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如贴春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祭祖等。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中国春节的传统民俗(最新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1、忌回门礼为单
大年初二,女儿回娘家忌回门礼为单,由于传统上认为单数不吉利,女婿带回娘家的礼物必需成双。
2、忌洗衣
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初二这天还是不要洗衣服。
3、忌午睡
白天不可午睡,否则整年度都会很懒惰,其中的含意是因为过年期间有很多客人到家里拜年,如果睡午觉的话对人很失礼。
4、忌倒污水、垃圾,扫地
过年期间不要从事洒扫的工作,因为这样容易把家中的财气扫掉。
5、忌被他人自口袋掏取对象
这样表示整年度钱财都会被人家掏走。
6、忌向人讨债
过年期间不管是被要债或者是跟人家要债的人在一整年间都会很倒霉,因此忌讳向人讨债。
7、不可动剪刀等锋利的事物
古话说的好,初二动剪刀,口舌是非定难免,锋利的东西在古人看来,不符合新年平安的愿望诉求,容易给家里带来是非与麻烦。所以像剪刀这些带刃的东西,不小心划破手指,新年之际发生流血是不吉利的,老祖宗为了避免不好的现象,在那天尽量不动为好,以此趋福避祸。
8、不可祭神时说不好寓意的话
在过去新年时候都有人售卖财神像,即使不想购买,也要委婉回答——买过了,千万不能说“不”字,以此避免不祥。还有我国许多地区都有祭神习俗,保佑新年风调雨顺、事事顺遂,倘若不信神也无妨,只要谨言慎行好运自然常在,尤其在有神像的地方,胡言乱语之话不要说,毕竟新年阖家欢乐之时,大家都想涂个喜庆,多说开心的话,别人听着舒心,也会给自己带来福气。
9、要长明灯
过年要连续三天家里灯火通明,即从年三十开始,一直到大年初二,联系三天,将家里所有的灯全部打开,寓意人丁兴旺。但是,到了大年初三,除了正常照明的灯亮外,其余的灯就不用灯火通明了。因为这日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入夜后必须早早熄灯就寝,以让老鼠家族举行婚礼,并在家中各处撒盐与米,称为“老鼠分钱”。
春节吃年夜饭
年夜饭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样菜都要吃一口。有几道菜肴,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饭中是不可少的。
春节吃饺子
正月初一吃饺子,在我国北方,几乎家家如此。这一顿饺子与一年中的其他饺子不一样。这顿饺子要求除夕晚上包好,半夜十二点开始吃。吃饺子就是为了取“更岁交子”的意思。
春节吃年糕
全国各地几乎都用江米面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节吃的食物大部分是节前准备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馒头。南方是头几天淘米,名叫"万年粮米",意思是年年有余粮。
水果很给力
春节期间,传统美食会让我们大饱口福,但这个时候也最容易因“吃”而产生问题,因此合理搭配饮食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水果作为营养物质最为丰富的食品,已成为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的必备品。
坚果不可或缺
春节,亲朋好友互相拜访不可避免,这个时候拿什么招待客人呢?美味的坚果无疑是最佳选择。现如今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传统的坚果诸如花生、瓜子已经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杏仁、松子等坚果。
糖果越来越普通
糖果曾经是最为火热的年货,但现在越来越普通。虽然糖果仍是必备年货之一,但真正喜欢吃的人越来越少了,很多人买也就是买个意思。
汤圆
汤圆的种类非常繁多,可以在家自己做,也可以上超市买速冻的,在超市汤圆的种类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大的、小的,甜的、咸的应有尽有,不过春节的汤圆基本上以中间包糖为多。
关于春节起源,一般认为始于商周时期,在旧岁新年之交举行的庆祝丰收、祭祀神灵和祖先的风俗活动。而在民间还流传着别的传说,为这一传统节日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一是年的传说。据说古时候有个叫桃花村的地方,出了一头叫做“年”的怪兽,平日深居海底,到了除夕便出来捕杀牲畜并吃人。因此,每到除夕,百姓就惶惶不安,人人自危。有一年除夕,桃花村来了一位乞讨的老大爷,当地居民都劝他赶紧避难。不料老人笑道:“请让我借宿一晚,自有主张。”于是众人将老大爷安排在一位大娘家中。半夜,年进了村,看到大娘家门口贴着红纸,屋内灯火通明,正待冲过去,突然听到噼噼啪啪的响声,便吓得夺路而逃。次日,当地百姓看到村子安然无恙,欣喜若狂,奔走相告,相互庆贺。从此,每到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要张贴红纸做成的春联,燃放爆竹,这就叫做过“年”。
一是万年的传说。相传古时没有历法,人类耕作不能按时,生产效率很低,国君祖乙忧虑不已。这时有一个名叫万年的年轻人,他在砍柴的时候受到树影的启发,发明了最早的计时工具——日晷。他又从山崖的滴水声中得到灵感,发明了五层漏壶。通过长期观察测量,他发现了昼夜长短交替的变化规律,以及一年周期恰为三百六十余天。万年把这些上禀祖乙,祖乙大加赞赏。不久,万年又制定出了历法——太阳历。祖乙为表彰万年的功德,就把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百姓感其恩泽,在春节时举行庆祝活动来纪念万年。
相传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为平诸吕之乱而设的纪念日。什么是诸吕之乱呢?原来,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家族把持朝政,扰乱朝纲。吕后死后,陈平、周勃等人力除诸吕,拥立刘恒称帝,这就是汉文帝。汉文帝为了纪念这个日子,特许当夜张灯结彩,通宵放禁,以示与民同乐,称为“元宵”。
另一个关于元宵的传说,与东方朔有关。东方朔是汉武帝的宠臣,有一天遇到一名正欲投井自尽的宫女,他连忙上前阻止并详加询问。原来这名宫女名叫元宵,进宫已数十年,因思念家人而寻短见。东方朔对这名宫女的遭遇深表同情,决定帮助她和家人团聚。于是,
他在长安城测字占卜,让每一个顾主都抽到“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在长安城中造成恐慌。汉武帝知道后,忙请来东方朔商量对策。东方朔道:“火神爱吃汤圆,听说宫中一个名叫元宵的宫女,善做汤圆,可命她在正月十五做汤圆以稳住火神。同时诏告百姓于当晚张灯结彩,以应签语。”汉武帝照着他的意思办了,结果百姓欢乐,城中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之余,即放元宵出宫,与家人团聚。同时,每年正月十五都大放花灯,通宵不禁,相沿成俗。百姓把这个日子叫做“元宵”。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借全家聚会的机会,可以将平时很少见面的亲戚介绍给孩子认识,让孩子感受合家团圆的气氛,同时熟悉家里的亲戚朋友,在平时生活中也不会因别人冒充亲戚而被骗。
在北方每年春节都是合家团聚的美好时刻! 北方过春节的习俗有那些呢?
说起北方人过春节,我当然知道了,因为我是地道的北方人,我的家在河北张家口,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北方过春节的习俗。 每年腊月初八各家家户户均要熬粥,称腊八粥,熬制的材料有大米、糯米 莲子、花生、赤小豆、桂圆、薏米、枣(干)一来纪念来年五谷丰登,熬完大锅粥尺剩下后,要拿碗盛好放到院子里面冻起来,等到想吃的时候拿来一块上锅一蒸又是一碗香甜的腊八粥。这天市场上开始上市年画、爆竹、肉类等。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扫庭院,这一天被称为"过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摆酒宴,祭灶王爷。不过这天可不能骂人哦,家里老人会买来麻糖给小孩吃。腊月二十九开始张贴春联,喜庆气氛越来越浓厚。大人小孩都要先换上新衣服!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团圆饭、包水饺,备冷拼,炖肉一起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到凌晨12点时,鞭炮齐响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北方过春节的习俗还有最好玩的就是大年初一早上5-6点钟天还没亮之前要笼旺火!旺火堆里要放上硬币和点心,高高的火苗预示着来电风调雨顺,财源滚边笼旺火边放鞭炮,开开心心就到天亮了,然后互相拜年,长辈要给小孩压岁钱!初二请姑爷、姑娘回门、初三会亲家,初四会朋友,初五春节高潮结束。正月十五上元节,也称元宵节,人们耍龙灯、舞秧歌、踩高跷、玩狮子、昼夜尽欢。最重要的是吃汤圆!正月十六以后,各行各业开始按部就班,恢复营业,春节至此结束。
1、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2、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除夕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最后简化为直接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所以,一到大年三十,人们就把早已准备好的春联贴在大门上。
3、贴门神
中国各地过年除夕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钟馗故里赐福镇宅圣君钟馗门神,猛将秦琼、尉迟敬德(尉迟恭)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的意思,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4、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5、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还有的人家除了很小的孩子,其他人整晚都不能入眠。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就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迎新春。
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他会感到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价值,增强家庭意识和责任感;还会从中体验到父母劳动的辛苦。
以前过年,只是和大人凑热闹。今年过年我知道不少和春节有关风俗习惯。
大年三十上午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选一幅称心如意好春联。今年选上联是:喜气洋洋财旺旺,下联是:好运多多福连连。横批是:吉星高照。这足以预示新一年里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饺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老人们都说吃饺子好。吃饺子包含着非常丰富文化意义。饺子谐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时,交好运发大财。因饺子形状又像金元宝,故又象征团圆和财富。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意思是人们要走出家门进行户外活动。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着河堤,从将军码头一直走到新华码头。这里是滑冰场,男女老少人头攒动,人们身着五颜六色节日新装,好像给冰场上装点盛开鲜花。人们有在滑冰、有在打冰车。还有在冰道上从高处往下放冰车,大家玩真尽兴!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欢歌笑语……
这不正是太平盛世真实写照吗?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