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 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孔子和老子的关系是什么【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老子是一个思想家,他是以道为中心的,是我国本土宗教道教文化的奠基者。老子在我们生活中并不陌生,所以我们想知道老子长什么样,是不会很难的。但是我们现在所见的老子的画像大多都是后人根据史料的记载而临摹的,至今为止世间没有一副标准的老子画像。
日前世界老子同道会特别邀请数十位中国和国外知名的画家为老子画画像。其中,中国海口市的画家余广胜所画的《老子画像》获得专家和其他画家的认可和一致好评。人们称他画的老子画像,是历史的还原,他笔下的老子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眼神炯炯有神,就像道家的思想那样博大精深,高深莫测。画像中老子花白的头发,随风飘扬,让世人感觉到老子生前不拘小节的风格品质,同时也觉得老子在创始道的时候那种豁达豪爽的心情。老子画像中老子的天庭饱满,凸显出老子充满智慧的形象。众所周知,老子所引导和发展的道家文化,是以无为而治为核心思想,认为道是万物生长的本源。余广胜画笔下的老子给人一种豁达高深,知识渊博的形象,体现了道家文化无为而治的洒脱。
在论坛期间世界老子同道会确定了余广胜所画的老子的画像为标准的老子画像。同时他们还决定今后《老子画像》的版权可供同道会,道学研究,新闻报道无偿使用。
在历史上似乎一向是孔子的名气大于老子,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亦是高于老子。然而其实这二人到底是谁要高于谁,谁的思想更为世人所认可,更加的伟大,其实也只是见仁见智;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优点。
人们所提出的思想对错与否一向没有什么具体的定义,就犹如语文试卷的作问,永远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考场上的考生所依靠的只有自己的理解与阅卷老师的喜好罢了。所以,对于老子与孔子到底谁胜谁负倒也不必如此的执着。也只是看人到底是喜欢道家思想多一些还是同意儒家思想多一些。
况且二人在历史上的关系也算是亦师亦友,这种事情实在是没有必要来分出一个胜负之说。
年少时期的孔子曾多次请教过老子关于“礼”上面的问题,虽然后来二人因为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而在一次讨论中最终不欢而散。一个以德,一个以仁;一个是道家的创始人,一个是儒家创始人。虽然看起来倒也不至于完全相反可终究是不同的思想。
不过尽管思想不同,孔子与老子二人所提出的思想仍旧是他们留给我们后人的文化瑰宝,是先贤为我们排疑解难所写下的圣贤书。
老子与孔子的仁与德还是为后人解了困惑,懂了为人之道;了解了何为自然,知道了礼仪悌孝。
老子本来隐居于周王朝的沛地,后来他见周王朝衰败将亡。于是老子准备西行云游天下去,要西行就得过函谷关。守卫函谷关的关令叫做尹喜,有一日尹喜在城关之上看到东方缓缓飘来一朵紫云。尹喜望之大喜,知道是有圣贤要来了,只有圣人出行才有紫云相伴。
果然过了没多久,就有一位仙姿非凡的老道骑着青色神牛踏关而来。待走近一看,尹喜认出来者是道家圣人老子。尹喜本是向道长生之人,因此喜不自禁,就想着一定要向老子求得修道的智慧典籍。尹喜请求老子留下思想著作,然后才能放他出关西行。
老子本来是不愿意被要挟的,但是尹喜态度坚决,不得到著作典籍就不让他出关。老子最终迫于无奈,只能在函谷关停留几日著作典籍。
老子在函谷关停留了7日就写成了5000字的《道德经》,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曰道经,下篇曰德经。包含了老子一生的道家学说,是老子用道的思想来阐述宇宙的自然规律。尹喜看到《道德经》后,深深为其中描述的大道所沉醉,他向老子表示了求道的愿望,希望和老子一起西行。传说尹喜挂印辞官与老子一同西行而去。
猜你喜欢:
老子有很多故事流传于世,下面我们就说说其中的一个。在司马迁的《史记》里面,记载有孔子向老子求教的事情。
有一次孔子带着众弟子走到东周时去拜访老子,老子喜欢清静,面对一群“远来之客”,有点不知所措,但他没有怠慢,立即走出门外,向这群人问道:“各位,有何事指教?”
站在首列的孔子见到门前的老者清雅脱俗,知道这个老者就是老子,于是上前恭敬地请求赐教。
老子最烦繁文缛节,所以对孔子笑了一声,答道:“先生说重了,我没有什么可以教导您的。不过您如果是不嫌在下舍里简陋,倒是可以闲聊切磋一番,以消遣时日。”
孔子一贯是比较拘谨的,看到老子的洒脱,他非常向往,不过依旧还是按捺住了心底的想法,以礼行事。虽然老子的态度非常谦和,但孔子仍然是依照着礼仪行事,点点举动都不敢逾矩,所以显得十分拘束。两人在屋中谈了一阵,老子便觉得孔子太过严肃,十分无味,于是就对孔子问道:“您千里而来,想要向我讨教所谓的‘礼’,是吧?那么我请问您,您所说的‘礼’,是根据什么而说的呢?”
孔子一愣,随即回答:“大抵是先圣周公‘制礼作乐’而来。”
之后二人聊了一些看法,老子对于孔子的古板实在是不敢苟同,两个人的谈话也颇为尴尬,后面也就没有再继续聊下去。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之所以成为老子是因为他一生下来眉毛和胡须就是白的。关于老子的传说比较经典的有两个,一个是关于他的出生,一个是他骑青牛出函谷关的传说。
首先是他的出生,据说老子的母亲是在湖边洗衣服的时候,上游有一个李子漂了过来,当时她正好渴了,所以就捞起来吃掉,之后就怀了孕。据传是怀孕了几十年才将他生出来,并且一生出来救会讲话,指着自己家院子的李子树说这个是自己的姓氏,后来又由于他的耳朵非常大,他的家人就给他取名为李耳。
另一个说法是老子在看到周王朝衰败后,决定离开故土,想要去四处游历。函谷关总兵尹喜的见紫气东来,再一看是老子骑着青牛来到了这里,他就不舍老子离开,便为难他要他留下一篇著作,老子果然拿了出来,这就是后来的《道德经》。而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著名的意象,更是神仙道士的坐骑,老子也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而老子离开函谷关之后,据说是直接成了神仙,后面便没有他在世上活动的记载了。
关于老子的传说,大多是比较玄乎的神话论的东西,虽然并不可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老子之所以会被后世人神话,是因为他的成就使得人们对他非常尊敬,以至于将他当成神灵来敬重,毕竟当时的人们对于神灵还是非常相信的。
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思想家,而后世留下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其中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讲的也是一则传说。
据传说,当时老子对周王朝的衰败感到无力,不得已的情况下准备离开家乡,去四处游历。待他走到函谷关的时候,函谷关的总兵尹喜将他拦了下来,因为他看到紫气东来的同时,老子正好骑着青牛出现,所以他认为老子是贵人。
但是老子去意已决,尹喜想要留下他,于是想了一个为难老子的办法,让老子留下自己的一篇文章,如果老子写不出来,那么就要留下来。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老子花了非常短的时间就将一篇文章写给了他,于是轻松的出了函谷关。而他留下的这篇文章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道德经》。
而老子离开函谷关之后几经周折,来到了临洮,并在这里留了下来,直到最后消失了去世。而他的去世在世人看来是飞仙而去,成了太上老君。所以他所乘的青牛成了道家文化中非常著名的象征,也是神仙道士的坐骑。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其实表示了他对周王朝的不满,因为他主张无为而治,当时纷乱的战火年代和他的思想相差了太远,所以他游历的另一目的很有可能是为自己找一个安静的可以让他享受无为的一个地方,而他最后选择的临洮确实也是一个山清水秀,远离世俗的地方。