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郦道元《三峡》原文和翻译最新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郦道元的《三峡》(选自《水经注》)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只用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四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字写柏树,“茂”字写草。“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凡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诗句表现了突出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
1、郦道元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平东将军、青州刺史、永宁侯郦范之子,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
郦道元故居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境内。
在郦道元兄弟五人中,道元为长,承袭其父永宁侯爵位,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害于关中(今陕西临漳县)。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郦范年少有为,在太武帝时期给事东宫,后以卓越才能成为优秀的军师,曾经做过平东将军和青州刺史。郦道元也先后在平城(北魏前期的首都,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阳(北魏都城于公元493年南迁至此)担任过骑都尉、太傅掾、书侍御史、御史中尉和北中郎将等中央官职,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担任过冀州镇(今河北省冀县)东府长史、鲁阳郡(今河南省鲁山县)太守、东荆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刺史、河南(今洛阳)尹等职。
郦道元前半生,北魏正值鼎盛时期。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之后,经过献文、文成等诸多帝王的励精图治,至后来的北魏孝文帝的积极改革,北魏国力日渐强盛。郦道元也跟随孝文帝等人致力于统一大愿的实现。然而,在孝文帝死后,北魏从500年开始,国内矛盾又开始高涨起来,逐渐走下坡路,至527年,六镇叛乱,四方骚动。在国家正值多事之秋的时候,郦道元慷慨殉国。长空孤雁鸣,秦山鸟悲歌,在流星闪过之时,一代英豪就此陨落。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文学家。郦道元出生于一个世代士官家族,其父郦范是北魏的显要官员,曾任青州刺史、尚书右丞等职,爵位从男爵、子爵直到公爵。道元幼年随父赴任。父去世后他继任其爵位,被封为永伯侯,历任太尉掾、侍御史、冀州镇东府长史、颍州太守、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黄门侍郎、侍中兼行台尚书、御史中尉等职,在任关右大使时为雍州刺史萧宝寅所害。
郦道元晚年时撰有《水经注》40卷,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由于史载简略,对郦道元的生平事迹资料疏缺。《魏书》、《北史》郦道元传中,均不载其生卒年代,因而对郦道元一生中的重要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明清以来,研究《水经注》不乏其人,唯独对其作者缺少系统的探索,以致他的生年至今还是个谜。其实搞清郦道元生年对研究他的经历、思想、学术等方面都有着密切关系。然而,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的人还不多。目前各种辞书、专着、人物传记和报刊中,凡述及郦氏生年时都打上问号,当然学术界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一种说法是清末民国初杨守敬认为道元卒于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年42,上推生于太和九年(485年)(见《水经注疏。巨洋水》),另一种说法认为郦道元的父亲郦范约生于北魏神麔初(428年),男子30而娶,10年而字,从而推测道元生于皇兴元年(467年)(丁山《郦学考序目》,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2年)。还有一说认为史载郦范太和中任青州刺史时道元为总角之年,假定郦范任职于太和二年(478年)至太和十二年(488年),则总角之年如在三四年,推断道元生于和平六年或皇兴元年(466——467年),如在十年左右,则生于延兴初年(472年左右)(赵贞信《郦道元之生卒年考》,载《禹贡》七卷一二三合期,1937年)。也有以道元生年为北魏皇兴三年(469年)说(日本1955年出版《世界历史事典》23卷)等。
上述几种说法,以赵贞信之说在学术界几成定论,在我国的公开出版物中有关郦道元的。生年均采用此说,如《辞海》:“郦道元(466或472)”;侯仁之、黄盛章在《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水经注”选释的说明中:“至于道元生在何年,史无明文,据推求或在北魏和平六年(465年),或在延兴二年(472年),享年五十六岁或六十二岁。”直至1980年赵永复发表了《郦道元生年考》(载《复旦学报》历史地理专辑)一文,提出不同看法。
认为杨守敬谓道元卒年42岁,上推其生年为太和九年有误。据《水经。河水注》道元自叙太和十八年(494年)任尚书郎,曾随高祖北巡,依杨说道元生于太和九年,时年仅10岁,显然是不正确的。丁山之说原系推测之词,论据较薄弱。赵贞信之说主要的根据是郦范任青州刺史的时间,但他所考据郦范可能任青州刺史前后达10多年,考虑到对道元总角估计也会有出入,因此,郦道元的生年前后就要相差更多,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够精确。文章对太和共二十三年历任青州刺史的人逐加考证,从而确定郦范任青州刺史的时间为太和八年(484年)至太和十二年(488年)间,比赵贞信之说前后缩短七八年,另对郦道元总角之年(古人在未成年前儿童之称谓)加以论证,据《水经。巨洋水注》:“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余以总角之年,侍节东州,至若炎夏火流,闲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桂笋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亦畅……。”这时道元正是少年时期,杨守敬以道元总角之年为15岁,赵信假定为十四五岁,与实际情况相差不远,但哪范任青州刺史约4年,因而要确定道元15岁时是在郦范任职之初或任职之末。据《水经。灅水注》、《魏书。穆罴传》等,道元任尚书祠部时与宜都王穆罴同拜北郊,其时间约在太和十四五年,郦道元15岁时似在郦范任职青州之初。如在任职青州之末,太和十五年时道元尚未成年,不可能任尚书祠部之职。据上得出郦范在太和八年至十二年间任青州刺史,如太和八年时道元为15岁,由此上推,当生于皇兴四年(470年)左右。这一说法提出了郦道元生年的确切年代,是以前所不曾有的,但能否推翻赵贞信几十年来的传统说法,尚需经学术界的认可。有人就不同意用总角之年用以推定郦道元的生年。陈桥驿在《郦道元》(载《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一文中指出:郦道元生于何年,历史上没有记载,由于“总角”一词泛指童年,并无确切的数量概念,所以无法由此推算他的出生年代。历来不少撰述,都曾引过这一段文字(按指上文所引《水经。巨洋水注》载郦道元“总角之年”的材料)
推测郦道元的生年,其实都并不可靠。虽然作者没有提出郦道元当生于何年,但显然他是不同意以上诸说中推断的观点的。由此,在没有发现新的材料之前,用确凿的证据,提出一个比较符合郦氏生年的实际情况,真正揭开1500多年前的谜底,恐怕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