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服从主人的座位安排,入座后不可旁若无人,也不可眼睛直盯着盘中菜肴。
2、在主人致词时,应停止任何交谈,认真倾听并视情况鼓掌感谢和致意。
3、点菜
如果主人安排好了菜,客人就不要再点菜了。
如尚未安排好点菜的宴会,点菜时不要选择太贵的菜,同时也不宜点太便宜的菜。
4、取菜时,应取靠近自己一方盘中的菜,不能在盘中挑来拣去,也不可只夹取自己喜欢食用的菜肴,一次取菜不应太多。
5、斟茶
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负责斟茶,次序由最长者至最年轻者,最后为自己斟;
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以示感谢和敬意。
6、注意吃相要文雅、从容
不要发出声响或因进食过快而打嗝,席间不得不打喷嚏、咳嗽时,应转身用手捂住嘴鼻,并向邻座表示歉意;
吃食物时要用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去就食物;
嘴内有食物切勿说话,若进餐中遇别人问话,可等食物咽下后再回话;
进餐时同别人讲话,最好放下勺子、筷子,如不放下,也不要用手中的餐具挥舞或指指划划。
7、不要批评菜肴的质量和味道,决不要将此次菜品与既往历次相比,如系主人亲自烹调食物,勿忘予主人赞赏。
8、筷子的用法
忌敲筷,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 忌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
筷子通常放在碗的旁边,不能放在碗上或两边各放一根。
正式宴会,一般都事先安排座次,以便参加宴会者入席时井然有序,同时也是对客人的一种礼貌;非正式的宴会不必提前安排座次,但通常就坐也要有上下之分。
1、以主人的位置为中心,如有女主人参加,则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以靠近主人者为上,依次排列;离门最远的、面对着门的位置是上座,离门最近的、背对着门的位置是下座,上座的右边是第二号位,左边是第三号位,依次类推。
2、在遵从礼宾次序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相邻者便于交谈;
3、主人的陪客尽可能插在客人之间,以便与客人交谈;
4、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座;
5、客人应等主人邀请才可坐下;
6、主人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
7、需要中途离席时,跟同桌的人招呼一声是绝对必要的;
8、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士拖拉座椅。
9、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它宾客方可离席。
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沥尽致。
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
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和有失面子。
“心系顾客,服务至上”作为酒店的服务宗旨,它充分地反映了酒店对每位员工的期望。作为一名酒店的员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对宾客能否进行优质服务直接影响到酒店的名誉。总之,讲究礼仪是酒店对每一位员工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体现了酒店的服务宗旨。
餐饮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活动,中国餐饮文化很丰富,中国人热情好客,很讲究餐饮礼仪。中餐宴会是指具有中国传统民族风格的宴会,遵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礼仪规范。宴请活动就其目的性质而言,大约分为三种:一种是礼仪性质的,如为迎接重要的来宾或政界要员的公务性来访;为庆祝重大的节日或举行一项重要的仪式等举行的宴会,都属于礼仪上的需要,这种宴会要有一定的礼宾规格和程序。另一种是交谊性的,主要是为了沟通感情、表示友好、发展友谊,如:接风、送行、告别、聚会等。再一种是工作性质的,主人或参加宴会的人为解决某项工作而举行的宴请,以便在餐桌上商谈工作。这三种情况又常交相为用兼而有之。宴会的目的形式性质不同,但宾主所遵循的基本礼仪是一致的。
一、“饮食”的定义
饮食,做名词时指各种饮品和食物;做动词时则指喝什么、吃什么,以及怎么喝、怎么吃。
饮食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饮食原料的加工生产;二是制成的产品;三是对饮食品的消费,即吃与喝。
二、“文化”的定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100多年来各国学者从符号学、规范性等多种角度提出了260余种不尽相同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从字源上来看,英文与法文的“文化”一词均为culture,原从拉丁文的cultura而来。
拉丁文cultura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敬神几种含义,可见它的含义比较广泛。
英文中的“农业”一词agriculture,“蚕丝业”一词silkculture,“体育”一词physicalculture,都由culture构成,显然都有“文化”的含义在内。
对“文化”的理解,中外比较一致的倾向是宽泛论观点,即“大文化”观点。
诚然,在众多的定义中,宽窄程度是不尽相同的,但它具有广泛和侧重精神方面两个主要特点。
将“文化”的各种解释归纳起来,则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思想、道德、风尚、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三、“饮食文化”的定义
(一)饮食的潜意识
中国“吃”的观念与西方完全不同。
西方人对“吃”的理解非常简单,肚子饿了就吃饭,有什么吃什么;而中国人对吃则非常讲究。
1、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交等一切事情,都跟“吃”有关系。
2、“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有着深刻的影响,“吃”(或文言文中的“食”)被赋予各种感情色彩。
人们把很多原来跟吃没有什么关系的事情,都跟吃联系在了一起。
例如:被冷落叫“吃闭门羹”,被人趋捧最棒叫“吃香”,一往无阻、非常走红叫“吃得开”;干工作不怕困难叫“吃苦”,受到损失叫“吃亏”,得到好处叫“吃到甜头”,衣食有余叫“吃着不尽”;承受祖宗余荫叫“食德”,把不讲信用叫“食言而肥”等。
这说明了“吃”在生活中的地位和深层意识的
影响,也反映了中国饮食心态与文化心态在其深层结构上是和谐一致的。
在传统文化中,一句很重要的话叫“民以食为天”。
所以要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就必须介绍饮食文化。
(二)“饮食文化”的定义
“饮食文化”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的普泛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和知识界普遍认同的理解,“饮食文化”学术概念的涵义是指在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人类的食事活动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食生产:食物原料开发(发掘、研制、培育)、生产(种植、养殖),食品加工制作(家庭饮食、酒店饭馆餐饮、工厂生产),食料与食品保鲜、安全贮藏,饮食器具制作,社会食生产管理与组织。
食生活:食料、食品获取(如购买食料、食品),食料、食品流通,食品制作(如家庭饮食烹调),食物消费(进食),饮食社会活动与食事礼仪,社会食生活管理与组织。
食事象:人类食事或与之相关的各种行为、现象。
食思想:人们的食认识、知识、观念、理论。
食惯制:习惯、风俗、传统等。
食生产、食生活和食事象是人类食事活动的三个基本的物质性基点,正是这三个基本的物质基点决定了某一具体人群或民族饮食文化的坚实架构;而食思想、食惯制是人类食事活动精神领域的习俗、传统、心理、思想等范畴,组成它的血肉。
显然,这是一种比较宽泛的理解。
它可以简略成如下表述:什么人,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事象、精神、规律的集合。
四、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
饮食文化说起来似乎是无形的,实际是有形的,而且是有价的。
(一)饮食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有研究者笼统地认为:人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吃的目的,吃的效果,吃的观念,吃的情趣,吃的礼仪,都属于饮食文化范畴。
它贯穿于餐饮企业经营和食事活动的全过程,体现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中。
菜文化,这是饮食文化的基础。
人们享受饮食文化,要通过食物这个载体去实现。
小吃文化,这是最具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最有食文化韵味的一种民族文化。
人们通过小吃可以领略民间饮食的古朴淳厚的文化底蕴。
筵席宴会文化,这是一种社交文化,是饮食文化的综合体现。
它的文化品位最高,文化
含量最大,最能反映企业的文化档次。
餐厅文化,这是一种环境文化。
餐厅的装饰、布置、风格、情调,都会给客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是第一印象。
服务文化,这是一种形象文化--人的形象文化。
服务员是代表企业为客人服务的“大使”,她们的装束打扮、服务动作、神态气质,都反映企业的形象。
营销文化,这是一种企业文化。
它体现企业的经营理念、宗旨、特点以及营销策略、方式等,是企业包装和推销自己、赢得市场的重要手段。
(二)也有的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出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俗学、饮食用具学等科学。
(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学泰认为: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四)饮食文化是关于人类(或一个民族)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等的学问。
因而它便由食物原料(生产、开发、选择、分类等)、加工技术和制作工艺、保藏、保鲜、饮食商业和服务、加工工具和饮食器具,以及有关习俗、制度、心理、思想等,构成了特定的学科领域。
主人的礼仪
应该说,宴会的成功有赖于主人的热情好客,慷慨招待和细致周到的组织安排。然后从礼节上讲,主人的职责是使每一位来宾都感到主人对自己的欢迎之意。主人举办宴请,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和目的,主人都应提前对客人发出口头或书面邀请,并依照客人的习惯、特点安排好请客时间、地点等事宜。礼仪性宴请礼节更隆重讲究。在宴会开始前,主人应该站立门前笑迎宾客,晚辈在前,长辈居后。对每一位来宾,要依次招呼,待客人大部分到齐之后,再回到宴会场所中来,分头跟客人招呼、应酬(家庭便宴比较随便,主人不一定在门口迎客,可在客人到达时趋前握手招呼)。主人对宾客必须热诚恳切,一视同仁,不可只注意应酬一两个忽略了别的客人。入席前,烟、茶不可全部假手他人或服务员代劳递送,主人应尽可能地亲自递烟倒茶。上菜后,主人要先向客人敬酒,说一些感谢光临的客气话。此后每一道菜上来,都要先举杯邀饮,然后请客人“起筷”。要照顾到客人的用餐方便,及时调换菜点或转动餐台。遇到有特殊口味的客人要及时调换菜点。席散后,主人要到门口,恭送客人离去。对那些在宴请中照顾不多的客人,应说几句抱歉和感谢之类的话。对走在后面的客人,可略为寒暄几句。
做客礼仪
作为应邀参加宴会的客人,如时赴约,举止得当,讲究礼节是对主人的尊重。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服饰。客人赴宴前应根据宴会的目的、规格、对象、风俗习惯或主人的要求考虑自己的着装,着装不得体会影响宾主的情绪,影响宴会的气氛。(2)点菜。如果主人安排好了菜,然后客人就不要再点菜了。如果你参加一个尚未安排好菜的宴会,就要注意点菜的礼节。点菜时,不要选择太贵的菜,同时也不宜点太便宜的菜,太便宜了,主人反而不高兴,认为你看不起他,如果最便宜的菜恰是你真心喜欢的菜,那就要想点办法,尽量说得委婉一些。(3)进餐。进餐时举止要文明礼貌,“不马食,不牛饮,不虎咽,不鲸吞,嚼食物,不出声,嘴唇边,不留痕,骨与秽,莫乱扔。”面对一桌子美味佳肴,不要急于动筷子,须等主人动筷说“请”之后你才能动筷。然后主人举杯示意开始,客人才能用餐。如果酒量还能够承受,对主人敬的第一杯酒应喝干。同席的客人可以相互劝酒,但不可以任何方式强迫对方喝酒,否则是失礼。自己不愿或不能喝酒时,可以谢绝。夹菜时,一是使用公筷;二是夹菜适量,不要取得过多,吃不了剩下不好。三是在自己跟前取菜,不要伸长胳膊去够远处的菜;四是不能用筷子随意翻动盘中的菜;五是遇到自己不喜欢吃的菜,可很少地夹一点,放在盘中,不要吃掉,当这道菜再传到你面前时,你就可以借口盘中的菜还没有吃完,而不再夹这道菜,最后你应将盘中的菜全部吃净。进食时尽可能不咳嗽、打喷嚏、打呵欠、擤鼻涕,万一不能抑制,要用手帕、餐巾纸遮挡口鼻,转身,脸侧向一方,低头尽量压低声音。(5)参加宴会最好不中途离去。万不得已时应向同桌的人说声对不起,同时还要郑重地向主人道歉,说明原委。吃完之后,应该等大家都放下筷子,主人示意可以散席,才能离座。宴会完毕,你可以依次走到主人面前,握手并说声“谢谢”,向主人告辞,但不要拉着主人的手不停地说话,以免妨碍主人送其他客人。
中国饮食礼仪
教学内容:
1、 食礼的含义及分类
2、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的发展
3、 中式宴席活动的性质
4、 现代中式宴席的各种礼仪
第一节、食礼
一、食礼概念
作为“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礼是饮膳宴筵方面的社会规范与典章制度、餐饮活动中的文明教养与交际准则,赴宴人和东道主的仪表、风度、神态、气质的生动体现。
二、食礼内容
饮食礼仪:在饮食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
饮食礼节:是饮食礼仪的节度和饮食礼貌的综合评价
饮食礼貌:是餐饮活动中表示敬重与友情的日常行为规范
饮食礼俗:与礼义、礼制、礼义相关且在民间流传已久的饮食风习
饮食礼义: 筵席时为表示某种敬意而隆重举行的各种仪式
饮食礼制: 被国家礼法所肯定的饮食典章制度和重要经籍
三、食礼的分类
1、按时代划
原始社会食礼
奴隶社会食礼
封建社会食礼
资本主义社会食礼
社会主义社会食礼
2、按民族划分
汉族食礼
少数民族食礼
3、按用途划分
敬贤养老食礼
祭神祀祖食礼
重教尊师食礼
生寿婚丧食礼
贺年馈节食礼
接风饯行食礼
诗文欢会食礼
社交游乐食礼
百业帮会食礼
民间应酬食礼
第二节、古老的中国食礼
最早出现的食礼,与远古的祭神仪式直接相关。
原始社会的先民,把黍米和猪肉块放在烧石上烤炙而献食,在地上凿坑当作酒樽用手掬捧而献饮,还用茅草扎成长槌敲击土鼓,以此来表示对鬼神的敬畏和祭祀。
——据《礼记礼运》描述
后来食礼由人与神鬼的沟通扩展出人与人的交际,以便调节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吉礼、凶礼、军礼、宾礼、佳礼等“先秦五礼”,奠定了古代饮食礼制的基石。
为发挥“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作用,周公通过“制礼作乐”对皇家和诸侯的礼宴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儒家学派的三大宗师--孔子、孟子、荀子,又继续对食礼加以规范,补充进仁、义、礼、法等内涵,将其拓展成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他们的学生还对先师的理论加以阐述、充实,最后形成《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经典著作,使之成为数千年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与灵魂
由于强调“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则不宁”,食礼与其他的礼,成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度的社会规范及道德规范,维系压迫、剥削制度的思想工具。
古代食礼中有一部分积极健康的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筵席、餐饮上的`礼尚往来,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被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所接受,演变成各种合理的饮食礼仪与礼俗,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饮食文化研究的基本状况
一、历史上滞后的饮食文化研究
中国的民族文化,自秦始皇厉行专“学法令”文化专制政策始,便开始走上了封建专制的“政治文化”的道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则使这种“政治文化”确定了儒学的基本内容。
说它是封建专制的“政治文化”,是因为它的核心是治封建之国,治封建之家,修封建之人身,即纳入封建之道的政治色彩极浓的文化。
在这种封建的专制政治和封建的政治文化的氛围之中,几乎一切士与准士的知识群都埋头于传统和正统的政治文化之学习研究中,“皓首穷经”,学以干禄。
除这种直接或间接服务于封建治术的政治文化之外的一切文化科学门类,大多都被视为“虚应”(《红楼梦》中贾政语)和“末技”。
至于烹调技艺的地位,在统治者的眼中,更是属于微不足道的下下之品了。
厨作,那是贱民所从事的下作之业。
所以,事厨者一向被称为“厨役”、“厨子”等等。
不仅如此,即便是属于上等社会的成员,如果他把个人饮食之事视为第一等大事而置于封建道德之上,甚至是过于追求饮食,那他就成了所谓的“饮食之人”,“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
为其养小以失大也??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这“大人”亦即“君子”,“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这种凝滞僵硬的文化形态,如同樊笼桎梏一般地约束着民族文化的发展。
晋朝是个很奢华的时代,望族名门之后何曾既是著名学者,又是个权重望高于一时的大人物,但只因他“厨膳滋味,过于王者”,而在生前死后多遭非议。
儒家视自己的“道”高于一切,主张毕生循道、卫道,为道可“杀身”,为道可“舍生”。
饮食,活命养生,固是民天大事,但在历代封建统治者和道家看来,只有它统一和服从于封建之道时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在这种传统思想之下,很难想象有多少人能把饮食生活当做一种学问去认真研究。
更何况,儒者的“仁爱”之心,是不能见到畜禽等有生命之物为人所宰杀的。,“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贱也”,君子是根本不能身践厨作之地的。
正因为如此,就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反常现象,即一方面有不断发展的“吃”的文化,另一方面却是相对落后的研究和关于饮食文化研究很少的记录文字留世。
明中叶以前,关于饮食生活与烹调技艺的文字记载,一般说来不仅数量很少,而且大多流于文人墨客浮泛粗陋的游戏之笔,难以按实求骥。
诚如清人博明《西斋偶得》所云:“由今溯古,推饮食、音乐二者越数百年则全不可知。
《周礼》、《齐民要术》、唐人食谱,全不知何味,《东京梦华录》所记汴城、杭城食料,大半不知其名。”
两汉以下至唐之前,尽管有数部以“食经”名世的著述见录于史籍,却又多佚而不传,后人难窥其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