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新3篇

我国目前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多种矛盾凸显,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悬殊,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这些问题仍然存在,社会矛盾易发多发。对处于这一矛盾凸显期的中国来说,这也是我们的战略机遇,只有切实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社会才会和谐,人民才能幸福,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才能够实现!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怎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新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怎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篇1

一、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第一,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就要破除落后的理念。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管理理念滞后,一直特别注重经济建设而轻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思想,并没有错,不可否认,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第一要务,这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但是,仅有经济发展是完全不够的,不能解决诸如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努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使改革发展成果人人共享。温家宝同志在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说的是就这个道理。

我们还要警惕社会管理就是简单的管制和控制的思想,这种管理理念,一切以稳定为目标和目的,完全没有服务意识和服务观念,压制了社会的活力,使群众的不满情绪得不到有效疏导,不能从源头上,疏通和化解矛盾。

第二,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就要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社会管理所规范和协调的社会关系、组织行为等都离不开人的活动,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社会管理的客体。而对人的管理是不同于对物的管理的,因此,社会管理一定要体现人文关怀,尊重人的价值,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管理理念,这一理念具有统领的作用,它强调的是一种服务意识,而不是单纯的控制思想。

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创新社会管理需要体制上的完善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指参与社会管理的各类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在处理社会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的角色、作用、相互关系等制度安排。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这表明,我国社会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

第一,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做好党委和政府的统领工作。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一定要破除“一元管理”的理念,但不可否认,党委和政府始终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社会管理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不可推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上,不能一味地强调GDP的增长。强调党委和政府的统领工作,是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一盘棋”的思想,统筹兼顾,做好规划。

第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重视“社会协同”作用。根据布坎南提出的“政府失灵理论”:政府在维护和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通常以公共政策失效、公共物品供给低效、腐败等形式表现出来。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日益增多的社会问题,如腐败问题和公共服务的落后等,已经使群众对政府产生了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因此,必须破除政府的一元管理,积极寻求“第三部门”的力量,实现“社会协同”,共同管理社会事务。

第三,完善社会管理体制,要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公众也是社会管理的主体,只有调动公众的积极性,社会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水平才会不断的提高。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途径,广泛调动公众的参与意识;还要不断完善法律支撑,并在法律上进一步细化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管理权利。

三、健全社会管理机制

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的顺利进行和创新需要建立健全一系列的规范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来支撑。

第一,要完善社会管理的规范制度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牢固树立依法管理的理念,加强社会管理领域立法、执法工作,使各项社会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一是要建立健全法律规范,通过法律的威慑作用来规范和约束个人和组织行为,这是维护社会正常运行最基本的制度安排。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其他行为规范,通过民间习俗与道德规范等指导和约束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而面对互联网的普及和推广,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加强对虚拟社会的管理。三是要建立健全各类社会政策,通过不断完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住房、医疗等社会政策,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调节和保护各方面的利益,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

第二,要尽快健全和完善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如社会保障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利益表达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应急预警管理机制、社会组织的管理机制,等等。这些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能有效的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

四、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方法

第一,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体现。总的来看,目前我国的社会管理方式方法还比较落后,手段陈旧,不灵活,一些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在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上,往往滥用国家权力机器,管理手段粗暴,或者滥用政府财力,采用“花钱买稳定”等做法堵塞信访渠道,导致一些简单社会问题复杂化和政治化,使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升级和扩大化,从而造成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使社会管理成本明显加大。   笔者认为,社会管理除了要运用行政、司法、经济等传统手段,还要采取协商、对话等手段和方法,禁止使用强制性和命令式等粗暴的管理手段;除了采取惩罚方式进行反面式教育,还应学会用“功利型的激励手段”和“符号型的激励手段”来动员、鼓励社会组织、公众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当中,是一种从偏重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解决社会矛盾转变的过程。这一方式方法的转变必然会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接受,是创新社会管理最有效的着手点。

第二,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要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信息化是一种潮流,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相适应,提高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水平,必须掌握信息化、应用信息化,“信息化建设是提升社会管理效能的必由之路。”如,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统一的网络平台建设,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实现政务公开,信息共享,从而正确引导网上舆论,便于群众监督,提升政府公信力,促进社会有序发展。

第三,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要培养职业化的社会管理人才。社会管理人才的能力和业务水平影响着社会管理的成效和水平,然而,目前我国社会管理人才的理论认识有限,业务水平并不高,尤其是缺乏专业社会工作者,据统计,在日本专业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比例5‰,加拿大占2.2‰,美国占2‰,香港地区占1.7‰,我国只有0.3‰,与发达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距。《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列入纲要并提出了培养方案,预计到2020年,我国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因此,要通过培训和常规学校教育等加快对社会管理人才的建设。

五、结论

创新社会管理,首先需要理念上的“新”,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其次,需要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上的“新”,没有制度保障,新的管理模式不会得到持续发展;最后,管理的方式方法上要“新”,这是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上的改变是群众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的,只有它的“新”才是实实在在的创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转变社会管理理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的抓好社会建设和管理,要加快转变政府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寻求服务与管理的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既稳定有序又充满活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触发机制: 篇2

政府理念的前瞻性。理念创新是社会创新的源头,政府创造性的行政理念成为了社会治理创新的“扳手”。重视“细节文化”的行政理念和治理思维将成为一系列技术化、标准化、细节化社会治理的启动装置。政府突破粗放的行政文化桎梏的各种努力,都是在向社会释放积极信号,有助于带动社会树立重视细节,追求更好、更精致的治理理念。

价值理念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诸如杭州市政府提出的“让我们生活的更好”理念,提供了可理解的、可共建的、精益求精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在同一个价值理念的引导下,“我们”不断交流、不断沟通、不断提升努力,为着“更好的”、更为精致的生活图景而相互理解,共同建构。

动力机制:精明行政的引导。精明行政要求创造性地处理政府、市场、社会、公民等不同主体的关系,整合利用各种不同的资源 www.baihua wen. ,积极主动地发现诉求,并通过内部流程再造等构建全新的行政服务体系,借助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强大提取、分析和传播能力,提供贴近行政客体需求的高品质行政管理和行政服务的新公共行政。⑤精明行政的“行政溢价”效应将会引导社会治理向方式灵巧化,工具科学化,评估标准化等技术层面转变。

第一,治理手段灵巧化,通过吸收公共参与降低治理成本。

现代社会治理不能再囿于传统的简易粗浅的手段,否则既达不到既定的治理效果,也会由于公众抵抗和反感而增加双方沟通的交易成本,导致总体公共治理难度加大。除了通过政府自身在行政流程、组织协调和执行力提升等方面的改进之外,还可以通过吸收社会参与,抵消政府支出,并提供接近地气的“金点子”等,以社会服务社会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服务“无缝对接”。

第二,以互联网和物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治理的精细化提供技术支撑。

一方面,信息网络平台提升了公共管理和服务的可及性与便捷性。网络的普及大大延伸了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触角,实现了居民需求与公共服务的零距离无缝对接。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则提升了社会管理的准确性。

第三,立体的绩效评估体系为治理的精细化提供规范化的执行框架。

社会公众参与的考评制度,不断督促被考评单位关注细节,寻根溯源,查找不足,改进工作。在多元化的考评主体的立体化监督之下,公共行政必须努力实现运行的规范性与有效性,这促进了政府部门间的良性竞争。

如何做好创新社会管理 篇3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人民法院应对社会转型的需要。

现阶段,社会主体思想的多元化,使得矛盾多元化、复杂化趋势日益明显,人民法院化解矛盾纠纷的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司法理念及执法方式,无法适应社会转型的现实需求,无法适应社会深层次改革的需要。因此,人民法院应该迎时代潮流而上,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认并保障社会多元主体的多元价值和利益诉求,切实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人民法院职责所在。

司法源自于纠纷,司法的基本功能在于解决争端、化解纠纷,人民法院的审判执行工作本质上就是依法对案件所涉及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和管理,人民法官不仅是案件的裁判者,也是社会的管理者。案件的'公正裁判有助于引导社会管理良性目标的实现,做好每项审判工作都对促进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都对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因此,人民法院要用社会管理者的思维和要求,去认真对待和处理每一个案件,既要保证公正高效裁判,也要着眼于社会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人民法院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的需要。

社会管理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而人民性是我国司法制度的本质属性。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不断分享发展成果,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但由于社会阶层分化、利益多元、分配制度不完善等等原因,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职能部门,人民法院只有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减少和化解各种因利益冲突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的温暖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满意,进而真正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