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七步诗》原文及解释(优秀5篇)

步诗 篇1

朝代:两汉

作者:曹植

原文: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简析 篇2

对于七步诗的作者,谢灵运曾这样评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是说,天下的才能如果是一担(石),曹植一个就占了八斗,八斗为一担。(《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关于七步诗的传说很多,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七步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七步诗》的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七步诗的真伪 篇3

谈起七步诗,稍有知识的人马上就能知晓此说所指。周总理在皖南事变中化用过此意:“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个典故出自于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坐稳龙椅之后,以恃才蔑礼的罪名迫害曹植,让他当众行七步吟诗一首,此事即七步诗的由来。那么,人们广为相传的七步诗真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七步诗吗?

陈思王曹植素以才名著称。宋无名氏著《释常谈》中有这样一条记载:“谢灵运曾道:‘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按理来说,谢灵运的文学造诣在当时已经让人难以望其项背,而他却对曹植佩服得五体投地。明代王世贞在《艺苑 言》里夸赞曹植:“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害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纵观一系列史料,虽然人们都激赏曹植才华出众,但都没有提到他有七步之才。不仅如此,翻检二十五史,唯一涉及到七步之才的并不是指曹植,而是北朝的魏收。当时魏收年仅26岁,下笔有奇言。但是皇帝对他似乎不太看重,只言一句:“虽七步之才,无以过此。”后魏收直落得编修国史之务。

最早有关七步诗记载的是《世说新语·文学第四》:文帝常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酒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愧色。虽然有文字表明七步诗确实存在,但问题在于《世说新语》本身属于志人小说,其中很多杜撰成分,不足为信。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曹丕命曹植作诗,曹植并没有行七步,而是应声便为一首。所以在这里此诗不足以成为七步诗。

另外一出相关记载见于《太平广记》中,书中说魏文帝曹丕曾与陈思王曹植共同出游,碰巧遇见两牛在墙间打斗。一牛不如,坠井而死。曹丕大感兴趣,下诏命曹植赋《死牛诗》,并定下规则,在作诗过程中不许出现“牛”、“井”字样,不许讲打斗之事,同时也不许说出死来。如果曹植在走马百步未成四十言,将处以斩刑——这也太残忍了,由此可以看出曹丕是处心积虑地要杀掉曹植。曹植策马奔驰,揽笔即赋:“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焱欠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赋已做成,却还没有行到百步,时间尚有剩余。曹植又自作三十言自悯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里记载的诗与《世说新语》中记载的有出入,但关键是这两首诗都非七步诗。

罗贯中所撰写的《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赋诗,侄陷叔刘封伏法”里引用了《太平广记》中的故事,但也不尽同。曹丕即位,文武百官都前来道贺,唯缺临淄侯曹植和萧怀侯曹熊。曹丕听了官员汇报后大怒,欲加罪于两位弟弟。曹熊闻讯后自缢身死,独擒住了曹植。曹丕母卞氏听说曹植被擒,其党丁仪等人俱被杀,大为惊恐,忙来曹丕处求情,希望他能放过弟弟,并讲自己即使到了九泉也可以瞑目了。

曹丕是一个孝子,非常听母亲卞氏的话。于是召来曹植说:“吾与汝情虽兄弟,义属君臣,汝安敢恃才蔑礼?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夸示与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笔。”于是曹丕命曹植七步赋诗一首,若果能,则免一死;若不能,则从重治罪,决不宽恕!曹植问以何作诗。当时曹丕刚好看见殿内壁上悬挂着一幅水墨画,画上有两头牛相斗与土墙之下,一牛坠井而亡,便指着画说以此为题。曹植行了七步,赋下一诗:“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焱欠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曹丕及群臣听后大惊。随即曹丕又生一计,对曹植道:“七步成章,吾尤以为迟。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曹植当下应允,又乞题目。曹丕便说以兄弟为题,但要求是不许出现“兄弟”字样。曹植当下口占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被诗意感动,潸然泪下,便放过了曹植,只将他贬为安乡侯。

从这段叙述来看,七步诗并非就是人们所道的后面四句那首。真正的七步诗应是前面曹植所做的两牛相斗诗。这个误解的始作俑者该是源自于《世说新语》。

赏析 篇4

三国时期,魏国诗一首,任凭你处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说。“你既言如此,吾们一言为定!”

曹丕说完,曹植便迈出了第一步,突然,他闻到了从远处飘来的阵阵煮豆的香味,灵感阵来,借物抒情,在刚走到第六步时就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此诗作完,曹植对曹丕说:“我们虽有君臣之分,但毕竟是骨肉相连,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残?我无意与你权利相争,无论谁为君主,我都会忠贞不二地跟随,毫无怨言!明枪易挡,暗箭难防。若你要灭我,轻而易举,何必大费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也难以瞑目啊!”曹丕听之,被驳得无话可说。

注释 篇5

1、漉豉以为汁: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做羹。

2、本:原本,本来。

3、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