分调动农户、龙头企业、区域性合作组织和各方面的积极性,高起点规划,多渠道筹资,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加强粮食、水果、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相关部门要将生产基地建立与各类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农业、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技术推广和技术改造等项目资金捆绑起来使用,并予以重点支持。
(三)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名牌产品宣传塑造力度。
我县著名的农产品种类很多,且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很有地方特色,但就是生产形不成规模,市场形不成影响,其原因就是品牌不响,名气不大。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重视对名牌农产品的“包装”,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扩大名牌农产品的社会影响。二是积极参与各种农产品展销会,开展节假日促销宣传;三是举办名牌农产品文化节活动等,把名牌农产品的名声做大、做响、做强。在宣传工作中注重品牌文化、品牌形象的宣传,从注册商标,到产品包装全过程都要注重品位、档次和预期效果,不断扩大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加强培训引导,抓好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
1、加大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的宣传引导和培训教育力度,促使其充分认识到农业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尽快提高素质、转变观念、掌握技术,改变原有粗放管理和生产方式,自觉地走农业创品牌之路。
2、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起一套规范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使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都有技术标准作为技术依据,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加快建立农产品检测监督网络,使产品品种标准、质量分级、专用标准,生产技术规程、药物残留等符合安全卫生标准;大力开发好绿色资源,建好绿色基地,积极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面积。
(五)加快流通体系建设,开拓营销市场。
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和网络,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营销活动,搞活农产品流通,不断扩大我县名牌农产品的影响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名牌产品对全县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一是加强营销管理,积极开展市场调研,进行科学的市场预测和决策,确定企业的营销策略和发展规划;二是抓好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三是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和规范农民经纪人队伍;四是要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民提供产品、技术、价格信息服务。
今年入夏以来雨水普遍不足,尤其是自7月份以来持续高温,降雨低于往年同期降雨量,对双庙镇农业造成了不良影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形式不容乐观,根据县统计局要求,我镇迅速组织有关人员开展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调研,经调查双浮镇45035亩粮食作物全部受灾,3621亩经济作物也受灾严重,具体情况入下:
1,由于持续连日干旱无雨,导致农作物严重缺水,全镇农作物大面积受旱情影响,生产迟缓、减产已成定局,不利于农业的健康发展,我镇大豆面积种植较大,目前正是其结荚期,长期无雨干旱,再加上水源有限,直接影响了生长,玉米和红薯等季节性作物也由于干旱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经济作物中,部分蔬菜品种由于高温提前结束生长,影响了产量和质量,其它经济作物如棉花、瓜果、油类作物也受到严重影响;
2,为尽快缓解旱情,双庙镇党委政府及时召开镇村两级全体干部专题会议,并成立了以镇长王玉强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抗旱领导小组,发动全镇广大干群全力抗旱,但天气长期干旱,水源有限,给抗旱带来一定困难,加上前期旱灾已成定势,导致我镇农作物受灾严重,大豆有荚无粒,玉米有棒无仁,大面积绝收。
通过镇村干部深入田间调研,双庙镇对此次旱情造成农作物生长受损十分重视,分派农业综合服务站专人进村入户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尽最大努力减少旱情给我镇农业收入带来的损失。
农业特色产业作为促进XX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角,长期以来,市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将其与全市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在一起,立足实际,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切实加快了全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
一、XX市农业概况
XX市土地面积21219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92.3%,辖古城、玉龙、永胜、华坪、宁蒗一区四县,共63个乡镇、办事处,450个居(村)委会,5121个居(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1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6万人,占86%,22个少数民族,人口66.1万人,占58%;据统计部门统计,末,我市常用耕地面积为140.18万亩,农作物总播面积为229.95万亩,粮食总产40.14万吨,农业总产值22.9万元(当年价),其中畜牧业产值8.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3元。
XX市区位优势较好,环境无污染,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015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物资源富足多样,具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采取的思路及措施
近年来,市委、政府坚持走“特色化、区域化”的发展道路,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依托产业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特色产业培育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初,我市提出推进“六个一工程”,狠抓“八项措施”的农业发展思路,更有力的促进了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一)产业发展采用新模式
根据丽江实际,通过采用各种类型与组织模式推动农特产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形式;以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形式;四位一体型的“企业产业联合会+大户+农民”的形式;通过培育专业市场带动发展的形式;以特色产业带动的“公司+特色产业+农户”的形式;以农业园区带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示范农户”形式。
(二)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力度,提高产业化经营科技水平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兴办各类科研生产经营实体,加快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调动各部门科技人员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积极性,吸引年轻的农业科技人才投入科技兴农事业。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切实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培养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通过不同的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水平,学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
(三)积极发展和完善新型的利益联结机制,维护好农民利益
通过行政的手段,制定各项政策措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完善分配制度,维护好各个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提高丽江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名牌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形成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具体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着力提升农业产业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五)建设“六个一工程”
认定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其中1户为国家级龙头企业,7户为省级龙头企业,且均享有产品外贸经营进出口权,30户为市级龙头企业,都给予了相应的扶持。全市38个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提供就业人数达4000多人,能带动农户20多万户。
(六)渔业产业
我市主要有西北XX区、玉龙县、宁蒗县湖塘库冷水鱼类增养区,水域面积占44.49%;永胜、华坪的湖塘库温水鱼增养区,水域面积占55.5%。我市水产品总产量6855吨,养殖面积38916亩,水产品产值6855万元,水产品加工300吨产值600万元,其中:出口量150吨,出口额300万元;预计水产品总产量8335吨,养殖面积49579亩,渔业总产值8335万元,水产品加工1100吨,加工总产值2200万元,其中:出口550吨,出口额达到1650万元。
xx年渔业发展计划水产品总产量14835吨,养殖面积67659亩,水产品总产值14835万元,水产品加工4500吨,加工总产值9100万元,其中:出口产品3350吨,出口额6700万元。
四、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农技体制建设滞后,农技人员对农产业的发展没有发挥出充分作用,基层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难以开展,农产业作物品种老化,优良品种所占比例较少,农户管理初泛,缺乏标准化栽培管理的技术和手段。
(二)个别县(区)实行的财政包干体制政策性太强,没有充分考虑到项目性和应急性,统管不灵活,弊病日渐突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产业开发及农产品的加工进程。
(三)农产品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和农户缺乏对市场信息进行快捷了解把握的渠道和平台,生产存在盲目性,个别产地批发市场仍存在管理滞后和欺行霸市行为,给农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四)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劳动辐射能力弱,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对农产业特别是畜牧业的带动较小,同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稳定,对农产业的发展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五)近年来,畜牧业发展多注重疫病防治和食品安全,忽视了产业发展,造成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步伐滞后,商品效益不高。
五、今后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建议和打算
(一)建议再进一步搞好全省特优农产业开发的规划,突出优质区划,做到发展有目标、开发有针对性,措施有操作性,在规划中建议将XX市的畜牧产业、优质水果(晚熟芒果、苹果、龙眼、雪桃、青梅、日本甜柿等果种)、夏秋冷凉蔬菜、优质小杂粮(豆类、荞麦)、药材、野生菌类、魔芋等列入全省重点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
(二)建议取消或调整财政包干政策,下达经费或相应扶持时充分考虑政策性、项目性和应急性的综合作用。
(三)加强农产品市场机制建设,努力为企业和农户创建方便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和平台,建设安全畅通、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网络体系。
(四)加快农技体系建设步伐,使农技人员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中大显才能,为农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出台政策要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兼顾边远贫困地区和立体性强的山区,以特为主,不要过分强调规模经济,同时,制定政策要细,使干实事的单位和人员用得上资金,干得了实事。在特产品种、技术研究、基地建设、企业创建、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品牌创新、产地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六)继续扶持壮大一批农特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农特产业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全方位、多渠道的鼓励、吸纳民间资本和外资,进一步加大对农特产业的投入。
(七)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和动物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加快畜牧产业的发展,增加畜牧业对农特产业的贡献率。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作为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我国脆弱的农业,亟须农业保险的有力保障和支持,以保证农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保险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1982年开始由民政部门、农业部门、保险公司等陆续开办了一些农业保险业务。1982年到1992年农业保险业务呈上升趋势,到1992年当年农业保险费收入达到亿元。但保费快速上升的同时是居高不下的赔付率,1991年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为119%。在政府支持性措施减弱以后,过高的赔付率导致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不得不调整农险结构,对一些风险大、亏损多的农险业务进行战略性收缩,而其他保险公司则是退出农业保险的经营。中国人保香港上市后,由于经济效益的原因,不再经营大部分的农险业务。
自以来,专业农险公司开始浮出水面,9个省区市的农业保险试点也已经全面铺开。颁布了发展农业保险的指导性意见,提出农业保险发展的五种模式:
一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
二是在经营农业险基础较好的上海、黑龙江等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
三是设立农业相互保险公司;
四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五是继续引进像法国安盟保险等具有农业保险经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
二、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现行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适应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源短缺、技术薄弱、人才匮乏等问题。另外,传统风险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一)有效需求不足
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明显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窄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不愿意付出保险成本;我国的农业保险主要以商业形式经营,国家支持和补贴较少,相对农民收入而言,保险费率较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
(二)缺乏专业性保险从业人员
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发展呈现多次起落,保险人才断层,目前我国保险从业人员大多数人是从其他行业转来的,没受过专门保险教育。而农业保险经营的复杂性、艰苦性,更是导致人才奇缺。因此,从业人员现状是经验型多,知识型少;保守型多,开拓型少;单一型多,复合型少;粗放型多,效益型少。数据表明,我国保险市场人才供需比例约为1:4。人才的极度匮乏,特别是核保、核赔、精算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营销、培训等复合型人才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农业保险险种减少,发展滞后
我国保险业在经历了最初十几年的快速增长后大幅下滑,除了一些外部因素外,保险产品的结构不合理,险种可选性少,不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产品缺乏创新,一方面产品雷同多,细分度不够,达不到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组合效应。另一方面产品开发能力弱,更新换代慢。由于长年亏损、业务萎缩。
(四)保险中介机构缺位
规范化的保险中介机构活跃在保险市场上,是现代保险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保险的供求双方均能起到重要的媒介和桥梁作用。特别在农村保险市场中,保险中介人可以将保险公司的经营触角延伸到农村的各个角落,节约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也能起到服务于广大农民的作用。然而,以往我国保险公司几乎全部依靠自身的展业队伍承保农业保险,没有充分利用农村保险代理和保险经纪公司这一中介形式。
___县地处___省北部,北临太行山,有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南部是平原,适合粮食等作物的生长。截止20__年底,全县总人口26万元,其中农业人口23万。20__年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市有关规定,全县实施了降低农业税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农业税率降低和粮食直补政策的基本情况
20__年根据省市有关规定,全县农业税税率降低4个百分点,由原来的7降至3,其中:国家实施降低3个百分点,市财政补贴1个百分点。由于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20__年粮食直补资金为431万元,全县农民人均补贴18.74元。
二、农业税率降低和粮食直补政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实现减负增收目标。
根据县财政局统计数据,20__年全县农业税及附加为724.1万元,比上年减少637.1万元,人均减负为27.7元,减幅为,人均负担31.48元。20__年粮食直接补贴431万元,人均补贴18.74元。通过降低农业税率和对农民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20__年农民人均负担降至12.74元,比20__年人均减轻46.44元,减幅为78.47。
(二)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种植面积增加。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农产品供给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农产品难卖,价格持续下跌,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0__年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和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以及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粮食收购价格大幅上升,提高了粮食生产积极性,涌现出很多种粮大户。据统计,##县高村乡20__年新增粮食种植面积20__多亩,由此增产小麦100万公斤。
(三)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一是粮食收购价格增幅较大,带动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由于玉米和小麦等粮食价格每公斤分别同上年相比上涨37.6和45,全县农民人均可增加收入157元。
二是养殖产品销售价格增幅较大,拉动农民大幅增收。如生猪和鸡蛋销售价格,平均每公斤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54和28。家禽家畜存栏和出栏量比去年都有较大增长。据畜牧局提供的数据,按照现行价格每头增收213元计算,可增收6548万元,全县农民人均可增加纯收入207元。
三是降低农业税率和对农民直接补贴政策落实,全县农民人均可增加纯收入46.44元。
仅此三项,20__年全县农民人均可增加纯收入410.44元。这是近年来农民增收最多的一年,也是农村经济迅猛发展的一年。与此同时,农民增收之后,农民不仅会增加购买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进一步促进粮食增产增收,还会把手中的部分资金用于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为今后以至更长时间实现增收创造条件。所有这些都会繁荣农村市场,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四)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
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实施农业税率降低和粮食直补等政策后,基层干部的工作重点逐步从催粮催款中解脱出来,将主要精力放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上。积极寻找发展项目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发展种植优质小麦、建立养殖基地等。20__年全县新建养殖基地12个,鸡存栏新增5万余只,猪存栏新增3万余头,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深受群众好评。农民群众拥护党的富民政策,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
三、配套措施建议
(一)继续严格执行农业生产资料最高限价政策,控制农业生产成本上涨幅度。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会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农民增收幅度,为此各级政府采取措施严格执行农业生产资料最高限价政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得到有效控制。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确保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和全国大部分省、区农业税的免征,县乡财政困难的局面日益凸现。应在降低县乡财政运转和管理成本的同时,需要上级财政加大对新建和维修农业基础设施的财政扶持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三)加快县乡机构改革,控制财政供养人口,防止乡镇变相加大农民负担。
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清理编外人员。撤销不符合规定设置的县乡机构,对超编人员和不符合规定的已安排人员,要坚决彻底清退。建立责任追究制,凡属清退范围的人员,不考虑其背景和关系,一律清退。
〔内容摘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我市龙头企业经营情况的调研,提出壮大优势主导产业、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和财政资金作用,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对策建议
为加强市级龙头企业财政扶持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市财政局组织检查组对市级8户龙头企业20xx年度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及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根据检查情况,结合企业现状,就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基本情况
我市8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根据20xx年市政府要求,经市农业局、市乡镇企业局考察调研、评选后,于20xx年初确定的。这8户龙头企业均具有一定的地方经济特色,产品品质较好,有的产品拥有专利技术,有的产品在全国性的评比中获得金奖,如:市金桥食品有限公司“毛大”牌苦荞饭和姜茶获20xx年全国农产品加工贸易博览会金奖,苦荞饭获国家专利;水城姜业发展有限公司“山明”姜茶系列产品,通过了国家商检局出口认证,该企业20xx年3月还被中国农业银行、国家扶贫办评为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六枝特区种子公司与省农学院联合开发生产的“西山”系列杂交玉米种子,七个品种已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六枝特区粮食加工厂的“滴水滩”大米(富硒米),20xx年在中国(淮安)优质米博览会上获《优质产品证书》,并获得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水城县茶叶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水城春”系列,其中“水城春-凤羽”获第四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优质茶称号,近期开发的“倚天剑”、“神州香”上市后很受市场青睐;盘县裕龙种业有限公司独家开发生产的“盘玉”系列杂交玉米种子,产品除满足本县需求外还推广辐射到生态类型相似的富源、沾益、水城、兴义、普安、晴隆、兴仁、安龙、威宁等县(市)。
二、财政扶持资金投入、使用及效益情况
为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引导市级龙头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用、先进设备引进以及原料基地建设,扩大生产和销售,使我市龙头企业做大做强,20xx年市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安排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和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共113万元用于补助扶持8户市级龙头企业。
通过查阅账目,实地检查生产车间项目改造建设、项目基地生产建设情况,并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调研,8户龙头企业扶持及改造项目已完成和基本完成的有水城县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6户企业。通过项目实施,6户龙头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在生产能力、技术能力、企业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得到一定提高。项目资金未下拨到位、项目未启动的有2户,分别是:钟山区金河乳业有限公司、盘县红果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市安排金河乳业有限公司技改项目补助资金10万元已由市财政于20xx年12月拨付到位,龙头项目扶持资金5万元通过市农业局下拨到钟山区农业局后,由于金河乳业有限公司欠钟山区农业局设备款5万多元和奶牛基地鲜奶款2万多元,钟山区农业局未将资金下拨到企业。金河乳业有限公司由于技改项目资金未筹集到位,技改项目没有启动实施。至检查日止拨付到位的10万元技改项目补助资金在企业财务账上;市安排红果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产业化专项资金8万元通过市农业局已下拨盘县农业局,但至检查日止,资金仍滞留在盘县农业局账上未使用。
三、我市龙头企业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把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放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一定成绩。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辐射带动作用有限。8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资产总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仅有2户,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的也仅有2户,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部分企业管理方式、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含量偏低,盈利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企业成长速度缓慢。
三是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辐射面不宽,市场制约因素明显。
四是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还不高,个别企业产权制度尚未明晰;企业财务管理普遍较为混乱,帐簿不健全,会计信息不真实,核算随意性较大。
五是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建立,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一些企业与基地和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调整农业结构
为抓手,以发展高效农业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为方向,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规范化、市场化、合作化水平,努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二、建设重点
根据我镇农业资源优势,重点构建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平台,着力打造高效生态农业工程,彰显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新格局。
突出四条主线,根据我镇农业产业布局,依托贯穿我镇的主要干道为主导骨架,接受兴泰线的辐射,以特色农业为重点,形成四条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带。
一是以兴沙公路沿线的优质粮经作物生产的产业带。重点谋划在兴沙路沿线区域,大力发展优质稻米、优质棉花、油料生产以及扩大郑朱优质葡萄品系的种植及品质的提高,努力打造兴沙线优质粮经产业带。
二是兴西线高效产业带。重点在兴西路两侧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高效农业项目,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逐步实施高效蔬菜、苗木、花卉基地等生产加工基地以及蔬菜脱水、生产加工基地,逐步扩大圩岸“金花菜”种植规模,努力形成兴西线高效特经产业带。
三是荡横线重点实施**镇高效生态农业园区。以姜戴、夏许、丁沙、马港等村形成20xx亩的核心区,规划建设面积1万亩,接受其辐射面积2万亩,在园区内引进先进的品种,新型种植模式,推广配套的新技术,走标准化生产路,创新经营模式,不断提升形象,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20xx年春,园区建设工作初建成效,指导、示范全镇的高效生态农业。
四是马吕线特色畜禽产业带。依据马吕线现有的林地资源,策应徐马荒景区开发,充分发挥马吕路马志宏林下养殖生态鸡的典型示范作用,重点建设10万只畜禽生产基地,以马港生态养殖为基地,采取“三统一分”模式加快林下畜禽养殖的南伸北延,做大叫响原生态林下畜禽这篇文章和品牌,不断提高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水平,努力形成马吕线特色畜禽产业带。
林业绿化:20xx年在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22.4%的基础上,再增0.5个百分点,重点实施村庄绿化,所有的通村道路结合新农村建设全面栽植景观树,美化环境,每个村建立围村林,农户家前屋后栽植林果经济林,美化环境、增加效益。
实施三个规划。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是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环节,针对洪涝灾害频发的趋势,水利建设在我镇显得十分重要,计划实施三个规划。一是对全镇84.6公里的联圩每年加修联圩30公里,按照4.54式标准,能挡3.5米的水位进行加修;二是对三个大联圩新建三个4个流量的排涝站,加大内排能力,关闭破旧、损耗大的老、病排涝站;三是新建3座高标准的圩口闸,确保高水位挡得住。
建立三个畜禽特色基地。水产业是我镇农业的半壁江山,传统的养殖品种养殖模式,效益低下,市场风险加大,完全不能适应现代高效农业的要求,依据我镇丰富的水产资源,20xx年建立三个特色基地,一是以徐马荒原生态区域为主的3000亩生态龙虾养殖基地;二是以中丁圩星火科技为示范点200亩特种鱼、泥鳅养殖基地;三是以我镇水产养殖场徐马荒生态区域的3000亩为主板桥大闸蟹养殖基地。
三、主要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镇成立现代高效农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镇现代高效农业的规划,实施及实施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协调,同时,根据工作重点和职能分工,成立以片长、蹲点镇干、各农业口职能部门具体工作班子,党委、政府把现代高效农业作为20xx年三个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之一,并根据农时季节序时进度,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检查,对各村进展情况予以点评,督促年终进行考评、奖励。
2、强化工作责任。镇干部、村主要负责人、农口各单位是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责任主体,要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强学习,勇于实践,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制定出工作规划,明确时间部署,明确现代高效农业项目,创新土地的流转方式,采取农户自建、租贷、土地入股、反租倒包等形式给群众自己选择;同时明确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职责。
3、激励扶持政策。根据市委22号文件精神,除市里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奖励政策外,镇将出台《关于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奖励办法》实行以奖代补,调动全镇上下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当前,农业正逐步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时期,这将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客观分析建设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笔者以“现代农业发展”为调研课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开展了详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赣县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狠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赣县共有19个乡镇,农业人口49.57万人,农村劳动力33.4万人,现有耕地面积31.85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83.95万亩,农业生产以种、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较慢。20xx年全县粮食总产量 21万吨,比去年增产5%, 农村经济总收入达 1.3 亿元,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95元,同比增长10.1%。
(一)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按照高效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典型示范引领结构调整,以政策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甜叶菊、烟叶、蔬菜、”三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见雏形。以韩坊、王母渡、大埠等乡镇为主的烤烟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种植烤烟面积13856.3亩,收购烟叶36259担,比去年净增烟叶4059担,均价6.89元,比去年增加1.07元,亩产值达2149元,烟叶收购总产值2500多万元,实现烟叶税550万元。以田村、南塘、茅店等乡镇为主的甜叶菊生产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全县种植面积1.4万亩,比上年增长99.1%。收购干叶816.5吨,比上年增长276.6% ,实现总产1192.09万元。为赣县甜叶菊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以五云、储潭等乡镇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年产量达12940吨,年产值达3896万元,稳稳打入了赣州市这个大市场,并占具40%以上。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高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农水改造、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和农村“一池三改”沼气等项目建设。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极大的提高了赣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实施乡村道路通达工程,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通电话的目标。
(三)大力发展以劳务为主的二三产业,农民收入有了新提高以“百万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载体,加强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20xx年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76000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642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6254.4万元,劳务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推动以建筑、现代物流为主的农民运输业发展,全年农村运输业收入达到13818万元,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有了新改善 在规范村庄和圩镇整治上重点突破。
一是确保村镇整治落实到位。20xx年,全县完成18个圩镇和300个建设点的整治,其中省市县三级共建点210个,县乡自建点90个,完成改水1万户,改厕8000户,改路500公里,拆除“空心房”、破旧栏厕100万平方米。
二是确保规划修编完成到位。巩固村镇规划成果,大力推广新户型,在完善现有村庄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18个乡镇的圩镇和2378个村庄规划修编。村庄整治建设点新建房屋推介户型采用率达80%以上。
三是打造特色新村和精品示范点建设。根据各个建设点实际,着力建设特色新村。20xx年,每个乡镇打造3个以上特色新村,全县着力建设10个综合性精品示范点。
全县共种植林木30万余株,绿化面积达到1.32万亩,极大地改善了村庄环境。同时将村庄道路、安全饮水、农村沼气等同步规划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二、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赣县现代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周边农业发达县(市场)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发展现代农业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农民收入水平很低
赣县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各村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尤其是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悬殊,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缺乏资金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赣县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二三产业比重相对较小,且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撑,农业的工业化程度很低。种植业中以粮为主,占农业生产总值的64%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平均亩产398公斤,平均亩收入630元,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反差很大,比较效益低,农民生产积
极性不高。特色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现有的几个比较有特色的种植业,经营管理粗放,优势不明显,缺乏规模效应,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难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市场优势和产业化链条,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还很漫长。
(三)农业投入不足,扶持农业能力不强
当前,从沿海发达地区来看,已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阶段,财政支持农业、回报农民的力度在不断加大,虽然赣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工业基础较好,但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城市化和改善城市区人居环境,而赣县农业所占比例较小,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很少,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另外,金融部门支持农业的力度也很小,在农村吸储重于放贷,农户信贷资金目前没有到位,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民文化程度很低
农业科技力量不足,农业部门农技服务机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民科技文化程度很低,农村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不足70%,部分农民受小农意识影响,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蔬菜栽培水平不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限,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外出务工也只能卖苦力,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一、基层农业部门信息服务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工作定位
(一)组织形式
万州区辖龙宝、天城、五桥三移民开发区,共92个乡镇、街办。万州区农业局下设信息中心,三开发区农业局都设有专门信息部门,各乡镇、街办设有农技站。20__年我局在余家、李河、分水、响水、甘宁、九池、白土、新田、龙驹、走马十个乡镇建立信息服务站,为每个乡镇配置方正飞越三6230品牌电脑一台和方正文绘1000C彩喷打印机一台。并对100多名农村信息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十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建立后,承担着本地区信息服务工作。今年正在建设的乡镇信息服务站有凉风镇、河口乡、武陵镇、铁炉乡、熊家镇、天城镇、五桥镇、太龙镇、白羊镇。乡镇信息服务站均设在乡镇农技站(乡镇农业服务站)。
(二)工作定位
万州区农业局信息中心负责全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全区信息网络建设、局中心机房和局域网维护、办公系统和公众网建设维护、综合信息的整理和对外发布。三开发区农业局信息部门负责本开发区的信息体系建设和管理和网络维护,指导乡镇信息服务站开展信息工作。乡镇信息服务站负责向农民直接发布信息、指导生产,对外发布信息并承担上级业务部门布置的各项信息报表和材料的上报。
二、基层农业部门面向农村和农民开展信息服务的方式和现状
(一)万州区农业局向社会提供农业信息服务的形式
1、20__年5月建成万州区农业局计算机局域网,并接入宽带互联网。9月使用重庆市农业局统一开发的“重庆市农业局信息管理系统区县版(办公自动化)”,用户从互连网通过密码登陆,用户扩大到全区农业系统各单位(包括三移民开发区农业局)和龙头企业、重专大户、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区各涉农部门、各新闻单位和区分管农业的领导,通过办公网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互连网登陆方式特别有利于基层乡镇获取信息并节约通讯经费。
2、万州区农情信息中心已于20__年5月建立万州农业信息网 ">五桥开发区农业局20__年建成的五桥农村经济网。
3、开展农作物病虫可视化预报。按照区政府的分工,灾情方面我局重点负责农作物病虫灾害的收集和发布。为抓好此项工作,20__年我局投资6万多元,购置了摄像机、数码像机、非线性编辑卡、高配置电脑、双监视器等全套视频编辑硬件设备,开展了农作物病虫害的可视化预报工作,节目安排在万州区新闻节目之后天气预报之前的黄金时间播出,在农村收视率高达87%,成为我区农村大多数农民必看的电视节目。通过此节目,对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方法及时进行了电视预报,并介绍了大量新农药和农作物新品种(通过播放新农药广告还解决了部分栏目经费),使我区的农技宣传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4、与本地新闻机构密切合作,万州日报、三峡都市报、万州电视台主要从我区农业网络上获取农业最新信息和新闻线索,今年采编发布农业新闻34条,在《万州日报》开辟《金土地》栏目,宣传农业新技术、农业新思路。
5、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经纪人和种养经营大户加入全国农业信息联播“一站通”,鼓励他们利用“一站通”开展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其分配“一站通”代码,指导他们上网查询资料、发布信息。
6、建立农产品市场价格采集点,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
7、编制《农情快报》,向社会各界宣传。
8、建立重点企业家、重点户通讯录,不定期提供信息,联系企业35家、重点户180户,如鱼泉榨菜厂、太白酒厂、三峡果汁厂、利民粮油加工厂等。
9、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每年定期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技术。
10、通过示范点(示范园区)传递信息。
今年初,为探索对农户直接进行信息服务的经验,天城移民开发区农业局组织100名科技干部开展了“双百连心”工程,核心服务内容就是联系百名重专大户,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据不完全统计,1—7月为农民提供信息200多条,并为每户受助农户增加创收门路1—2个,已为每户增收72元,从半年实施情况看,效果良好。
三、中介组织在农业信息服务中的作用,基层农业部门利用和推动中介组织开展信息服务的具体做法
据调查统计,我区现有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56个,涉及到49个乡镇、261个村、2509个社,现有社(会)员7293户,占当地总农户数的10.9%,带动农户数5846户,占当地总农户数的7.8%。这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布在既有城市近郊较发达的地方,又有远郊乡镇贫穷落后的乡村。按业务主管部门划分:农业系统近两年牵头发动兴办9个,供销社系统原牵头兴办47个;从涉及的行业看,种养业16个,畜牧业11个,其他29个;按社员所在区域划分:村内48个、乡内8个;按兴办方式划分,农民牵头37个、企业牵头 12个、农经部门牵头6个、乡村干部牵头1个;从各级试点情况看:市级试点1个、区级试点2个、开发区级试点4个。此外全区有农产品行业协会3个,涉及农产品流通、蚕桑生产、茶叶经销等行业。
我区活跃着3000多名农村经纪人,农村经纪人对促进农村市场流通、传递市场信息起着重要作用,也对促进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作用。
1、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纪人将市场信息及时反馈给农民,引导农民去调整生产结构,使其与农产品需求达到有机结合。我区的10大产业化项目,除高粱、香料、药材等少数项目的部分产品是直接与企业签约的外,绝大多数需靠农村经纪人实现与市场的衔接。
2、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市场经济下,由于一些农民的盲目生产,导致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出现矛盾,增产不增收。农村经纪人的出现使这一矛盾得到缓解,他们能够根据地区间的农产品差价,及时收购、转运、销售,既获取一定利益,又帮助农民把产品转化为效益。如前几年极为红火的红桔贩运远至西安、陕西、北京、武汉,拉动商品流通的同时也解决了本地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如凉风镇是农业大镇,五年前石廷贵在自己的家里开始一年四季收购稻谷,经过加工成大米后,运往万州城镇售给大米零售商。他的出现,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同时也为农民增加了收入。因收购粮食时实行了优质优价,农民来年都会把优质品种作为首选,促进了品种的调优。
3、促进农村产业规模的扩大。农村经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在市场与农民之间的中介作用对农民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受其影响,自然容易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甚至一县一业的格局。如响水镇铜锣村懂市场行情的养鸡大户张纯民与懂养鸡技术的响水村养鸡专业户汤迪柏联户,为养鸡户提供优良种鸡、打针防疫、配合饲料、帮助销售等一条龙的服务,不仅自己致了富,还带动了响水、龙沙、国家三乡镇农民的养鸡热潮,去年养鸡上千只以上的80多家,出栏鸡30多万只,有力地促进养鸡业的发展。
4、促进农村社会分工体系的完善。农村经纪人从农业生产中独立出来后,专注于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分析和产品销售,充当生产与市场之间的连接纽带,提高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农民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农产品生产和质量提高上来。这种分工协作,又进一步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今年初区农业局搞了农村经纪人的调查活动,制定了统计标准。农广校青农工程已培训各类农村经纪人100多人。区农业局经常派员深入乡镇、村社,年内参与指导新组建了九池乡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国家乡养羊协会、壤渡镇果品专业协会、天城镇贡桃协会、白羊镇柠檬协会、茨竹乡无公害蔬菜协会、天城渝丰葡萄协会等7个专业合作组织,并协助健全内设机构,完善内控制度,指导其健康发展。为加大宣传力度,今年我局曾先后6次在万州电视台、《万州日报》、市区农业信息网上广为宣传专业合作组织,并争取到了区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实地考察了分水镇石堰李子合作社。同时多次与民政、工商、科委等部门协商,简化登记手续,谋求项目支持,积极为专业合作组织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乡镇农技部门对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也做了一些工作。如凉风、响水两镇农业技术部门,在政策上提供帮助,协助经纪人办好有关手续如市场检疫等;在技术上给予培训、指导,这两个镇都办了畜禽生产、种植业生产技术培训班,向他们提供无偿服务;在市场方面提供市场行情,如凉风镇畜牧站站长张成东向猪贩子唐廷久介绍蓝希络食品公司大量外销猪的行情,使唐廷久在行情不好的情况下走出了困境。
四、基层农业部门信息服务工作对农民增收以及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的作用,广大农户对农业部门信息服务工作的评价
近年来农业部门在订单农业、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等方面花大力气,也取得了一些成绩。20__年上半年我区农业部门围绕优质粮百万工程主动加强与加工企业的衔接,为企业提供有关市场信息和产业政策,做好品种布局和规模化基地生产,协助企业搞好优质粮油的产品定单,到目前已签意向性定单3.91万吨,其中优质稻5000吨,小麦600吨,优质玉米5000吨,酿酒高粱2万吨,大豆1500吨,花生20__吨,油菜4000吨。同时还协助企业搞好品牌培育工作,已动员万州区稼穗米业有限公司申报绿色食品标志,完成稼穗米业、好百年米业有限公司对外招商引资的准备工作。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的利益,深受基层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好评。
五、基层农业部门在信息服务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资金不足是我区农业部门在信息服务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我区辖三开发区92个乡镇(办事处),20__年共建设10个乡镇信息服务站,20__年拟建10个。区财政今年信息网络建设资金基本上都用在了区委、区政府办公网络的建设上,完成乡镇信息服务站建设任务难度大。大多数基层农业服务机构不管是开发区级还是街道、镇、乡,信息服务投入主要靠自己创收来解决,很难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必备的设施来完善信息服务硬件建设,大多数只是维持现状。据天城移民开发区农业局调查,该局的9台电脑设备,有6台是靠上级项目支持来落实的,只有3台是自有资金解决的。该开发区街道、镇、乡农技站现有的4台电脑,也全都是争取上级项目投入来解决的,多数街道、镇乡农技站至今未安装电话,已安装电话仅10个乡镇农技站,只占该区街道、镇乡的32%。
2、乡镇信息人员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不多,加强培训势在必行。
3、乡镇信息服务站办公经费紧缺,上网经费开支大,有一定困难。
3、区和三区农业局信息机构除项目经费外,无长期有保障的网络管理维护经费。。
5、信息发布、传播的覆盖面窄,在电脑在农村尚未普及的情况下,信息到基层、到农民、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六、基层农业部门下一步推进信息服务的计划和工作设想,包括开展农民务工就业信息服务方面的想法或看法
1、大力开展农业信息的知识教育和宣传,增强政府管理部门及生产经营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综合利用能力。
2、加大对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特别是乡镇信息服务站的的投入,积极争取明年地方财政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有所投入。
3、在“一站通”的发布组织形式上有所改变,通过农业局承担重点项目的业务单位和重点经济人发布产品信息,使产品规模化。加强本地区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工作,以便帮助小规模生产农民解决买难卖难问题。
4、建设万州区农业专家信息系统。今年我区在科技部和中科院的支持下,正在实施建设万州区农业专家信息系统,开发光盘单机版、网络版二个版本。农业专家系统知识库融合图形、图像、声音、文字、动化、网页等多媒体信息,系统人机界面友好,声图文并茂,能进行智能推理,是智能化的农业信息技术,非常便于基层乡镇向广大农户介绍推荐新的农业项目,推广农业新技术。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和推广,将大大提高基层乡镇的信息化普及程度和利用水平,通过新项目的介绍和开发,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渠道。
5、区政府即将发文,将农广校作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渠道。
七、基层农业部门对农业部和上级农业部门推进农业信息工作各项措施的意见和建议,以及需要国家和或上级农业部门为其开展信息服务创造哪些政策环境和其它条件
1、农业信息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硬件基础设施较差,大多数乡镇无电脑,希今后能增加资金投入,解决乡镇硬件设施建设。
2、上网费用一直较高,乡镇信息服务站难以承担上网费用。望能协调电信部门,降低农业部门的宽带安装费用和网络使用费。
3、区县上重庆市农业局内网一直是通过拨专号上网方式,这种方式的高成本让基层农业部门无法承受,希望能将其中不涉密内容放在互联网中,以真正实现信息资源高速共享和工作交流。
4月21日至25日,区政协组织考察团赴四川省双流县考察了观光农业开发情况。考察团先后考察了双流县三星镇的草莓种植观光示范园、杨梅种植基地、枇杷种植农家乐园三个观光农业点。现将有关考察情况和我城区发展观光农业的一些设想汇报如下:
一、双流县发展现代都市观光农业的现状
双流县按照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实施都市农业的发展战略,在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都市观光农业,构筑具有大都市近郊特色的农村经济新格局。
(一)支柱产业越来越明显。该县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着手,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他们坚持“宏观上引导,政策上扶持,工作上服务”的原则,依靠科技提升农产品质量,突出发展该县具有竞争优势的枇杷、草莓、梨子、牧山麻羊等名牌产品,重点培育出了几个能在全国叫得响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二)产业化经营越来越突出。一是品牌特色明显。该县依托草莓、枇杷、麻羊、小家禽等特色农产品,实施农产品标准化工程,打造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二是经营规模壮大。为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的档次和水平,该县大力引进、扶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三)新农村建设进程越来越快。充分发挥政府营造环境、企业发展产业、农民建设家园的“三个主体”作用,依托土坯房改造、沼气工程、农用地整理和拆院并院,全面启动了80个示范村建设,打造一批新农村亮点。目前已有近100户农户利用改造后的农庄发展农村休闲旅游,有近20家五星级乡村酒店,提升了农村休闲旅游的档次。
(四)重点镇建设的势头越来越猛。
该县以大林“梨乡春雪”、黄龙溪古镇国家4a级景区为重点,大力发展以乡村旅游、古镇休闲为特色的旅游业。,该县以黄龙古镇和436家“农家乐”为重点,吸引游客880余万人(次),带动就业5000余人,实现旅游总收入7.5亿元。
二、发展现代都市观光农业的主要做法
(一)以构建“三个体系”为基础,强化现代农业发展保障
双流县以农业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服务和农民培训为重点,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为现代都市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建立县级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建设19个农业综合服务站和33个动物卫生执法网点,253个村(社区)动物防疫服务实现全覆盖。二是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财政支农机制,成立了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和担保公司,综合运用风险投资、贷款贴息、担保贷款等方式为各类农村市场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服务。三是健全农民培训服务体系。
(二)以培育“三大主体”为重点,增强都市农业发展活力
双流县以培育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现代农庄“三大市场经营主体”为重点,增强现代都市观光农业发展活力。一是加快培育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引导群众通过集体资产股份量化、与社会资金合作成立股份公司等方式,组建各种类型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二是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利用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以精品种植和一三互动为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效益高、示范性强的家庭农场。三是加快培育现代农庄。结合产权制度改革,采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出租、转让、入股、抵押等方式,吸引现代工商资本在丘陵区域投资建设观光型、科技型、体验型、生态休闲型现代农庄。
(三)以推进“六化合一”为方向,提升都市农业发展水平
双流县坚持以产业规模化、组织集体化、投入集约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六化合一”为方向,着力提升现代都市观光农业发展水平。一是着力推进产业规模化。二是着力推进组织集体化。创新组织形式,鼓励和引导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进行合作,大力发展以产权为纽带、效益为核心的形式多样的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推动规范发展,指导和帮助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内部治理结构,采取“股份分红”、“二次返利”、“订单收购”等方式,与农民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着力推进投入集约化。集成政策、项目和资金,连线成片组团式整体推进“一环一线”田园城市示范线、新农村综合体、示范镇建设。统筹调度,整合各级农业农村发展专项资金,集约投向一三产业互动发展、土地综合整治、场镇改造、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等方面。四是着力推进生产标准化。建立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制定地方标准,鼓励新型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实施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全程监管。五是着力推进服务社会化。健全公益性服务体系。积极推进镇级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整合“农牧110”、科技专家大院等服务资源,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和引导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围绕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组建植保类、农机类、生产类、营销类等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营性服务。创新农业服务方式。在全县253个村(社区)全面推行政府购买服务,通过委托、招标等方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承担技术培训、疫病防控、投入品供应等服务项目。六是着力推进产品品牌化。建立健全农产品品牌创建激励机制,鼓励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创建农产品品牌。
(四)政府主导,商家主体,农民积极参与,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步伐
一是坚持灵活土地政策。双流县农业开发用地以租用为主。,县委、县政府时出台了《关于鼓励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规定凡到双流县租用土地用于都市观光农业开发的,可安排其中土地的10%用于建筑性建设,即每100亩租用地可安排10亩用于建设用地,这些土地主要用农庄内的酒店、客户、管理办公场所等建设。土地承包费一般以每年的9月当地粮食价格为基本标准,以发放粮食代替租金,属田地的,每亩可得300千克粮食(玉米);属山地的,每亩可得200千克粮食(玉米)。土地承包费亦可采用收取资金形式,一般每亩800元至1000元。
二是实行政府资金补贴。为了加快开发建设,县委、县政府专门设立用于农业开发基础性设施建设的补贴经费。该县财政每年200万元百姓创家业专项资金,扶持和鼓励百姓创家业的成绩突出者。补助资金由县农村发展局负责审核和发放。同时,各镇(街道办)也要积极创造条件,为百姓创家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三是成立专门管理机构。为加强对农业开发各项工作的管理,双流县专门成立了农业开发管理委员会,人员从各单位抽调组成。管委会负责全县农业开发各项工作的总体调控,如制定全县农业开发总体规划,各乡镇再根据县总体规划制定本乡镇的规划方案,要求各乡镇在建设特色农业园时各具特色、各不相同,从而避免了乡镇农业园区建设特色方面的冲突和雷同。
其申报运行方式基本是:各镇对用地单位和个人进行农庄、休闲农庄和休闲庄的开发认可后,要报县农业主管部门(农耕地)或林业主管部门(林业用地)审批,并在县委农工办备案。未经批准而占用、租用的土地,统征时一律不予地面附属物赔偿。村民委员会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为土地优化流转提供信息,做好协调服务工作。
四是加大宣传打造品牌。双流县各乡镇每年要举办一个农业博览节,通过举办节日,一方面吸引来自成都等城市游客,另一方面也提高当地的农业园区的知名度,形成农业品牌。各乡镇错开时间举办节日,形成双流县每月都有节庆活动,每月都有农业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三、区发展观光农业的建议
(一)城区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区是新设立的城区,观光农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严格来说,观光农业仍是一张白纸。近年来,城区党委政府在发展城区观光农业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委托有关部门编制了《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和《顶蛳山文化博览园规划》,对五圣宫、那莲古戏台、北帝庙、新江镇徐汉林烈士陵园进行维修,建好烈士纪念馆,修建那楼镇雷婆岭摩崖石刻道路,建镇联团村红龙果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等等,但从发展观光农业层面来说,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城区未形成观光农业旅游景区(点),联团村红龙果休闲观光园设施只有旅游休息室、观光台等,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仍在设想之中。
(二)制约观光农业发展的因素
区观光农业建设起步较晚,发展缓慢。辖区内观光农业点总量小,亮点少,品牌形象还没有树立,更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制约观光农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
1.缺乏科学规划,观光农业发展方向思路不够清晰。区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对这些资源的市场价值缺乏深刻认识,对如何发挥资源优势以及如何确定观光农业发展重点项目等,至今尚未有清晰的思路。我城区是典型的农村型城区,要发展区观光农业,需要加大城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打响自己的品牌;从区实际出发,科学规划观光农业点,摒弃各自为战,零星摆布的做法。
2.观光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观光农业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作保障,投入单一,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资金不足,制约了观光农业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投入主要靠公共财政的投入;当前我城区建设的几个农业园区,均以扶贫开发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城区观光农业的发展步伐。目前,成功引进个体老板发展观光农业的典型不多,只有市振企农业科技公司开发的红龙果生产基地和那路开田高效农业观光生态园等,其它各种植基地产品单一,特色不强,规模不大,难以吸引游客。
3.配套实施跟不上,离观光农业发展标准差距较大。从当前观光农业市场需求来看,游客喜欢有观光农业园区应具体几个基本条件,即(路)好走、好看、好吃、好玩、好住。而我城区还没建成具有以上几个条件的农业园区。如镇联团村的红龙果基地,交通不方便;“好吃”仅仅为吃红龙果,周边无一间农家乐之类的饭店;“好看”方面除一片片红龙果树木之外,其它景色全无,确实有待加强;除可摘红龙果,再无可用于休息的宾馆及垂钓之类趣事。开田农业可参观现代农业,但是交通也不方便,各类生活设施有待建设,吸引游客的兴趣点还需进一步建设。
4.特色农业宣传载体不多,农业牌子不够响。四川省双流县,每到一处均有欢迎进入某某园区字样的大牌子;各乡镇每月均有相关节庆活动,通过举办节庆活动,吸引成都市内外游客均蜂拥而至,提高了各个园区的知名度。我城区有那楼淮山、良勇野猪、孟莲香葱、新江酸笋、百济芝麻鸭等特色农业,但缺乏大宣传的载体,在市、广西省级的知名度还不够高。
5.土地流转难度大,在开发观光农业容易出现各类纠纷。自从分田到户后,农民思想趋向多元化,种植作物难以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随着城镇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导农民开展土地流转工作难度较大。在公司租用农民土地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纠纷。
6.一产和三产没有形成互动,传统农业抵御风险能力低。我城区种植甘蔗、荔枝、龙眼,养殖鸡、鸭、猪等传统产业比较明显,单靠出售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由于技术跟不上、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应对市场办法少等原因,农民增收难以得到保障,往往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遇到灾害血本无归等严重后果。
(三)发展观光农业的有利条件
对比四川省双流县,我城区基本情况与双流县有着某些相似之处,城区在发展近郊农业、都市型型观光农业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旅游资源丰富,发展观光农业基础好。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城区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顶蛳山贝丘遗址和五圣宫、雷婆岭摩崖石刻、徐汉林烈士陵园、那莲古戏台、北帝庙、北觥清代古民居等人文景观;有清水泉、龟山、英雄水库、五圣山森林公园等自然风光;有淳朴的风土人情,壮族八音、抢花炮、嘹啰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闻名遐迩,享誉中外,为发展城区发展都市观光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地域优势明显,省会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强。双流县是四川省省会成都市管辖的一个农业大县,距成都市仅40余公里,地域靠近省会城市,交通十分便利,这为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业提供了十分良好的条件。我城区位处广西首府市城区范围内,是市重要的组成部分,距市中心仅10余公里,随着五象新区建设步伐的逐渐推进,城区人居、交通、商贸等不断得到发展,观光农业发展前景诱人。
3.群众积极性高,观光农业发展条件成熟。区成立以来,在城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实施“一港两江三区三带”发展战略,广大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村群众积极融入大的发展格局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为农村土地流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统筹城乡工作的不断推进,城市的生活理念、现代化的生活需求正在改变城乡群众的思想意识,盼望富裕、盼望健康、盼望休闲的思想观念逐步形成,农村群众都有改变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如那楼镇某村坡几百户人家,愿意按照观光农业发展要求,规划拆旧房建新村,为发展观光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关于区观光农业的几点建议
1.尽快出台或者完善农业开发扶持激励政策。要发展现代观光农业,从基础设施建设做起,从技术援助到销售服务,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从目前情况分析,仅依靠城区政府力量是有限的,也是极不现实的。首先,有限,投入远远不够;其次,要开发观光农业,必须调动社会广泛力量参与,从资金到人才资源,提供全方面服务。政府必须尽快出台或者完善已有的相关政策,吸引广西区内外社会资金投入,以及优秀管理人才的进入,从而为加快农业园区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为了加快开发建设,建议城区专门设立用于农业开发基础性设施建设的补贴经费,扶持和鼓励百姓创家业的成绩突出者。由财政、农业部门协同制定扶持奖励措施。如对建设规模在2亩以上,投入资金达3万元、5万元、10万元以上的农家乐,分别给予1万元、1.5万元、2万元补助。对建设规模在5亩以上的农产品精品园按每亩100元给予补助。对生猪养殖户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殖户年出栏20头以上、小家禽养殖户年出栏1万只以上、兔养殖户年出栏100只以上分别给予每户500—5000元补助。对年销售额达到1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包装营销户按每户5000元给予补助。对年销售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小食品加工作坊按每户5000元给予补助。对年销售收入或产值达到100万元、300万元、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精加工企业,分别给予1万元、1.5万元、2万元补助。另外,属于农业园区排水沟、农家乐大棚建设的,每亩还可补贴0.8万元至1.5万元;如承包山地需要修建道路的,可按主体工程建设成本25%给予补贴。补助资金由城区财政局负责审核和发放。
2.尽快完成全城区性都市型观光农业发展的总规划和细规划。要做好现代农业发展,我城区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布局,各乡镇在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细化建设,形成自己的特色园区;必须避免各乡镇之间的规划冲突,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我们可以根据目前各地实际情况,按照“一乡镇一园区一品牌”或“一线多品”的建设模式,推进现代观光农业园区建设。
(1)以镇那路村为中心,依托联团村红龙果基地、那路开田高效农业观光生态园、华康百香果基地,打造那路瓜果园区。
镇那路村那路街历史悠久,有出名的那路八音、啰歌、有热闹的冬至节日、由传统的狗肉美食和百吃不厌的特色鱼扣,建设一些上档次的旅馆、饭店,增设本地文化表演场所,向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文化等服务,带动当地消费。充分利用那路壮族八音、新江嘹罗山歌、古民居、民俗艺术等文化旅游资源,立足本地,大做“壮族风情”文章。在农业生态园内各景点向游人展示壮族八音、嘹罗山歌、舞春牛等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游客领略田园风光的同时,体验到壮家做客的民族风情。在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带动农户建设以农家乐、乡村酒店、休闲旅游别墅等为主体的综合服务设施,通过销售土特农产品,提供餐饮、茶社、娱乐、农产品种植和采摘等经营活动,建成大型农业观光休闲、商贸旅游基地,打造万亩花山果海的农业旅游休闲新名片。
联团村位于镇东面,距城区政府15公里,市农业龙头企业—市振企农业科技公司开发的红龙果生产基地落户联团村。该基地计划开发连片面积为1万多亩,地域横跨镇联团村、那楼镇那琅村和新江镇力勒村上百座荒山,1-2年内面积达到10000亩以上。在基地内创造和提供乡村空间,给人以生态旅游的田园风光、乡村休闲度假、农业公园等清新场所。建设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观赏于一体,打造高产、优质、高效的红龙果种植、商品花卉种植、农产品品牌。利用开放成熟期的果园、花园、瓜园等供游客入园观景、赏花、摘果,从中体验自摘、自食、自取的果农生活和田园风光。
镇那路开田高效农业观光生态园,该园于起建,总建设规模1000亩,划分为高效农业生产园区,基地农田灌溉和生态养鱼环坡蓄水区、观光休闲农业别墅区、办公区和新农村建设区;截至3月,已完成园区总体规划设计,道路建设已推成路基;农业生产大棚已建成130个,现种植有礼品小西瓜、哈密瓜、豆角共123个大棚。在园区内建设供游客观赏体验的现代科技农业园、无公害瓜果园、垂钓湖以及住宿的小别墅。
在华康村百香果基地建设农业生态园环境优美、园景宜人的景区、景点、园内小道等,既保持农村环境又可使游客摆脱城市喧嚣,散步田野,悠然自得,融入自然;充分利用园内的山塘水库,设置景区配套设施供游客垂钓、休闲观景。
(2)依托清水泉、顶蛳山、五圣宫、北觥古民居、那莲古圩等景观,利用孟莲村香葱种植基地、孟莲村民俗旅游开发形成一条观光农业加民俗旅游带。
(3)依托至灵山二级公路,打造良勇村野猪养殖基地观光旅游点、中和花卉观光带以及那例观光点。野猪养殖基地靠近城区政府所在地,交通方便,可以结合“迷你署”种植和野猪养殖发展农家乐或红薯博览园,建立相对高档的餐饮和酒店,供市周边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以及高收入人群到此开展培训、度假等。中和乡平天、新安二级公路两旁花卉种植、欣赏休闲观光带;可以在中和乡那例旦一瀑布打造融农业观光、体验抢花炮民俗、欣赏古桥飞瀑为一体的景点,给游人体验远离都市喧嚣泛舟飞洒(水库)、垂钓、撒网捕鱼的乐趣,品尝农村本土酒菜的风味。
(4)依托十里养殖长廊,打造新江镇那云村至汉林村公路两旁建设西瓜村、七彩山鸡、红龙果种植基地等观光旅游带。一是充分利用到新江公路两旁结合州同村(轻轨到附近新生村、靠近外环高速出入口)种植西瓜传统、新江镇十里养殖长廊优势,逐步建设至新江三产经济带,让来往的游客品尝西瓜、欣赏七彩山鸡,提供优质的餐饮娱乐等服务,在达到一、三产互动的同时,把和新江路边三产连成一片,增加农民收入。
(5)整合在新江至百济公路沿线(附近)的英雄水库、徐汉林烈士陵园、那寨水库和百济社区仁里坡等资源,打造新江百济公路沿线观光农业旅游线路。利用英雄水库旖旎的风光,在附近打红龙果基地园区,让游客游山玩水、吃果垂钓,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那寨水库有果有水有住宿的房子,发展农家乐项目的基础较好。百济社区仁里坡文化底蕴深厚,有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古宅院和“三凝保障”等旧匾牌,有百济芝麻鸭基地,游客可以在此游览古宅、浑水摸鱼、稻田抓鸭、品尝鸭肉等等。
(6)依托那楼镇淮山产业基地,引进商家、企业,制作干淮山、淮山酒以及相关食品,拉长淮山产业链,增加淮山的附加值。可以让爱心人士认养淮山,组织策划一年一度的淮山节,提高淮山基地的知名度,同时带动当地农家乐的发展。
(7)依托扶贫攻坚工程,在那楼镇屯良村至镇龙社区的`道路两旁五百米内种植四季长青的景观树、种植各类果树,形成连绵数公里的生态景观带。根据当地发展农家乐、观光农业积极性较高的特点,引导农民拆旧房建新村发展农家乐,让游客吃好、玩好,流量忘返。
(8)依托那楼镇那良村那蒙古民居群、民族村及摩崖石刻景点打造满足下里巴人的休闲场所。附近灵山县太平镇农民多种梨树,应该发动那蒙坡群众广泛种植梨果,春天一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必将引来众多的摄影爱好者前来,背包客将会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和艺术敏感将此地美景快速宣传;夏日端午,雷婆岭摩崖石刻上山抢花炮庆祝端午节的习俗必将带旺人气;待到秋天,市民可以前往品尝酸梨果,喝本地出名的蜂糖酒;即使冬天,游客到此可以感受该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采茶戏,感受那蒙古民居、老匾牌、老故事的无穷魅力。那楼镇那良村那蒙坡离城区政府所在地、镇政府所在地较远,农民自建的农家乐即可满足游客。
3.成立专门机构,加强观光农业开发的统筹。目前,我城区尚未建立负责统筹指导观光农业开发建设的机构,仍然存在部分部门之间各自为战的现象。单兵作战固然能够发挥个体的积极能动作用,但是有时候也会互相冲突,难成气候,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因此,有必要成立区观光农业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城区观光农业开发建设进行统一指导,组成人员可从农业、林业、土地、文化等部门抽调组成,全面统筹,确保观光农业开发建设稳步快速发展。
4.发展公交,构建四通八达安全交通网络。为了更好地吸引市中心游客到我城区休闲娱乐,要大力发展廉价便捷的交通网络。首先,想方设法让每个游客从市中心到城区所在地公交车费1元;城区所在地到各景点要有面包车等方便的交通工具。其次,从城区到景点,从大路到景点,目前还是新农村建设是铺设的村道、坡道,根本不能满足出行需求,要拓宽、拉直现有的农村道路,为游客提供方便、安全的交通环境。
5.示范带动,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工作。按照“宏观上引导,政策上扶持,工作上服务”的原则,城区集中打造几个观光农业示范点,让城区广大农民感受土地流转带来快速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互动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影响农民转变观念,让农民成为主动推进土地流转的主体。参照双流县“随行就市,实物兑换或现金支付”租地方式,免去群众出租土地的后顾之忧,减少不必要的矛盾纠纷。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方式,加强农村思想教育工作,引导部分存在仇富思想的农民改变观念,树立“你发财、我发展”的正确理念,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6.建立农产品监测系统,确保游客吃得好、买得放心。建立健全城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标志制度,加强生产档案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退出制度,认真落实疫病防控、农贸市场监管等具体措施,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全程监管,让游客吃得放心,买得安心。
7.以举办特色节庆为宣传载体,提高观光农业知名度。加强观光农业点的发展环境建设,力争在每一个观光农业点都凸显各自吃、玩、乐等方面与众不同的兴趣点吸引消费者。结合我城区二月初二抢花炮节、三月十二花婆节、五月初五山上端午等节庆文化,由城区旅游、农业部门协助城区观光农业管理委员会,统筹策划,力争每个月都有观光农业节庆,促进消费的同时扩大观光农业品牌的美誉度。如野猪养殖基地可以建设红薯博览园,有高档会务、餐饮、住宿场所,也有烤红薯、烤野猪肉的烧烤场。在红薯的收获季节,举办盛大的红薯节,吸引游客前来。在百花齐放的春天,在那楼镇那良村举办梨花节,吸引全国各地的背包客、摄影爱好者以及市区游人前往。
8.结合实际,发展观光农业。一是结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人文景观发展观光农业,让文化旅游与观光农业旅游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实现共赢。二是立足当前,考虑长远,结合市五象新区建设实际布点设计路线,以便更好地接受首府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辐射,提高观光农业的效益。三是观光农业点的建设要结合消费群体的能力和用途打造相应档次的景点,即顾及“阳春白雪”的需求,也要考虑“下里巴人”的承受能力,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调研中发现我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保护意识薄弱。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推进,农业为工业让路、村庄为社区腾地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特色农业设施被废弃、拆除,一些传统生产技艺逐渐被现代技术替代。二是保护挖掘力度不够。目前已认定的遗产数量和类型远不能代表我省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总体面貌,还有很多农业文化遗产处于待识别、待发掘、待保护状态。三是传承利用手段与载体相对单一、保守,有的是碎片化静止保护,活态传承、创新利用有待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的挖掘大有文章可作。四是顶层设计有缺位。该工作涉及多个部门,缺少统一协调、统筹谋划的联合工作机制,形不成有效工作合力;还缺少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国家已出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我省还没有相关条例办法细则。
经调研、协商,主要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有效凝聚工作合力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各级政府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依据有关政策,借鉴外省做法,成立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强化专门机构力量;探索资金、技术、政策、项目等多种投入方式,设立专项奖补资金,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性投入格局。
二是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强化主管部门主责意识和联动部门协同意识,建立省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水利、文旅、自然资源、发改、住建、财政、金融等部门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沟通协调、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协作、重要遗产认定评选、特色“非遗”传承保护、专家咨询论证等的联席机制作用,协同推进农业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
三是完善法规体系。将我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立法列入省人大或省政府立法计划,依据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规定,尽快出台我省管理办法及细则。抓紧制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和规范,不断健全普查登记、申报调研、鉴定确认、宣传弘扬、保护传承等一系列保护制度,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制度保障。
二、注重全面统筹,构建全方位保护体系
一是开展全面普查。在前期普查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普查范围、内容、标准,再进行一次全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识别、大挖掘、大普查行动,全面查清我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基本情况和分布状况,并加快推进普查成果上报汇总、档案建立和成果转化利用等工作,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据库和普查名录,同步提升信息化工作水平。
二是科学编制规划。在尊重历史、依据现实、突出特色、彰显文化的前提下,科学制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技艺和生态产品开发、休闲农业发展等方面保护范围、重点及目标,确定中长期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创新保护载体,丰富保护手段,严格依规实施,率先打造一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示范区(项目)。
三是建立专家智库。充分发挥各方面专家的智囊作用,建立由农业、水利、历史、地理、文化、社会、民俗、林业、生态环境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坚持“优先保护、适度利用”的原则,完善专家咨询机制、决策建议机制和评估检查制度,正确处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的关系,增强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历史人文性。
三、研究提炼文化内涵,增强可持续利用底蕴
一是支持、鼓励从事农遗相关研究的文化事业单位、高校院所以及民间组织,深入开展我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理论研究,通过设立专项课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对照研究古农典籍等方式,对已列入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名录的46项遗产的历史由来、发展过程、利用价值等进行系统梳理,对新普查认定的项目进行再评估论证,对传统农耕文明优秀基因进行挖掘整理,努力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应用于工作实践。
二是充分吸收、借鉴农业文化遗产数据库和信息化成果,组织专门力量积极编纂省级农业文化遗产词典、名录、图集、文化丛书等;依托特有物种资源、劳动力资源、传统文化习俗和乡村景观,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手工艺品制作等农业文创产品,挖掘农耕文化的独特内涵和精神价值,打造“全省农耕,乡愁记忆”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纳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工作方案》的实施,引导树立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的自觉意识,大力传播和弘扬优秀农耕文化,以深厚的文化滋养、坚定的文化自信来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四、创新发展模式,激发农业文化遗产新活力
一是加快业态融合。借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与文旅产业紧密结合,利用遗产地丰富的生物、生态、文化、景观资源和独特的农业生产活动、农产品开发,促进文化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康养产业、研学活动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创意设计机构与农遗项目、优秀农艺传承人对接,推动现代设计与传统技艺有机结合、巧妙融合,丰富要素供给,发展多元业态,助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打造乡村振兴全省样板的新路径。
二是实施工程带动。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融入全省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乡村记忆”工程、“非遗”保护工程、“非遗”助力扶贫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等,建设一批村史馆、民俗馆、乡村博物馆,培养一班乡土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打造一片片美丽乡村,使乡村成为一幅幅有历史记忆、有地域特色、有美丽生态、有人文传承的现代“富春山居图”。
三是凝聚社会共识。创新宣传教育方式,综合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积极借助各级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图书馆以及村史馆、民俗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推动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上课本、上媒体、上网络、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经过认定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清单,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并通过举办论坛、讲座、评选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我省农业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形成全民关注、全民参与的社会共识与良好氛围。
按照厅党组的统一安排,20xx年12月21日至25日和20xx年元月10日至12日,我们一行五人到监利县开展农业生产情况调研。我们实行入户调查和问卷调查,宏观座谈和微观调查相结合,重点剖析一个村,了解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农田种植备耕情况。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人口
xx村农户数为314户,总人口1529人,男女比例为1.04﹕1,18岁以下人口501人,其中18-60岁819人,60岁以上209人,分别占总人口的32.77%、53.56%、13.67%;其中1028个成人中,文盲126人、小学文化程度410人、初中文化程度420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72人,文化程度比例为:1.75︰5.69︰5.83︰1,全家外出打工户为80户,占25.48%。
2、劳动力
全村劳动力(18-60岁)人数为819人,占总人口比例53.56%,其中外出打工人数为492人,占总人口的32.18%,占劳动力人数的60.1%,在家务农人数327人,占总人口的21.39%,占劳动力人数的39.9%。
从文化程度来看,文盲、小学、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分别为33人、318人、398人和70人,分别占劳动力的4.03%、38.82%、48.60%和18.55%。
3、实际从业人员
据调查xx村实际从业人数1002人,其中非劳动力(18岁以下和60岁以上)从业人口183人,占总人口的11.97%,其中外出打工人数为12人,占非劳动力从业人口的6.56%;在家务农171人,占非劳动力从业人口的93.44%。
文化素质偏低。从文化程度来看,文盲、小学、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分别为106人、406人、418人和72人,分别占实际从业人员的10.58%、40.52%、41.72%和7.18%。
4、耕地
我们调查,20xx年xx村耕地面积3107.3亩(统计上报为3160亩),其中水田面积2985.5亩(统计上报为2930亩),旱地面积121.8亩(统计上报为230亩),播种面积为6553.7亩(统计上报为6687亩),复种指数为2.11。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692.6亩,水稻4587.6亩(其中早稻、中稻和晚稻分别为1602.1亩、1229.9亩和1755.6亩)、油菜1496.65亩、其它469.5亩。冬闲田1500.9亩,占耕地面积的48.3%。
5、粮食产量
20xx年粮食总产量为2219.6吨(统计上报产量2779吨),其中水稻2188.1吨(统计上报产量2779吨),占粮食产量的98.58%。早稻、中稻、晚稻产量分别为712.9吨、676.4吨和798.8吨,小麦产量为31.5吨。
20xx年水稻收购价好于20xx年,早、中、晚稻每公斤收购单价分别为2.1元、2.3元和2.3元,分别比去年上升0.22元、0.42元和0.5元,上升比例分别为10.4%、18.26%和21.73%。
6、收入情况
①经营性收入
种植业方面:20xx年全村种田收入369.46万元,需上交村提留费用12.8万元,实际收入为356.66万元。涉及种田的农户共234户,共投入劳动力498个,劳动力人均种田年收入7161.84元。
养殖业方面:全村水产养殖收入60.3万元,畜牧养殖收入4.95万元,合计65.25万元。
②务工收入
全村外出年打工收入共计670.32万元,外出打工人数为504人,人均年打工收入1.33万元。
③转移性性收入
全村转移性收入35.43万元,其中粮食直补6.19万元,良种补贴7.87万元,农资综合直补20.87万元,农机补贴收入0.5万元,人均231.72元。
④财产性收入
存款利息收入12.31万元,农机等机械出租收入18.01万元,共计30.32万元。
全村总收入合计1092.73万元,人均收入7146.7元。
7、村级债务
目前,xx村还存在着债权债务问题,20xx年xx村债务总额为10.47万元,其中借款3万元,应付款项7.47万元;债权总额为45.98万元,其中农户欠款45.08万元,其它应收款0.9万元。20xx年xx村村级债权债务变化情况:农户上交欠款4万元,村级归还借款2万元。村级经济来源只有村级机动地的租金,目前机动地面积258亩,每亩年租金120元。
8、20xx年打算
通过对农民种植意向调查,20xx年xx村计划种植面积6437.1亩,其中水稻计划种植4592亩,与20xx年4588亩相差不大。20xx年早稻、晚稻、棉花和油菜计划种植面积略有增加,而中稻、小麦种植面积略有减少。外出务工人数509人,比20xx年增加5人。
二、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农技推广满足不了需求
根据调查,xx村是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村,早稻和中稻主要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晚稻由于生产季节的原因,该技术应用面积不大,20xx年全村早稻轻简栽培技术应用面积1482亩,占早稻种植面积的92.5%;全村推广水稻良种面积达到100%;配方施肥服务面积1505亩,占总面积的48.43%;水稻病虫机防面积1855亩,占总面积的16.17%。
据调查,农民对作物的播种期、移栽期认识不够,不懂得对症施肥,不懂病虫防治,希望能够统一组织,开展病虫害防治,希望农技人员提供准确的病虫预报,并指导用药,并希望参加种植技术方面和养殖业方面的培训,尤其是水产培训。
目前农业技术在服务人数、方式上与农村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汪桥镇12万亩耕种面积,而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只有3个农业技术人员,既无办公场所更无新设备,高产创建项目、测土配方施肥、植保病虫防治集中3个人身上,而且他们待遇差,地位低,后备人员匮乏,思想不稳定。一个人以钱养事年经费22600元,扣除保险费,实际年收入只有16000余元,相当于一个普通打工者。因此,应给镇推广服务中心增加人员,按2万亩一个人的比例落实,要给农技人员创造一个稳定的条件。农民反映,在农事管理活动中,几乎很少见到农技员,只是从村干部和宣传单上知道一些农技指导信息。
2、农机服务受制约
全村共有各种农业机械535台(套),其中插秧机1台、收割机3台、机耕船2台、手扶拖拉机24台、耕整机59台、抽水机280台、机动喷雾器16台和电动喷雾器150台。农机服务主要在机耕、机收和抽水上,病虫防治主要以自防为主,全村农机化服务应用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农田机耕和水稻收割基本实现100%的机械,20xx年全村农机服务应用面积达到25793亩次,其中机耕面积5120亩,机收面积3000亩,分别占应耕和应收面积的78.12%和45.78%。总体上来看,农业机械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近几年,国家对农机补贴力度不断加大,但在农机服务上还受到一些制约:一是操作人员的制约,年轻人不愿意干,而年龄大的人不会干,同时农民接受农机培训少,农机操作人员少,水平低;二是受到农机补贴经费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农机补贴经费少,农民需求大,农机补贴范围小,农民需要的小型机械未列入名录;三是受到农机发展的制约,农业生产需要的晚稻插秧机、油菜收割机等农机服务还跟不上;四是受到柴油供应的制约,柴油涨价太快,农机应用负担加重,农忙季节买不到油。
3、土地流转步子不大
5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户不满足现有的小农经营模式,纷纷外出务工,部分农户将土地全部或部分转租给他人种植,据统计,全村涉及转租流转土地达934.3亩,占总种植面积的30.07%,涉及农户80户,占总农户数的25.48%。目前土地流转的形式多是亲朋好友近邻间进行的季节性土地流转,多是口头协议,没有签订书面协议,流转涉及的户数不多,面积也较小,xx村没有大面积上百亩的土地流转,最多的一户也只有50亩,大多数农户种植面积在10亩左右。国家取消农业税,并对粮食生产实行补贴政策后,农民种田积极性高涨,许多农民“惜田如命”,土地纠纷事件不断增加,20xx年汪桥镇发生农民要地种的土地纠纷28件,xx村涉及向村委会要地的农户16家,但目前还解决不了。农民之所以“惜田如命”,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当前种田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根据20xx年监利县平均种植水平,种植一亩早稻收益554元、中稻收益808元、晚稻收益624.5元,(包括分别享受的转移性补贴69元、74元、74元);种植一亩棉花的效益1087元,包括良种补贴15元。根据xx村调查,农民种田年收入平均7161.84元,外出打工年收入平均1.33万元,两者差距6138.16元。
二是劳动强度减轻。由于实施轻简栽培和农机化服务,传统的种田模式被替代,农民种田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根据测算栽种一亩早稻,只需要4-5个工,而传统种田模式则需要8-9个工。
三是农民出路不多。由于当地工业不发达、没有大型企业,周边又没有矿场,农民就业门路少,在家农民只有以种田为主。
四是农民有后顾之忧。由于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尚未解决,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后,自己就无立足之地,将来生活没有保障。
五是对农村环境的认可,他们认为农村环境还不错,在种田的同时,还可以在附近打打零工。
4、农业生产条件急待改善
农村排灌条件和田间道路等农业生产条件制约生产发展和生产能力提高。根据调查,xx村排灌能力不足,设施主要有路闸12个、沟渠63条,其中损坏路闸7个,淤塞的沟渠38条。可以满足全部田块排灌,可以满足900亩田抗旱,占总面积的28.96%。20xx年,受连续暴雨影响受灾面积420亩,产量损失公斤。
目前全村田间道路2条3.5公里,农业机械能进去开展田间作业的道路10条8.5公里,另外需要维护的田间道路12条12公里,还需新修的田间道路10条10公里。
5、农村冬闲田面积较大
xx村冬闲田的面积还较大,全村冬闲田1500.9亩,占耕地面积的48.3%。主要原因:一是因为排灌条件有限,导致冬不能排,春不能灌;二是抓粮食生产就要发展双季稻,这样作物茬口不好安排;三是种冬作物小麦、油菜效益差,投入300-400元,收入也只有300-400元,划不来。
三、发展农业的建议
1、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从监利的情况来看,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有关政策,统一认识,消除疑虑,让广大农民主动参与土地流转。二是要培植种田大户,通过政策引导、
7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方面促进大户发展,不断提高能力,扩大土地流转规模。三是加大组织推动力度,一方面要要强化经管队伍,目前监利县县、乡两级经管部门不在农业部门,力量弱,对土地流转推动力小,建议将经管部门合并到农业部门,另一方面要发挥村级干部与党员的作用,加强党支部建设。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农户对xx村村干部的作用表示认可的占80%以上,认为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的占60%以上。四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施以工补农,在政策、土地出让资金、人才等方面大力向县市倾斜,发展当地经济,吸引周边农民就近就业,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让部分农民离地离田,使土地流转到种田大户手中。五是要探讨股田制经营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2、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20xx年,主要农资价格均出现上涨,其中50公斤复合肥的价格由140元上涨到145元,上涨3.57%;40公斤尿素的价格由85元上涨到88元,涨价幅度3.53%;50公斤碳铵的价格由32元涨到34元,涨价幅度6.25%;农药中除少数药剂如毒死蜱价格上涨8.33%外,噻嗪酮、井冈霉素、阿维菌素、吡蚜酮、乙·苄等大部分药剂价格未变;水稻种子平均价格由每公斤40元上涨到50元,上涨25%,柴油每升价格由5.2元上涨到6.8元,上涨30.77%。
根据调查,20xx年xx村全村投入复合肥163.8吨,比20xx年同等用量增加费用1.64万元、投入碳铵98.3吨,比20xx年同等用量增加费用0.4万元、投入尿素65.5吨,比20xx年同等用量增加费用0.3万元;共使用种子2.4吨,由于涨价多投入24万元;农药支出29.82万元,与去年基本持平;使用柴油34.4吨,同等用量比20xx年多投入5.5万元,共计增加投入成本31.84万元。
在农业生产资料涨价的同时,粮食价格也有相应的增长,其中早稻价格由每公斤1.88元上涨到2.1元,上涨11.7%,中稻价格由188元上涨到2.3元,上涨22.34%,晚稻价格由1.8元上涨到2.3元,上涨27.78%。早稻、中稻和晚稻由于涨价增加的收入分别是15.68、28.41和39.94万元,油菜由于涨价增加的收入是4.34万元,棉花由于涨价增加的收入是15.32万元,共计103.69万元。
由此可以看出,农资价格涨价没有水稻等粮食作物价格涨价的幅度大,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农民希望这种政策得到保持,要求政府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一是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体系建设,提高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服务功能,加快现代传媒手段在农技推广中运用,推进农业科技信息进村入户,积极探索农技推广运行机制,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服务水平。
二是加快农机推广与普及,加大对农机补贴的投入,降低农机补贴的门槛,扩大农机补贴范围,让农民受惠范围扩大。同时,加大力度对农民开展培训,提高农机应用水平。积极引导农民购臵高技术、多功能、多用途的机械,要搞好农机技术服务,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支撑。
三是改善农村排灌设施条件,加大资金投入,采取政府和农户共同分担投入的办法,开挖和疏通沟渠,提高泵站和路闸的排灌能力,提高农田排涝和抗旱能力,落实双季稻种植面积,确保农田稳产高产。
四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如在晚稻育秧方面,乡镇可成立专业育秧公司,对周边农户进行服务。在运作上,采用市场运作和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发展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障合作组织的合法权益。
4、积极稳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农业生产发展需要有集体经济,从调查中发现,xx村是一个“空壳村”,没有村级企业,没有收入,还背负着债务。要研究制定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政策,积极稳妥地化解村级债务,并避免产生新的村级债务。
20xx年元月十二日
广陵是扬州城市的核心区,区划调整后,并入了5个乡镇。面对农业面积增加、农业人口增多、农民增收压力加大的新形势,面对中央、省、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新要求,近期,我们就如何推进广陵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土地增值、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一、规模高效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的稳步推进为我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我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特色都市农业雏形初现。一是体验农业渐成规模。100家体验农庄建设任务,已建成31个,在建34个,完成规划布点17个,并启动夹江绿色慢道建设。二是优势产业稳步推进。已建成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为扬州城区提供了80%的地产蔬菜供应量,各镇也形成了具有镇村特色的产业基地。三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现有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14家,逐步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四是重要载体取得突破。现代农业产业园设施化比重达80%以上,设有研究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4家农业龙头企业和5家农民合作组织入园。五是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全区农业向高效化、规模化、无公害化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45%左右,成立了8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6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六是农村环境明显改观。创成三星级“康居乡村”16个,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61%,李典镇田桥村被评为“江苏最美乡村”。
虽然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照都市农业发展的要求,仍存在着差距和不足,突出表现在整体规划进程偏慢;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基础设施配套偏旧;技术服务能力偏弱;休闲产品层次偏低等方面。
二、我区农业发展定位调整应努力适应全市“两融一同”新取向和江广融合地带新布局
我区进行农业战略定位调整必须充分考虑四方面的实际:一是江广融合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上海“后花园”的打造和智慧产业的发展,要求区域内农业转型必须更加突出休闲、体验和生态特色,必须朝着“宜居、宜游、宜闲、宜创”方向发展;二是区位的重要性和区情的特殊性。作为核心城区,农业的贡献份额都在1.5%左右,我区农业转型升级,不能照搬其他城区发展都市农业的经验和做法,必须“跳出农业发展农业”。三是我区农业承担着“三项任务”。服务城市任务、农业现代化任务、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任务。四是我区农业承载着“三重功能”。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
综合以上,建议我区农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为:
1、围绕生产功能,打造“五大”产业基地。一是永久蔬菜基地。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时令蔬菜、高效设施蔬菜和有机、绿色及无公害蔬菜,大力扶持大棚蔬菜和水生蔬菜。沙头镇将建立1.4万亩蔬菜基地。二是优质粮油基地。以区内2个优质稻米基地为核心,建设一批高标准的优质粮油生产基地,把我区粮油业做成扬州市高端专用粮油产业的典范。三是农产品加工基地。以食品工业园为依托,把园区建设成集加工、制造、流通、研发为一体的现代食品产业集聚区。四是农产品物流基地。以商贸物流园为依托,确保农产品流通顺畅。五是现代渔业基地。以国家级四大家鱼原种场为依托,按照长江特色水产品苗种繁育、沿江休闲渔业、长江特色水产品高效养殖、渔业捕捞体验四个功能区建设渔业基地。
2、围绕生活功能,加快体验农业发展步伐。按照“产业特色化、布局合理化、景观优美化、道路循环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运营,发展“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生态环保”的农业观光旅游,“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欣赏农家民俗”的乡村农家乐体验旅游,以及“了解农耕文化、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农业科普教育旅游,努力提供“可欣赏、可展示、可参与、可体验、可食宿”的体验产品。
3、围绕农业的生态功能,强化生态涵养和抚育。我区水域面积近71平方公里,渔业养殖面积近3万亩,林地面积近8万亩,“七河八岛”区域,大部在我区范围内。要高品位实施生态基础工程,高起点引导产业集聚,高强度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和“四位一体”长效管护,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三、坚持以培育龙头企业和发展体验农业为抓手实现我区农业“接二连三”转型升级
1、以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重要载体为重点,加大农业“接二”力度。所谓“接二”,就是要用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以食品加工为主导打通农业产业链。一是着力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招引“国”字号、“外”字头的大型企业集团进入我区休闲体验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二是推进农业园区建设。高起点编制园区产业规划,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建议以自行车漫道为线串起玲珑水街、曲院风荷、开心农场、科技中心等点,以沿江路为线,串起育苗中心、配送中心、科技超市等点,以黄港路为主线,串起小虹桥村、人民滩村、育新村等点,形成南生产、中物流、北旅游的格局。三是以食品工业园为重点,接长农业产业链。围绕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需要,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优质、稳定的农产品加工原料。
2、以注入体验元素、建设体验农庄为突破,加快农业“连三”进程。所谓“连三”,就是要大力发展休闲体验农业,把农业当成旅游产品来开发。一是规划布局。区级层面上,制定区级整体规划,重点围绕廖家沟、夹江、北洲主排河三条轴线打造贯通南北、横穿东西的三条特色体验农庄带;乡镇层面上,依托各自资源进行个性化设计。二是典型带动。一方面,着力招引、培育、建设一批体验农庄精品;另一方面,力争每个乡镇都有能够引领本区域体验农业特色发展的典型。三是错位发展。建议沙头镇建设集观光、认种、采摘、餐饮等为一体的体验农庄集聚区;泰安镇建设以温泉度假和温泉养生为核心的休闲体验农庄;杭集重点做好廖家沟、夹江、芒稻河沿线休闲观光农业及夹江沿线湿地文章;头桥重点发展垂钓、餐饮、休闲、娱乐和葡萄采摘、银杏园观光等项目;李典重点发展休闲渔业、薰衣草花田休闲旅游观光和生态农庄,并做好为船舶工业园商务需求配套的文章。四是形成合力。要调动乡镇、村组和村民的积极性,帮助乡镇、村组做好区域规划,协调解决好土地、资金、项目等瓶颈制约;要加快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保证农民利益长期稳定,提高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五是整体营销。集中区级各部门、各镇、各企业的营销渠道,对全区休闲农庄进行整体策划、整体宣传、整体推介;举办经常性的时庆活动,吸引人气、积聚财气。六是有序推进。体验农庄的推进必须精耕细作、循序渐进,成熟一个实施一个,以点带面、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3、以提高农业发展管理服务水平为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和体制机制创新。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全区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工作领导小组,为广陵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组织保障。要建立联合工作制度。既要要做好资金、土地、人力的统筹使用工作;又要明确相关工作的管理主体和具体落实部门,及时研究协调规划定点、产业促进、资源统筹和服务监管等方面的重要事项。要探索农业产业化的促进机制。既要把争取上级资金作为主攻方向;又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功能,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项目上的投入,同时要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要健全完善统一、高效科学的全区涉农服务管理机制。既要研究制定有关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利用鼓励性政策、争取优惠性政策和突破限制性政策;又要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上下功夫,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加强研究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二市场三中心”、农产品质量检验等平台建设,健全区、镇(街道)两级公益性农技服务组织。要引入农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激励竞争机制。要组织区、镇负责同志和村干部到农业现代化先进地区观摩学习。要鼓励并扶持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具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在农村创业。要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完善对各部门和有关乡镇的绩效考核机制。把重点项目建设、特色品牌打造、体验农业发展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目标责任制,加大对有关部门和有关乡镇的考核力度。
按照县委关于在全县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近期,县委农工部就如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我县“三农”工作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不断向前推进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研,目的是摸清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为县委、县政府制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现将调研情况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近年来,我县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立足资源特色,发挥比较优势,通过抓基地、强龙头、拓市场,选准着力点,从加大扶持上入手,结合各地实际,创造性地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1、总体规模增长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全县各地把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抓手,不断创新农村经营组织形式,注重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全面发展。20xx年底,全县拥有各类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500余个;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总值达到9。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达10万余户;约占全县总农户数的30%,其中直接带动农户5。1万户;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全县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年增加收入达3。1亿元。
2、龙头企业不断壮大。通过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县涌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20xx年,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家,省级龙头企业发展到5家;在这6家龙头企业中,其中产值、销售收入达亿元以上4家,达5000万元以上2家;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16家;其中产值、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的5家,达1000万元以上的11家;县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7家,其中产值、销售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的9家,达500万元以上的12家,300万元以上的达6家; 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个数发展到78个。这些龙头企业辐射面广,带动力强,是我县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龙头企业在带动优势农产品区域发展、推动技术进步、产品质量安全和培植农产品知名品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中坚力量和带动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支柱。
3、区域特色主导产业日趋明显。全县已形成了一批布局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主导产业。如46万亩军山湖清水大闸蟹养殖、80万平方米菌菇,33万亩双低油菜,46万亩水稻、20万亩芝麻、10万亩花生、10万亩大豆、12万亩果业、5万亩油茶、3万亩茶叶、年产20xx0吨禽蛋、300万羽水禽、100万头瘦肉型商品猪,6万头肉牛、12万亩瓜果、10万亩湿地松、3万亩花卉苗木、2万亩药材共18个生产基地,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并呈现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20xx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8。56亿元,其中养殖业总产值22。34亿元,粮食总产量456875吨,油料总产量40800吨,生猪饲养量超过98。14万头, 农民人均纯收入5527元,比上年净增500元。
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全县出现了合作社、协会、联合体等多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的势头。到20xx年底,全县拥有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5家,其中,农业部示范点5家,省级示范点7家。按行业划分,种植业27家;畜牧业73家;渔业9家;其他6家。拥有社员和会员1250户,带动农户1。2万户,农民社(会)员人均纯收入8500余元。
5、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完善。各地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注重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较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更趋牢固和紧密。利益联结机制趋于多样化,主要有合同形式、订单形式、合作方式按利益返还形式、股份合作和按股分红形式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日趋活跃,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维护农民利益、实行行业自律和行业保护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形式正逐步向“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办企业的方向发展。
二、存在问题
1、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竞争力和带动力较弱。一是我县省级龙头企业尤其是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实力偏弱。二是企业加工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我县2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只有50%左右是加工型企业,而且这些加工型企业中又是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企业少。规模小、竞争力弱,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也较弱。
2、企业融资困难,银企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我县龙头企业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融资困难。一是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大 多数产值在亿元以下,抗风险能力较差,有效的抵押物不足,银行信用等级不高,较难获得银行贷款。二是由于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银行放贷的风险相对较大,致使银行对龙头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三是担保机构实力较弱,担保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获取贷款的机会。
3、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多尚未建立起市场运营机制。目前我县农业龙头企业仍是生产什么就卖什么,不是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这种方式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发展过程中必将因市场的波动而出现较大的变化。另外,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由于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通常比较关注短期收益,农户利益很容易受到损害,很多与龙头企业签订的种养借贷合同难于兑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今后几年是全面贯彻__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要时期,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特色产业的任务十分繁重,我县将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提升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把工作重点放在培植龙头、引资发展、优化服务、形成合力等方面,使我县的农业产业化工作有一个新的提高、新的跨越。
1、充分发挥政府和职能部门的作用。重点强化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宏观规划和引导,一是重点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在农业产业化的实施过程中,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根据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愿合约、利益联动、风险分担、共同发展”的取向从利益机制和运转约束机制两方面入手,对其市场主体行为加以指导。二是引导市场加速建设,在推行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大力发展市场网络,建立健全流通服务体系,形成一个以批发市场为主框架、以各农贸市场为支撑、以各商贸城为网络、以农民产销组织为补充的四大市场流通服务体系。三是注意对主导产业的引导、培育和发展,而不是一哄而起、盲目上马和盲目投资。四是建议县政府设立产业化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用于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贷款贴息、新技术引进、新产品开发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
2、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农产品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加快特色和市场竞争力大的农业产业建设。第一,把畜牧业做成强势产业,大力发展生猪、(奶)牛、家禽生产,对新建的年出栏商品猪5000头(猪舍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小区),对新建的存栏能力100头以上的(奶)牛场,对新建年出栏100万只以上的规模家禽养殖场,建议县财政给予8—10万元的一次性项目扶持。第二,把水产业做成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鱼蟹、黄鳝、甲鱼等特色渔业。对新开发集中连片养殖基地,养殖300亩以上的;对新开发甲鱼养殖、黄鳝网箱养殖连片300亩以上,且带动农户100户以上的;建议县财政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项目扶持。第三,着力抓好蔬菜、食用菌、水果、油茶、茶叶、药材、芝麻、花生和花卉苗木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对新开发集中连片300亩以上且获得无公害级别证书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议县财政给予6—10万元的一次性项目扶持。第四,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抓好“一大四小”工程,充分利用本地林业优势发展效益农业。
3、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配合省、市产业化办实施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工程,培育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对新获上级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年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他组织;建议县财政给予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4、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供销社、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创办或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新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协会,建议县财政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同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
5、多渠道筹集产业化发展资金。目前我县龙头企业大多是个体私营性质的民营企业,经营较为灵活,初期发展较快,但发展后劲不强。其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管理不强,20xx年,我们将鼓励企业走联合发展之路,实行股份制经营,走大联合大发展之路,同时,协调金融部门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大对产业化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困难。同时,筛选重点项目组织申报,争取上级资金扶持。
6、大力提高企业生产的科技水平。目前我县的大多数企业都属于大众化生产行列,真正知名特色的不多,主要是缺乏高技术、新产品的支撑,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生产效益低,发展后劲弱,风险大。今后,我们将引导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引进上加大投入,千方百计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形成自己的产品特色。
7、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着力抓好农业招商引资,依托我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优化整合农业资源,精心包装一批招商项目,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举措,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引进农业产业化项目、综合开发山水资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副产品精加工、新兴产业发展、能源利用等六个方面,力争全县农业招商引资有大的突破,使全县农业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实现农业现代化,已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出路。党和政府从跨世纪的战略高度将科技进步提高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关键地位”,力求在20~30年内,使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科技进步起着基础的和关键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这一宏伟目标能否实现。
然而,我国农业也面临严峻的形势和巨大的挑战,最大的问题是自然资源的制约。要打破这一制约,就必须依靠科技,增强科技实力,提高科技贡献率。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农业贡献所占的份额已达到60%~80%,而据统计我国才达到30%~40%,由此可知我们还存在较大差距。加之我市地处冷凉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而耕地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板结,少雨,缺水,资源渐呈枯竭。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单位面积的资源产出率,又降低成本,同时提高产品质量与商品性,保护资源环境,满足人们对生活越来越高的需要,依靠传统方法是难以解决的,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因此,科学技术的进步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技术进步的程度已成为判断农业发达与否的根本标志。
为了实现跨世纪科技进步战略,把握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技术产业化主攻方向,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将大大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实力。
为了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有利于职能部门的科学决策,提高区域农业高新技术发展潜力,探索我市农业技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途径和对策,这将有利于加速我市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形成优势、创出特色。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通过农业技术的推广,大力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中国的农业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正在进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优质、高效作为农业新阶段发展农产品的目标。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不仅对农业产业战略、发展目标、组织制度、技术体系等提出了变革要求,而且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清醒地认识当前我国农业推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是调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思路与对策的必要前提。
1.经济体制改革,加速了市场经济发展。
1992年,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10多年的深化改革,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正在市场经济的轨道上稳步发展。农业生产的目标也将随着中国加入wto后的形势变化和要求从数量增长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顺应国内和国际市场变化大宗农产品供求与流通已转移到靠市场调节的轨道上来已经显现。
2.科技体制改革,加剧了科技意识。
1985年以来,中国不断进行科技体制的改革。改革的主题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科研方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展科技产业,要促进科研与经济的结合。改革使科研单位不断面向市场,研究开发适于农业法崭新要求的科技产品并推广应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农业企业纷纷跻身农业科技服务行列,农业推广领域竞争加剧。
3.农村经济发展,引发产业格局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对农业的不断引导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国的农村经济已经走出了传统农业的圈子,转而向开放性、市场型、外向型发展。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使农业生产目标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产业链条和经济链条延长,提高了农业总体效益;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走出国门,成为创汇的重要来源;这些变化促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仅要关注技术水平,更要关注知识、信息、观念、技能等。
4.中国加入世贸,使我们的农业完全开放。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使中国农村面临着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和更加激烈的竞争。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式必将对我们的传统技术、固有理念形成巨大的冲击。而要应对这种变化,并使中国的农业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农业推广工作必须着眼于农业技术、经济、信息、管理、法规、理念等知识和技能的高效整合与快速扩散。这是新阶段、新世纪、新形势赋予农业推广的新任务。
二.农业推广要应对新的变化
随着农业、科技形势的变化、农业推广环境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推广服务范围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整个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入wto农民对技术的选择余地更大,技术竞争更加剧烈。所有这些都要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1.农业推广体制要有变化。
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农业推广体制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过去,我国的推广体制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推广体系,省、市、县、乡层层设立推广机构,成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渠道。随着体制改革和农村市场的开放,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充实到原有的推广体系,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可使农民推广组织、企业推广组织等民间组织迅速兴起,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正在推进产业化进程中自觉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推广作用。因
此,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须注意到推广渠道的多元化带来的新机遇,进行多种推广力量的整合,加大推广力度,这在农业技术知识更新加快、使用周期缩短的今天,对于提高推广效益尤为重要。新的形势要求中国建立新型推广体制。新型的推广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精干的国家推广机构;第二部分是由科技型企业为代表的推广机构以几大学和科研单位的推广机构组成;第三部分由民间组织和农民技术员组成。
2.农业推广机制要有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广工作要由政府指令向着市场引导的咨询服务发展。推广机构要按照市场和农民的需求开展工作,要按照市场机制探索推广新途径,促进技术由无偿活动转向有偿服务,科技成果实行有偿转让。同时对于一时难以取得效益又必不可缺的公益性技术,如病虫害预测预报、农业经济信息等,要继续加强政府推广的力度。要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规则给推广工作带来的新挑战,注重维护知识产权和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促进行政推广转向法制推广,指令性推广转向市场需求性推广。
3.农业推广观念要有变化。
今天的农业技术推广与过去传统的推广在内涵上已有很大不同,新经济、新科技形势下的农业推广正由过去单纯的技术普及转向对农民的全面知识教育和素质提高。这是因为今天农民需要的正是与经济有关的所有知识技能的整合。这就要求推广人员也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不仅如此,由于技术知识等来源的多元化,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农民在许多方面逐步超越专业推广人员的能力,推广人员在向农民输送技术、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向农民学习,并了解农民的新需求,由单纯技术人员的推广变成有农民参与的推广。
4.农业推广方式要有变化。
国家推广机构应通过政府渠道获得推广经费和工作经费;科技型企业、大学、科研单位和民间组织、农民技术员,则要按照市场机制实行有偿服务,科技成果实行有偿转让。农业技术推广要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规则给它带来的新挑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依法推广。
5.农业技术推广目标要有变化。
由于农业生产的目标已经有单纯的要求产量转向追求质量效益等多重目标,因此,农业推广工作目标也要做出调整,要由过去追求数量转向增加"三农"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以及满足更多层面的生活需要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思路与对策
1.发展市场经济的农业推广观念。
要在推广工作中引入市场行为,培植农户参与观念,发展并为农民传输市场经济有关的新观念,如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信息观念、质量观念、诚信观念、法制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技术创新观念和素质创新观念等。
2.调整农业推广工作的目标内容。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目标要定位到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和环境发展需要更广泛的各个方面,这也是现代农业对推广工作提出的战略要求。要确立推广法律化的观念,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公益性技术推广也要根据wto等国际通行规则纳入法制保护规范。
3.建立市场技术推广的培养训练制度。
建立市场机制条件下高素质推广人才队伍培养训练制度。要培养不同技术层次需要的推广专家和人才,适应加入wto竞争需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使推广人员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满足技术竞争、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需要。
4.调整农业推广工作的方式方法。
充分运用现代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媒体手段等)武装技术推广部门的条件和手段,要使推广人员不断发展和运用双向沟通和农户参与的推广方法,提高推广工作效率,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经济行为职能,使之始终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服务。
5.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工作要针对区域生态特点和经济需要。
不同类型区域有不同区域经济特点和不同的经济产业带,因此,有不同的技术需求和不同的推广目标,项目选择和技术组合必须有针对性。设计技术推广方案就要考虑推广示范区域的特点。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和代表性选择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课题。做到两个结合。即:
推广目标与区域性结合——强调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示范内容与区域性结合——强调结构调整和持续发展。
6.突出农户在推广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农户是中国当前农业经济体系的最基本生产单元,也是技术推广工作的主要对象和实践者。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围绕农户为中心,把农户参与当作重要的推广内容,如组织若干骨干农户参加技术示范,并为他们建立示范户档案。系统、动态地了解农户的生产、经营和技术成分变化。根据农户的需要遴选技术组合、安排技术示范内容和方案、设计技术项目。依靠农户的配合开展技术示范和观摩活动。
7.农民培训是推广成功的关键,在培训中强调推广人员与农民双向沟通。
采取培训观摩和技术指导相结合的交流方式,增加推广人员与农户的接触机会,按照农户的需要搞培训,借助农户方便形式搞观摩,深化培训交流的效果。
8.通过技术观摩强化农户参与能力。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推广中最活跃的因素。技术示范活动始终要求农民的参与和实施。示范样板放到农户的田间地头。这样提高了示范交流的效果,通过农民的参与反馈即提高了示范方案的适用性、合理性又为推广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9.利用大众媒体推动技术传播。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在更大范围规模上,扩大项目和技术的社会影响达到增加农业、农村、发展的收入。
按照市农业局渝农法[20xx]2号文件要求,,我局组织有关人员组成调研小组,在本区中心集镇龙沙镇、移民大镇大周镇、产粮大镇太安镇三个镇共选取30户农户,按照文件提出的提纲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结果报告于后:
一、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情况
中央1号文件出台后,在我区上上下下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家普遍认为继1982至1986年中央为农业发了五个一号文件的十八年后,今年中央又为农业发出了一号文件,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区委、区政府对一号文件的宣传贯彻非常重视,对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时进行了布署。区委宣传部、区农办、区农业局和区林业局等单位联合组织了“万州区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宣讲团” ,从2月中旬开始到乡镇对基层干部和群众进行宣传讲解。区委、区政府决定在3月中旬召开全区农村工作会议,重点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重庆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龙宝、天城、五桥和江南新区四个开发区对贯彻中央1号文件都作出了具体安排,各乡镇、街道都已陆续行动起来。我们调研所到的三个镇都召开了“三干会”,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并通过他们传达到农村的家家户户。
二、粮食生产方面的情况
1、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总体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调查的30个农户20xx年粮食播种面积90.31亩,比20xx年减少了5.9亩,减6.1%。今年计划粮食播种面积为88.21亩,比20xx年又减少了2.1亩,减2.3%,基本与全区农业统计情况一致。粮食播种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截止20xx年底,全区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38万亩;二是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由于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部分耕地改种了柑桔、桃等经济林木;三是三峡水库淹没了一部分耕地;四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征用了一些耕地;五是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种田的老人和妇女多数体力较差,无力耕种造成弃耕。20xx年粮食播种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和第二条。
粮食产量总体上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调查的30个农户20xx年粮食产量合计为81070斤,比20xx年减少了3950斤,下降了4.6%;20xx年预计产粮食77730斤,与20xx年相比,又将下降4.1%。粮食产量下降主要原因是粮食播种面积下降。
2、粮食单产。调查结果,30个农户20xx年粮食平均亩产为898斤,比20xx年高14斤,20xx年预计粮食平均亩产为881斤,比20xx又低17斤,可见整体上有增有减。影响粮食单产主要是气候影响,20xx年农业自然灾害较20xx年轻,粮食单产就高一些;其次是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就单个作物看,玉米生产方面,由于近年来临奥一号等高产品种的大量推广,玉米单产提高较快;而水稻生产方面,由于没有显著高于当前推广的d优、岗优系列的高产品种,因而单产水平基本保持原有水平。
3、农户存粮情况。调查发现,20xx年农户存粮人均只327斤,不够一年的食用。三个镇中,农户存粮情况不均衡,龙沙镇调查的农户存粮不多,大周镇调查的农户均无存粮。只有太安镇调查的农户存粮较多,一般农户存粮均够一年以上食用。平常面上了解的情况大致是,20%农户存粮够一年以上食用,50%的农户存粮只够一家人大半年(6—10个月)食用,20%的农户基本无余粮,近10%的农户要买粮食才能满足食用。从增减趋势上看,今年以来多数农户存粮数量有所下降。
今年存粮量下降主要原因是:一是去年国家放开粮食流通渠道后,粮食的加工户和贩运户增多,许多加工户和贩运户主动下村、下社、上门收购粮食,加上去年以来粮价持续攀升至现在稻谷1.20元/kg,一些种粮农户借机纷纷出售存粮;二是近年来我区畜牧业快速发展,消耗了一部分存粮;三是粮食总产逐年下降,存粮来源减少。
此外,农民对贮藏粮食的认识也有变化。调查的三个镇中,龙沙镇农户存粮明显较其他两个镇少,其主要原因是该镇农田水利设施较好,水田基本能旱涝保收,整体经济水平也好于其他两镇,农民认为一般不用存太多的粮食防止灾荒。
4、粮食生产的投入情况。总的情况是,现金投入逐年增加,种粮劳动力投入减少。调查的30个农户20xx、20xx年粮食生产投入分别为15520元和16371元,20xx年预计要增加到16852元。
现金投入增加主要是源于肥料、种子等农资产品涨价。调查发现,今年尿素零售价达到1675元/吨,比去年同期上涨了30元/吨;碳铵零售价达到520元/吨,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0元/吨;优质稻种子价格达到15元/斤,比前两年和目前普通杂交稻种子高一倍,需25斤稻谷才能换1斤,而过去换1斤杂交稻种子只需10斤稻谷。高产玉米种子价格7元/斤,一般杂交玉米种子只2元/斤左右。当前,农资产品的涨价已抵销了农产品价格提高的增收效益。
劳动力投入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粮食播种面积下降,二是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种田的多数系体力较差的老人和妇女,因此,多用化肥少用农家肥,耕作也相对粗放;三是抛秧栽培、稻田稻草履盖洋芋等节劳技术的推广面积增加。
5、农民对国家重视粮食生产的看法。接受调查的农民普遍认为,我区是一个农业大区,粮猪型农业生产模式仍然占农户经营的绝大部分,虽然不是国家的粮食主产区,但粮食却是大多数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和重要饲料来源,一旦粮食大量减产,势必造成粮价上涨,农民又无能力购买。同时,由于人多地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存粮不多的现实,我区粮食安全问题也不容乐观。国家重视粮食生产,对我区来说无疑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对增加我区农民收入、保证粮食安全肯定会有很大帮助。
国家对粮食生产的保护和扶持,农民们有许多意见和建议,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国家直补政策要尽快到位,补贴金额要大一点,小了起不到预期的作用。
⑵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目前万州区各地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的问题非常突出,村社、群众无力整修,这对保护全区粮食生产能力威胁极大。
⑶希望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多采取直接补助到种粮食农户头上的办法,现在国家成百上千万的补助资金投给了农业开发的“业主”,一些业主(龙头)又没有很好起到龙头的作用,老百姓没有真正得到多少实惠。
⑷希望政府对种粮大户要实行特殊保护政策,一要制定最低保护价,二要保证收购,三要严格控制农资价格。
⑸国家要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一是要加大农技推广力度,保证农技推广经费,解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无钱办事的问题;二是对增产增收效果好的粮食作物新品种,可实行良种补贴,解决新品种种子价格高令农民望而生畏的问题,尽快扩大良种推广应用面积。
三、农民收入方面的情况
1、农民收入水平。万州区是集中连片的国家级贫困山区,目前尚有20个特困乡、220个特困村,绝对贫困人口达6.97万人。20xx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552.9元(农经统计口径),比全市平均少328.1元,在全市39个区(县)中排倒数15名。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675.9元,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差距很大。农民收入虽然逐年上升,但增长速度非常缓慢,20xx年和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比上年增加了69.8元和123元。而且实物比重大,现金收入少。
调查的30个农户20xx、20xx年人均纯收入平均为1762元和20xx元,今年预计可达2205元,在本区农村属中等偏上水平。
2、农民收入来源。调查结果,30个调查户20xx年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外出务工收入(166100元),占总收入的63.8%;其次是种植业收入(51360元),占总收入的19.7%;再次是养殖业收入(29860元),占总收入的11.5%。
从全区统计情况看,种养殖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占45%以上,接近收入总额的一半。占第二位的是外出劳务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30%,超过了种植业的收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收入只占农民收入的20%。“种粮饱肚子,喂猪供孩子,打工盖房子”是万州区多数农户经营收入来源的形象总结。
3、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的增加来自于多个方面,但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外出务工收入。20xx年全区农民外出务工收入61744.3万元,比20xx年增加了7719.3万元,占当年农民收入增长额的一半。粮食收入的增长是20xx年农民增收的第二大项目,由于粮食涨价,全区农民增加收入近5000万元。养殖业也是近年来万州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xx年全区畜牧业收入比20xx年增长了7929. 6万元,农民从中增加收入近4000万元。
从30个调查户20xx年的收入增长结构看,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比20xx年增长34050元,人均增长268元,占当年农民收入增长总额的93.1%,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其次是种植业收入,其比20xx年增加了2655元,占当年农民收入增长额的'7.3%。
总结各调查户生产经营计划,预期20xx年农民收入比20xx年增长7.6%左右。增收的最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今年农民外出务工人数比20xx年又多3人,外出务工收入预计可达185800元,比20xx年增长近12%;二是从目前农产品的行情看,我区农民收入的支柱产品——粮食和毛猪的价格依然走高,同时优质高效的优质农产品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也大幅度增加,农民从种养殖业中将会增加一部分收入。
4、农民增收的困难。座谈中,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纷纷反映,目前农民增收的最大困难,一是外出务工找工作难,找到报酬较高的工作更难;二是分户经营应对市场的能力较差,信息不灵、销售价格偏低、销售成本高等;三是土地分散在各农户,难以形成种植规模,阻碍了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规模效益的发挥;四是农业基础设施不足,80%以上的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制约了农村各产业的发展;五是发展新的生产项目缺乏技术储备和技术保证。
5、解决增收难,农民有四盼
一盼国家要给农民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让外出务工农民同样享受到就业、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子女入学、贫困救助等各方面的好处,农村的生产公益设施建设同样得到政府的支持;
二盼国家在农民转岗就业培训、种养殖业生产技术培训和农民教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农民群众提高素质;
三盼政府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对小型水利设施维修的投入;
四盼加大农民权益保障力度,尽快出台《农民权益保障法》,严厉打击坑农害农的恶劣行为,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要切实为农民撑腰,为农民群众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1、各级党委、政府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非常重视。万州区是农业大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近70%,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劳动力严重过剩。近年来,我区各级党委、政府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非常重视,去年八月,区政府专门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重庆市万州区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见》(万州府发[20xx]74号),对今后5年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作出了规划,对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清理和规范相关的办证收费行为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区里还组建了培训职能机构,启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实行组织、发动、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目前已开展服装艺术、农产品加工、家政服务、保安等8个岗位1790多人的转移就业培训工作。
在调查的3个乡镇中,大周、龙沙两个乡镇已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基本做到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支持、外出务工手续随到随办、帮助务工人员催要工资、开展务工前培训等方面服务。龙沙镇举办了两期(家政服务、农产品加工)劳动力转移培训班。
2、农民外出务工情况。调查的30个农户中, 20xx年外出务工3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5.6%;20xx年外出务工39人,比20xx年多3 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9.4%,平均1户有1个多劳动力在外务工。
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70%以上都是由包工头带领和务工者相互邀约、串联而外出,靠政府部门和劳务中介机构组织外出的大约占22%,盲目外出占8%。
外出务工人员中,89%以上能找到比较稳定的工作,有11%的无固定工作,收入较少。外出务工人员中能顺利取得工资占80%,大约20%的务工人员遭遇过拖欠、克扣工资的情况。
外出务工民工中,10%的有一定的技能,主要是驾驶、厨师、缝纫、砖瓦工、木工、电工、焊接等,主要学习渠道是民办培训学校和跟师学艺。
3、目前农民外出务工存在的困难以及他们的愿望、要求。
农民外出务工存在的困难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缺乏有效的组织,信息不灵,民工外出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二是缺乏能适应劳务市场需求的劳动技能,难以提高务工收入水平,难以保证务工收入的长期稳定;三是部分民工务工期间缺乏安全保障;四是缺乏自身权益保护的知识和司法帮助。
他们强烈要求:一是希望司法部门要大力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二是希望政府要给进城务工农民与当地城镇居民在各个方面以平等对待;三是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建立专门机构,外出务工人数在3000以上的乡镇,建议政府要配备1—2名专职人员,加大力度在用工信息、劳动技能培训、外出务工管理等方面给予长期、有效的帮助。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抓,纳入政府目标考核。
长期以来,市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将其与全市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在一起,立足实际,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切实加快了全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
一、XX市农业概况
XX市土地面积21219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92。3%,辖古城、玉龙、永胜、华坪、宁蒗一区四县,共63个乡镇、办事处,450个居(村)委会,5121个居(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1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6万人,占86%,22个少数民族,人口66。1万人,占58%;据统计部门统计,末,我市常用耕地面积为140。18万亩,农作物总播面积为229。95万亩,粮食总产40。14万吨,农业总产值22。9万元(当年价),其中畜牧业产值8。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3元。
XX市区位优势较好,环境无污染,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015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物资源富足多样,具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采取的思路及措施
近年来,市委、政府坚持走“特色化、区域化”的发展道路,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依托产业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特色产业培育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初,我市提出推进“六个一工程”,狠抓“八项措施”的农业发展思路,更有力的促进了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一)产业发展采用新模式
根据丽江实际,通过采用各种类型与组织模式推动农特产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形式;以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形式;四位一体型的“企业产业联合会+大户+农民”的形式;通过培育专业市场带动发展的形式;以特色产业带动的“公司+特色产业+农户”的形式;以农业园区带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示范农户”形式。
(二)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力度,提高产业化经营科技水平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兴办各类科研生产经营实体,加快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调动各部门科技人员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积极性,吸引年轻的农业科技人才投入科技兴农事业。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切实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培养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通过不同的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水平,学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
(三)积极发展和完善新型的利益联结机制,维护好农民利益
通过行政的手段,制定各项政策措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完善分配制度,维护好各个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提高丽江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名牌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形成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具体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着力提升农业产业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五)建设“六个一工程”
1、认定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其中1户为国家级龙头企业,7户为省级龙头企业,且均享有产品外贸经营进出口权,30户为市级龙头企业,都给予了相应的.扶持。全市38个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提供就业人数达4000多人,能带动农户20多万户。
(四)渔业产业
我市主要有西北XX区、玉龙县、宁蒗县湖塘库冷水鱼类增养区,水域面积占44。49%;永胜、华坪的湖塘库温水鱼增养区,水域面积占55。5%。我市水产品总产量6855吨,养殖面积38916亩,水产品产值6855万元,水产品加工300吨产值600万元,其中:出口量150吨,出口额300万元;预计水产品总产量8335吨,养殖面积49579亩,渔业总产值8335万元,水产品加工1100吨,加工总产值2200万元,其中:出口550吨,出口额达到1650万元。
xx年渔业发展计划水产品总产量14835吨,养殖面积67659亩,水产品总产值14835万元,水产品加工4500
吨,加工总产值9100万元,其中:出口产品3350吨,出口额6700万元。
四、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农技体制建设滞后,农技人员对农产业的发展没有发挥出充分作用,基层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难以开展,农产业作物品种老化,优良品种所占比例较少,农户管理初泛,缺乏标准化栽培管理的技术和手段。
(二)个别县(区)实行的财政包干体制政策性太强,没有充分考虑到项目性和应急性,统管不灵活,弊病日渐突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产业开发及农产品的加工进程。
(三)农产品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和农户缺乏对市场信息进行快捷了解把握的渠道和平台,生产存在盲目性,个别产地批发市场仍存在管理滞后和欺行霸市行为,给农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四)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劳动辐射能力弱,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对农产业特别是畜牧业的带动较小,同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稳定,对农产业的发展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五)近年来,畜牧业发展多注重疫病防治和食品安全,忽视了产业发展,造成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步伐滞后,商品效益不高。
五、今后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建议和打算
(一)建议再进一步搞好全省特优农产业开发的规划,突出优质区划,做到发展有目标、开发有针对性,措施有操作性,在规划中建议将XX市的畜牧产业、优质水果(晚熟芒果、苹果、龙眼、雪桃、青梅、日本甜柿等果种)、夏秋冷凉蔬菜、优质小杂粮(豆类、荞麦)、药材、野生菌类、魔芋等列入全省重点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
(二)建议取消或调整财政包干政策,下达经费或相应扶持时充分考虑政策性、项目性和应急性的综合作用。
(三)加强农产品市场机制建设,努力为企业和农户创建方便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和平台,建设安全畅通、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网络体系。
(四)加快农技体系建设步伐,使农技人员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中大显才能,为农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出台政策要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兼顾边远贫困地区和立体性强的山区,以特为主,不要过分强调规模经济,同时,制定政策要细,使干实事的单位和人员用得上资金,干得了实事。在特产品种、技术研究、基地建设、企业创建、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品牌创新、产地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六)继续扶持壮大一批农特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农特产业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全方位、多渠道的鼓励、吸纳民间资本和外资,进一步加大对农特产业的投入。
(七)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和动物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加快畜牧产业的发展,增加畜牧业对农特产业的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