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的故事_历史故事通用3篇

贞观中后期,整个社会的形势越来越好。李世民对创业之初的困境渐渐淡忘,励精图治的锐气也渐渐消磨了,滋长了帝王的奢侈之心。饱经忧患的魏征,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魏征的故事_历史故事通用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魏征被李世民重用 篇1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李世民一见魏征,就非常生气地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身之祸。

可是,魏征却从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气回答说:“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心眼里钦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重用了他。

魏征最有名的几次进谏及李世民的反应 篇2

1、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

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

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对于您的看法,为臣不敢苟同。”太宗非常赞赏魏征的意见。

2、魏征主张取信于民,不要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唐朝原定18岁的男子才能参加征兵服役。一次,为了多征兵巩固边境,唐太宗要求16岁以上男子全部应征,魏征坚决不同意。他说:“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是杀鸡取卵的做法。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为了充数把不够年龄的人也弄来呢?况且这也是失信于民。”

唐太宗问自己是否有失信于民的事,魏征举了三个例子。太宗虽然觉得言词尖刻,难听刺耳,但心中仍很高兴,认为魏征忠于朝廷,是以精诚之心辅佐自己以信义治国。于是便下令停止执行征召中男入伍。同时奖赏魏征金瓮一口,以资鼓励。

3、在个人享乐方面,魏征经常犯颜直谏。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打猎,车马都准备好了,最后还是没敢去。魏征问他为什么没有出去,太宗说:“我起初是想去打猎,可又怕你责备,就不敢出去了。”还又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去洛阳,因为当地供应的东西不好,唐太宗很生气。

魏征对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无限制的追求享乐而灭亡的。现在因为供应不好就发脾气,以后必然上行下效,各地方拼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满意。供应是有限的,人的奢侈欲望是无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剧又该重演了。”太宗听了这番话肃然心惊,以后很注意节俭。

魏征的故事_历史故事 篇3

魏征进谏

贞观中后期,整个社会的形势越来越好。李世民对创业之初的困境渐渐淡忘,励精图治的锐气也渐渐消磨了,滋长了帝王的奢侈之心。饱经忧患的魏征,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有一次,唐太宗去洛阳,路上住在显仁宫(今河南宜阳县)。大队人马安顿下来,侍女奉茶,太宗一看茶盘、茶杯都是几年前来这儿用过的旧银器,心中很是不快,命人把总管叫来,狠狠地训斥了一通。总管心想:贞观初年,皇上您自己省俭得很,怎么如今嫌这嫌那的呢?心里不明白,嘴上却只好认错,赶忙命御厨将皇上的`晚餐多加了几样海鲜。晚上,太宗来到餐桌前,瞥了一眼,又大为不悦:“怎么搞的,海味不见薪奇,山珍又少得可怜,总管哪里去了?快把他贬为百姓!”说罢拂袖而去。

第二天,魏征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便来到太宗的内宫。这时的魏征已是唐太宗的宠信之臣,进出较为方便,与太宗讲话亦自在得多了。叙过君臣之礼后,魏征转入正题:“陛下,臣闻皇上为总管侍奉不好而发脾气,臣以为这是个不好的苗头。”

唐太宗不解:“我大唐国家殷实,多花几个小钱有什么了不起?再说,我可是一国之君啊!”

魏征深感唐太宗“当局者迷”,便决计为他指点“迷津”:“陛下,正因为您是一国之君,所以您一开头,马上上行下效,整个社会就要形成一种奢靡的风气,那就糟了。”

“爱卿,请不要把话说得这么严重。国君就我一人,其他人谁敢向我看齐?”

魏征越发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想:皇上经常把隋亡的教训挂在嘴上,何不以此来警策皇上呢?

“陛下,当年隋炀帝巡游,每到一地,就因地方上不献食物或贡物不精而被责罚。如此无限制地追求享受,结果使老百姓负担不起,导致人心思变,江山丢失。皇上怎么能效法隋炀帝呢?”

这一着真灵,唐太宗果然大为震惊:“难道我是在效法隋炀帝吗?”

“是的,陛下!像显仁宫这样的供应,如果知足的话,会很感满足的。但如果炀帝来,即使供应再丰盛精美一万倍,也难填他的欲壑。”

唐太宗听了既震惊又感动:“爱卿,除了你,其他人是讲不出这种话的啊!”

在封建时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自命为“真龙天子”,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如有谁抚之,就要被杀,故批评皇帝就叫“犯龙鳞”,很危险。魏征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黎民百姓的安居乐业,不畏“犯龙鳞”,刚直敢言,勇于谏诤,检点太宗的过失,这该要有多大

的勇气啊!作为一个明君,有时也免不了对魏征不顾“天子”面子,当面“揭短”而大光其火。有一次,魏征又在朝廷上把唐太宗弄得很尴尬。退朝之后,太宗发狠道:“魏征每次上朝都扫我的面子,我早晚要杀了他!”当然,唐太宗最终没有杀魏征,想通之后,反而更加信任魏征了。在魏征为代表的大臣带动下,贞观群臣争相谏诤的空前绝后的局面,它是贞观之治形成的重要因素。

魏征择主

魏征字玄成,馆陶人,博闻洽见,嗜书如命,广涉典籍,冷静善思,是一个胸怀政治抱负的奇士。

魏征是一个非常有抱负的有识之士,他先后参加了元宝藏的起义军,而觉其乃乌合之众,后来归隐,其后在李密军中当一员谋士,至少体现了一些其价值,不过当时魏征题得一些有识的做法未得到李密的赏识。这也预示着李密其人的目光浅显不是伯乐之才,所以后来李密兵败降唐,他随李密入长安。后来李密心有不甘,又起兵反对李渊,不久兵败被杀。

魏征在降李的时候,认为李唐政权较有前途,就向李渊请求去招抚李密的旧部,取得了成功。征得李渊的同意之后,魏征以国君之礼葬了李密,并撰文把李密比作垓下失败的项羽,意即李密虽然失败,也还是一位大英雄。他不怕李渊追究,实事求是的描述李密的态度和精神,得到了时人和后人的赞扬。从没有人指责他背叛李密,投降李渊。大概是因为天助李唐,而魏征也是顺天意而行吧。

太子李建成听说魏征非常有才干,任他为太子洗马,深得太子敬重。玄武门事变后,李建成被杀,李世民当了太子。魏征被秦王府的人马捕获,囚禁狱中,待命处决。李世民听说魏征是一个奇才,不忍加害,便派人将他传入府中。一见到魏征,李世民责问道:“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间的关系呢?”魏征没有巧言机辩,而是据理回答:“人各为其主。如果太子早听信了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我忠于李

建成,又有什么错呢?管仲不是还射中过齐桓公的带钩吗?”

李世民见魏征说得既坦率又有理,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就赦免了他。魏征为李世民爱才、惜才之心所感动,决定归顺李世民,竭诚效劳。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