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梦影读书心得范文合集3篇

幽梦影读书心得范文(精选3篇)

幽梦影读书心得范文 篇1

「天下无书则已,有,则必当读;无酒则已,有,则必当饮;无名山则已,有,则必当游;无花月则已,有,则必当赏玩;无才子、佳人则已,有,则必当爱慕怜惜。」 一段见心明性之言,无怪乎张潮先生一部《幽梦影》,知心友,不可胜数。 拜读这样一本小品文集,虽然与当今诸多「大作」相较,亦有其殊胜之处,并且,随性所至,笔随性至,行文用字之处,自然而诚恳,更能够说服这芸芸众生真情真性的人子。 大凡,感情、修身、为学、做人各个方面,乃至於佛学,都有其精辟之言: 「多情者不以生死易心…」 「情必近于痴始真…」

「以爱花之心爱美人,则领略自饶别趣;以爱美人之心爱花,则护惜倍有深情。」 由此不难看出,张潮真是一个懂得感情的人,而且也是一个十分看重感情和疼惜佳人的人,这样一个真性男子,不论是在古代或是在现代,都是值得让男人学习的人。 一般时下的年轻人,谈到感情不外是轰轰烈烈的激情,或是速食主义的闪电恋爱,在空虚浮华的表面之下,能够看清楚爱情真貌的,又有几人?我们一提到大学生的世界,不外乎是感情第一、社团第二、学业第三,彷佛谈一段感情是首要之务,至於感情是为何物,能够心领神会的又有几人? 心斋之文,不妨请我辈的年轻学子再三览读、细细体会,相信必当有不同的想法和领悟吧! 「人莫乐於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於是?」

闲与不闲?一向就不是值得争论的话题,毕竟在忙碌的现代生活,若是那个人整日闲著、无所事事,必定会落个「庸懒」的美名,每个人都要为著理想、目标,战战兢兢地努力,一刻也不得休息,好像只有这样人生才有活力、才有意义。 然而,心斋短短数言,却给了现实生活一番新义评议,不禁令我想起了从前的一首流行歌曲,「忙与盲」,我在想,所谓的忙碌生活,是否可以和充实划上等号?同学朋友总是劝我要留一些「空闲」给自己,可以休息、可以准备、可以再出发,否则,一旦累垮了自己,再多的意义也会便成不真实的存在,而失去了价值。 仔细想想,还是蛮有道理的,闲才可以空出心房,才能冷静地去思考努力的内容,才能有余力去接受真实的事物。心斋之言,所言甚是!

「富贵而劳悴,不若安闲之贫贱;贫贱而骄傲,不若谦恭之富贵。」  「文名可以当科第,俭德可以当货财,清闲可以当寿考。」

「不得已而谀者,宁以口,毋以笔;不可耐而骂之者,亦宁以口,毋以笔。」 凡人生观、修身、处世哲学等等隽永小语,可真是不胜枚举,由此种种,更可以看出心斋思想的独到之处!人可以安闲、可以谦恭,但是决不能骄傲;人生当以知识为本,务於学,才能识於世,才能不惑;人生应当以俭为本,以奢为谏,如此才能无过求,避灾厄;此外,在对人对事方面,当忍则忍,而在不能忍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做出适当的发泄管道。在张潮的字里行间,比比皆是。 在人生之外,在求学之上,心斋亦多有鼓励之言,至於佛家之语,张潮亦多有著墨的地方,整部《幽梦影》,勾勒出心斋这样一个才子,有著佛家的情怀,有著文人的敦厚,有著真性情人的洒脱,这样的一个心斋,给我们当成一个效法与学习的.对象,自是良师益友。

幽梦影读书心得范文 篇2

初听《幽梦影》此名便觉得这本书适合坐在山间小亭,边听着清泉叮咚小鸟悦鸣,边细细的品读。最好旁边还有一盏清茶,茶香与花香萦绕左右。是的,这种场景用今天的话来说便是文艺,而这本书也正适合用来当文青。可是,这本书于现代青春文艺类小说不同,它是清朝文学家张潮所著,所以带有一种古典的美。

《幽梦影》是一本汉族随笔体格言小品文集。起初我还以为清朝的书肯定是文言文写,看起来我可能会没有耐心,但是当我读起来的时候发觉并不是如此。这本书语言简洁,因为写的大多是格言、警句、语录和对生活的感悟,所以大多是一两行便是一段,这样一本书下来就好像在看张潮先生的微博(嘿嘿,可惜没有配图)。用词也是比较浅显易懂,都是简单的文言,可是道理尽显,可谓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想着我也竟能读懂清朝时用文言文写的书还颇有一番成就感,为了这份成就感,我更有兴趣读这本书了。

曾经我读过一些和《幽梦影》“相似”的格言类文集,也有一些文艺类小说。可惜的是,他们与《幽梦影》真正相似的只有诗一样的书名,或者还有清新的包装( ̄▽ ̄),都是一些表面的东西,最有价值的——书的内容,说实话,我读出了矫情。就好像要把普通的生活硬要抹上他们认为的称为哲理的靓丽的色彩,那种不相称的别扭与矫情让我看得起鸡皮疙瘩。可是当我读《幽梦影》时,却没有这种感觉。我不是贬低现代文人的文采,或许是环境的原因。清朝时期还是简单的农耕生活,朴素的生活使人心没有现代人的焦躁,能更沉着地看清事物的实质,从张潮先生号心斋居士便可看出他内心的宁静。因此,《幽梦影》多是对不同事物不同时间的看法,如:“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生此耳。若恶少斥辱,悍妻诟谇,真不若耳聋也。”,还有对前人看法的见解(抬杠×):“昔人云: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予益一语云: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

张潮先生的这些语句都很朴素,诉说的都是最简单的生活,也是最接地气的表达,没有特意地夸大地用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地套上深奥的哲理,恰到好处的感悟给人一种真是与舒服,佩服的就是张潮先生这一点。舒服得让我真的像看微博一样对着他的一些语句做了一些“评论”。张说:“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我说:“这便是张先生文人情调。”;张说:“新月恨其易沉,缺月恨其迟上。”我说:“总是如此不圆满,但圆月亦恨其短暂。”;张的名句:“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我依意感悟:“读书如与女子相爱,懵懂初始不知其身;有悟于心;得心应手相知相守”当然我这些评论在清朝文学家面前显得班门弄斧,但是我也想着如果这是在现在我的评论能不能成为热门评论呢?

幽梦影读书心得范文 篇3

摘要:这本书收录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演讲以及谈话集,全篇以人为本位,破除各种宗师,热门哲学的思想,强调要想接近真理,获得真相,必须在没有任何向导的前提下认识自我,继而觉察自己,付出全力和专注力去觉察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行,同时保持赤子之心,在这种觉察中,也许那扇真理的窗户会打开,吹进使你革新的风,让我们体会顿悟、大爱、至美等等,于是在空灵的境界中,我们认识自我,得到自由,并与真理相遇。

关键词:认识自我 克里希那穆提 自由

一. 没有任何向导,避免成为“二手货”人类

人类总是寻求真理而不得,在于传统的探求模式是“由外围向内包抄,通过世间、修炼和压离,逐渐才能开花结果,才能培育内在的美及爱。 然而事实上,这样反而使人变得更加狭隘、琐碎而低劣,就像剥春笋般一片一片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许明年,也许下辈子才能看到结果”,所以要摒弃形式主义,宗教家既定的模式等等,要想真正改变,必须抛开昨日种种,探寻无向导,而不是“总是满足于他人的描述……活得即肤浅又虚空,我们充其量只是二手货人类。”如此这般才能真正走上接近真理的道路。也就是说没有任何的理念权威能指导你自己, 克氏也不能,能做的是提醒你,帮助你。

二. 大部分人的现状

书中有关于恐惧,暴力与愤怒,人际冲突,烦恼,昨日重担的独立篇章,每一章都是可以单独成为主题的演说,我暂且理解为这是大部分人的现状。对现状有深入的了解能帮助我们回归本心,走到认识自我的道路上来。在这里选取部分阐述如何认识这些局限的现状。“恐惧、暴力、愤怒”是由念头引发的,只有思想停止活动,我们才能看见他们的全貌,要想超越暴力,既不能压抑它,也不该拒绝它。我必须正视它,研究它,跟它亲近——观察、觉察。”笔者的理解在于并不是观察恐惧,暴力,愤怒本身,因为这些是无形的,我们也很难做到真正观察他们,并且我们观察到的大多是令我们产生这些的对象,我们应当观察自身的感受,例如呼吸,体会心绪和源头,或者这样内观的方法来的有效。

三.观察真相,觉察自己,认识自我

在书中提到认识自我应当没有向导,既然没有什么可以做我们的向导,那我们究竟如何去真正认识到自我,可以说这是克里希那穆提希望帮助众生的核心,首先要做的是观察真相。在文章中,克氏提到“时间最难的事之一,就是单纯地去看一件是。我指的是那种毫无恐惧、直截了当地看一件事的单纯。我们要好不扭曲地看到自己的真相,我们说谎是,就承认自己在说话,既不掩饰,也不逃避 ”,我们必须成为自己的导师与徒弟,正视自己,这种认识需要谦卑的态度,同时正视当下,时刻保持敏锐的心思觉察“活生生的是你的本来面目—你的愤怒、你的残忍、你的凶残、绝望、痛苦和悲伤。能认清这些就是真理。只有学会如何去观察生活中的这些真相,你才可能了解真理。你是无法透过空想、文字障、期望或恐惧的得到它的。 ”一如作者杰德.麦克纳在《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阐述的观点:开悟是由自身观察,不分好坏判断的心,以澄清空灵的心境观照,自然完整地得到的。我想这种开悟即观察真相,觉察自己。

四.认识自我得到自由境界

自由究竟是什么,随心所欲?让我们看看克氏是如何解读的:“自由乃是一种心智状态,它不是某种东西挣脱的自由,而是一种自由的意识,一种可以怀疑和追问一切的自助游,它强烈、活跃而富有生气,能清楚各式各样的依赖、奴役、臣服及逆来顺受的阴影。这种自由意味着彻底的孤独……你从来不曾孤独过,因为你充满了记忆、限制、昨日的怨言和牢骚,你的心从未好好清理过这些垃圾,也唯有死于昨日的种种,才可能独处。内心享有独处的空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那意味着存在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以及任意翱翔的自由。”自由是向内的,是自我充盈的圆满状态,停止对外的追求,是一种灵与肉合二为一,心灵上的平静与和谐。

总结

克氏的书中提到“我们心智从出生到死亡,一直在不断的接受某种文化的定型,然后形成一个狭隘的自我。多少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受到国籍、阶级、类型、宗教、传统、语言、教育、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及各种政治宣传、经济压力、所吃的食物、所处的气候、家庭、朋友、经验等等各种事物的影响。”我想这本书就是可以治这些影响的良药,他如同一位激进又不乏温柔的智者,帮助读者一步步走进自己,通过如何认识自我,认识人的现状:什么是快感、恐惧、暴力、人际冲突,最后达到什么状态来阐述,使我们了解自身局限所在,促使我们静思,冥想,进行自我发现之旅,真相就在你心中,亟待你自己去探索。另外他对人性种种卑劣的展现始终是抱着不排斥不压抑的态度,而是转成空无,以清明澄静的状态达到真正认识自我,并与真理相遇。读克氏的书有如枯草遇见醴泉,通读下来无疑是畅快,大有裨益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