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上的清朝故事有哪些呢?历史故事以生动的语言描述、曲折的故事情节还原历史的真实情景,揭露历史的动态过程,描述历史人物的内心活动,丰富历史事件的内容,这对于改变历史课程的枯燥性,促进历史理论教学的深入浅出具有重要意义。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历史上的清朝(最新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清朝12位皇帝
清朝(1636年—1912年)是我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有12位皇帝,享国共268年。在这12位皇帝中,有雄才大略的,有碌碌无为的,也有懦弱无能的,抛开历史因素不谈,都说相由心生,光从皇帝的长相,就能看出清朝的国运。
清太祖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25岁起兵统一女真各部,之后建立后金,割据辽东,是清朝的奠基人。
清太宗皇太极(1592年—1643年):努尔哈赤的第八子,清朝的开国皇帝,在位十七年,这期间不断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于明朝作战,为满清入关入主中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清世祖顺治(1638年—1661年):皇太极的第九子,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6岁登基,在位期间努力发展生产,恢复战乱后的经济,整顿吏治,重视发挥汉官的作用,全国领土除东南沿海外基本得到统一,但24岁就英年早逝。
清圣祖康熙(1654年—1722年):顺治的第三子,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2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期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康熙皇帝的功绩大家都耳熟能详,除掉鳌拜,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三征葛尔丹都取得了胜利,为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作出过重大贡献。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君主。
清世祖雍正(1678年—1735年):康熙的第四子,44岁继承皇位,在位13年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财政,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的叛乱等,并创立秘密立储制度,雍正也是清朝最勤劳的皇帝。
清高宗乾隆(1711年—1799年):雍正的第四子,是我国历史上实际掌权最长的皇帝,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在位期间使得康乾盛世达到了顶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多民族得到统一。但乾隆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清朝开始走向衰败。
清仁宗嘉庆(1760年—1820年):乾隆的第十五子,在位25年,前四年并无实权,乾隆死后才独掌大权,嘉庆本人比较痛恨贪官,一上台就除掉了和珅,但嘉庆在之后的肃贪中成效甚微,清朝各地民族矛盾突出,如白莲教叛乱等,嘉庆只能算得上守成之君,清朝出现了中衰。
清宣宗道光(1782年—1850年):嘉庆的第二个儿子,道光皇帝在位期间清朝进一步衰败,虽然他做了一些努力,如严禁***,厉行节俭,但由于能力有限,还是发生了著名的***战争,清朝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清朝和西方差距逐渐加大。
清文宗咸丰(1831年—1861年):道光皇帝的第四子,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权的君王,在位期间为挽救清王朝的危机,重用汉族官吏曾国藩平叛太平天国,捻军起义等,但内忧外患不断,与西方签定了不少丧权辱国的条约,咸丰在世的时间也不长,31岁就去世了,而他最有名的是娶了个厉害的女人——慈禧。
清穆宗同治(1856年—1875年):咸丰帝的长子,6岁登基,母亲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在位13年,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镇压了太平天国的起义,但19岁就去世了。
清德宗光绪(1871年—1908年):光绪皇帝的父亲是醇亲王奕譞,生母是慈禧的妹妹,因同治死后无子,因此继承皇位,在位期间,慈禧把持朝政,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战败割地赔款,戊戌变法运动,触动了慈禧的权利,因此慈禧重新垂帘听政把光绪软禁了起来,后来提前慈禧一天暴亡,享年38岁。
清宪宗宣统(1906年—1967年):宣统皇帝是中国的最后一位皇帝,这位末代皇帝在位期间结束了清朝的国运。
1、徐端
朝代:清代 作品数:19篇
诗人简介:徐端(约1754—1812)字肇之,浙江德清人,清朝大臣。父振甲,官江苏清河知县。端少随任,习于河事。入赀为通判。乾隆中,河决青龙冈。振甲知涉县,分挑引河,端佐役,大学士阿桂督工,。
诗人作品大全:《八月十八日观潮》《壁侍者归自庐山以诗间讯》《表兄王俊夫客当涂》《程明大送枸记数本侑》《城上谣·北风吹沙湖水黄》《病虐新差仲退折梅》《丙申元日》《丙申二月既望仲退再来山中》《丙申二月》
2、曹汝弼
朝代:清代 作品数:10篇
诗人简介:曹汝弼,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开封府兰阳县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顺治三年,登进士,授贵州道试监察御史,后任湖广湖北巡按御史。顺治五年,任顺天巡按御史。顺治八年,任陕。
诗人作品大全:《怀寄披云峰诚上人》《喜友人过隐居》《再寄·江城从别后》《赠披云峰岳长老》《赠僧·一从叨命服》《彩云轩·洞府神仙此是家》《孤青峰·琳馆松扉白昼扃》《遗履轩·仙客相从往玉都》《赠逍遥子》
3、周焘
朝代:清代 作品数:6篇
诗人简介:周焘 字迪循,号桐圃,清乾隆四年(1739年)举进士。奉命稽察大同粮仓时,不畏权势,一次弹劾贪赃枉法者数十人,得罪不少权贵要员,因此被贬为吏部郎中。乾隆十五年任广东乡试主。
诗人作品大全:《合江亭·共思赤脚踏层冰》《和吴拭暑雪轩》《诗一首·东山蜡屣坏车轮》《题罗汉院小阁》《游天竺观激水》《再宿次前韵》
4、黄登
朝代:清代 作品数:6篇
诗人简介:黄登,字俊升、积庵,广东番禺人,好学,工诗,善鼓琴,明亡,筑南轩亦非亭,与屈大均、陶璜、邝日晋、罗谦相往还,有高士之称,与梁无枝等创立黄村探梅诗社,延梁佩兰主之。著有《见堂。
诗人作品大全:《万峰庵·上到山巅晓色分》《题三岩·飘然投绂卧云林》《题三岩·占断烟霞老一丘》《游洞霄宫》《游洞霄宫·山锁清溪溪锁峰》《游洞霄·我厌城市喧》
5、叶巽斋
朝代:清代 作品数:6篇
诗人简介:叶巽斋(1872—1959),名谦之,字逊也,号巽斋岭翁,斋名巽斋, 江西省大余县青龙镇元龙村人。作品受清代画家、陶瓷艺术家王炳荣的影响较深,其构图、用笔、设色与王炳荣同出一。
诗人作品大全:《寿汤吏部》《十月·维此十月》《感皇恩·冬岭秀乔松》《雨中花·饤斗云山》《满庭芳·有分非难》《醉蓬莱·怪柳吟翻雪》
6、张仲举
朝代:清代 作品数:4篇
诗人简介:张仲举,中国清朝官员,生卒年不详。于1686年担任福建巡抚,主要从事福建之军政事务,品等约为二品。前任福建巡抚是金鋐;继任福建巡抚是卞永誉。死于安逸,被当地人民所纪念。
诗人作品大全:《闲咏·池上新荷绿》《庐山看云一绝句》《寄题玉山诗一百韵》《送李推官谪湖南》
7、周榘
朝代:清代 作品数:4篇
诗人简介:周榘,字于平,号幔亭,江宁(今南京)人。与袁枚(一七一六至一七九七)友善。穷六书源流,一波一磔不苟下。尝登泰岱、游黄山镌名最高岭,手摩扬开母石阙、太室碑以归。多巧思,能于。
诗人作品大全:《客夜·弃置仍为客》《入峡源庵中读书》《王均章画虞山图》《吊席心斋炼师和少师姚公韵》
8、陈韶
朝代:清代 作品数:2篇
诗人简介:陈韶,[清]字九仪,号花南,一作华南,青浦(今属上海市)人。为台州通制。工诗画,游迹遍齐、秦、燕、赵、楚、蔡,后居西湖梅庄,与华秋槎、鲍涤饮(廷博)诸子结诗会。所写山水,亦有诗。
诗人作品大全:《旅馆秋夜不寐》《早春书怀》
9、周之翰
朝代:清代 作品数:3篇
诗人简介:周之翰,1826年出生,亦名侪亮,字西屏,贵州麻哈州(今麻江县)景阳乡人。周之翰,周诚之父,周恭寿、周昌寿的祖父。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举人,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应试,以第一名补。
诗人作品大全:《题疏山·危亭敞层巅》《送马秋野千户出征淮西》《寒夜拥炉瓶梅枯冻戏为作下火诗》
10、周启
朝代:清代 作品数:4篇
诗人简介:周启嶲於顺治四年(1647年)中式丁亥科二甲第二名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内弘文院编修,官至鸿胪寺少卿。著有《澹木斋文集》、《澹木斋诗集》。朱汝珍,《词林辑略》, 清代。
诗人作品大全:《中都龙兴寺伏睹御书》《蜀王殿下守中都奉饯志喜》《春日杂兴·一片残红落紫苔》
1、龚自珍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庵。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2、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
3、袁枚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人,祖籍浙江慈溪。 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4、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5、顾炎武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
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是由女真族(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长期居住在今黑龙江一带,以畜牧渔猎为生。明朝后期,在女真族出现了一位出色的领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他的统治下,女真族迅速崛起。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脱离了明朝的统治;虽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女真族,但都被击败。公元163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清,正式开始了灭明的战争。明崇祯帝十七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后,远在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以为明帝报仇为名引清兵入关。此时皇太极已死,其子世祖福临在摄政王多尔衮的辅佐下,于同年五月攻占北京,四个月后清朝将都城迁至北京,开始了它在关内的统治。
世祖顺治皇帝在位的十几年里,清朝的统治者一直忙于消灭李自成的部队及一些明朝的残余力量。到顺治十八年,吴三桂率军入缅,消灭了明朝最后一支力量,清朝才彻底征服了中国。明朝降将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三人因灭明有功,分别被封为云南、福建、广东的藩王。公元1662年,顺治帝薨,其子玄晔在辅政大臣敖拜、索尼、苏克萨哈等人的辅佐下登基即位,年号康熙,是为清圣祖。康熙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的六十一年是清朝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康熙即位之初,朝政一直由辅政大臣主持,致使敖拜结党营私,严重危害了皇帝的统治。康熙八年,年仅十六岁的康熙成功的翦除敖拜及其党羽,开始亲政,先后平定了"三藩"叛乱、准葛尔部叛乱、西藏叛乱;招抚台湾郑氏家族;击溃进入东北的沙俄军,与之签定《尼布楚条约》,使得清朝的统治得以加强。在经济方面,康熙帝废除原先满人执行的圈地制度,并且鼓励开荒,兴修水利,减少农民的赋税,使耕者有其田,大大加速了农业的发展。
康熙之后,继雍正帝即位的乾隆帝也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位明主。他在位的六十年是清朝的又一快速发展时期。乾隆皇帝在其父雍正的统治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经济,国力更加昌盛;又以承德避暑山庄为行宫,加强了同蒙、回等少数民族的联系,稳定了清朝对外族的统治。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统治的时期,社会稳定,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清帝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鼎盛阶段,史称"康乾盛世"。
公元1796年,八十八岁的乾隆皇帝将帝位让于其子仁宗颙琰,年号嘉庆,自己为太上皇。嘉庆皇帝不如康熙帝与乾隆帝一样有作为;他在位二十五年,在统治上一直延续其父的政治方针,清朝进入了缓慢发展的阶段。
公元1821年,嘉庆帝卒,由道光皇帝即位,是为清宣宗。道光帝在位期间,西方各国已经开始进入中国的经济市场,他们以***来敲开中国的大门,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人们深受***毒害。1838年,道光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去广东主持禁烟。林则徐到广东后,打击烟贩,没收***达两百多万斤,又在虎门当众将其销毁,即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之后,英国于1840年以保护侨民为名对中国宣战,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公元1840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以后,英政府以保护侨民为名,出动军舰企图进攻广州,史家一般以这一事件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此时清王朝正值道光帝(1821~1851年)在位。战争伊始,道光帝认为英军不堪一击,但随着战事的发展,英军围困珠江口、攻占浙江定海、直逼天津大沽,使得道光帝大为震惊,忙派琦善等人与英军谈判,同时又将林则徐治罪,重新开放广州。然而,英军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继续对虎门、宁波、厦门等地进行攻击,并于1842年攻占吴淞。至此,清政府不得不向与英国签定《南京条约》。此后,法国和美国也效仿英国,与中国签定了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夏条约》,中国的门户从此被打开了。
公元1851年,清咸丰帝即位,在同年一月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太平天国”。 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名,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事。在两年的时间里,太平军先后攻取了汉阳、岳州、汉口、南京等南方重镇,于1853年定都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制订官制,建立了太平天国。此后,太平天国又进行了数次北伐与西征,但由于1856年“天京事变”使太平军的石达开部主力出走,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实力。此后,太平天国后期虽然有李秀成、陈玉成等将领的极力支撑,但清政府经过几年的剿乱战争,天国都城天京于1846年被曾国藩所部湘军攻陷,太平天国宣告失败。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朝满族
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
庙号:清太祖 谥号:清高帝
登基时间:公元1616年 (天命)
爱新觉罗·皇太极清朝满族
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
庙号:清太宗 谥号:清文帝
登基时间:公元1636年 (天聪)
爱新觉罗·福临清朝满族
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
庙号:清世祖 谥号:清章帝
登基时间:公元1644年 (顺治)
爱新觉罗·玄烨清朝满族
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
庙号:清圣祖 谥号:清仁帝
登基时间:公元1661年 (康熙)
爱新觉罗·胤禛清朝满族
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
庙号:清世宗 谥号:清宪帝
登基时间:公元1723年 (雍正)
爱新觉罗·弘历清朝满族
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
庙号:清高宗 谥号:清纯帝
登基时间:公元1736年 (乾隆)
爱新觉罗·顒琰清朝满族
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
庙号:清仁宗 谥号:清睿帝
登基时间:公元1796年 (嘉庆)
爱新觉罗·旻宁清朝满族
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
庙号:清宣宗 谥号:清成帝
登基时间:公元1821年 (道光)
爱新觉罗·奕詝清朝满族
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
庙号:清文宗 谥号:清显帝
登基时间:公元1850年 (咸丰)
爱新觉罗·载淳清朝满族
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
庙号:清穆宗 谥号:清毅帝
登基时间:公元1861年 (同治)
爱新觉罗·载湉清朝满族
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
庙号:清德宗 谥号:清景帝
登基时间:公元1875年 (光绪)
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满族
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
谥号:清废帝
登基时间:公元1909年 (宣统)
清第三代皇帝雍正以非正常手段夺得皇位,至于这非正常手段是什么,正史讳莫如深,没有直接记载。唯有野史说他联结皇亲科隆多,将“传位十四子”的康熙遗诏篡改为“传位于四子”,因而从其他兄弟手中夺取了皇位。其真实性如何,无从考证。
雍正即位后,首先做的事,便是想出一个立储的新法子。一天,他召集五大臣及满汉文武官员去乾清宫商议要事。他坐在龙椅上,对众大臣说:“父皇在世时,曾立二阿哥为太子,后来废而又立,立而又废。父皇晚年,常为此闷闷不乐。朕想到,立储乃国家大计,不立不好,明立又不好,你们有何妙策?”大臣们面面相觑,半晌,齐声奏道:“臣等愚昧,凭圣上意愿定夺便是!”雍正帝又说道:“朕以为,立皇太子与一般政事不同。一般政治须劳大臣们一起商量而定,立太子的事,做君王的理应独断专行。譬如朕目下有好几个皇子,倘让众大臣议定,则众口必不一致,让朕难以定夺。何况,明立太子,免不了兄弟争夺,惹出祸端,因此朕再三筹划,想出了一个变通法子,朕私下拟定皇储为谁,写在诏书上,密封收进匣内,”说到这里,雍正帝把头向上一抬,手朝上面一指,说:“匣子就安放在这块‘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你们说这样可好?”大臣们一听,异口同声回答道:“皇上思虑如此周详,臣下岂有异议?”当下,雍正帝便命众大臣退出殿去,只留下事务大臣在内,他亲手密书皇太子的名字,封藏在匣内,又命侍卫攀缘木梯而上,把这锦匣安放在匾额后面。从这以后,代代清帝都照雍正的做法,把皇太子名字藏在正大光明匾后面,于是清帝传位才避免了宫廷内乱。
雍正这样做,从侧面印证了他夺取皇位的手段是有问题的,因而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学样。雍正的死,也是个蹊跷,史籍记载十分奥妙。雍正十三年的一天,白天,这位皇帝还在同庄亲王允禄、梁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人在大内议事,到了晚上,突然暴亡,宫内外都不知什么原因。史料中也未有可靠的记载。只是有一事显得奇怪。自雍正朝之后,皇帝每召幸妃嫔,这些女子都必须脱去所有小衣,外罩长袍,由宫监托举或抱入皇帝寝宫,然后脱下外罩的长袍,裸体赤身去侍候皇帝。据清代宫人传说,这并不是为贪图肉欲的欢乐,而是防备妃嫔行刺。后人猜想这条规矩的设立,也许与雍正的暴死有关系。雍正只有一个正式皇后,姓乌喇那拉氏,是内大臣费扬古的女儿。
这位皇后少年时代即入宫侍奉,当时康熙帝很喜爱她,作主将她许配皇四子,为雍亲王的正室嫡福晋。雍正元年被册为皇后时已届中年了。雍正帝同她相亲相爱,可惜她死于雍正九年九月。死的那一天,雍正帝异常伤心,他自己大病刚好,想亲自去为皇后合棺送行,大臣们竭力劝阻才作罢。于是下谕旨道:“皇后自重髫之年即侍奉皇父,与朕结合,四十多年孝顺恭谨始终如一。我因患病多时好容易痊愈,若亲临丧事,恐怕会触景生情过度悲伤,致使旧病复发。我未尽到夫妇间的礼数,心中很是难受,但大臣们劝我说,明代也没有皇后丧礼皇帝非亲自莫祭不可的规定,因此,我今特今皇子们朝夕奠祭。”言语中流露出莫大的哀痛。
乌喇那拉皇后谥号“孝敬”,与雍正帝合葬泰陵。继承皇位的皇四子弘历(乾隆帝),是雍正帝的熹贵妃钮祜禄氏生的。熹贵妃在乾隆朝被尊为皇太后,于乾隆四十二年才死,死后被谥为皇后。
清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袁世凯,最根本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辛亥革命!
清朝是袁世凯推翻的,帝制是孙中山终结的,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历史。因为当时的革命党并没有足够的兵力推翻清朝,而且处于一种不统一的混乱状态,其力量还不如以前的太平天国。推翻清朝是革命党开的头,立宪派后来加入,袁世凯收的功。这是当时的形势所致,所谓形势比人强。
辛亥革命时,汉族官僚抛弃了满清,和肇始的革命党一起倒满,故而革命党虽然力量不够,也能奏起功,这当然是袁世凯起了关键作用。
当然袁世凯推翻清朝是为了取满清而代之,自己称帝,动机和革命党不同。成立中华民国时,孙中山力主中华民国主权在全体国民,并写进了临时约法,这是终结帝制的关键一着,有了法理依据,以后的斗争就是护法运动而已,任何人称帝都是违背法理的,不得人心的。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于南京宣布立国,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将权力交给袁世凯政府,清朝灭亡。
清朝历史中包含哪些民族特色
大家知道,清王朝是从东北兴起的,由女真的后裔首先创建的一个较小的民族政权,后来在与明朝的搏斗当中慢慢壮大起来,最后取而代之,于1644年建立了统一的大清王朝。
那么,它跟被取代的明朝有什么区别呢?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清朝的民族特色。明朝是在推翻征服者(蒙古人建立的大元王朝)基础上建立的。所以明朝在一开始打出的旗号,就是清除蒙元的影响。最典型就是朱元璋的四句口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这是朱元璋《谕中原檄》里面提出来的。
当然,原本里面也有不同的说法,比方说“恢复中华”最初叫“光复中华”,不管怎么样,不影响基本意思。很显然,他这是采取民族革命式的立场,来组织这场反元运动的。所以在他确立的明朝帝国,政治架构其实是以中国先秦理想的国家模式为他的模式的。明朝帝国的政治结构我们可以简单的说是“华夏+四夷”的模式。
所谓华夏,就是以居住在长城以内的中原地区的汉族为中心,各个边疆民族住在汉族的周边。明帝国在边疆以外,而且采取的政治策略是“守在四夷”。“守在四夷”是儒家的传统理论,认为汉族作为文明高的一方,应该是居住在国家中心的位置,少数民族因为文化落后,应该住在国家的边缘区域。
所以在明朝对待国内其他民族的策略,是实行怀柔政策。最初设立卫所,比方说在东北,女真就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卫所,任用少数民族的人士担任卫所的首长。但是这些少数民族人士的首领,一般不被允许来到京城,而是在明朝确立的边防界限之外活动,最多允许进入到边界的城市。所以,他们基本上没有机会跟明朝的主体民族——汉族进行接触。
当然,明朝也曾在特殊时期对少数民族实行比较柔和的政策,比方说,曾经封蒙古的俺答汗为顺义王,曾把三卫的首长迁到明朝的近边地区居住。但是从总体来看,明朝是排斥边疆民族的。
作为最初明朝辖下的满洲,满洲这个名称出现得很晚,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说是从李满住这个人名来的,但他其实是女真族的后裔。女真族的后裔在15世纪末慢慢强大起来以后,开始内部的统一事业,就是从努尔哈赤开始的。努尔哈赤首先统一了建州的内部,随后又统一了邻近的两大女真部落。一部分是所谓的海西女真的四部;另外一部分是更远的靠近黑龙江地区的野人(东海)女真的一些部落。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的满洲的政权。
满洲政权对外的国名有变化,最早他们称自己为“后金”,后来改为“大金”,1636年以后又改为“大清”。这个政权从1636年以后,已经带有了明显的学习汉文化的色彩,比如在确定国号的时候,“大清”就是针对他要反抗的大明。
我们知道,明和清在字面的含义上都是接近的,清明清明,政治清明,所以他蕴含着对抗、分庭抗礼的意味。需要注意的就是,这个政权从一开始就是以多民族的多元共存作为自己的特色的。大家知道,女真的部落虽然很多,但是人数很少,要跟明朝对抗,那它必须尽快地吸纳周边的各种各样的部落。
属于自己同一个文化的女真的部落,那自然是发展的重点;跟自己邻近的有共同点的部落,比方说蒙古人,也成为它积极吸收的部分。在金国时代,满洲政权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以女真后裔做基干,同时吸收蒙古人,再后来吸收了一部分辽东汉人的民族。所以在入关以前,满洲人建立的政权其实已经是以满、蒙、汉三族为主要民族。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族系,比如说北方的通古斯人的一些民族,像索伦人这样一些部落。
入关以后,它的民族性得到了加强。为什么呢?因为有人统计过,在入关之初,八旗系统的人口不超过20万人。从战斗力上来说,这是一支精兵,但是如果要统治明朝辖下的广大版图,区区20万人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在入关之初,在跟明朝鏖战的时候,清朝对北方民族基本上采取的就是源源不断补充的政策,不断的把北方其他族系的民族,索伦、达斡尔、鄂伦春等民族吸引或者加入到八旗队伍里面,这些人叫做“新满洲”。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是女真人,但是他们毕竟跟女真人的文化是相近的,在习俗、语言上,在各个方面属于一个大的系统,叫“北方族系”系统,所以把他们全部纳入到满洲这个阵营当中,来跟明朝争夺天下。这个过程从1644年到1681年,经历了三十几年的时间。这三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先跟李自成作战,然后跟南明的势力作战,夺取明朝的版图。
从民族层面来判断,清朝初年的民族关系,可以用康熙皇帝使用过的几个概念来表述一下。
第一个概念是“首崇满洲”,尊崇满洲。满洲作为征服者,是主体部分,是这个政权的主人,所以当然首先要得到重用,在社会、政治地位上要得到优先。
其次,康熙皇帝使用的概念叫“满蒙一家”。这个概念讲的是什么呢?就是满蒙两个民族是要融为一体的,通过什么办法呢?通过满蒙联姻,通过政治上的结盟来实现这样一个目标。
有关满蒙联姻,国内已经做过非常充分的研究,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看南开大学杜家骥教授的《清朝的满蒙联姻研究》,这部著作有六十多万字,非常详尽地归纳和阐述了清朝满蒙两个民族通婚联姻的过程,分析了他们的影响。
那么简单地说,在整个清代,满蒙两个民族是持续不断地大规模地联姻。联姻首先是清朝皇室带头,从努尔哈赤开始,到皇太极,到顺治,这几代皇帝都带头跟蒙古贵族通婚。努尔哈赤有两个妃子是蒙古族的;皇太极封的五宫后妃全部都来自蒙古;顺治有一半的蒙古血统,顺治的母亲孝庄太后是蒙古科尔沁部贵族的女儿,顺治的两个皇后都是科尔沁贵族的女儿。
所以从皇帝这个角度来看,一直到乾隆皇帝还有蒙古人的妃子。当然皇后已经不是了,康熙的皇后就不是蒙古人,雍正也不是,乾隆也不是,但是他们都有蒙古人的妃子。而且清朝的历代皇帝都有蒙古的血统,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这样的联姻有将近七百次(我说的不光是皇室,还有满洲的贵族大臣,但是以皇室为主),涉及到内蒙古、外蒙古和西蒙古的很多个部落,以内蒙古为主,特别是科尔沁部。
清朝入关后,第一任皇后共有九位(宣统帝未计),在坤宁宫大婚的有康熙帝、同治帝和光绪帝三位。可以说,清朝所有第一任皇后,没有一位是好命的。我只选同治皇后一位,来看看她的悲剧故事。
同治帝6岁(虚岁)登极,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17岁的同治皇帝大婚。皇后阿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人。她出身于相府门第,书香之家,祖父赛尚阿为大学士,父亲崇绮(qǐ)为状元。史称:“立国二百数十年,满、蒙人试汉文获授修撰者,止崇绮一人,士论荣之。”(《清史稿�崇绮传》卷四百六十八)就是说清朝定鼎北京后的268年间,满洲、蒙古人以汉文参加科举考试而中状元的,只有崇绮一人,士人以此为荣。后迁侍讲、户部尚书、日讲起居注官等。义和团失败后,崇绮走保定,住莲池书院,自缢而死。母亲瓜尔佳氏,也是忠贞节烈的女子英杰。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她先派人预掘深坑,率一子四孙及儿媳等,分别男女,入坑活埋,阖门死难。
皇后阿鲁特氏幼年,由父亲崇绮亲自授课,讲解经史,学习诗词,受到良好的家庭教养。她聪明贤惠,知书达理,性格刚烈,不善奉迎。阿鲁特氏被立为皇后,同治帝与皇后仅在坤宁宫居住两天,就搬到养心殿后殿的体顺堂居住。皇后遇斋戒期,居住在钟粹官。(《翁文恭公日记》)
皇后阿鲁特氏真是命薄,结婚两年零两个月,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崩于皇宫养心殿。同治帝的死,同下面一件事情有关。据说慈禧有“寡母心态”,嫉妒儿子同皇后亲热,不许儿子与皇后同房。慈禧太后不喜欢皇后阿鲁特氏,而喜欢慧妃,要儿子同治帝对慧妃好。同治帝不敢违抗,又不喜欢慧妃,只好赌气独宿养心殿,生活寂寞寡欢。因为慈禧太后处处刁难,皇后阿鲁特氏日子过得很不舒心。同治帝病重,皇后护侍,也遭到慈禧太后的呵责。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载:同治病重,皇后前去养心殿探视,二人说了些私房话,被慈禧皇太后知道。慈禧太后怒不可遏,闯入暖阁,“牵后发以出,且痛抶(ch�,鞭笞)之”,并叫来太监预备大杖伺候。据说皇后情急之下说了句话:“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请太后给媳妇留点体面!”慈禧太后以侧居西宫为遗憾,也为咸丰帝临终前没有册立自己为皇后而不满。“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这句话,刺痛了慈禧太后的心。慈禧太后大发雷霆,同治帝被吓晕,病情愈加严重。慈禧太后见同治皇帝恐怖,才未对皇后动刑。同治帝之死,慈禧将责任栽到皇后头上。
同治皇帝之死,这对一位年轻皇后来说,简直是塌了天。皇后丧夫心情不好,慈禧丧子心情也不好。慈禧太后把气往皇后身上撒。“未亡人”皇后阿鲁特氏此时,大恸大悲,不思饮食,吞金自杀,获救得生。皇后之父崇绮,奏告慈禧皇太后。皇太后回答:“可随大行皇帝去罢!”皇帝死了,尚未入葬,称大行皇帝,就是说可以随夫——同治帝殉死。崇绮将此话告诉女儿。而且慈禧太后不为同治帝立嗣,却让同治堂弟兼姨表弟的载湉(光绪)继承皇位,就是说光绪帝继承的不是同治帝,而是咸丰帝——这实际上是不为皇后留余地。皇后阿鲁特氏被逼无奈,只有自尽一条路可走。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二十日,同治帝死后74天,皇后阿鲁特氏“遽尔崩逝”,才22岁,梓宫暂安于隆福寺。皇后阿鲁特氏之死,或云“绝食崩”,或云“吞金死”。(唐邦治《清皇室四谱�后妃》)野史记载:同治帝皇后怀孕,慈禧太后恐其生男孩,将来缵(zuǎn,继承)承大统,不能垂帘,故逼其死。有位御史潘敦俨,借天旱奏言:“后崩在穆宗升遐百日内,道路传闻,或称伤悲致疾,或云绝粒殒生,奇节不彰,何以慰在天之灵?何以副兆民之望?”慈禧太后斥其谬妄,夺其官职。
明朝曾有一位皇后,是她的母亲梦见圆月入怀而生下的。这个梦是真的还是编的,且不去管它。做父母的都希望女儿能有一个像圆月般的幸福人生,但是身为皇后的都难以做到这一点,更何况普通百姓呢!嘉靖帝的陈皇后,人生失败,告诉人们:祸生于多贪,患生于多欲。以上这些皇后的不幸人生的历史启示:人生如月,或圆或缺,坦然对待,自然轮回。
明清28位皇帝的第一任皇后,虽居于天下女性之至高、至尊、至富、至贵的地位,但没有一位是在泰安、泰宁、泰和、泰顺中度过一生的。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她们“全须全尾”、无怨无憾度过一生的,可以说是一个没有!其实,人生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我们老百姓生活中遇到一点磕碰、挫折、坎坷、困厄,都应坦然面对,淡定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