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什么人(精选4篇)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篇1

一、纪念屈原

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是最常见的说法。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但却遭到了一些贵族的强烈反对。

胳膊扭不过大腿。屈原几度被贬职,后被赶出都城,流放在外。

在流放中写下广为流传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的诗篇。

后来楚国被秦军攻破,眼看国家被侵占,加上怀才不遇,屈原悲痛欲绝,五月初五这天,抱石跳进汨罗江。

楚国百姓,乘舟救屈原,但是没有找到他的躯体,怕鱼虾吃掉屈原身体,于是就准备食物丢进汨罗江,希望鱼虾不伤害屈原的身体。

人们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从这儿逐渐形成。

二、纪念伍子胥

吴国夫差战胜越国后,抓住越王勾践,夫差准备放走勾践,伍子胥站出来反对,但是夫差没有听。

夫差在小人的挑拨下,赐死伍子胥。

伍子胥自刎而亡,临死前要求,将自己的眼睛挖出挂在吴国东门上,要亲眼看见越国灭掉吴国的过程。

夫差听后,大怒,下令将伍子胥投入大江之中。

伍子胥去世九年后,吴国被越国所灭。

伍子胥是苏州古城的建造者,对于苏州人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伍子胥去世的那天正好是五月初五,于是,苏州人便把这天作为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三、纪念曹娥

曹娥是东汉时一个十四岁的姑娘,其父溺水于江中,数日不见尸首。曹娥昼夜江边号哭,是日,曹娥跳入江中寻父,五日后,从江里抱着父亲回来。

这件事传至县府,歌颂其孝,为曹娥立碑,曹娥所住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所跳之江改名为曹娥江。

曹娥跳江之日也是正月初五,因此在这天纪念曹娥。

四、纪念秋瑾

秋瑾是现代革命的女诗人。

秋瑾擅长诗词歌赋,喜欢骑马射箭,有再世花木兰之称。

参加革命时,为了不连累家人,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

后来在策划起义时失败,拒绝众人让她离开的要求,并遣散众人后,独自一人被清兵所捕,坚决不供出众人动向。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

后人敬仰秋瑾的。诗,为了哀悼她的事迹,于是在诗人节这天纪念她,而诗人节也是端午节。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一、端午节之俗何

1、端午粽食

端午食粽,是中国人民之一道俗。粽,又曰“角忝”、“筒粽”。其来久矣,花样繁多。自春秋至今,每岁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其花种更为繁。端午吃粽之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不衰,而流传至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2、龙舟

龙舟是端午节之大动,其先盖越乡族祭水神、龙神之一祀,其原有始初世末。已有二千余年。史记载,龙舟所以存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者。

3、悬艾

谚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于端午节,人以插艾及菖蒲为要义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以菖蒲、传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为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成花环、佩。,美丽芬芳,妇人争服,用以驱瘴。

二、端午节的来历之纪屈原曰

此言最早出梁吴均《续齐谐记》与北宗惊《荆楚岁时记》。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于,死后为蛟龙困,世人哀之,每于是日投五色丝粽于水,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而死后,百姓闻之即船捞救,直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之尸。时,会值雨,湖上之舟俱集上之亭。为人知,取贤臣屈大夫时,复冒雨出,争划入茫之湖。以寄哀思,人泛舟江上,后乃渐为龙舟竞渡。观之,端午节食粽、龙舟与纪原也,有唐文秀《端午》诗为证:“快分端自谁言,万古传为屈原。堪笑楚江空兮,不得直臣冤洗。”。”

三、端午节之所由之至曰

持此一心之刘德谦在《“端”始源又说》、《中国旧日趣谈》,有三要:

(一)威性之岁著《荆楚岁时记》未及五月五日将食粽之日风,而以食粽著至节中。至于竞渡,隋杜台卿所作《玉烛宝典》以之画人夏至者乐,则不必即为出投江之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风中之也,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与原关。

(三)岁物名著《岁华纪而》谓端午节之第一说曰:“日叶正阳,时当夏。”。”亦即端午节方夏中,故端午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是观之,端午节之最早起当系至。

诸说纷出,而以言屈原曰移为博。以其人大,诗艺逸,人亦愿以此一纪日归诸其。

端午节食粽意也

一、粽莫于朝食

众人好食粽,且日犹以为饭食粽,人嗜粽之民至弃矣正餐,顿顿皆以粽为饭。消内科医生告:“食从胃至肠消化,不须留六个时。粽,糯米为之,固不易消,一早食粽,停于胃之时则长,激胃酸泌,可致慢性胃病、胃疡者病。

二、粽须热透食

中国营学事徐筠指,不宜凉而食粽,食前以大发火。一曰糯米、粽馅皆是容易的食物俱,火不足,易有食遇毒;二者变凉之粽过油、过?,易致消化不良。尚有一点要,粽剥后如有黏丝,则示粽可放久不鲜矣,宜勿食。

端午节之俗何

端午节服食异

一、食“五黄”。端午节日,在江南者统中,必食五黄——鳣、黄鱼、黄瓜、咸蛋黄、酒(本雄酒,以雄黄有毒,众皆饮常酒代。,因其月又称五黄月”。

二、食五白”。端午节俗犹行以“五白”来搭,即白切肉、白蒜头、白斩鸡、白豆腐、茭。端午食“五黄”,再配上五白”,可清热味,健脾胃。

三、食面扇。甘肃省民勤县间,端午日皆蒸“面扇”。面扇用;白蒸制,上扇形,有五层。每层撒上碾细者熟胡椒粉,面捏成百花,染上色,甚好看。此食俗盖由端午节扇、卖扇、赠扇之风俗变而来者。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篇2

转眼间,我们又要迎来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重大节日之一,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特殊的含义。您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您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吗?屈原是谁?端午节的传说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吧。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传说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

端午节的来源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篇3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在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端午节粽子怎么煮

1、粽子很难熟,可以用高压锅煮比较省时省力,煮粽子一定要在水滚以后才能放入粽子,并且水面一定要浸过粽面,不然没被水浸着的粽子无论如何也煮不熟的。

2、高压锅大火烧沸,当蒸气开始冒出时将压力阀盖上,再转中小火煮30分钟,然后关火焖20分钟,最后将压力阀取下,将锅内的蒸气完全放出即可;如使用普通汤锅煮制,水开之后中火还需煮制2小时以上。

掌握要点:煮粽子的时间和你包的粽子的大小有关,糯米一定是要先泡软的,泡时最好放些灰水(咸),这样煮出的粽子才好吃。要知熟不熟,煮到一定程度捞起来用手指压一下,感到软而有粘性就是熟了,否则,翻过来继续煮。另外煮粽子一定要水滚以后才落粽子,水要浸过粽面,待重新滚起以后再用旺火煮3个小时左右即可。在煮粽过程中不要添生水。

端午节文化简介

艾草和菖蒲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插艾草和挂菖蒲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每当端午节来临,人们就会将艾草和菖蒲绑成一束,挂在门楣上。“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是古人们对艾草和菖蒲的美好寄托,端午节在门口挂上艾草和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祛邪避害。

祛邪避害可不是迷信传说,而是古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些植物的特性。艾,又名家艾、艾蒿,为菊科植物。《本草纲目》记载“温中、逐冷、除湿”,艾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能。

传统中医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虫蚁,也是最环保的“蚊香”。

菖蒲是水生草本植物,在陕西的水域里也有很多。菖蒲的叶子两面叶脉往外凸鼓,状如宝剑,因此还有“蒲剑草”或“水剑草”之称。它狭长如剑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具有提神通窍、杀虫灭菌的作用。采一片菖蒲的剑叶,用手指一点点揉碎,香气即刻会从指间腾起。所以,菖蒲被列入香草的阵营。但这种味道,蚊虫却避之唯恐不及。

人们通常把菖蒲与植物学上的香蒲混为一谈,但其实二者并不相同。香蒲的穗状花序外形如蜡烛,人称“毛蜡烛”或“水蜡烛”,折来晾干,醮点儿烧融的蜡烛油,点燃了就是一个精致的小火把。而菖蒲的肉穗花序,为狭锥状圆柱形,有佛焰苞。此外,两者叶子也不同,香蒲的叶子比菖蒲叶子厚且窄,叶脉只朝一面隆起,或朝一面凹陷。

飘香的粽叶是什么叶

包裹粽子的粽叶不仅清香,还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叶绿素和多种氨基酸等成分。同时,粽叶也具有特殊的防腐作用,这也正是人们选择用它们来包粽子的原因之一。

那么粽叶是用什么叶制作的,因所处地域不同,人们所选用的植物也不同,常见的有芦苇叶、箬叶、箸叶等,其中南方一般以箬叶、箸叶为主,而北方则以芦苇叶为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陕西商洛一带包粽子时多使用槲树的叶子——槲叶。槲树是一种高大乔木,在我国许多省份都有分布,多数生长在丘陵、山野中。槲叶如手掌大小,叶子边缘有波浪状的缺刻,天生就是一种天然的包装材料,用开水煮后晾干,就可以包粽子和包装其他食物了。在国外日本,槲叶同样非常流行,被称为“食用级的包装纸”。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篇4

1、关于端午节纪念是到底是谁

其实关于端午节的说法都是有着很多,例如龙舟节、浴兰节和重五节等等,而最著名的就是屈原节了,其实对于端午节也是因为屈原的死而有了浓烈和悲壮的色彩等等风俗,其实对于端午节的纪念也是有着另一个说法就是纪念伍子胥的。

而对于端午节的纪念之说到底是哪号人物的呢?其实从在浙江大学教授所到,其实在当年的吴王夫差也是因为奸臣所言,而给伍子胥一个自杀,把尸体直接投入到江边,而这个也是让伍子胥成为了民众在当时的一个必须所追思的一个冤魂说法。

而在中国的一些南方地区里,在端午节的时候也有着尽孝日的说法,其实从一些比较出名的教授所说到,在东汉年间里,曹娥也是因为父亲溺江而亡而让自己都是很伤心,因为一直都是不见自己的父亲尸首才投江自尽的,而且在五月初五的时候,曹娥和她父亲的尸体都是在这个时候在江中浮了起来,而且在当时,曹娥的双手居然是从背后而抱住自己父亲的尸体,而在这个的时候曹娥也是被说成是孝女了,所以人们都是纷纷的纪念起来。

在古代的时候,其实端午节也是一个亡灵的纪念日来的,在古代的时候,都是会很多人会悼念起一些冤魂,希望它们能够离开,而且对于端午节其中就是有着在门上挂着艾草或者是石榴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有着是火法就是可以除掉一些鬼怪的。

2、端午节的历史起源说法

纪念屈原

端午节所纪念屈原的说法早就在《史记》有所记载起来,而到时的屈原就是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国王的大臣,也是很尽心尽力的有着强国富贵,但是到了在一定的时候却是有着一些的奸臣所害导致了自己被流放,后来听说自己的国家被灭亡了,自己却是投江自尽了。

纪念伍子胥

其实对于这个的说法就是一直被流传起来的,而且对于在当时的伍子胥也就是在春秋时期的哦 ,而且伍子胥也是被奸人所迫害,直接被赐死,而后来就直接把伍子胥的尸体直接扔到了大江,而人们也是用了端午来纪念起伍子胥了。

纪念孝女曹娥

其实对于这个传说,其实也是为了纪念起在东汉时期的一个孝女,而孝女曹娥也是因为救自己的父亲而投入江中,后来也是在五月初五的时候,曹娥和她父亲的尸体也是一样开始了浮了起来,而人们也是纷纷的为了纪念曹娥这个孝女,直接是把曹娥所投入的江河名字定名曹娥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