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原文及翻译(5篇)

《氓》 篇1

先秦:佚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 一作: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氓中的女子形象分析 篇2

诗经·氓》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弃妇诗。诗中自叙了“我”(即弃妇)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全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也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女子在婚姻、家庭中处于被动低下的地位。

诗中的主人公“我”在婚约过程中是一个对爱情、婚姻很痴情的女子,在道貌岸然的“抱布贸丝”的伪君子小商人的追逐下,接受并轻信了对方的爱情,而且冲破了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在伪君子小商人“匪来贸丝,来即我媒”的追求中,主动“送子涉淇”,虽“子无良媒”,但还是同意了“秋以为期”,和后来的“负心郎”建立了恋爱关系并订下了终身,表现出了“我”对爱情的自由追求,这在那样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但也由于“我”对爱情自由的追求痴情到了忘情的地步,未对伪君子小商人作过细的了解和考验,从而埋下最终悲剧的根源——婚约。

“我”是一个对爱情十分投入而且情感十分丰富的女子。约会结束,伪君子小商人离去时“乘彼诡垣,以望复关”,登高而日送。约会时早早等待,而且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当久等看不到男方返回的车子时“泣涕涟涟”泪如雨下,一旦看到男方的车子返回来时又破涕为笑,而且边说边笑,痴情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

“我”追求的是——种自由纯真的爱情,表现在“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中的是不嫌贫爱富,不追求彩礼,虽然男方迎娶未带上任何聘礼,但自己带上自己的嫁妆就乘上迎娶的车子。到了伪君子小商人家“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为创建家业、创造幸福而天天早起晚睡、早出晚归操持家务,从无怨言,是一个有着传统美德的贤妻型的女性的典型。但由于伪君子小商人是一个喜新厌旧的负心郎,所以“我”长得“桑之未落、其叶活若”似的年轻漂亮的时候,很是对“我”痴情迷恋。当“我”为操持家务多年劳苦而劳累成象“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样的时候,伪君子小商人则“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一改初衷,反复无常,甚至“言既遂矣,唾于暴矣”,对“我”无端粗暴直至遗弃。

这一结局在当时社会不但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中,“我”落到的是“兄弟不知,哩其笑矣”的境地,真是雪上加霜。这对于一个女子来说,所受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如果脆弱一点可能就只有走向死亡之路,但“我”仍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冷静地对待这一切沉重的打击和不幸。对悲剧结局的态度是“反足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一个女子勇往直前走自己的路的坦荡自信的坚强和反抗精神。是一个十分难得可贵的弃妇的典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典型意义是伟大的。

《氓》通假字 篇3

蚩蚩(氓之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是忠厚的样子

匪(匪来贸丝) 通“非”,不是

于(于嗟鸠兮) 通“吁”,叹词,表感慨

无(将子无怒) 通“毋”,不要

说(犹可说也) 通“脱”,解脱

泮(隰则有泮) 通“畔”,边

《氓》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耽,古义:沉溺;今义:耽误。

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泣涕,古义:眼泪;今义:眼泪和鼻涕。

贿,古义:财物;今义:用财物贿赂。

宴,古义:快乐;今义:宴会。

三岁,古义:多年;今义:指年龄。

古诗《氓》赏析 篇4

《氓》是一首被喜新厌旧的丈夫无端抛弃的女子的自伤之诗。全文共分六章,章章娓娓道来,生发对无情丈夫的血泪控诉,诉尽弃妇的悲苦。第一章(第一段)弃妇回忆了她与丈夫订立婚约时的情形:那傻小子借买丝之名前来与“我”谈婚嫁之事。“我”依依不舍的送他归去,同时告诉他,等他有了“良媒”,两人就在秋天谈婚论嫁。第二章(第二段)是弃妇的怀想。弃妇登高怀远,热切盼望着那小伙子的迎亲车队。终于,吉时已到,弃妇嫁到他家,如愿以偿。第三章(第三、四段)描述了弃妇色盛与色衰时的生活状况。弃妇色盛时,夫妻缠绵,色衰时,丈夫三心二意,空留弃妇独自悲伤。第四章(第五段)弃妇自述自己辛苦劳作却反遭丈夫抛弃的不幸遭遇。行文里,弃妇如泣如诉,充满感伤。第五章(第六段)弃妇自叹身世的不幸,以自己对现实的无可奈何作结。

短短的几章文字,描绘了一个女子被丈夫无情抛弃的悲惨经历,其在揭示古代女性婚姻生活的不幸,倡导维护女性权益,反对社会压迫方面的主题不言而喻。这么一个忠于爱情,吃苦耐劳,性格刚强的中国古代妇女的不幸,正是当时千千万万弃妇形象的缩影。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中弃妇的惨遭抛弃不仅是其个人的悲剧,而且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剧。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父系社会中对女性权利的漠视以及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诟病。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女性各方面的权利已经得到了极大的维护,但是仍有不少婚姻悲剧的发生,如“闪婚”,“闪离”,“第三者插足”等现象屡见不鲜。我们是否应该通过《氓》对我们的婚姻现状及婚姻道德进行反思与思考,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氓》在艺术手法上,赋,比,兴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使弃妇的形象呼之欲出。赋是铺陈直叙,诗中弃妇对自己不辞辛劳,操持家务,却落得被丈夫抛弃,被兄弟讥笑的境地的叙述,就是一个典型。比,即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文中,“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以水流之有岸畔,反喻自己的痛苦无穷无尽,形象生动。而“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喻男女情意浓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喻男女情意已衰,则是很精到的起兴。

本文是一篇叙事诗,却插入了女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呈现出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这在先秦时期是难能可贵的。《氓》全诗以叙事为主,较为详细的叙述了弃妇婚姻生活前后的点点滴滴。同时,诗中弃妇又慨叹自身的不幸,抒发其自怨自艾之情;生发男易薄情,而女易陷入情网无法自拔的议论。

修辞手法运用的多样性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艺术手法中的“比”自不必说。除此以外,《氓》诗中还巧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就大的方面而言,弃妇的丈夫在婚姻前后迥然相异的表现是本诗最大的对比。从小的细节来看,也有“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的德行之比。值得一提的是,诗中用“总角”借代儿童的修辞,也是一个小亮点。总而言之,多种修辞手法并用,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丰富性、生动性。

《国风·卫风·氓》读后感 篇5

读起来让民气酸心寒的故事。幼年时粗莽无知,却豪情洋溢,一见钟情就敢约婚,这样的果敢在其时的封建社会实属少见,在家长制度下,除非是心里真挚的情绪太剧烈,不然有几个体敢跟实际抗衡!

然而汉子对女人的爱随着女人的老迈色衰也随着消磨殆尽。善良且认真任者不会再现出来,然则眼神里没了那抹炽烈,两个体都心知肚明,只是开不开诚布公的题目;亦有局部卑劣如"氓"者,不爱了便是不爱了,不会再多给你一丝恻隐。"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行说也。"与汉子的寡情相对的是,大局部女人骨子里都是向往稳定的,不管他方是不是眼角已有皱纹,可能开始发福,不如年青时灵活,都市选择不去粉碎这份宁静,到底把最优美的岁月共享给了这个体,把最真挚的答应允许给了这个体,把最发自心里的情感交付给了这个体。

最让我激动的仍旧最后一段,假使是在饱受"氓"的摧残以后,"我"依然会记得他对"我"好的时辰。"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我们幼年的时辰,我们的欢乐,我们的快乐。既然你违背誓言还不知反思,我也就算了吧!

不知道诗歌的作者最后做出了什么选择,假使在如今,离异是不行制止的,然则在其时,女休男是没有先例的。真是悲剧,只愿自后的我们肯定要以史为鉴!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